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
吸光光度法概述(一)10.1.1吸光光度法概念许多物质本身具有显然的色彩,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有些物质本身无色或是浅色,但碰到某些试剂后,变成了有色物质,如淡黄色的Fe3+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的协作物,淡绿色的Fe2+与邻二氮菲作用生成橙红色的协作物等。
物质展现不同的色彩是因为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挑选性汲取的结果,而色彩的深浅是山于物质对光的汲取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基于物质对光的挑选性汲取而建立起来的分析办法称为吸光光度法。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溶液色彩的深浅在一定条件下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吸光光度法利用这一关系,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溶液中有色物质对光的汲取程度而对物质举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与经典化学分析办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特点有:①敏捷度高。
吸光光度法适用于测定微量物质,被测组分的最低浓度为10-5~10-6mol/L。
②精确度高。
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通常为2%~5%,常量组分的精确度的确不如滴定分析法和分量分析法高,但对微量组分,化学分析法是无法举行的,而吸光光度法则彻低能满足要求。
③操作简便。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容易,操作简便。
若采纳敏捷度高、挑选性好的显色剂,再采纳相宜的掩蔽剂消退于扰,有的样品可不经分别挺直测定。
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普通只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有的甚至更短。
④应用范围广泛。
几乎全部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均可挺直或间接地用吸光光度法测定。
吸光光度法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环境监测等部门的一种不行缺少的测试手段。
通常状况下,吸光光度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可见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420~760 nm可见光区的挑选性汲取而建立的分析办法,也称为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微量分析的简便而通用的办法。
②红外吸光光度法。
利用物质对0.78~1000um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挑选性汲取的特性来举行结构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办法,又称为红外汲取光谱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讲解吸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量样品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来定量分析物质的浓度。
吸光光度法基于光的著名的“比尔-朗伯定律”,该定律描述了物质溶液对光的吸收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量光的吸收度,我们可以推算出浓度。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当光通过物质溶液时,物质分子或离子会吸收光的能量,使光强度降低。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光的吸光度(A)与物质的浓度(c)之间存在如下关系:A=εlc,其中ε是吸光度的摩尔吸光系数,l是光程长。
通过测量光的吸光度和已知的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在实践中,吸光光度法通常使用分光光度计来进行测量。
分光光度计可以发射一束特定波长的光,并测量光通过样品溶液前后的光强度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转化为吸光度,并用于计算物质的浓度。
吸光光度法有许多应用领域。
在化学分析中,吸光光度法可以用于分析金属离子、化学物质的浓度、酸碱度等。
它可以通过配备合适的试剂和仪器来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吸光光度法被广泛应用于测量DNA、蛋白质和酶的浓度。
通过测量DNA和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确定它们的浓度,进而研究其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
吸光光度法还可以用于测量酶的活性,通过测量酶和底物之间的反应,可以确定酶的催化能力。
吸光光度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快速、简单和经济的分析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吸光光度法仪器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
其次,吸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和试剂,可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高度选择性测量。
此外,吸光光度法对微量物质的测量也非常敏感,可以达到微克或纳克级别的浓度测量。
然而,吸光光度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方法对于有色的物质比较适用。
对于无色物质,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试剂反应使其形成有色产物,才能进行吸光度测量。
第⼗⼆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习题第⼗⼆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习题1.是⾮判断题1-1物质的颜⾊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光中的某些波长所致,VitB12溶液呈现红⾊是由于它吸收了⽩光中是红⾊光波。
1-2因为透射光和吸收光按⼀定⽐例混合⽽成⽩光,故称这两种光为互补⾊光。
1-3有⾊物质溶液只能对可见光范围内的某段波长的光有吸收。
1-4符合朗伯-⽐⽿定律的某有⾊溶液的浓度越低,其透光率越⼩。
1-5符合⽐⽿定律的有⾊溶液稀释时,其最⼤吸收峰的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吸收峰降低。
1-6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束平⾏单⾊光通过均匀的有⾊溶液时,溶液是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是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
1-7在吸光光度法中,摩尔吸光系数的值随⼊射光的波长增加⽽减⼩。
1-8吸光系数与⼊射光波长及溶液浓度有关。
1-9有⾊溶液的透光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减⼩,所以透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反⽐关系。
1-10在吸光光度测定时,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的⽐⽿定律的结论,被测溶液浓度越⼤,吸光度也越⼤,测定结果也就越准确。
1-11进⾏吸光光度法测定时,必须选择最⼤吸收波长的光作⼊射光。
1-12朗伯-⽐⽿定律只适⽤于单⾊光,⼊射光的波长范围越狭窄,吸光光度测定的准确度越⾼。
