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格式:pptx
- 大小:336.69 KB
- 文档页数:23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5题)(一)题型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答题技巧:1. 要素串联法:找出时间(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地点(天空)、人物(无特定人物,主要是作者看到的想象中的事物)、事件(作者看到晚霞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想象)。
2. 概括为:太阳落山后,作者看到晚霞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最后晚霞消失。
(二)题型2。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出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就更迷人了。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亮,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多么迷人啊!答题技巧:1. 段意合并法:- 第一段:表达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眷恋之情。
- 第二段:写月光下田野的景色,像美丽的水墨画。
- 第三段:描写月光下竹林的景色。
- 第四段:描述柿子园里迷人的景色。
2. 概括为: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秋夜的眷恋,描写了月光下田野、竹林和柿子园的迷人景色。
(三)题型3。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
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
四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10题)(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题目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傍晚,我登上了山顶,观赏起晚霞来。
天边的晚霞多美啊!一会儿像一匹骏马在奔驰,一会儿像一头雄狮在怒吼,一会儿像朵朵鲜花在绽开……我看着看着,身体感到轻飘飘的,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片晚霞。
一会儿,一道霞光射来,晚霞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我把眼睛微微睁开,眼前顿时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的身体好像也被色彩裹住了。
我低头一看,碧绿的湖水像面镜子,一半儿红彤彤的,一半儿金灿灿的。
湖水里倒映着晚霞,好像一块巨大的、五彩斑斓的绸缎。
静悄悄的湖面上有几只小船在缓缓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由得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答案:傍晚“我”登上山顶观赏晚霞,看到晚霞形状多变、色彩绚丽,还看到晚霞下的湖水和小船,最后联想到一句描写晚霞的诗句。
解析: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时,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找出时间(傍晚)、地点(山顶)、人物(我)、事件(观赏晚霞及其所见所感)等要素,然后简洁地组织语言。
题目2。
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决定自己做一顿饭。
我先从米袋里舀出一碗米,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米淘了几遍,然后加了适量的水,按下电饭锅的煮饭键。
接着我开始准备做菜,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西红柿和两个鸡蛋。
我把西红柿洗干净,切成小块。
鸡蛋打到碗里,用筷子搅匀。
点火,倒油,油热了之后先把鸡蛋液倒进锅里,鸡蛋很快就凝固了,我用铲子把鸡蛋炒碎盛出来。
再往锅里倒一点油,放入西红柿块翻炒,炒出汁后把炒好的鸡蛋倒进去,加了一点盐和糖,翻炒均匀,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就做好了。
这时候电饭锅也跳闸了,饭也熟了。
我吃着自己做的饭,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答案: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自己淘米煮饭并做了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最后吃着自己做的饭很有成就感。
解析:明确事件的起因(爸爸妈妈不在家)、经过(做饭的过程:淘米煮饭、做西红柿炒鸡蛋)和结果(吃着饭有成就感),按照这样的逻辑概括内容。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4题)题1。
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解析:文章主要写了太阳落山后美丽的晚霞引发了“我”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了龙、仙鹤、太乙真人和哪吒等形象,最后晚霞消失,“我”从幻境回到现实。
题2。
解析: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以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题3。
阅读下面短文,概括其主要内容。
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校园里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花朵们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到处充满了生机。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校园封得严严实实的,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同学们在树下乘凉、读书、做游戏。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了,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秋天,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地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校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实,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同学们看着这些果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校园里的树木披上了银装,地面上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
同学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解析:短文主要描写了校园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绿树成荫与荷花盛开、秋天的树叶飘落和果实累累、冬天的雪花飞舞和同学们的雪上活动。
题4。
解析:文章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包括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等,还描写了翠鸟动作敏捷,捕鱼时的迅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专题0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典型例题】铅笔头下的坚持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却有一个不良习惯:手心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兴之所至,会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
进校第10年,他40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10年“涂鸦”思想的结晶。
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一场无情的嘲弄。
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异想邪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
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泡汤。
这位青年教师不甘心,他决定不改初衷,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了10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
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
这样,他20年的心血,因为一只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一次次被“铅笔头”捉弄,他还是没有气馁。
相反,这许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
得不到学校和研究院的自助,他便自己想办法,经过东凑西借,自筹资金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4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他的申请,还向他的“铅笔头”事件表达了歉意。
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验。
两年后,他在一只小鼠身上试验获得成功。
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
