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4.43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处理要点(全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5%-10%,多见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梗死面积超过40%,或出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机械并发症的AMI患者。
右室梗死后低血压状态未得到及时纠正,之后进展和发生的休克也应属于广义的心源性休克之列。
仅使用药物治疗AMI和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高达70%-80%。
AMI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机制是由于大面积心肌受损、心肌收缩力下所致的急性、严重泵衰竭,由此导致的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使得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等微循环障碍。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①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高血压患者较原收缩压下降60mmHg,至少持续30分钟;②心排血量(CI)《1.8L/min/m2或支持治疗下《2.2L/min/m2;③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④肢体低灌注:肢体发冷、全身发紺、尿量减少(每小时<30ml或0.5ml/kg.h)、血清乳酸水平>2.0mmoL/L、精神状态异常。
AMI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高龄、前壁心肌梗死、既往有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心力衰竭病史,造影发现为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闭塞,严重的三支血管病变。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的重点在于①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心肌,在开通血管的策略上强调在严重低血压休克的情况下,溶栓药物效果不佳。
急诊冠脉造影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比药物溶栓具有更好的效果,在病变血管的同期还是分期处理的策略上,2018ESC AMI救治指南认为合理的原则是AMI急诊PCI的原则是只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其余严重狭窄病变血管的处理延期分次进行。
其依据是近期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急性期只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心梗后30天死亡率低于同期处理多支严重狭窄病变,但在左室辅助装置辅助下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处理冠脉血管时例外。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及对策发表时间:2016-03-30T13:22:49.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吴雪刘玉平楚娟黄玉晶孙龙全[导读] 鸡西市中医医院急性心梗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越轻、就诊时间越短、慢性病史的危险因素越少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
鸡西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均采取积极治疗,根据其疾病结局,最终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最终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指标等,总结急性心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越好;前间壁梗死病死率最高为57.1%,预后最差。
另外,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结论:急性心梗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越轻、就诊时间越短、慢性病史的危险因素越少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影响因素;预防对策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患者增多,人们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易突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常见急重症,是冠心病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且趋于年轻化。
AMI一旦发生,病情危急,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1]。
尽管目前临床溶栓、支架等治疗可以挽救绝大部分患者的生命,但临床死亡率仍较高。
故其早期诊断、治疗及用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病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46-71岁,中位年龄62.8岁。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
方法: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所进行抢救措施的效果。
结果: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28例好转出院,6例无效。
结论:支持心功能,使心排量及灌注压能满足全身需要,尽可能减少心肌缺血、坏死范围,防止梗死面积扩展,均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心力衰竭的严重阶段,有7%~1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心源性休克,诊断一旦确定,应尽快建立24~72小时持续心电监护,有条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若立即给予积极的处理,先行积极的内科药物治疗[1]。
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6岁;病例选择根据who的急性右室梗死的诊断标准,心源性休克发生在ami后2 h者26例,2 h~24 h者8例,ami发病后3 d~7d出现心源性休克者6例。
平素平均动脉压80~125mmhg,平均110mmhg。
梗死部位:下壁梗死24例,下后壁梗死6例,前间壁梗死6例,单独右室梗死4例。
1.2 方法宜取平卧位或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o位,或与平卧位交替。
给氧一般可用鼻导管法,24%~40%浓度3~4l/min为主,对于缺氧或发绀明显者可适当增加氧流量,可在4~6l/min必要时可采用面罩或正压供氧,甚至人工呼吸机,直至休克改善。
镇静,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治疗并存在心律失常等[2]。
在灌注压和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该给予升压药物,多巴酚丁胺是一种β受体的激动剂,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而对心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也不增加外周阻力,是收缩压低于80mmhg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