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化学 (大纲版)第二册 第一章 氮族元素 第二节氨铵盐(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7
氨气的性质《氨》是上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氮族元素》中的第二节《氨铵盐》的第一课时,包含氨的物理性质、及氨的化学性质。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氨及其产品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氨的结构、性质典型,为学生把握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讨论氨的有关化学性质过程中,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又能为学习铵盐、硝酸、合成氨等知识打下基础。
因此,理解和掌握好氨的性质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氨的分子结构;②通过探究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的实质;③结合氨的性质,了解并解释其用途,知道氨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氨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验现象抽象到理性认识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②通过氨的有关性质中可逆反应理论、弱电解质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③利用氨的化学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在新情景中利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④通过课前预习,小组(集体)的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⑤通过课堂总结-回馈-评价的复习模式,激励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及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作业的完成与自我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②通过体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③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④通过氨气化学性质在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二、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氨水中的平衡和氨水的成分, 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2.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查阅文献互动学习);三、课程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1)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
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一、氨[板书]1.氨的物理性质:[展示]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色、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并闻气味。
[提问]你认为NH 3是否易溶于水?依据是什么?(相似相溶) [演示][实验1-13]:氨易溶于水。
讨论:为什么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所收集的氨气不纯净。
2、瓶塞不紧,漏气,如果瓶塞不紧可能使实验完全失败。
3、烧瓶潮湿[提问]为什么会变红色?为什么会形成喷泉?结论:NH 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碱。
[讲述]氨气也是一种易液化的气体,降温或加压就可使之变为无色液体。
因此氨常用作致冷剂。
氨的性质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标况时为4.2217g/L=0.771克/升),易液化-33.5O C (易液化的气体有:氯气、二氧化硫、氨气),易溶于水(1:700,可进行喷泉试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CO 2、Cl 2、SO 2、H 2S 、HCl 、NH 3、O 2、N 2),氨的水溶液称为氨水(试分析氨水中所含微粒种类),氨水密度小于水,其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酒精与之相同,硫酸、盐酸都与之相反)。
思考:1) 3X%氨水与X%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浓度大于?等于?小于?2X% 2) 3X%硫酸与X%的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浓度大于?等于?小于?2X%[学生活动]根据以上讲述总结NH 3主要物理性质。
高一必修二化学氨的知识点氨(Ammonia)是一种无机化合物,由氮和氢元素组成。
它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和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二化学中关于氨的相关知识点。
一、氨的制备方法氨可以通过哈伯-博希过程来制备。
该过程利用自然气中的氮气与水合铝酸反应,生成氨气。
这是一种高温高压的工业过程。
氮气和氢气按照2:3的比例通入反应器,经过一系列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二、氨的性质1.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可腐蚀皮肤和黏膜。
在高浓度下,氨气会对人体造成刺激和损伤。
2. 氨是一种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不易液化。
它的沸点为-33.4℃,密度轻于空气。
3.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例如,氨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
4. 氨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形成氨水。
氨水经常被用作家庭清洁剂以及肥料的成分。
三、氨的应用1. 农业领域:氨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氨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作为植物的肥料。
尿素是一种含氮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 化工领域:氨是许多化工工艺的重要原料之一。
例如,氨气可以与乙烯反应生成乙二胺。
乙二胺是合成多种化学品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涂料、胶水、塑料等行业。
