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39):关于PM2.5的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7
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中,细颗粒物(如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对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之下,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M2.5中的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例如重金属、硫化物、氮化物和多环芳香烃等,能够直接引起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除了呼吸系统,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与细颗粒物暴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动脉硬化等。
这些影响可能与PM2.5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性增加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PM2.5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血液系统传播到其他器官,如脑部和肝脏,进一步加剧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
另外,PM2.5也与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PM2.5与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存在显著相关性。
这些影响可能与PM2.5中的有害物质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孕期妇女长期接触PM2.5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系统性影响之外,PM2.5也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PM2.5的污染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此外,PM2.5还能够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介导,进一步诱导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PM2.5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pm2.5调研报告第1篇:PM2.5实验报告篇1:大气污染pm2.5实验报告《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的监测;2、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二、实验内容1、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因子:pm2.5/pm10)三、实验步骤1、测定校园大气境质量现状值;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3、选择现状评价方法(内梅罗污染指数);4、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校园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5、提出改善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四、实验结果1、校园大气境质量现状值2、环境质量评价标准3、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内梅罗型:iimax:参与评价的最大的单因子指数;iiave:参与评价的单因子指数的均值。
取平均值得:ia1 = ca1 / s01 = 0.621;ia2 = ca2 / s02 = 0.650 iaave = 0.636 ;iamax = 0.650 ia = 0.643 ib1 = cb1 / s01 = 0.633;ib2 = cb2 / s02 = 0.662 ibave = 0.647 ;ibmax = 0.662 ib = 0.655ic1 = cc1 / s01 = 0.422;ic2 = cc2 / s02 = 0.441 icave = 0.432 ;icmax = 0.441 ic = 0.437 id1 = cd1 / s01 = 0.624;id2 = cd2 / s02 = 0.652 idave = 0.638 ;idmax = 0.652 id= 0.645 ie1 = ce1 / s01 = 0.604;ie2 = ce2 / s02 = 0.632 ieave = 0.618 ;iemax = 0.632 ie = 0.625 对于烟尘:可改进锅炉房的燃烧设备、道路及时洒水。
使燃料(主要是煤)充分燃烧,或使用另类清洁能源(太阳、风能、氢气)来减少污染。
pm2.5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茌平县第一中学高二九班李成真课题: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任务迫在眉睫,成为社会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的提出及其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更是给市民们敲响了警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根据自己查阅文献及调查研究,分析当今空气污染状况及原因,并且提出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空气污染防治对策雾霾引言:由于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较快,人口较为集中,而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都不到位,因此,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厂废气、逸散尘、沙尘暴等因素成为了城1市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导致酸雨,雾霾。
本次研究我主要通过查阅近些年空气污染情况的数据,以及关注每天雾霾情况及数值来了解污染情况。
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能源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2市民们环境意识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等导致的。
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应对污染的办法,比如:提高人们防治污染的意识,加快工业改革,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汽车尾气。
相信只要不断提高人们意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我们的环境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研究方法与过程: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我每天关注各大中小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上网查阅近些年的空气污染情况,并且查阅文献来获取相关资料。
