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政府规制(一)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47
政府规制理论内容提要❑政府调节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它所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常用的手法就是规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
❑本篇分析政府规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九章政府规制主要内容❑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的放松❑了解政府规制的过程背景知识:规制经济学“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
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
规制经济学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
代表人物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Dupuit,1849)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主要观点: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主要观点: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第一讲总论一、政府规制的概念及其客观基础(一)国家干预与政府规制的地位(1)主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防止出现较大经济波动为目的宏观经济政策。
(2)主要以提供公共物品为目的(包括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投资政策。
(3)主要以防止市场不公平竞争、保证市场竞争效率为目的的政策。
(4)主要以处理自然垄断弊端为目的的政策(5)主要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防止内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6)主要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政策。
(7)主要以打击非价值性物品和防止外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8)主要以生产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臵、保证资源配臵效益为目的的政策(9)主要以调节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实现社会保障为目的的政策。
(10)主要以保持最优增长和发展路径为目的的政策。
(11)保持与多样化经济和振兴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
(12)保持本国在国际问的国家利益和维护全世界共同利益的国际经济政策公共供给政策;公共保障政策;公共引导政策;政府规制政策规制的构成要素①规制的主体(规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规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规制权。
②规制的客体(被规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
③规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规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规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二)规制的概念与特点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规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规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直接规制指由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实施的政府干预,即对特性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外部不经济性以及严重影响社会公益的经济活动直接进行约束和管制。
以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参与其定价、投资决策、产品销售、原材料选择等经济决策过程。
间接规制指在维护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决策的前提下,对某些阻碍市场机制效能发挥加以管制,是以依照反垄断法、商法、民法等制约不公平竞争行为为目的的规制。
一.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1.撇开关于政府规制利弊得失的理论纷争,政府规制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2.政府规制首先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1)政府规制是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3)政府规制是解决信息偏在或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需要(4)政府具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某些独特优势3.以上从克服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但实际上,政府规制不仅仅是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外在、强加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这是因为:(1)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制,是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市场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3)政府规制是市场供求机制作用的客观结果二政府规制的内容1.进入(退出)规制旨在将微观经济主体纳入依法经营、接受政府监督的范围;其次,是控制金融某些行业,主要是自然垄断领域以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部门(如金融保险)的企业数量,以保证企业资质,同时防止过度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
2.价格(收费)规制内容主要包括:(1)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2)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3)对金融行业的价格规制(4)对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5)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制(6)对事业单位收费的规制3.数量、质量规制数量规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加以限制,以及对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等。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利益而实行的规制4.资源环境的规制鉴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的外部性,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解决这些负的外部性。
三.政府规制的方法1.在各种由政府实施的规制当中,最重要、基本的内容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
这决定了政府规制的传统方法实际也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1)以公平报酬率为依据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1、政府规制理论依据: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需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2、政府规制的内容:进入退出规制;价格收费规制;数量、质量规制;资源环境规制。
3、政府规制的方法:以公平报酬率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发放许可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4、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规模经济;成本弱增性(由一个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的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生产这个产出的总成本要低);自然垄断行业必备技术经济特征:网络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关联经济效应显著;有大量沉没成本;普遍服务性;特定的垄断经营权;5、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可竞争市场假设条件:自由进入、退出;潜在进入者不受限制获得相同生产技术:潜在进入者可以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可竞争市场基本特征:不存在超额利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非效率;批评:新入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结果的一些假设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假设产业内现有企业做出降价反应前,新进入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价格与现有企业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的业务量;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新企业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部分固定资产沉没下来不能全部撤走,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
可竞争市场的规制原则和方法:尽可能使市场的进入退出变得容易;利用有关规制政策消除沉没成本的不利影响;对原有企业的规制遵循非对称原则;保持定价政策和进入政策的协调。
6、价格水平规制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分配效率;激励企业生产;保障企业利益;7、价格水平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最高限价规制模型;8、差别定价:对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施差别定价的条件: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价格支配力即具有垄断性的定价权;企业能分辨市场的需求结构;企业能够降不同的购买者市场隔离;第一级差别定价:自然垄断企业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按消费者保留价格出售每一单位产品,垄断企业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即垄断利润。
第一讲导论一、规制与规制经济学(一)规制的含义:1.规制的英语表达是Regulation。
我国学者把它翻译为管制,或参照日本语的翻译方法,译为规制。
在中国语中,管制有强制、统制的语义,与Regulation政策作为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措施的含义有一定的距离,而日本语“规制”译法似乎更接近英文原来的词义。
相应地,把Deregulation翻译为规制放松或规制缓和。
2.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进行干预。
即政府为了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运用司法、立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产业或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等行为以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为进行限制、监督与管理。
3.管制的构成要素:①管制的主体(管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管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管制权;②管制的客体(被管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③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管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4.管制的定义: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二)规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管制的普遍性:基本上人的每个行动都和规制有关2.规制的特殊性: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管制作为行政机构依据法律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与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典型的公共品属性,但管制又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
管制作为一种特殊公共品的理由:(1)政府管制是无形的,只表现为法律制度、规则等,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也就是实施过程中的自主裁量权问题。
(2)政府管制的供应权具有垄断性,只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不像一般公共品那样,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
(3)政府管制在宏观层面上受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一个国家不能照搬别国的管制模式;而在微观层面上,一项管制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有的集团会寻求管制,有的集团会反对管制。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1.1.1政府规制概念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也有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调节等,但“管制”常有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市场主体决策之意,“调节”一词也常有经常变动之意,“规制”有以规则、规章、法规、管理等,从市场主体外部进行规范和控制之意,因此用“规制”更为贴切。
所以,本研究采用“政府规制”一词。
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定义: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日本学者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梅尔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
这些定义都表明政府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规制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
政府管理市场有两种手段:即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
可见,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其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对纠正宏观市场失灵和防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有易变性、相机抉择性和间接引导性。
政府规制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微观经济行为,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微观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据法律和法规、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人员,市场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