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指引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篇一: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
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 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切开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切口,根据其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切口:
1. 中线切口:切口位于腹部的正中线,常用于腹腔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和腹部开放手术。
2. 斜切口:切口呈斜线,用于手术需要更好的暴露操作区域,常见于乳房手术和颈部手术。
3. 水平切口:切口位于水平方向,通常用于胸腔手术和腰椎手术。
4. 曲线切口:切口呈弧形,常用于瘢痕修复手术,如妇科手术中的剖宫产手术。
切口愈合按照愈合情况的好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级:
1. 一级愈合:
切口两边的组织紧密拢合,愈合迅速,切口周围皮肤没有明显红肿和渗液,切口边缘无组织溢出。
这是最理想的愈合情况。
2. 二级愈合:
切口愈合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创面感染或分离,切口周围可能出现轻度红肿和渗液,这种情况下创面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和照顾。
3. 三级愈合:
切口较大,愈合过程中出现了创面感染或坏死的情况,需要清创、换药等治疗措施。
切口的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延长康复时间。
切口的分类及愈合情况的分级,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和评估切口手术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护理措施,确保切口的良好愈合。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切口,将切口分为I-IV 共4个等级,用于表示切口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它们对后续治疗干预的要求。
二、基本分类(一)I级:根据定义,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不超过2cm,宽度不超过2cm的轻微切口。
这类切口通常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浅表撕裂;(二)II级:根据定义,I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在2-5cm,宽度不超过5cm的轻微切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深部撕裂;(三)III级:根据定义,III级切口指的是深度超过5cm,宽度不超过10cm的深度切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深部撕裂,也有可能是较浅的洞口;(四)IV级:根据定义,IV级切口指的是深度超过10cm,宽度超过10cm的深度洞口。
这类切口一般是由外伤、手术造成的重度撕裂或洞口。
三、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精准的判断和评估患者损伤的深度和宽度,以便更好的进行治疗干预。
目前,基于不同深度和宽度的切口,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式,有效减少患者的损伤。
四、切口护理(一)清洁:在清洗切口时,需要使用软、温和的棉,以及中性洗涤剂,确保切口表面无过多残留物;(二)药物涂抹:经清洗之后,需要用抗菌药物对切口进行涂抹,以防止感染;(三)敷料换洗:经药物涂抹之后,可以给切口进行敷料,并定期更换敷料,以保护切口,防止外界刺激,加快切口愈合;(四)锁氨酸:锁氨酸是一种蛋白质,外伤后会消耗锁氨酸,可以通过锁氨酸补充剂来补充锁氨酸,有助于切口愈合。
五、总结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准确的判断患者损伤的深度和宽度,并利用清洗、药物涂抹、敷料换洗、锁氨酸补充四种方法进行切口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类别尺度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分歧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分歧: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随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完全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流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清洁切口,也被称为Ⅰ类切口。
这类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
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如单纯甲状
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白内障手术、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这些
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
2.清洁-污染切口,即Ⅱ类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
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包括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等。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
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
3.污染切口,也被称为Ⅲ类切口。
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明显溢出污染,以及术中无菌技术
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例如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
瘘等与口腔相通的手术。
4.污秽-感染切口,也被称为Ⅳ类切口。
这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
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这种分类方法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
类型标准Ⅰ 类(洁净)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切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洁净 -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比如无感染且顺利达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 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区;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点(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 -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腐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一样切口的感染率有明显不一样:据 Cruse统计洁净切口味染发生率为 1%,洁净 -污染切口为 7%,污染切口为20%,污秽 -感染切口为 40%。
所以,切口分类是决定能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照。
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年 11 月 29 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依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状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洁净切口、洁净 -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洁净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洁净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区;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批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腐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 依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1、洁净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简单完全灭菌的部位、6 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手术切口分类新标准
根据手术切口的特点和感染风险,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无菌切口:此类切口在手术前被严格清洁和消毒,手术中医生和护士必须执行无菌操作。
无菌切口的感染风险较低,例如清洁切口、植入物切口等。
2. 洁净切口:此类切口在手术前也被清洁和消毒,但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如胆道切口、泌尿道切口等。
洁净切口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 感染切口:此类切口在手术前已存在感染或病灶,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清创和排除感染源。
感染切口的感染风险非常高,例如腹腔脓肿切口、骨髓炎切口等。
此外,手术切口还可以按照手术切口的位置和深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
1. 皮肤切口:只切开皮肤层,不涉及组织和器官。
2. 浅层切口:切开皮肤和浅层组织,但不涉及内脏和器官。
3. 中层切口:切开皮肤、浅层组织,进一步切开深层组织,但不涉及内脏和器官。
4. 深层切口:切开皮肤和深层组织,涉及内脏和器官。
根据手术切口的分类,医生和护士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关于手术切口分类相关问题的指引各科室:近期在对外科手术病历检查中发现有部分临床医生对手术切口分类混淆的现象,现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制定此指引,供临床医生参照执行。
现在病历中需要填写手术切口分类的医学文书有《手术风险评估用表》和《新版病案首页》,但两者中“手术切口类型”与“手术切口清洁程度”的定义有所区别,临床医生在填写不同用表时要根据各自的要求进行填写。
