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介绍.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2.38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人赞赏和称道。
中国园林艺术独具特色,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非凡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凸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影响。
一、历史渊源中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园林艺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帝王时代,例如古代帝王在宫廷中修建的园林,以及帝王陵墓周围的陵园等。
这些园林都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自然、和谐与平衡等。
在宋代,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
那个时期,园林艺术不再局限于帝王和贵族,也开始为一般百姓所拥有和欣赏。
宋代的园林注重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巧妙的造景,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宽敞和丰富。
此外,宋代的园林注重平衡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的园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模仿和还原,通过山水、湖泊和建筑物的布局来创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园林空间。
清代则更加讲究精细、精致和独特的设计。
在这个时期,园林艺术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文人雅士的书画作品和诗词等。
二、特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巧,其特点如下:1. 自然主义: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山石湖泊等元素的摆放和组合都力求自然、逼真,给人以宜人和舒适的感受。
2. 隐逸性: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创造一个隐秘、幽静的空间。
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巧妙的遮掩手法,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3. 象征性:中国园林艺术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所使用的建筑物、雕塑和装饰等元素,往往都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主人的身份、文化品位和人生态度。
4. 巧妙的布局: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布局的巧妙和合理。
通过合理安排园林中的建筑物、景观和功能区域,使园林空间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展现出丰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园林艺术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山水地形艺术第三章园林风景艺术第四章建筑小品艺术第五章园林构图艺术第六章园林空间艺术第七章园林植物艺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一、园林概述⏹1、园林的定义⏹商周—东汉:园、圃,苑、囿;⏹东汉-唐宋:园林/游赏园林;⏹元末明初—二十世纪初:造园 /景观建筑设计 LandscapeArchitecture⏹20世纪50年代:园林 parks and gardens /风景园林 Landscapegardens。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范围内,依据自然地形地貌,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主要材料,根据功能要求,遵循科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居住、游憩、观赏的境域。
2、造园要素⏹1)地形(山):⏹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主要包括平地、土丘、丘陵、山峦、山峰、凹地谷地、坞、坪、矶等类型。
⏹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可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
⏹静水:如湖、池、塘、潭、沼等类型⏹动水:河、溪、渠、涧、瀑布、喷泉、涌泉、壁泉等。
另外,水声、倒影等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中还形成堤、岛、洲、渚等地貌。
⏹植物是园林中有生命的构成要素。
包括乔木、灌木、攀缘植物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
⏹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风韵、习性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
4)建筑⏹建筑在园林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考虑建筑的风格、体量、造型、色彩以及与其配合的假山艺术、雕塑艺术、园林植物、水景等诸要素的安排。
⏹ 5)广场和道路⏹是构成园林的脉络,起到园林中交通组织和导游路线的作用。
⏹广场与道路、建筑的有机组织,对于园林形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园林小品⏹是园林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园林景观更富于表现力。
⏹包括雕塑、山石、壁画、摩岩石刻、园门园窗、园灯、园椅园凳、垃圾桶、指示牌栏杆、小桥、景墙等.二、园林美⏹园林美包括是含义:⏹以视觉景观为主的形象美、色彩美;⏹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生态美。
绪论七个单词:园、苑、囿、圃、庭、院、别墅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是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融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园林的四种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现代园林的发展进行的目的:以人为本的开发并服务于大众。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
园林空间不但是一个艺术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生活空间。
园林学包括的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城市绿化、大地景观。
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生态运动保护相结合、强调结合自然、引入自然、回归自然。