3. 医疗领域:氨水在医疗领域也有一定应用。
例如,氨水可以用作清洁和消毒伤口的药剂。
此外,氨水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如湿疹和瘙痒。
四、氨的环境影响尽管氨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环境隐患。
例如,氨水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废气,将氨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氨气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注意气体泄漏的处理和防范。
同时,在氨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通过了解氨的制备方法、性质、应用以及环境影响,我们对于这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高中化学 〔大纲版〕第二册 第一章 氮族元素 第二节氨铵盐(第二课时)[复习提问]我们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中和浓盐酸中蘸取后靠近有何现象?其本质是什么?[生]产生大量的白烟,此白烟是NH 3与HCl 形成的NH 4Cl 晶体微粒,其本质是NH 3与H +形成NH +4。
[师]NH 3Cl 晶体是由NH +4〔铵离子〕和Cl -〔酸根离子〕构成,像这样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铵盐,这就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二、铵盐[实物展示]氯化铵晶体、硫酸铵晶体、硝酸铵晶体。
[生]观察实物,并产生大致的印象:均为无色晶体。
[演示实验]取三个洁净的试管,各参加适量的蒸馏水,然后分别向其中参加适量的氯化铵、硫酸铵和硝酸铵。
[生]认真观察三种铵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得出结论:都比拟易溶于水。
[师]铵盐的物理性质具有共性:都是无色晶体,且都能溶于水。
[板书]1. 铵盐的物理共性:都是能溶于水的无色晶体。
[师]上节课我们在观察NH 4HCO 3的样品时,闻到了氨气的气味,那么NH 3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甲]由NH 4HCO 3晶体挥发出来的。
[学生乙]是由NH 4HCO 3分解产生的。
[师]到底是挥发产生的还是分解产生的呢?挥发和分解有何区别?[学生讨论后答复]是分解产生的。
挥发是物理变化,分解是化学变化。
[过渡] NH 4HCO 3在常温下就能分解产生氨气,说明NH 4HCO 3很不稳定,那么其他铵盐是否也易分解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1—4]让一名学生在一稍长的试管中参加少量NH 4Cl 晶体,加热。
[生]观察现象,作实验记录:加热后不久,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固体物质生成。
[设问]试管壁上附着的固体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师]此固体还是NH 4Cl 晶体,因为在加热时,NH 4Cl 会分解生成NH 3和HCl ,当两种气体上升到温度较低的地方就又重新结合,生成了NH 4Cl 晶体。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3氨铵盐3氨铵盐[教学目标]1.认识氨的分子结构式,电子式及性质2.氨的实验室制法3.铵盐的性质及氨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重点]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原理[板]一、氨1、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生板]氨的电子式[咨询]氨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是多少?是非极性分子依旧极性分子?[板]2、氨的物理性质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容易液化,气化时要吸取大量的能量,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溶解度是700[咨询]在标准状况下氨的溶解度是700,求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
〔列出表达式即可〕注意:氨水的溶质是氨分子[实验6-1]氨溶于水,喷泉实验,在所得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实质是弱碱性〕[板]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与OH。
[讲]氨溶于水,在大部分的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小部分电离成NH+4一水合氨是一种弱碱。
[板]NH3+H2O NH3·H2O NH++OH-4[强调]可逆符号,讲明反应是可逆的。
[咨询]氨水中存在的除水分子外最我的微粒是什么?〔一水合氨〕[讲]一水合氨对热不稳固,加热易分解NH3·H2O = NH3↑+H2O[咨询]向饱和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能不能有氨气放出,什么缘故?〔能有氨气放出,NaOH 溶于水,放热,降低了氨气的溶解度,氨气要逸出〕[比较]液氨和氨水的区不〔学生回答表〕[板]〔2〕氨与酸反应[实验6-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板]NH3+HCL=NH4Cl[咨询]该反应发生时,生成了什么键?〔形成了配位键〕[生板]写出氨与硫酸,硝酸,磷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3〕氨的催化氧化[讲]-3价的氮能被氧化,氨能作还原剂,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高温下能被氧气氧化,生成NO ,这一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
该反应是工业上合成硝酸的基础[板]4NH 3+5O 2═══4NO+6H 2O[咨询]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分不是什么?〔氧气,氨〕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不是什么?〔NO ,水与NO 差不多上还原产物〕[生板]标出那个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第一课时)从容说课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习的高中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常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化合价升降法”和“离子一电子法”等。
本节介绍的是第一种方法,这种配平方法对分子式、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都可适用。
为了说明本节的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材首先引入质量守恒定律,表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依此配平。
