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增长 生活质量提升——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回眸
- 格式:pdf
- 大小:165.73 KB
- 文档页数:3
太原市2005年支农资金达2亿
寒一
【期刊名称】《农机推广与安全》
【年(卷),期】2005()2
【摘要】据3月18日召开的太原市农村工作会议资料显示,2004年太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73元,增长15.4%,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绝对额连续3年在全省位居笫一,创10年来最高水平,专家分析,目前太原市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太原市委书记云公民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三农”作为率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确定2005年太原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将突破408亿元,增幅10%左右。
农民人均收入将达4200元,增幅超过10%。
为此,市财政将拿出至少2亿元,用于支持解决“三农”问题。
【总页数】1页(P38-38)
【关键词】2005年;太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资金;“三农”问题;2004年;会议资料;农村工作;城镇居民;经济实力;市委书记;农村经济;增幅;农业;工业;财政
【作者】寒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F275.1
【相关文献】
1.太原市2011年加大支农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J], 刘玉仙
2.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使用情况调查 [J], 济才
3.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今年将达1500亿元 [J],
4.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率——评胡振虎著《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论》 [J], 王朝才
5.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创新支农资金管理体制——资中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工作调查 [J], 韩俊;秦中春;张云华;于保平;曾琼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年平均工资
2005年,全球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中国经济也在持续增长。
在
这样的大背景下,2005年的平均工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反
映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5年,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34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1元。
这些数字与之前的年份相比均有了明
显的增长,显示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反映了
政府在促进就业和提高工资水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法律的执行等,
以确保劳动者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然而,200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通货膨胀
的上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工资水平仍然较低,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此外,2005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WTO)的第四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中国的工资水平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工资水平的监管力度,促进工资的合理增长,确保劳动者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期待企业能够更加重视员工的福利和权益,为员工提供
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总的来说,200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
多的努力和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第八章人民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198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4元。
1990年为682元。
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11.96元,城镇居民抽样调查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4.2元。
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0.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872.5 元。
第一节农牧民生活1986年以后,由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机械化程度提高,从事传统农牧业的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青年男女出外打工从事非农生产的人数逐年增加。
加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
收入不断增加198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54元,1995年为883元。
十年间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9.45%,199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972元。
2005年为2600.5元,后十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6.75%,增长幅度比1996年平均高出6.67个百分点。
是1986年的5.73倍。
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家的各项富民政策因素外,增收的主要渠道有:农业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发展舍饲畜牧业,大搞牛羊育肥创收;大搞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收入;外出务工、跑运输、经商增加收入。
牧业区大力调整畜群结构,增加牲畜出栏,提高商品率增加收入;南部三乡牧民依靠出售草山虫草资源,短期暴富。
除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畜产品价格的提高,尤其是肉类价格的逐年提升,也是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农牧民自身条件的不同,农户之间的收入增长也很不平衡。
从事多种经营、家庭副业、务工、务商、采挖虫草,所得收入水平一般都比纯务农的农户要高;外出经商、跑运输的农户收入水平较高,生活大都比较富裕;外出务工,且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收入高于普通务工人员;经营单一农业,家庭副业不具规模的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生活不富裕,其中一部分农户只能维持温饱;一些自身素质较差的农户收入水平极低,甚至难以维持温饱。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在市委、市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民代表的监督下,镇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可以说,过去一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的一年,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是大抓招商引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蓄后劲的一年。
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
(一)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89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4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规模以下工业增幅11%。
农业总产值7186万元,增幅3.5%。
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
全年财税收入230.2万元,其中国税138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82%,地税70万元,比上年度增长32%,农业税22.2万元,全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
在全年经济指标考核中,我镇获得了市的奖励。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幅调减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发展了以订单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优质种猪种鸡为主的健康农业,狠抓了残林改造工程,提高畜牧业和林业的结构比例,推进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
去年冬种和今年春种订单农业面积近3000亩,甜玉米产量2700吨,产值648万元。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镇出栏肉猪1.5万头,优质猪苗1.8万头,出栏肉鸡240多万只,优质鸡苗8000万羽,产值达1.5亿。
涌现出良伟泰农牧有限公司、三浪智茂种鸡孵化厂等现代农业企业,形成了种猪和种鸡两大基地,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林业生产态势喜人,过去一年,全镇通过集体种植和连片承包出租等方式进行残林改造 1100亩,种植速生丰产林1100亩,使全镇丰产林面积达1.6万亩,去年全镇采伐林木收入达200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性发展效果。
2005年陕西省金融运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2005年,陕西省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投资增速加快,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提高,消费需求平稳增加,外贸顺差持续扩大,财政收入在税收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增加较多;工农业生产形势普遍好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果业畜牧业成为支柱产业,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原材料开采及相关行业产销两旺,服务业稳定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园区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旺、投资增速加快。全省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持续快速增加,贷款增速低位运行,票据融资快速增长,现金保持回笼态势,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证券业发展趋缓,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所进展;保险市场主体继续扩大,业务发展增速加快。预计2006年陕西省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的增长态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增长有限等问题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陕西经济,经济加快和协调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货币信贷保持平稳合理增长,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投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确保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1目 录 一、金融运行情况...........................................................4 (一)银行业稳健运行...................................................................................................................................4 (二)证券业发展趋缓...................................................................................................................................6 (三)保险业快速扩张...................................................................................................................................6 (四)金融市场整体保持健康发展...............................................................................................................7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8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国经历了雪冻、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影响,但在政府的各种强农、惠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下,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在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民消费整体呈现较强增势,生活消费水平稳定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政策性转移收入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名义增长81.8%,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