如何正确对待古典园林的问题:1、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2、遵循美观、适用、经济的设计原则;3、掌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4、建立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景观理念。
园林的分类:1、风景名胜区;2、公共园林;3、专用绿地;4、街坊绿地。
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园林美:1、自然美。
凡是不加以人工雕塑的自然事物、凡其色泽和形状都令人身心愉悦,产生美感,并能寄情于景的都是自然美。
2、生活美。
园林作为一个现实环境,必须保证游人游览时感到生活上的方便和舒适,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a、要保证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并清除一切臭气;b、要有宜人的徽城;c、避免噪音;d、植物种类丰富,生长健壮;e、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生活福利。
3、艺术美:艺术美应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提高。
园林美和其它美之间有共性: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的结果。
园林风格:园林风格是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方特点和民俗风情的园林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
1、反映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2、反映地方特点;3、个人风格。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同点: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园林艺术的特点):1、园林艺术是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3、园林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4、园林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第二章园林艺术
一、园林艺术的定义
园林艺术是因地制宜,利用环境,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地环境艺术,利用自然风趣,通过概括与提炼,在园林中创制各种理想的意境,它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一、园林艺术的特征:
园林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同其他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园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德影响,并反映特点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风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由于自然条件、哲学思想、审美观的不同,使园林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园林艺术还是一种物质空间环境,造园活动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然而,园林艺术又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园林的建筑,含有许多复杂的建筑、工程、工艺,以及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的运用。
同时,园林融合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书法、音乐、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因素于一体。
园林艺术还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特征,它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实用的、精神的诸多方面的要求。
二、园林艺术的类型:
按地域分:
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园林
以法国、意大利、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园林、
伊斯兰园林
美国现代风景式园林
按布置分:自然式、几何式、混合式
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理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保存与传承。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渊源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周朝时期的圆明园、行宫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园林。
然而,真正将园林艺术发展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并将其推向高峰的是南宋时期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灵动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世界。
这些园林以小巧精致著称,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巧妙地使用水、石、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禅意的景观。
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有拙政园、留园和虎丘等。
这些园林被誉为"园中园",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二、设计特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多样而独特。
首先,它注重对景观元素的有机布置。
传统园林常常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融为一体,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其次,它强调对空间的精细控制。
园林中常常采用"透视法"和"借景法"等手法,使游客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美景。
再次,它重视细部的雕琢和处理。
传统园林中的建筑、雕塑和园林构件常常采用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形式,呈现出精美的细节。
最后,它注重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哲学思想。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和园林布局常常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使整个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保存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正面临着一些保存与传承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许多传统园林的破坏和拆迁。
