第19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格式:docx
- 大小:26.03 KB
- 文档页数:9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的意思是_接受,接纳__。
2.《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_西汉__代的___刘向__编订。
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
二、内容概括第1段:写进谏的缘起。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3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纳谏的结果——齐国大治。
三、字音字形昳.( yì)丽朝.( zhāo )服衣冠.(guān ) 窥.( kuī)镜谤.( bàng)讥期.( jī)年皆朝.( cháo)于齐时时而间.( jiàn)进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2. 而形貌昳丽(形貌:相貌昳丽:光彩美丽)3.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孰:谁)4.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5.孰视之(孰:通“熟”,仔细)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7.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8.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9.莫不私王(莫:没有谁)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失)11.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12.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
间:偶尔)13.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二)通假字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三)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2. 窥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位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5.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7.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8.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9.虽欲言,无可进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3.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4.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五)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皆朝于齐(朝拜)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通“熟”,仔细)3.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表假设,如果、果真)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5.美不如徐公美(美丽)妾之美我者(认为……美)6.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六)虚词归纳之: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孰视之(代词,指俆公)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臣之妻私臣(助词,的)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小编收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解】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
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
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了。
“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丽(2)。
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修:长。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解读一、关于课文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
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
“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篇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
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备人:侯冰卉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自学环节】一、明确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五、设疑导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展示环节】六、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词多义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总结环节】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3、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自学环节】一、明确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二、设疑导学: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展示环节】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研习第一自然段(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1、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
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
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总结环节】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三问:妻、妾、友三答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归纳拓展】1、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
为什么失败了呢?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
看来劝谏能否成功。
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
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
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