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想一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卡佩基喜欢随手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由此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经过20多年的坚持不懈,他终于凭借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答题模板筛选文章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概括引用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直接引用或用更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替换,形成准确、凝练的答案;(3)概括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再将概括好的答案按合理的逻辑组合在一起;(4)分析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再结合文章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将它们组合或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即可。
阅读训练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34年级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同时,要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1.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有些题目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直接提取文中的词句来回答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所提的问题找到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段落,然后在这些段落找到关键性语句,将它们提取出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归纳文章要素概括主要内容在考查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出代表六要素的词语,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词语连起来,从而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3.归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有些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我们可以把各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总结时,要对各个段落的段意进行归并,组织好语言这样才能正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人生难忘第一次人生难忘第一次。
我第一次被老师批评和第一次被老师表扬都是在三十多年前,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第一次被老师批评,是踏进小学校门的第一学期。
那是一堂算术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3+5=?”并请一名同学上去填写答案。
我很想表现自己,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看见,就点了我的名字。
我走上讲台,从老师手里接过粉笔,在等号后面毫不犹豫地写了个“7”。
在同学们“不对不对”“错了错了”的吵嚷声中,老师在那个“7”后面打了个大大的“×”,然后对我说:“以后想好了再举手!”等回过神来,我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没有地缝可钻,只好带着一脸丢人相跑下讲台,刚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管它什么上课不上课呢!当时我虽然只有七岁,可受的刺激很大。
4阅读·概括事件内容大脑体操知识梳理我们最常用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画杨桃》一文,时间:上图画课的时候。
地点:课堂上。
人物:老师和同学们。
事件起因:老师让“我们”画杨桃。
经过:一位同学画得不像,招来同学的嘲笑。
结果:老师表扬了他,讲清楚了不一样的原因。
然后加以串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上图画课的时候,老师要同学们画杨桃,一个同学在自己座位处看到的杨桃像是五角星,可是其他同学在别的地方看却不像。
他的画招来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说:“你们画画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他才和你们画的不一样。
”2 摘抄点句法我们所学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式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总结句,它们往往有概括主要内容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要找到它们进行摘抄就可以,而总起句一般在开头,总结句一般在结尾。
3 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概括段意可以借助段落中心句。
(2)把各段的段意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时,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
(3)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因为有的段落甚至可以舍去。
4题目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从而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爬天都峰》一文,把题目扩充为一句完整的话就是“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再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再突出“怎么去爬”,就成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在我和老爷爷的相互鼓励下爬上了天都峰”。
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特色讲解让马长征途中,班长胡光陪同志的马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从此他只好步行。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主要内容方法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观潮》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我们”登上海塘大堤,观看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爬天都峰》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假日,地点是天都峰,人物有“我”和“不相识的老爷爷”,事件是: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鼓励,最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意思分别是∶(1)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2)猎狗想要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3)唤回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根据各部分意思可以归纳为: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并想要伤害它,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麻雀,我唤回猎狗,小麻雀得救。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陀螺》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我的冰尜儿,木工随便旋出的小木头块,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女娲补天》写了天塌了、女娲补天、五彩云霞。
从文章看,“天塌了”和“五彩云霞”写得简略,是次要的;"补天"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考点总结一、概括能力。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大意,再把段意合并起来。
如写植物生长过程的文章,可以分别概括每个生长阶段段落的内容,然后组合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2. 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作为段落大意。
中心句可能在段首(总起句),如描写景物的段落,开头可能就点明了这段景物的主要特点;也可能在段中或段尾(总结句)。
- 归纳法: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归纳段落中的主要内容。
可以通过找出关键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行为、事件等进行归纳。
二、理解能力。
1. 理解词语意思。
- 联系上下文理解:把词语放在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其含义。
例如“静谧”这个词,在描写夜晚森林的段落中,根据文中描写的安静氛围,可以理解为安静、宁静的意思。
- 近义词、反义词法:通过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
如“敏捷”的近义词是“灵敏”,可以帮助理解其表示动作迅速、灵活的意思;“粗糙”的反义词是“光滑”,能辅助理解其表面不光滑的意思。
- 拆字法:对于一些合成词,可以把字拆开分别理解,再组合起来。
如“弥漫”,“弥”有满、遍的意思,“漫”也有到处都是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充满、布满的意思。
2. 理解句子含义。
- 抓住关键词理解: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后有助于理解整个句子。
例如“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
”这里的“幸福”“阳光般灿烂”就是关键词,通过对这些词的理解可以知道这个人非常开心。
-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与文章的上下文有密切关系。
如在描写人物克服困难的文章中,“他终于跨过了那道坎儿”,这个“坎儿”可能不仅仅是实际的障碍,联系上下文可能是指人物面临的心理或生活上的困难。