其次,园林设计与建造的技艺也逐渐减少,造成了传统园林设计师的匮乏。
然而,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政府加大了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对有历史价值的园林进行修复和保护。
园林囗划囗口:园林囗口园林囗划囗口:园林囗囗提要: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囗建园□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口建园基地的情况作口囗口口,不口了解基地自身情况,口要了解四周外口的囗境更多精品源自囗囗园林囗划囗囗:园林囗囗意境通□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口者触景生情口生情景交融的一种囗囗境界。
口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囗囗,同中国的文学、□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囗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口晋到唐宋年口。
当口的文口思潮是崇尚自然,出口了山水囗、山水面和山水游囗。
园林口作也口生了口折,从以建筑囗主体口向以自然山水囗主体;以夸富尚奇囗向以文化秦养的自然流露口口园林的指口思想,因而口生了园林意境囗囗。
如囗晋囗文帝廴口林园,口随行的人口:口不必在口,翳然林水,便有濠濮囗想",可以口已口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囗始囗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口期的陶渊明、王羲之、口灵运、孔稚圭到唐宋囗期的王囗□、柳宗元精品文档余七分之地,口口土者四"5、堆砌巨石6、按地形囗浅水小池 ,充分新2、3、口借。
在园中欣"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3、必口重口如水口文州和拙水如政源口园的唱中疏蝉的囗""比者附也清;□口者明起月也本。
无"价比,近口"是借助景物以直抒室最需要运2016全新精品口□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囗口写作-独家原囗口15/150243126789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口口家,又是园林口作者或囗景开囗者。
陶渊明用"采菊囗囗下,悠然囗南山"去体囗恬淡的意境。
被誉口"□中有画,画中有口"的王囗所囗口的口川□口,充□了口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口作大囗如倪云林、口成、石涛、口口、李口等人都集口、画、园林口方面高度文口修养于·身,口展了园林意境口作的口口,力口新意,作出了很大囗献。
1. 什么是园林、园林艺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范围内,依据自然地形地貌,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遵循科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居住、游憩、观赏的境域。
园林艺术是关于园林规划设计、创作的理论体系。
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它常与建筑、绘画、文学等其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2. 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要叙述。
(1)地形地形是园林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是构成园林的骨架。
包括平地、凸地、凹地等类型。
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将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建筑的布局、植物配植、给排水工程、小气候等诸因素。
(2)植物植物居园林中有生命的构成要素。
植物要素包括乔木、灌木、攀缘植物、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
植物的四季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风韵、习性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
(3)建筑建筑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使用和造景双重功能。
按功能分为游憩性建筑、文化娱乐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及园林小品。
(4)水体水是园林诸要素中最迷人和最易激发人兴趣的因素之一,是园林的灵魂。
水体可以分成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
静水包括湖、池、潭等形态,动水有河、溪、瀑布、喷泉、涌泉、壁泉、跌水等。
另外,水声、倒影等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园林的布局形式有哪几种,有何特点?园林艺术的布局形式分为三种类型,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一)规则式又称几何式、整形式,在园林平面构图上,有一定的轴线关系或者数比关系。
特点:有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旁边对称布置景物。
强调整齐一致。
基本特征:1、地形:以平地为主;2、建筑:中轴对称或对称布局;3、道路、广场:几何形4、水体: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以整形水池、喷泉、壁泉为主,应用雕塑配合喷泉作为水体的主题。
5、种植设计植物多呈行列对称栽植,采用人工整形,修建成各种几何图案。
6、其他景物形式规则整齐(二)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园林。
园林艺术概述(doc 14页)园林艺术1.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
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
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
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园林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热爱和推崇。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独具特色,表现在多方面。
本文将从空间构成、建筑形态、装饰图案、植物布局等各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形式。
空间构成上,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建筑物与园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即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手段,将一些小的元素融合到大的空间中,让人们在不断的游赏中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拱桥”、“廊腰”等元素,巧妙地把花园分隔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花坛,同时让人们在拱桥或廊腰间穿行,逐渐领悟到这个含有多种空间的整体空间构成。
