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7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政策(当时雅各宾派专政)。
《人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1804——1814年革命性: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
五年后(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应认清以下三点:第一,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第二,这一事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三,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法国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二、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其世界意义主要是指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相同点:1.原因相同: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影响相同:革命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5.革命进程大体相同: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外,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
2.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3.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取得了国家的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894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还制定了类似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后来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共产党人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辛亥革命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
思想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政治和社会变革,其成果包括:
1.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 确立了议会制度,议会成为最高立法机构。
3.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下的责任内阁制,政府对议会负责。
4. 确立了公民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
5. 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促进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6. 推动了殖民地扩张和贸易,成为世界霸主之一。
这些成果奠定了英国现代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基础,并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比较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有着许多的相似,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使得自由人权思想得以流传并得到发扬,使人类文明向前跨了一大步。
但最后结果却截然相反,值得我们深究与反思。
辛亥革命的发生带有戏剧性的,新兵无意的哗变成了改变中国革命历史的开端。
相同的是,法国大革命也一样有戏剧。
一群闹事群众最终成了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力量。
可是,辛亥革命却未能发动广大群众,甚至镇压农民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未发动之前,革命思想已经得到普遍认识,人民是支持革命的。
在任何革命中,群众永远是第一战斗力,不发动群众的革命永远不会成功的。
辛亥革命也不例外。
革命成功之后,必须要保护革命成果,武力与财力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比较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主要财力是海外华侨的集资,这对辛亥革命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行的。
而法国大革命却是倾全国之力去保卫革命成果。
在武力方面,辛亥革命主要靠军阀的矛盾来抵制军阀。
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这对于辛亥革命来说必然会失败。
从外部因素来看,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都受到外部的联合镇压,不辛亥革命领导人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外部对革命的承认与支持。
而法国大革命却没有退让,在对反法同盟的打压下,坚持不屈。
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反法同盟。
虽然最后拿破仑兵败,但法国大革命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
并引发了欧洲的革命浪潮。
辛亥革命的妥协与退让,非但没能让帝国主义承认和支持中国革命,却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
帝国主义绝不容忍中国建立成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和奴役的对象。
妥协的对待反革命势力,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关键之一。
法国大革命的人权解放思想在革命过程中一直得以坚持,但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革命纲领,错误的认识当时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形成革命力量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组织松懈,缺乏一个统一的和稳定的领导核心,最后致使同盟党人心涣散。
从《辛丑条约》签订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阶段,主要处于晚清后期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随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经济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3)思想上,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课题21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①“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影响①“新政”:表明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上(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统治,成立民主国家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了。
4、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但辛亥革命同时也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开始,1912年2月12日结束。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它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不成功也不彻底的革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希望大家喜欢!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首先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体现在它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等于说只是把皇帝赶下台,但是中国依旧是个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
而且当时清帝是写了退位诏书的,等于说是禅让权力,而不是被革命党推翻的,虽然是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的,因此当时社会上很多人还对清帝抱有同情,因为在广大底层中国人心中,谁做皇帝他们是不关心的,但是突然说皇帝没有了,心理上还一时接受不了,因此辛亥革命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人落后的封建思想,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那些在海外留学的精英们效仿西方的三权分立,推翻落后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政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封建帝国中,封建思想早已经牢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底层老百姓根本不懂什么国会、总理、部长、议员之类的名词,实际上共和只在北京南京等少数城市实行过,在广大的乡村,依旧是封建宗族掌握着权力,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总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都是不彻底的,因此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也就不应过分拔高了。
辛亥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于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狭义上指的是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
在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同盟会创立辛亥推翻清政府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越发猖狂,在内忧外患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初步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为救国图存,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十六字方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的目的的根本在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
正是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目标促成了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斗争,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清帝退位诏书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标志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岁的皇帝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通常称为“清帝退位诏书”或“宣统退位诏书”、“溥仪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皇帝退位的日子。
这一天,除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发了三道懿旨外,其最高办事机构——内阁,还以宣统帝名义批复了20件大臣奏折,下发了9道日常公务上谕。
但是,这一天,只是清廷最后一天行使权力的日子。
退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清朝的覆亡,也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这一天,又是成千上万革命志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日子,仅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就在海外流亡奋斗了17年。
今天,当我们总结清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之时、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应该回味这一天,也应该认真解读一下清帝的这篇“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