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用其配平就不太方便,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发生了转移,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降变化,而且化合价升降的总数一定相等,这样来配平更方便。
教材从而转入对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和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讨论。
教材通过两个典型的例题分别介绍了经典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步骤和只有部分反应物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之后还简单分析了适合于歧化反应的配平方法——逆向配平法。
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指出无论什么样的配平方法或技巧,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电子得失守恒。
本节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典型例子和反例的选取,利用学生对配平方法的掌握;注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能较灵活地根据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而采用适宜的方法来配平。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
2.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步骤,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从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 使学生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常见的配平技巧。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1. 以复习、提问的方式从旧知识引入以确定配平思路。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节氨铵盐(备课资料)备课资料1. 关于喷泉实验也可用下图装置进行操作方法如下:(1)在圆底烧杯中加入约1 mL浓氨水,然后旋转烧瓶,使氨水润湿烧杯内壁(2)加热,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3)在玻璃管上连一较长橡皮管,倒放在铁架台,并将胶管浸入水中(4)挤压胶管即可形成喷泉2. 制取氨的其他方法的装置图二. 氨雨1958年,有人在美国南部雨水中发现了高浓度的氨。
另据《世界科学》杂志报道,近几年在美国和墨西哥的佐拉达牧区,人们连续收集到了氨雨。
氨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铵是氮元素被植物积累在土壤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铵态存在的氮,可以转化成氨气进入大气,由于干旱地区土壤多呈碱性,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
据估计,全世界非农业土地每年逸失的氨高达4700万吨。
进入空气中的氨会随风飘移,最后形成氨雨。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短时期的氨雨倒是好事,因为它既可以减轻酸雨的危害,又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
但从全球来看,这也是一个令生态学家忧虑的问题。
专家们呼吁,对草场要退耕还牧,适度放牧,人工植草,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场的破坏,以降低酸雨的浓度和频度,减缓土地沙漠化进程。
三. 关于碳酸氢铵的一则新闻:碳酸氢铵由短效变长效从60年代以来,我国应用最多的化肥品种当属碳酸氢铵。
然而,它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氮素利用率低、肥效期短、易结硬块和易挥发等,给使用和贮存带来不便。
再加上高浓度氮肥的发展和进口尿素的冲击,许多小氮肥厂产品滞销积压,纷纷停产转产,情况相当严峻。
氮肥是以消耗大量能源来换取的。
我国每年氮肥的总产量是2×109 kg左右(折纯),而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量不足三分之一,这种能源的消费是巨大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生产的碳酸氢铵品种质量不高。
为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国情出发,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历经15年的时间,研究出碳酸氢铵的改进性品种长效碳酸氢铵。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氮族元素的通性:1、原子结构:元素符号NPAs 2 8 18 5Sb 2 818 18 5Bi 2 8 18 18 32 52、性质上的相似性:(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2×2eNO 2O N 22放电+ (难化合)4×5e522O P 2O 5P 4点燃+ (易化合)可见,其还原性N<P ,非金属性N>P 。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3×2×e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性渐增强 非金属逐渐减原子半逐渐增N 2 + 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稳定性逐渐减弱(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酸性减弱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非金属性渐强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S H H S 22∆+ H C lH Cl 222光照或点燃+ PH 3 H 2S HCl稳定性渐强 )氮族元素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
这一节,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
因此教好,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教学不仅是__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B、(2)过程与方法目标:A、B、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C、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D、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教材的重,难点及确立依据:通过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A、B、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A、B、难点的依据: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2)三. 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节氨铵盐(第一课时)从容说课在工业上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中NH3及NH,的检验与鉴别、NH3的制取和收集等知识又是命题的热点之一。