- 从修辞手法角度理解:如果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要先明确修辞手法,再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概括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有六种方法:
1.提取关键信息:通过阅读全文、摘要、标题、目录等,把握文
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核心的关键信息。
2.分层次总结:把文章按照段落、章节、主题等,分层次进行概
括总结,突出重点。
3.画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论证结构等整理在一张图上,有助于抓住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4.列举要点:把文章中的重要观点、事实、论据、案例等要点列
举出来,突出每一个要点的重要性。
5.归纳概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主旨、关键信
息和重要观点,形成简洁的概括。
6.重点分析:对文章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理清逻辑
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以上六种方法都是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具体的阅读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一、概括文章的方法。
二、不同类的文章重点不一样。
阅读写人的文章时重点要抓住:阅读记事的文章时重点要抓住:阅读写景的文章时重点要抓住:阅读状物的文章时重点要抓住:春游钓鱼台①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到钓鱼台去春游。
同学们有的扛着捕鱼网,有的提着标本夹,还有的拿着钓鱼竿,大家迈着轻快的步子,说着唱着向钓鱼台走去。
②春天的钓鱼台美极了。
清澈的河水(chan)潺潺地流着。
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树枝在微风中摇曳,好像在欢迎我们。
小山坡上开遍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
③我们在树林里愉快地跳舞、唱歌。
鸟被响亮的歌声惊动了,一齐飞起来,一会儿又都落在远处的树枝上。
④我和燕燕坐在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我们拿着渔竿,抛出鱼钩,鱼漂打破了平静的水面,圆圆的波纹慢慢地扩展开,逐渐地消失了。
春风迎面吹来,带来一阵阵野花和小草的清香,忽然,鱼漂一动,我把渔杆一扬。
鱼!一条银白色的鱼钓上来了。
⑤タ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个天空。
我们爬上小山坡,望着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茂密的树林,望着这可爱的大自然,我们不约而同地唱起歌来: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1.按要求回答。
(1)根据语意写出成语。
形容天气晴好。
()没有商量,行动却一致。
()(2)把下面的比喻句打上“√”。
①树枝在微风中摇曳,好像在欢迎我们。
()②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一样。
()2.第②自然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具体写了()、()、()、()等景物。
3.写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归纳短文主要内容。
花边饺里的母爱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
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
(完整版)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有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段落意思,不要喋喋不休。
什么是准确的?就是抓住段落的精髓,不偏离段落的主要内容。
(一)用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中心句指明段的写作范围△中心句突出段的主要内容△中心句归纳出段的思想要点例1这个小镇的每个院子里都种了许多树。
有桉树、椰子、橄榄、梧桐等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的香味飘散在大街小巷和院子里。
梧桐盛开,好不热闹,小镇仿佛笼罩在从天而降的红云中。
例2童第周二十八岁时,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资助,去了比利时,师从欧洲一位著名的生物学教授。
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
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一席之地。
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童第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
(2)在文章中一些用文章关键句概括意思的段落,在叙述事实后,以抒情讨论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这些感受往往概括了全文的主旨,指出了段落的中心。
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段落意思作为段落。
例3今天清晨,雪停了,天放晴了。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灿烂地照耀着雪后的大地。
辽阔的田野白雪皑皑,巍峨的群山银装素裹。
多么壮丽的北国风光,多么喜人的雪景丰收景象。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如果一个段落中没有直接表达中心的句子,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步骤:1.这一段有几个句子。
2.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3.可以分为几层。
4.每一层的内容是什么?5.总结每一层的意思,然后总结段落的主要意思。
例4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太阳渐渐地爬上山头。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
我又看了看伏在身边不远的邱少云。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5题)题1:解析:1. 首先明确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2. 概括各部分内容:先总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然后分别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景,春天树木发芽、积雪融化等,夏天树木茂盛、浓雾弥漫等,秋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等,冬天雪花飞舞、动物冬眠等;最后总写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 概括主要内容的模板:本文主要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展现了它在不同季节的特点,最后强调它是美丽的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题2:解析:1. 文章先写飞机夜航时能安全飞行是因为装有雷达。
2. 然后引出蝙蝠在夜间能自由飞行,科学家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发现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 最后写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4.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首先讲述飞机夜航依靠雷达,接着叙述科学家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发现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最后说明人们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题3:解析:1. 文章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2. 重点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叶子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特点等。
3. 详细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详细描述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着重讲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态和它向上攀爬的过程。
题4:解析:1. 文章开篇点明白鹅的高傲。
2. 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描写白鹅的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步态从容不迫,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3.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开篇指出白鹅的高傲,随后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白鹅的高傲之处。
题5:解析:1. 文章先总写猫的性格古怪。
2. 分别从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不同;胆小又勇猛等方面阐述猫性格的古怪。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如《鲸》。
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如《毛主席在花山》,可以这样提问“毛主席在花山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品质?”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梅花魂》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开头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