此外,中国园林的路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
其不仅是连接一处处风景的纽带,还具有审美和乐趣的视觉效应。
例如,武汉的东湖公园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游人在沿路漫步的同时,屏风山上秀丽的楼阁景致、枫林边嬉戏的孩童、荷花塘畔婀娜的花道等等,绚丽而又鲜明地呈现在眼前。
在建筑形态上,中国园林以传统建筑的手段为主,融合了多种艺术和文化风格。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九遵宫”等建筑,以传统中国庭院的布局方式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方的建筑元素,造型优美、气势磅礴。
此外,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以仿自然的手法模拟山水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例如,扬州瘦西湖中的“石舫”、“虎丘山”等建筑,以透明的布局方式,将园内湖水的动态美和山林的静态美相融合,令人感叹自然与人工同时厚重的力量。
此外,中国园林的一些建筑还有独特的荷花墙、太极图案等装饰元素,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在装饰图案上,中国园林运用了众多的雕刻技术和绘画手法,展现出了无穷无尽的审美魅力。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盆景”、“壁画”等细致精巧的装饰,精致而不失简洁,展示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审美造诣。
此外,在装饰手段上,中国园林还动用了一些与园内布局相得益彰的图案,例如“八卦图”、“福禄寿图”等,不仅为园林增添了气氛,而且深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之间的渊源。
园林艺术赏析摘要:一、园林艺术概述二、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1.自然美2.人文美3.空间美三、园林艺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1.古典园林2.现代园林四、园林艺术的鉴赏方法1.视觉欣赏2.体验感悟3.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五、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1.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2.园林艺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六、结论正文:园林艺术是一种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空间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园林艺术便备受世人推崇,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一、园林艺术概述园林艺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空间设计手段,创造出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功能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了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园林植物等多个方面。
二、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1.自然美: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将自然景观融入园林设计中,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2.人文美:园林艺术凝聚了人类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智慧,通过园林建筑、景观等形式展现出来。
3.空间美:园林艺术运用空间布局手法,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空间效果,使人们在游赏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三、园林艺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1.古典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都是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2.现代园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也在不断创新。
如世博园、城市公园等,都是现代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
四、园林艺术的鉴赏方法1.视觉欣赏:欣赏园林艺术的美,首先要关注其视觉表现,如园林景观、建筑风格等。
2.体验感悟:走进园林,亲身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园林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3.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五、园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1.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我国园林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为现代园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绪论园林学的基本概念一园林的概念西晋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汪菊渊先生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和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特点:“四维”时空环境反映着人,影响着人影射自然横向艺术的借鉴分类: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古典园林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自然风景区园林景观构成:自然景观:山岳、水域、植物、动物、天文、气象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物、民间习俗、节庆活动、地方工艺与产业工程设施:山水地形、道路、桥梁、假山、置石、建筑和园林小品园林功能:A供人们游乐休息B美化环境C改善生态环境二园林发展趋势1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利用—破坏—保护—人工仿造,再造2发展趋势农业时代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
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