所以就要求学生对氨及铵盐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在化学理论中结构决定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因此教材在介绍氨的化学性质时,首先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这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氨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
氨与水反应的知识需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氢键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氨的化学性质,当然氨溶于水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可逆反应知识的一种复习。
教材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这一共同性质,之后,又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实验较多,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探索实验,然后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现象,认识物质的性质。
当然,无论在教学中利用分子模型直观教学,还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都不应该脱离本节的两个重点,即氨的化学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2.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3.使学生掌握NH的检验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1.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2.氨与氨水的区别,氨与铵的区别。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1.利用氨分子结构比例模型分析说明氨分子的结构特点。
通过分子结构对比形象地说明分子的极性。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实验演示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观察能力。
3.实物展示氨气、铵盐,列表比较氨与氨水、氨与铵的区别,另外还运用投影练习、设疑等手段。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机、氨分子结构比例模型。
2.铁架台(带铁圈)、玻璃管、滴管、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烧杯、橡皮管、夹子、酒精灯、木支架、硬质大试管、试管、试管架、双孔胶塞、单孔胶塞、导气管、棉花。
3.蒸馏水、浓氨水、浓盐酸、固体NH4Cl、固体Ca(OH)2、(NH4)2S04晶体、NH4NO3晶体、lO%的NaOH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固体NH4HCO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在农业生产上,农民经常给农作物施用哪些氮肥?[生]碳铵、硝铵、氨水等。
[师]那么我们接近碳铵、氨水等化肥时,会有何感觉呢?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展示]NH4HCO3的样品。
(在教室内走一圈,使学生闻气味)[生]有刺激性气味。
[师]大家闻到的是氨气的气味,大家看到的NH4HCO3是一种铵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性质。
[板书]第二节氨铵盐一、氨1.氨的物理性质[实物展示]装满氨气的烧瓶。
[生]认真观察,了解氨气的颜色、状态并得出结论:氨气是无色的气体。
[师]谁知道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生]比空气小。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生]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小。
[师]很正确。
氨气的密度确实比空气小,标况下为0.771 g.L-1。
另外,氨气还是一种易液化的气体。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易液化的气体呢?[生]氯气、二氧化硫。
[师]对。
氨气在常压下冷却至一33.5℃或在常温加压到700~800 kPa ,就可以变为无色液体,并且放出大量的热。
反过来液氨汽化时,又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急剧下降,因此液氨是一种良好的制冷剂。
还要告诉大家,氨对人的眼、鼻、喉等黏膜有刺激作用,接触时要小心。
如果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而感到不适,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
[过渡]那么氨气在水中溶解性如何呢?我们先从氨分子的结构来推测。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氨的分子结构[师]请用电子式表示氨分子的结构,并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生]一位同学上前板演,其余同学书写电子式 结构式[实物展示]氨分子结构比例模型。
[生]观察分子模型,着重分析氨分子结构特点。
[师]在氨分子中,N 与H 以3个极性共价键相结合,经实验测定,氨分子的结构呈三角锥形,氮原子位于锥顶,3个氢原子位于锥底,N —H 键之间的夹角为107°18′。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了N 2分子含有非极性键。
NH 3含有三个极性键。
极性,指的是电荷 分布不均匀的性质。
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可根据分子内部的电荷分布是否均匀而分为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板书](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师]当分子内部的电荷分布均匀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反之,则为极性分子。
[板书]①非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
②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
[投影演示]H 2、HCl 、CO 2、H 2O 、BF 3、NH 3……通过分子电荷重心是否重合,形象直观地 讲述分子的极性。
(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分子的电荷重心是否重合,知道这是判断分子极性的依据) [投影练习]下列哪些分子是极性,属于极性分子?(将其空间结构显示出来) N 2 NO P 4 PH 3 H 2S CCl 4 答案:NO PH 3 H 2S[小结][板书]分子的极性是由化学键的极性产生的。
