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药品生产管理
- 格式:docx
- 大小:18.2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一节总则和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一、总则药品检验机构的设置及确定:(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国家药品检验机构。
(2)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本行政区域内药品检验机构。
(3)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符合药品检验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检验工作。
二、药品生产企业管理1.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申请: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主体)提出筹建申请;完成筹建后向原审批门申请验收。
2.《药品生产许可证》许可事项变更:药品生产企业变更《药品生产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在许可事项发生变更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登记。
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许可事项。
(生产范围)3.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1)认证机构【省局】: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两射一生】:注射剂、放射性药品和规定的生物制品。
(3)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除上述药品以外的其他药品认证。
(4)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和新建药品生产车间或者新增生产剂型申请GMP认证的时间:应当自取得药品生产证明文件或者经批准正式生产之日起30日内,按照规定申请认证。
(5)审批时间:受理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企业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认证;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4.《药品生产许可征》有效期(1)《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2)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生产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3)药品生产企业终止生产药品或者关闭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由原发证部门缴销。
5.药品委托生产的规定(1)受托方的条件:受托方必须是持有与其受托生产的药品相适应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认证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
(2)不得委托生产的药品:疫苗、血液制品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药品。
附录2:原料药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非无菌原料药生产及无菌原料药生产中非无菌生产工序的操作。
第二条原料药生产的起点及工序应当与注册批准的要求一致。
第二章厂房与设施第三条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应当按照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臵。
第四条质量标准中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检验项目的,厂房的设计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根据产品的预定用途、工艺要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五条质量控制实验室通常应当与生产区分开。
当生产操作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且检验操作对生产也无不利影响时,中间控制实验室可设在生产区内。
第三章设备第六条设备所需的润滑剂、加热或冷却介质等,应当避免与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直接接触,以免影响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质量。
当任何偏离上述要求的情况发生时,应当进行评估和恰当处理,保证对产品的质量和用途无不良影响。
第七条生产宜使用密闭设备;密闭设备、管道可以安臵于室外。
使用敞口设备或打开设备操作时,应当有避免污染的措施。
第八条使用同一设备生产多种中间体或原料药品种的,应当说明设备可以共用的合理性,并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第九条难以清洁的设备或部件应当专用。
第十条设备的清洁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同一设备连续生产同一原料药或阶段性生产连续数个批次时,宜间隔适当的时间对设备进行清洁,防止污染物(如降解产物、微生物)的累积。
如有影响原料药质量的残留物,更换批次时,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
(二)非专用设备更换品种生产前,必须对设备(特别是从粗品精制开始的非专用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防止交叉污染。
(三)对残留物的可接受标准、清洁操作规程和清洁剂的选择,应当有明确规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至少应当符合纯化水的质量标准。
第四章物料第十二条进厂物料应当有正确标识,经取样(或检验合格)后,可与现有的库存(如储槽中的溶剂或物料)混合,经放行后混合物料方可使用。
应当有防止将物料错放到现有库存中的操作规程。
生化药品附录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本附录所指生化药品是指从动物的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中经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制得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
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多糖、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脂、酶及辅酶等(不包括生物制品附录所列产品).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原材料的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原料(原液)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原材料的采集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监督控制其来源及质量。
第三条来源于人的组织、尿液的产品按照本附录执行.第二章原则第四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结合品种特点,明确从原材料采集至成品放行各阶段的质量管理责任,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第五条生化药品具有以下特殊性,应对原材料的来源及质量、生产过程、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特殊控制:(一)生化药品的生产涉及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过程,原材料本身具有不均一性。
(二)生化药品的质量控制通常采用生物分析技术,比理化测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三)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原材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存在较大风险。
第三章人员第六条从事生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采购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清洁、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安全防护要求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并纳入个人培训档案。
第七条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如微生物学、生物学、免疫学、药学、生物制药、生物化学等),并能够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切实履行职责。
从事供应商审计的人员,应了解动物种属、饲养、屠宰、检疫、采集及其原材料贮存运输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供应商管理和审核过程中有效履行其职责.第八条应对所生产品种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生产、维修、检验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章药品生产管理--案例一、案例二浏览次数:1234 次案例一:更改药品生产批号案【案情简介】某药厂是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医药企业,然而长期以来,这家企业却把退货回场的旧批号药品进行翻新再出售,他们洗掉了这些药品原来的生产日期,印上新批号,经过重新包装后再返回市场销售。
经查,该厂从1998年开始就存在更改药品批号的行为。
从1998-2002年9月,共更改药品批号22个品种,508个批次。
2001年12月1日-2002年9月,更改了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酚黄乙胺注射液等15个品种,109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
2001年12月1日前,该企业更改了有效期药品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5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2001年12月1日前还更改了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21个无效期品种,394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
该企业更改批号的行为由来已久,涉及品种之多,批次之广,企业管理之混乱非常惊人。
2002年9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洗不掉的恶行》为题,对该企业更改药品生产批号的问题进行了曝光。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极为重视,要求作为大案严肃查处。
【问题与思考】试对该制药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案例二:“亮菌甲素注射液”案【案情简介】2006年4月22日和4月24日,广东省某医院住院的重症肝炎病人中先后出现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后证实是由于患者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引起。
截至5月19日16时,黑龙江省共查封、扣押“齐二药”生产的药品3243750支,其中5个有问题品种8476支。
共涉及8个省份、5个品种、6个规格、24个批号、2058600支药品。
齐二药违反有关规定,将“二甘醇”冒充辅料丙二醇,药桶上贴的合格证是中国地矿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出据的,但产品是常州华格尔有限公司的,而购货发票却是江苏美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也就是说这批三合一的东西,在原辅料阶段就构成了假药。
药品管理制度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药品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药品管理制度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涉及药品的生产、经营、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药品管理应遵循科学、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合理用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第四条药品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第二章药品生产管理第五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取得相关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范围和质量标准进行药品生产。