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园林职业设计师,如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人类和其他物种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 I.McHarg 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中国园林专业面临城市与环境的问题1城市人口2户外体育空间缺乏3自然资源有限4财力有限5土地资源极度紧张6欧美文化侵入可持续思想1功能原则2经济与高效原则3循环与再生原则4乡村与生物多样性5地方与地方精神6整体与连续性原则三研究内容1 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史、园林艺术、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分科。
园林艺术绪论一园林艺术的含义1 园林园林在我国古代有多种名称。
根据其特点性质不同而称为“苑、囿、园、圃、园池、园亭、庭园、别业、别墅、山庄等。
其有以自然山林、山水、植物和动物为主的庭院、山庄,也有以建筑为主的离宫别馆。
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和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园林小品等途径,创作而成优美的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具体讲:园林是以地体为基础,以生物(主要是植物)山石、建筑等为主要素材;以美的各种规律为指导原则;以景为单位;以自然为师;以生态环境科学为依据。
通过设计师融多门艺术、立意构思、规划设计、匠师精心施工所创造的多维空间而供人们游憩生活的美的境域。
2 艺术艺与术为同一概念,“艺犹术”。
其一开始为才能的意思,所谓技能、技术、技艺、技巧等。
以后逐渐转化借用为方法和手段。
“艺、术”即欲达一定目的所借用的手段、方法。
艺术涉及的内容广泛:文学、绘画、书法、表演、雕刻、建筑及园林艺术等。
园林艺术——研究园林创作的理论与方法的学问。
园林艺术内容包括:艺术美原则在园林中的运用风景构图艺术在园林中的运用园林规划设计(布局)的艺术构思园林各造园要素的艺术布局其特点内容上的概括性(概括集中的典型性)形象上的可感性(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创作上的新颖性(独特新颖的创造性)创意上的情感性(真挚热烈的情感性)二我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1 效法自然的布局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
有山水则加以利用(颐和园),无山水则常叠山引水。
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水树石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2 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传统园林与诗歌、书画等文学艺术密切相联。
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了情意、境界。
3 园中有园的手法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分为若干景区、景点,使景与景间既分隔又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子。
园林艺术概论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的设计和构造,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园林空间。
园林艺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殿和寺庙。
在古代中国,皇家园林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同时也是皇帝展示自身权力和地位的场所。
在这些园林中,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通过布局和景观的变化,打造出宏伟壮丽、富有诗意的园林景观。
园林艺术在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即“山水之美”。
这一理论强调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追求自然与人为的结合。
在设计中,园林艺术家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使得园林空间呈现出层次分明、曲径通幽、景色宜人的特点。
此外,园林艺术还注重运用建筑、雕塑、摆设等手法,丰富园林空间的表现形式,增强观赏性和艺术性。
园林艺术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中国,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庭院设计以简约、雅致而著称,通过精心修剪的植物和石头的摆设,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欧洲的花园则更加强调对植物和花卉的种植和培育,打造出色彩斑斓、花香四溢的花园景观。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园林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展现了不同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融合与碰撞。
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
通过观赏园林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园林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中国的园林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表现途径。
园林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园林设计师们可以运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更好地实现设计的创意和构思。
例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展现设计效果,帮助设计师们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设计方案。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园林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园林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更加便利和可行。
古典园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美学追求。
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古典园林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艺术手法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独特的环境,并在其中融入文化元素。
古典园林通常由多种元素组成,包括建筑、湖泊、山石、植物和小品等。
这些元素的组合和布局是根据自然美学和人类活动需求而设计的,以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环境。
古典园林有几个不可或缺的特征。
首先,它强调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古典园林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利用人工手法进行修饰和创造。
在园林中,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其次,古典园林强调空间感。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山石等元素被设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变化和转换。