(利用投影练习)a .如果分子内所有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这种分子必定是非极性分子。
b .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必定是极性分子。
c .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这决定于分子中各键的空间排列。
[过渡]上面,我们认识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那么,研究分子的极性有什么实际意 义呢?[板书]3.研究分子极性的实际意义[师]请大家回忆一下l 2的溶剂性是怎样的。
[生]说明I 2单质不易溶于水,却易溶于四氯化碳。
[问]HCl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比碘单质怎么样? [生]特别易溶于水。
[问]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极性怎么样?[生]I 2、CCl 4为非极性分子,HCl 、H 20为极性分子。
H —N —H | H[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形成的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形成的溶剂。
[师]对,这个规律又叫“相似相溶”,是一经验规律。
[板书]相似相溶[师]如油类物质的分子往往极性较弱,难溶于水,沾在衣服上难用水洗去,有时用汽油(一种由多个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却能洗去,此现象就可以用“相似相溶”来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种经验,而不是严格的规律。
溶解是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很多。
另外,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沸点也有影响,极性大,熔、沸点就要高一些。
[设疑]NH3分子既然是极性分子,那么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生]思考,回答:根据相似相溶规律,水作为溶剂是极性分子,所以氨分子应该易溶于水。
[师]你们的推测究竟正确与否,做完下边这个实验就清楚了。
[演示实验l一2]按图1一11所示,教师与一学生代表配合,把前边展示的装有干燥氨气的烧瓶、长玻璃管、预先吸入水的胶头滴管、盛水的烧杯(加有少量的酚酞试液)安装好。
让学生代表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师]请大家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喷泉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生]当烧瓶内气体压强远小于大气压时就能形成喷泉。
这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师]实验证明,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下面请同学们把氨气的物理性质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师]刚才我们做的喷泉实验,滴有酚酞的水喷上去以后变成了红色,这说明什么问题?[生]氨气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
[师]对。
氨气不仅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后,大部分与H2O发生了反应。
[板书](4)氨的化学性质①氨与水的反应[讲述]氨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与水分子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弱碱,可部分电离成NH和OH-而使溶液显碱性。
而且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极易分解成NH3和H2O。
[板书]NH3↑+H2O NH3·H2O NH+OH-△NH3·H2O======NH3↑+H2O[师]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那么氨水中有哪些粒子?与液氨有何区别?请同学们们讨论后填写下表。
液氨和氨水的比较[师]氨水易挥发,又有腐蚀性,那么氨水应如何保存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 10内容,找出氨水的保存方法。
[过渡]氨作为一种碱性气体它还能与酸性的氯化氢气体反应,而且它是咱们所学过的常见气体中,能与酸反应生成盐的气体。
[板书]②氨与氯化氢的反应[演示实验1—3]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
[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较多的白烟。
[师]此白烟就是氨气与HCl 化合而生成的微小的NH 4Cl 晶体。
由此也可以知道NH 3与酸反应的实质是NH 3与H +结合生成NH 的过程。
[板书]NH 3+HCl====NH 4Cl[师]通过NH 3和HCl 的反应生成氯化铵可知,氨与酸反应的产物应该是对应的铵盐,下边请同学们写出氨与硝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生]书写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评价]讲评板演结果,指出错误或对正确结果予以肯定。
[板书]NH 3+HNO 3====NH 4NO 3 2NH 3+H 2SO 4====(NH 4)2SO 4 [师]前边所讨论的氨的性质涉及的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氨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那么-3价的氮元素是否可以改变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呢?变化时氨表现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生]思考分析,氨中氮元素为最低价,应该具有还原性,可要实现-3价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就需要提供氧化剂,进一步思考需要哪些氧化剂。
[师]氨中-3价的氮元素化合价是可以升高的,如在催化剂(Pt )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 和H 2O ,并放出热量。
[板书]③氨与氧气的反应(氨催化氧化)4NH 3+5O 2=======4NO+6H 2O[师]这一反应又叫氨的催化氧化(或叫接触氧化)是工业制硝酸中的关键一步,那么大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指出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产物。
[生]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及数目,并指出氧化剂为O 2,氧化产物为NO (也是一种还原产物),还原剂为NH 3,还原产物为NO 和H 2O 。
[播放录像]小专辑《氨的用途》[生]对比录像,结合教材,归纳氨的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