一、依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文件要求,《手术风险评估用表》中对手术切口根据清洁程度分为四类(具体定义详见附表),分别为Ⅰ类切口(清洁切口)、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污染切口)、IV类切口(感染切口)。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Ⅰ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临床中有一定偏差,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2、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等。
4、易将IV类切口混淆为Ⅲ类切口的有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二、依据《卫生部关于修订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要求,《新版病案首页》中对手术切口根据切口类型分为四类(具体定义详见附表),分别为0类切口(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Ⅰ类切口(无菌切口)、Ⅱ类切口(沾染切口)、Ⅲ类切口(感染切口)。
妇科常见手术切口分类
常见的妇科手术切口怎么分类,大家知道吗?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I类切口的手术:
腹腔镜或开腹途径,卵巢(冠)囊肿剥除术或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宫外孕手术,输卵管整形、吻合、输卵管系膜囊肿手术,卵巢楔形切除术,卵巢剖探术,子宫肌瘤剔除术,阔韧带肌瘤切除术,阔韧带囊肿切除术,探查术。
II类切口的手术:
①经腹或腹腔镜各类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含子宫切除的各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
②宫颈手术:宫颈锥切术、陈旧性宫颈裂伤修补术、宫颈切除术及宫颈机能不全矫治术。
③简单、复杂尿瘘修补术。
④各种阴式手术:阴道前后壁及I、II度裂伤修补术,或阴道网片植入术,
经阴子宫脱垂手术,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肌瘤挖除术,阴式卵巢囊肿剥除术。
⑤各类人工阴道成形术:皮片或羊膜移植阴道成形术,盆腔腹膜移植阴道成形术,外阴皮瓣阴道成形术,前庭黏膜阴道成形术,阴道横隔或纵隔切除术,处女膜修补术。
⑥外阴手术:外阴癌根治术等。
Ⅲ类切口的手术:
乙状结肠人工阴道成形术,盆腔脏器脓肿包括宫腔积脓、卵巢脓肿或输卵管积脓手术,合并急性盆腔炎或合并消化道破裂、穿孔的各类妇科手术,前庭大腺脓肿、小阴唇脓肿切开术,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
0类切口的手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指出,病案首页0类切口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
各类经阴道宫腔手术可归入此类,如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消融术、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宫腔声学造影、胚胎移植术、子宫内膜活检术、子宫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通液术及人工流产术。
外科手术分类规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眼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
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一、一类切口疾病名称手术名称切口分类子宫平滑肌瘤腹腔镜下子宫病损剔除术Ⅰ类切口子宫浆膜下肌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囊肿卵巢病损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电灼术Ⅰ类切口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下卵巢病损切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子宫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电灼术Ⅰ类切口多囊卵巢综合征(斯-利二氏综合征)腹腔镜下卵巢穿刺术Ⅰ类切口卵巢黄体破裂卵巢修补术Ⅰ类切口注意:1.如卵巢囊肿手术中囊肿破裂致囊液外渗手术切口则要定为下一类“二类切口” 。
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以下是 7 条关于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妇科切口也有等级之分呢!就像爬山有不同难度级别一样。
比如说剖宫产的切口,那可就是个重要的例子。
它属于哪种等级的切口呢?就是要好好了解的呀!
2. 哇塞,妇科切口等级可不好搞混哦!这就像区分不同口味的糖果一样重要。
像一些简单的妇科手术切口,不就是那种比较容易区分的糖果口味嘛,可得清楚得很呐!
3. 喂喂喂,想想看,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可是很关键的呢!好比我们上学的考试成绩分级一样。
要是把复杂手术的切口等级搞错了,那不就像考试不及格一样糟糕呀!
4. 哎呀呀,别小看了这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呀!就像把不同的衣服分类整理。
比如说宫颈手术的切口,这到底该归到哪个等级呢,不搞明白能行?
5. 嘿!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可是马虎不得哟!这跟区分不同类型的小狗差不多重要。
某些妇科肿瘤手术的切口,那真的是要认真对待等级分类呢!
6. 哇哦,这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真的很特别呢!就像辨别不同旋律的歌曲。
一个不注意,把等级弄错了,不就跟唱错歌一样尴尬啦!
7. 啧啧啧,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一定要清楚呀!就好像区分白天和黑夜一样明显。
像那种极特殊的妇科手术切口等级,不搞清楚怎么行呢!
结论:妇科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并掌握呀!。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疗标准(一)切口分类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含: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遇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地区皮肤不易完全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早期缝合的切口。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含:①切口直接裸露于感染区中或周边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显然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可以确立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可以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秀,无不良反响的早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弊端,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出一般反响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碎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边加括号注明状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疗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拟订的我国医院感染诊疗标准中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疗标准以下: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波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疗:切合上述界定,并拥有以下状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疗的表浅切口味染。
⑵病理学诊疗:在临床诊疗基础上,细菌培育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含外科手术切口和不测损害所致伤口。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
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一、一类切口二、二类切口三、三类切口四、不统计。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就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得准确统计。
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
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得“手术统计”及其她数据得指标解释就是:“手术就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与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得医疗操作。
”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与《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得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得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得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得空腔器疗得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得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得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得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得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得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得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得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得创面以
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得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
一、一类切口
二、二类切口
三、三类切口
四、不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