古典园林的空间感通常通过架空式建筑、廊道和界墙等手法来实现。
再次,古典园林注重细节和装饰。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以烘托整个环境的美感。
花草树木的选择、亭台楼阁的雕刻、池塘的布局等细节都体现了园林艺术的精致和高雅。
古典园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意境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的认识。
园林中的建筑和装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风格。
古典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园林的布局和元素选择,可以传达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
古典园林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将其应用于当地的园林建设中。
这些园林以古典园林的风格和特点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艺术形式。
一、中国私家园林艺术赏析苏州古典园林苏州有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代表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风格。
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城内外有园林170 多处,全盛时有200 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1997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拙政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首,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
它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住宅区、东园、中园和西园。
其中,中园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园林鉴赏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相地,布局,建筑,借景,植物以及筑山理相地:根据《王氏拙政园记》的记载,拙政园地势“居多隙地,有积水恒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 。
建造优秀的园林,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势的最大的潜能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这种地势的园林的规划设计,即所谓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
立意:古典园林,从功能上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住宅与园林高度融合的一种园居的生活方式,旨在追求自然山水的同时坐享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二、是一种居住建筑功能的延伸和延展。
即将居住功能、园主日常使用功能与自然山水的高度融合和结合。
三、是寄情山水的文化场所。
园主往往把他的个人理想、抱负和山水园林的营造高度地融合,表达个人的情趣和情感。
所以在苏州古典园林,特别是在江浙的文人园林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园子的名字,得知它所表达的意境和意图。
“拙政园”这三个字,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里的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池沼足以渔钓 ,,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表达园主王献臣自叹自己仕途的不济,归隐山林的情趣。
同时也表达一种自嘲之情。
布局:计成在他的《园冶》中提到,“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在拙政园中,“定厅堂为主”,即确定远香堂。
远香堂的位置与住宅区有相对紧密的联系,因为厅堂的主要功能就是会客和宴请。
处于园子的核心位置,它所应对的景观有多层次的变化。
“妙在朝南”,即观赏时,由南向北的顺序,会获得较好的光影效果。
从山水间架结构来看,拙政园形成的是一种复层的山水结构,因其面积大,它需要较多空间变化的层次。
如果园林面积小,一般形成单层的山水结构。
从空间的形成与转化来看,拙政园山水体系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性空间结构;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和建筑的布局之上,对园林的整体空间结构不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它会为空间增添许多变化的因素,增添景观的情趣。
即“山水为骨架,植物为毛发”。
筑山:假山的艺术本源:“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总体来看,拙政园的假山有九处,大多都是以黄石、湖石为主,形成全院整体的框架结构,起着重要的分隔空间的作用,使空间相互独立,有互相关联渗透。
在《园冶》中记载,私家宅园所要达成的景观目标是“日涉成趣” ,所以要尽可能营造多的道路。
并且要通过“欲扬先抑” ,“因近求高”,达“隐”的效果。
另外,山体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游人的视线,将院内景观与主体景观有机地互相联系在一起。
理水:拙政园地势低洼,于是形成了以水为核心的结构。
首先,水可以反射天光云影,形成镜面,使得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限的空间。
其次,以水池为核心,夏季形成风的循环,降低温度。
另外,山水合一,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寓意。
拙政园中,水的形态和景观的情趣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借景:是中国园林重要的艺术特征。
主要方法有远借、临借、借声、借天像、借天时等,胜在意境,而不在亮点。
植物:一定是统一在“林”的概念之下。
在拙政园中,所有的景观主题都是以植物命名,如“远香堂” ,“海棠春坞”,“梧竹幽居”等等。
建筑:有堂,轩,馆,亭,楼,阁,舫,廊等等多种建筑形式,框景处理可以产生画意之感。
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造园理念和手法应继承与发扬光大。
孙筱祥教授将其划分为三个境界:“生境——画境——意境” 。
退思园的廊道中,每个窗格上的字连在一起,就是“清风明月不需一钱买” ,正式体现了意境。
二、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赏析归属于皇家、皇族等特殊的阶层,以北京颐和园、避暑山庄为代表。
分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避暑山庄属于离宫御苑。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约 250 公里,历史上是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经济文化的衔接地带。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始建于康熙年间,完成于乾隆五十七年,历时 89 年。