为了了解市民关于空气污染以及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的认知情况,同时希望借此机会能加强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掌握一定的防范雾霾天气的小常识,我还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咨询并且从那儿获取了一些关于空气污染详细信息。
结果: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雾霾天气频发,导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3年我国出现了持续大规模的雾霾天气,频频爆表,雾霾覆盖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
pm2.5研究性报告4000字篇一:PM2.5调查报告PM2.5的简介对于PM2.5大家也许并不陌生,让我们来接收一下它吧!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环境科学中,特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以下简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PM2.5)。
颗粒物能够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并可随呼吸进入体内,积聚在气管或肺中,影响身体健康。
PM2.5 的来源自然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
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
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
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
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
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
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
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但是炒菜5分钟,PM2.5增加20倍系误读。
PM2.5的危害影响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背后的研究PM2.5背后的研究日期:2012-09-12 作者:许琦敏来源:文汇报图片说明:花鸟岛位于北纬33.5°、东经122.4°,面积3.28平方公里,在嵊泗县的最北面,与上海相距约70公里,是理想的海洋气溶胶采样点。
图片说明:陈莹教授在临时搭建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操作图片说明:研究人员将采集来的气溶胶样品加入海水样本中做培养试验图片说明:图片说明:环境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相信大家对上周两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一定都还记忆犹新,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是否发现近年来这样的暴雨多了,而毛毛雨少了呢?随着大气运动,城市上空的悬浮物以及内陆的沙尘暴都会飘到海洋上,它们沉降到海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PM2.5、PM10这些我们越来越熟悉的大气颗粒物的增加,对人体健康短期和长期的危害又会如何?且听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家介绍——台风来了,天空清爽了;台风走了,天空又变得黯淡。
想看一眼儿时的蓝天,在今天的上海,似乎并不容易。
不仅仅因为童真的心境已去,而是我们头顶的天空,包围着我们的大气变了——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的四大灰霾区之一,大气颗粒物的增加使天空的能见度降低。
当沙尘暴来袭,当雾霾使哮喘、咳嗽增加,当我们关注到PM10、PM2.5的数值,说明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抱有了忧虑,开始了担心。
“我们的大气到底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们该怎么办?”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得靠科学家进行扎实、长期的研究。
最近,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在牵头成立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记者走访了一些环境科学家,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科研过程,并选取部分介绍给读者。
或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数值,希望政府拿出一个治理方案。
但为了得到这个数值、拿出正确的方案,科学家必须进行长期、严谨的观察、实验、论证。
在一团迷雾中探寻规律与真相,道路崎岖坎坷,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渴望着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目录1.前言 (1)2.关于PM2.5的介绍 (2)2.1何为PM2.5 (2)2.2 PM2.5的主要来源 (2)3.PM2.5所产生的影响 (3)3.1对人体的危害 (3)3.2 对可见度的影响 (4)4.国内外对PM2.5的研究、整治现状 (4)4.1国外的研究及防治措施 (4)4.1.1里程碑式的科学研究及后期跟踪 (4)4.1.2行政决策和法律制度 (5)4.1.3全面动员,提倡低碳生活 (5)4.1.4 展开对 PM2.5 标准实施产生影响的战略研究 (6)4.1.5 对环境质量信息的全面公开 (6)4.1.6重污染日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6)4.1.7区域间进行联合防控 (6)4.2 国内的的现状 (7)4.2.1北京市打响治理PM2.5攻坚战 (7)4.2.2上海市防治PM2.5措施扎实 (7)4.2.3南京市启动治理 PM 2.5 的“蓝天计划” (8)4.2.4重庆市实施防治 PM 2.5 的“蓝天行动” (8)5.借鉴经验,提出对策 (8)5.1 经验借鉴 (8)5.2提出适合我国防治PM2.5的有效措施 (9)5.2.1加强绿色 GDP 理念的宣传和贯彻 (10)5.2.2加大 PM2.5 源头的治理力度 (10)5.2.3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1)5.2.4进一步推进城区绿化工作 (11)5.2.5积极开展 PM2.5 防治研究 (11)6.结语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4)关于对PM2.5的探索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使得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重工业对于燃料等的燃烧利用,致使了一种叫做PM2.5的空气污染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仅如此,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私人的家庭轿车不断增多,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也导致了PM2.5的剧增。