第六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药品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加强药品生产车间的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污染。
第七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建立设备使用记录。
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追溯制度,对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药品进行全程追踪记录。
第九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跟踪制度,对市场上已售出的药品进行抽检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召回并做好相关处理。
第十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
第三章药品经营管理第十一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取得相关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经营药品,不得超范围经营。
第十二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进货验收制度,对购进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标准。
第十三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药品销售管理制度,确保销售的药品真实有效,不得销售过期、变质、伪劣药品。
第十四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药品储存管理制度,对药品进行储存和保管,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第十五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药品价格管理制度,依法合理定价,不得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药品流通管理第十六条药品流通企业应当取得相关的药品流通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从事药品的流通活动。
第十七条药品流通企业应当建立药品流通追溯制度,对药品流通过程进行全程追踪记录,确保流通环节的安全和可控。
药品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药品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储存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合格。
第四条药品销售企业应当加强药品库存管理,防范药品变质、过期或被盗等安全风险,确保药品安全供应。
第五条药品储存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药品进行分类、分拣和储存,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企业和单位的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确保药品行业安全生产。
第七条药品行业企业和单位应当配备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二章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安全生产专岗,规范生产操作流程,采用安全生产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九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和装备,确保生产场所的通风、排毒、防爆等安全条件。
第十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对生产设备、管道、仓库等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整改。
第十一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员工的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辅料和成品药品的质量检验,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十三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制度,定期对生产场所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第十四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档案,记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内容、情况和措施,便于监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第三章销售与配送安全管理第十五条药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销售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销售流程,严禁销售过期、变质或非法药品。
第十六条药品销售企业应当对从供应商购进的药品进行验收,确保药品的真实性和合格性。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 ; 总 ; 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适用于制剂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关键性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第二章 ; 机构与人员第三条药品生产企业应应该建立生产和精确度管理机构。
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药品处方药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第四条企业主管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有关负责人应医药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药品生产和质量行政管理经验,对本进行规范的实施和实施产品质量负责。
第五条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药品生产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供货兼任。
第六条从事药品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的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不具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对从事较低生物活性、高毒性、强污染性、高致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药品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人员应经抽样相应专业的技术培训。
第七条对从事药品生产的职业培训人员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各级和考核。
第三章 ; 厂房与设施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没有应对药品的生产造成污染;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第九条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工艺级别进行合理布局。
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生产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得相互妨碍。
第十条厂房应有防止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第十一条在设计和建设厂房时,应考虑使用时深入开展便于开展清洁工作。
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灭菌,墙壁与地面的交界处宜成弧形交界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污垢积聚和便于清洁。
第十二条生产区和储存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物料,便于生产操作,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常情况和交叉污染。
第七章药品生产管理--案例一、案例二
案例一:更改药品生产批号案
【案情简介】某药厂是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医药企业,然而长期以来,这家企业却把退货回场的旧批号药品进行翻新再出售,他们洗掉了这些药品原来的生产日期,印上新批号,经过重新包装后再返回市场销售。
经查,该厂从1998年开始就存在更改药品批号的行为。
从1998-2002年9月,共更改药品批号22个品种,508个批次。
2001年12月1日-2002年9月,更改了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酚黄乙胺注射液等15个品种,109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
2001年12月1日前,该企业更改了有效期药品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5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2001年12月1日前还更改了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21个无效期品种,394个批次的药品生产批号。
该企业更改批号的行为由来已久,涉及品种之多,批次之广,企业管理之混乱非常惊人。
2002年9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洗不掉的恶行》为题,对该企业更改药品生产批号的问题进行了曝光。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极为重视,要求作为大案严肃查处。
【问题与思考】
试对该制药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案例二:“亮菌甲素注射液”案
【案情简介】2006年4月22日和4月24日,广东省某医院住院的重症肝炎病人中先后出现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后证实是由于患者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引起。
截至5月19日16时,黑龙江省共查封、扣押“齐二药”生产的药品3243750支,其中5个有问题品种8476支。
共涉及8个省份、5个品种、6个规格、24个批号、2058600支药品。
齐二药违反有关规定,将“二甘醇”冒充辅料丙二醇,药桶上贴的合格证是中国地矿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出据的,但产品是常州华格尔有限公司的,而购货发票却是江苏美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也就是说这批三合一的东西,在原辅料阶段就构成了假药。
假辅料通过采购、验收、检验并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丙二醇检验方法是红外光谱检测,但因没有标准图谱使这项关键的检测就是形同虚设,从而使假药流向市场,导致多人肾功能急性衰竭甚至死亡。
然而,齐二药的一车间和二车间分别在2002年和2004年通过了国家GMP认证验收,其中仅一车间GMP 工程建设的花费就达1600万元。
同时,该厂的化验室在人员资质、仪器设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也都是经过GMP认证通过的。
【问题与思考】
请根据本章所学内容,说明上述事件反应出这两个企业通过GMP认证后,在实施GMP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分析】生产者虽然都是通过了GMP 但却没有严格执行GMP,没有严格要求生产药品的各个环节。
其共同特征就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环节出现问题。
“齐二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
(1)生产和质量管理混乱。
(2)没有遵守GMP 要求对物料供应商和物料来源进行合理的评估。
(3)检验环节失控, 检验人员缺乏培训。
工业原料二甘醇被作为药用辅料丙二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