康熙、乾隆各提名 36 景, 72 景之外尚有一百余景,共计 184 景。
相地修建的缘由:政治上的需求,怀柔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尚武、避暑,功能上的需求;木兰秋狝的经济依托。
相地的选址:适宜的地理位置;园林营建可资借的外部景观丰富;动植物丰富多样。
立意上一讲都是个人情怀,皇家园林除了情趣之外,要表达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情怀。
表达方法:移天缩地在君怀。
由西北到东南,恰好是山区高原、草原,水乡。
追求“一池三山” 的神仙理想。
(太液池、蓬莱、方丈和瀛洲)“灵芝、如意”形态根植于宫殿区,寓意吉祥美好。
“有法无式”的中国园林理法。
“一池三山”为法,但是要根据不同的山水条件,营造不同的形式。
景观层次围绕宫殿第一层次:外部的地貌景观,形成了第一个景观层级。
第二层次:外八庙,轴线趋向于核心。
第三层级:沿湖区和平原区交界的山区脊线。
第四层级:沿湖六亭,湖区与草原区过度。
布局三种形式:主景式(颐和园),集锦式(圆明园),在局部区域有主景,其他区域集锦处理(避暑山庄)。
是两种方式的有机叠加。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很大的不同:“前宫后苑,政教一体”的结构。
从分区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山区,山林景观;平原区,草地和树林;湖区;宫殿区。
筑山理水水系结构:两条外部水系,三条山区内部的沟,湖体,出水口。
利用外部的水源,形成线性的水体导入,很好地承接自然山体的排水,最后汇集江南水乡的景观区域,最后回归到外部的河道。
由于地势原因,有上湖和下湖之分。
大量使用岛、堤、桥,来形成不同尺度、方位、朝向的水体空间。
水体形态富于变化。
地形,包括利用好自然山地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微地形和植被结合,已及江南湖区土方的填挖。
借景远借:锤峰落照;应时而借: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建筑风格不用黄蓝的琉璃瓦,而用灰瓦。
总体追求质朴、自然、淡雅、庄重一是对名建筑的模仿。
私家园林不会。
如小金山,仿镇江的金山寺;对于风景名胜建筑的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抓住神韵,在新的理解的基础上,体现神韵。
模仿江南名园狮子林。
三、从古埃及到中世纪西方园林赏析梳理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园林,更好地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和思想。
1.西亚园林古代文明发展最悠久的地方。
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高原。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需要完善的灌溉系统来发展农业。
巴比伦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复原想像图中可以看出,人们通过辘轳把地表的水或者河里的水抽到屋顶上去,然后一层层跌落下来,浇灌植物,也创造了一种水景。
园林、植物和建筑结合的较早案例。
波斯高原地区,建筑多用石材,不用泥砖。
需要从平原引水,建造灌溉系统。
四分园,多数学者认为产生于波斯地区。
波斯对园林的贡献很大,对其他的文明也产生了影响。
2.古埃及园林地中海东南部,沿着尼罗河,孕育了埃及的文明。
每年尼罗河河水暴涨,周围居民迁移到山上去,有四个月的农闲时期,有时间从事建筑、雕刻等艺术活动。
尼罗河的东岸为生人所建,西岸为故去之人所建。
在埃及的陵墓中有大量的遗存,其中的壁画有大量对园林的描绘。
水是最珍贵的,一定在壁画中最重要的位置。
圣林,神庙,对希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古希腊园林希腊是多山的国家,战争频发,园林资料少。
人们建造圣坛和圣所,供奉神灵。
选择风景优美的区域建造,不仅供奉神灵,还在此处学习、健身等开展各种活动。
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紧密融合的神圣的地方。
对今天的学校、竞技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古罗马园林欧亚大陆的西部建立的庞大帝国,文化的大熔炉。
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包括园林艺术。
庞贝古城遗址,每个住宅都有庭院,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奢侈、豪华。
庭院相对封闭,采光不好,但往往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建造的比例精巧,用材讲究。
由于水相对珍贵,又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于是维护水源的材料往往是最精美的。
郊外山林上的别墅庄园,著名的一个叫哈德良。
建筑密布在山上,有一层层的台地,有完善的功能结构和空间。
在功能上与古希腊的圣林不完全一样,但是在结构布局上与古希腊的圣林非常吻合,是圣林世俗化的产物。
5.中世纪园林思想被禁锢,文化封闭,成就完全无法与之前的古罗马和古希腊相比,也无法和后来的文艺复兴相比。
但是今天欧洲个性鲜明的城市面貌都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所以不完全是一个停滞的时期。
园林没有特别辉煌的方面,多数集中在教堂、修道院、城堡中。
面积不大,往往是方形,带给人一种宁静和永恒的感觉。
结构往往是四分园,中间是雕塑或树或涌泉,道路将园子分为四份。
总体来看是平稳、宁静、内向的构图。
与生活结合,往往会种植草药和植物,有医疗、研究、教育的功能。
城堡的花园可以从中世纪的绘画中看出,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地方。
6.伊斯兰园林中世纪时期,突然兴盛的阿拉伯半岛。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直是游牧民族,文化很难沉积。
但是穆罕默德创造了伊斯兰教,构筑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形成了阿拉伯国家,骁勇善战,打败了波斯帝国,侵占了拜占庭很多的土地,发展迅速,不断拓张。
阿拉伯民族善于学习,学习波斯的艺术、数学,学习罗马、埃及、西班牙的基督教的文化,并不断应用,将古老的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
避免人体的描绘,装饰物都来自自然地描绘,创建很多的几何图案。
伊斯兰园林在世界分布广泛,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在西班牙的伊斯兰园林,最著名的就是阿尔罕布拉宫。
带有很多东方的色彩,尺度不一,非常神秘。
庭院很小,相互串联,水面很小,细部精美。
直到蒙古人发动扩张战争,毁灭了大量珍贵的文化,但同时也不得不被同化,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伊斯兰文化,导致中国西部许多人信奉伊斯兰教。
并且丝绸之路在蒙古帝国非常安全,所以在这一时期,很多欧洲人得以了解中国文化,愿意沿着马可波罗的行迹了解中国。
印度也出现了伊斯兰色彩的花园,如泰姬陵。
它是一个四分园,并且带有东方陵墓的色彩。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创造了很多兼具其他文化和自己特点的艺术成就。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巴洛克园林赏析1.意大利概况位于地中海中部,作为亚欧非三大陆的“跳板”。
气候温和,山地、丘陵丰富。
13 到 14 世纪,人们更加向往和肯定自己国家的古老文明,渴望脱离思想的禁锢。
2.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实例埃斯特庄园,位于山上,适合避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