所以,在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防治PM2.5的热潮运动。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面对PM2.5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指导老师:崔红静
班级:高二(16)班
小组成员:成付叶、王雪、张雪、王建晨、孙彤、杨濛
PM2.5是一个刚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名词,但它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在环保方面的关注,PM2.5是什么,面对PM2.5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查阅书籍、互联网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研究出相关信息,并撰写论案,具体活动计划如下:
一、开好开题会,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通过互联网和书籍等方式,收集到与PM2.5有关的资料。
三、对某一个小区的住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们对PM2.5的认识
四、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任务分工:全组全程参与。
预期成就:体验,调查分析报告。
PM2.51、雾霾(含PM2.5)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2、研究方法:采样、分析测试(化学、电镜等)评价方法3、形成机理研究现状、研究方法4、光化学反应研究、实验方法PM2.5的化学物种采样与分析方法定义: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大气颗粒物。
滤膜采样器的主要部件,包括粒径切割器、常用滤膜、滤膜支撑垫以及采样流量的测量与控制装置等。
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总粒数浓度、云凝结核浓度、光学系数、密度和平衡态含水量等) 、特定粒径颗粒物的化学成分。
成分:PM2.5主要包括含碳组分、水溶性离子物种以及无机多元素,其中既有性质稳定的组分,也有半挥发性成分,包括硝酸铵、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水蒸气(H2O)PM2.5中的许多无机物质(如水溶性组分2-4SO 、-3NO 、+4NH 和其它无机离子)以及部分有机物在大气中具有吸湿性。
虽然有一些研究尝试采用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如微波共振、热力学模拟等)对气溶胶中的含水量进行测量或计算,但目前尚无可靠的技术对大气颗粒物中的含水量进行直接(化学)测量,因此在采样中通常未对H2O 的含量变化加以考虑。
PM2.5中半挥发性无机组分(主要是硝酸铵) 在采样过程中的吸附与挥发问题得到成功解决,而在SVOCs 的采样误差问题上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的采样技术仍在发展之中。
温度、压力和相对湿度等均对NH4NO3的热力学平衡有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当温度低于15℃时,NH4NO3主要以颗粒物的形式存在;当气温高于30℃时,NH4NO3主要以气态HNO3 和NH3的形式存在。
因此,采样过程中温度与压力的变化均可改变NH4NO3的分配平衡。
硝酸铵采样: 在采样器的切割器之后设置扩散溶蚀器(Diffusion denuder)吸收气流中的气态硝酸与NOx 以消除其与Teflon 滤膜上所捕集的颗粒物反应,同时在Teflon 滤膜之后设置一张尼龙滤膜以吸收从Teflon 膜的颗粒物中挥发的硝酸盐离子.有机碳( OC)的采样: 研究认为石英膜与所捕集的颗粒物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是主要的,如果不对收集在石英滤膜上的气相成分加以修正,则所测得的碳质颗粒物的含量存在正偏差. 通常在第一个石英膜后再串联一个后置石英膜或在另一个平行的端口设置一个Teflon 膜和一个后置石英膜来进行修正。
PM_(2.5)遥感研究热点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同步加剧,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空气中的颗粒物(PM)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中,PM2.5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尤其大,因其直径小于2.5 微米,在空气中可以较长时间漂浮,并被深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各种健康问题。
研究PM2.5 分布状况及来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之一。
为了更好地研究PM2.5,科学家们广泛应用遥感技术,获得大量有关空气污染的信息,并通过各种途径分析这些信息。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PM2.5 遥感研究的热点方向和趋势。
1.空间分布特征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是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PM2.5 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空气污染的源、传输及成因机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利用多源遥感技术,通过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和揭示PM2.5 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的密集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实现PM2.5 的监测和研究。
国际上首创的OMI-AQI 和MODIS-AQI 是两种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PM2.5 遥感模型,分别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和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和分析PM2.5 的数据,为全球环境监测提供了信实数据源。
2.P M2.5 影响因素分析PM2.5 的成因与气候、人为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对空气污染物污染源、传输方式、化学反应及排放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PM2.5 污染的成因,为制定有效的治理和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遥感技术的光谱特征可以为PM2.5 造成的影响因素提供大量的数据来源,例如,可以借助雷达、激光和红外技术获取大气中微观颗粒物的光学和几何信息,为研究PM2.5 的来源和成因提供有力依据。
3.P M2.5 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估气象因素是PM2.5 污染中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