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表1:2005-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增长情况年份纯收入(元/人)比上年增加(元/人)比上年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上年实际增长(%)2005 3255 10.8 6.2 2006 3587 332 10.2 7.4 2007 4140 553 15.4 9.5 2008 4761 620 15.0 8.0 2009 5153 393 8.2 8.5 2010 5919 766 14.9 10.9“十一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特点是:(一)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快4.8个百分点。
对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47.2%。
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其中,省内务工收入人均578元,比2005年增加327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2%;省外务工收入人均437元,比2005年增加229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0%,省内务工收入增速高于省外。
2001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期刊名称】《调研世界》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174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3.4%.rn一、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特点rn(一)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总页数】2页(P11,31)
【作者】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预计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比2001年增长9.8%,其中城市市场同比增长10.8%,农村市场同比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7% [J],
2.消费支出增长快生活质量再提高——『十五』时期广东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状况分析 [J], 谢韩涛
3.200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稳增长 [J],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4.消费支出增长快生活质量再提高——“十五”时期广东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状况分析 [J],
5.消费需求增长生活质量提升——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回眸 [J], 张长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评述、思考与展望首先,它以女性为对象,以她们的存在状态,特别是基本生活状态即衣食住行用,以及文化、精神方面的状态为内容,生动地勾画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的生活轨迹,反映出她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了她们的心理负荷,展示着她们的性别特点和精神风貌,更多地由外入内全面地了解了女性,因而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了解和认识更具有立体性,更丰富多彩。
其次,它以开拓者的眼光,在女性生活的空间里大胆求索,探讨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生活质量的测评指标问题,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女性幸福感问题等等。
这一探讨的意义已经不囿于对女性生活质量测评的量化和科学化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什么是人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以至如何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有意义的。
再次,报告呈现给读者的三个方面的生活内容,不仅是女性生活领域的三大重点,而且也是2005年社会的热点,因而带有社会导向性。
下面,我们对这三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评述,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女性生活状况进行思考,并对2006年女性生活状况进行展望。
一对女性生活领域三大重点的评述2005年反映女性生活状况的三个重点领域涉及女性生活的多个层面。
从物质生活到文化生活,从工作状况到心理感受,从生活质量到消费状况,从购物方式到消费安全等等。
下面分别略作评述。
(一)女性生活质量调查体现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爱女性,是贯穿报告的一条红线。
在问卷设计、调查内容中,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深深的姐妹情感。
1.生活质量内容全面,反映出调查组织者对女性生活问题的热心和关心报告中列举了九个方面,即工作状况,心理和身体状况,获得社会保障的状况,婚姻家庭,业余生活,居住环境状况,消费状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幸福感和未来预期。
在这九个方面的调查中,每个方面内设若干小问题,想得周到,问得仔细,连睡眠质量这样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可见体恤之心。
2.设问亲切,每个问题都渗透着对女性的关爱以睡眠和体检为例。
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篇一:城市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城市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城市居民生活现状每一次假期回到家都能明显感受到社区的变化,借着此次社会调查的机会, 我也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现状做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社区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社区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八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医疗支出对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减轻。
近几年来,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已经基本实现---------- 精选公文范文------------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设。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社区环境有明显改善:据我的实地考察,今年小区内供居民歇息的长椅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了倍,新的长椅在构造上也更结实、牢固。
在没有电梯的居民楼中目前也已全部安装上楼梯的扶手,方便老年人上下楼。
社区环境的明显改善,不仅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会使市民们更加愿意为这个社会出力做贡献。
3•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大家也开始把越来越多的心思花在了理财上。
二、社会保障制度仍需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精选公文范文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咼:养老保障一直是本市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在本次调查中, 2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
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 精选公文范文------------较公平”和很公平”勺刚刚超过一一半,为50%,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或不大公平”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更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2日在扬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王燕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和“十五”时期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克难求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顺利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1、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60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增长24.2%。
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同口径增长2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分别增长15.5%和11.2%。
着力抓好“双创”和“三重”,工业第一方略强势推进。
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超过200家。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8亿元、利税101亿元,分别增长23.1%、21%。
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入252亿元,增长40%。
新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产品138个。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亿元,增长43.5%。
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
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420亿元,增加值92亿元,分别增长14%和18%。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实现农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6%。
全市粮食总产量226万吨。
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累计达47家。
新增农业外资项目47个,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
“菜篮子工程”建设完成预定任务。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0万亩,新增“三品”品牌48个。
宝应县建成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
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首批30个先行村基本达标。
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