1-13吸光光度法中所⽤的参⽐溶液总是采⽤不含被测物质和显⾊剂的空⽩溶液.1-14在实际测定中,应根据光吸收定律,通过改变⽐⾊⽫厚度或待测溶液浓度,使吸光度的读数处于0.2~0.7之间,以减⼩测定的相对误差。
1-15在吸光光度法测定时,被测物质浓度相对误差的⼤⼩只有透光度为15%~65% 的范围内才是最⼩的。
2.选择题2-1分光光度法与普通⽐⾊法的不同点是A.⼯作范围不同B.光源不同C.检测器不同D.检流计不同E.获得单⾊光⽅法不同2-2 Zn2+的双硫腙-CCl4萃取吸光光度法中,已知萃取液为紫红⾊络合物,其吸收最⼤光的颜⾊为A.红B.橙C.黄D.绿2-3有⾊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因素中有关系的是A.⽐⾊⽫的厚度B.有⾊络合物浓度C.吸收池材料D.⼊射光波长2-4透光率与吸光度的关系是A.1T =A B.㏒1T=A C.㏒T=A D.T=㏒1A2-5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ε)较⼤,说明A.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厚度厚B.该物质溶液的浓度⼤C.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很强D.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E.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低2-6朗伯-⽐⽿定律说明,当⼀束单⾊光通过均匀有⾊溶液中,有⾊溶液的吸光度正⽐例于A.溶液的温度B.溶液的酸度C.液层的厚度D.有⾊配合物稳定性E.溶液的浓度和溶液厚度的乘积2-7符合⽐⽿定律的有⾊溶液稀释时,其最⼤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向长波⽅向移动B.向短波⽅向移动C.不移动,但⾼峰值降低D.不移动,但⾼峰值增⼤2-8已知磷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10%,⽽它与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吸光度差为0.699,那么,硅钼杂多酸络合物的透光率为A. 50%B. 20%C. 30%D. 40%2-9进⾏光度分析时,误将标准系列的某溶液作为参⽐溶液调透光率100%,在此条件下,测得有⾊溶液的透光率为85%。
吸光光度分析法基于物质对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分析法。
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分析。
第一节吸光光度分析概述吸光光度分析法(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包括比色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等。
与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吸光光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敏度高吸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试样中微量或痕量组分的含量。
测定物质浓度下限一般可达10—5~10—6 mol·L—1,若被测组分预先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
2.准确度高比色法测定的相对误差为5%~10%,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相对误差为2%~5%,完全可以满足微量组分测定的准确度要求。
若采用精密分光光度计测量,相对误差可减小至1%~2%。
3.仪器简便,测定速度快吸光光度法虽然需要用到专门仪器,但与其它仪器分析法相比,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结构均不复杂,操作简便。
近年来由于新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显色剂和掩蔽剂的不断出现,常常可以不经分离而直接进行比色或分光光度测定,使测定显得更为方便和快捷。
4.应用广泛吸光光度法能测定许多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既可测定微量组分的含量,也可用于一些物质的反应机理及化学平衡研究,如测定配合物的组成和配合物的平衡常数,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等。
第二节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溶液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范围很大,波长从10—1 nm~103 m,可依次分为X–射线、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微波及无线电波,见表8—1。
表8-1电磁波谱区域λ/ nmX –射线10-1~10远紫外光区10~200近紫外光区200~400可见光区400~760近红外光区760~5×104远红外光区5×104~1×106微波1×106~1×109无线电波1×109~1×1012注:1 m = 109 nm人的眼睛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visible light)。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一、本章要点1.掌握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的概念。
2. 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透光率的基本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熟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4. 掌握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主要部件及具体操作。
二、示例解析1. 已知含Cd 2+浓度为140µg ·L -1的溶液,用双硫腙显色后,用厚度为2cm 的比色皿测得 A=0.22,计算此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
解: 查表知Cd 的摩尔质量为112.41g ·mol —1c (Cd 2+)=140×10-6/112.41=1.25×10—6(mol ·L —1) 461088102512220⨯=⨯⨯==ε-...bc A (L ·mol -1·cm —1) 需要指出的是,上例中的ε 值是把被测组分看成是完全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
但在实际测定中,因有色物质组成不确定或有副反应存在,实际计算出的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2. 已知吸光度A = 0.474,计算T 及T %解: A = -lg T = 2 - lg T %lg T = -A = -0.474 , T = 0.336; lg T % = 2-A = 2-0.474 =1.53, T % = 33.63. 准确移取含磷30μg 的标准溶液于25mL 容量瓶中,加入5%钼酸铵及其它相关试剂,稀释至刻度。
在690nm 处测定吸光度为0.410。
称10.0g 含磷试样,在与标准溶液相同的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320。
计算试样中磷的质量分数。
解: ω(P )=100⨯mA V c A S X S X =3100.1025410.02530320.0⨯⨯⨯⨯⨯ =0.23 4. 某一分光光度计的透光率读数误差为0.005,当测量的百分透光率为9.5%时,测得的浓度相对误差为多少?解:∆T = 0.005,T = 0.095,代入式(8-6):095.0lg 095.0005.0434.0⨯⨯=∆c c = -0.022 = -2.2% 5. 测定某样品中Fe 的含量,称样0.2g 测得T =1.0%,若仪器透光率读数误差为0.50%试计算:⑴ 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多少?⑵ 欲使测得的A 值为0.434,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则应减少称样量或稀释样品多少倍?⑶ 若不进行上面的操作,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应选用几厘米的比色皿?解: ⑴ ∆T =0.50%,T = 1.0%,代入(8-6)式01.0lg 01.0005.0434.0⨯⨯=∆C C = 0.1085 = 10.85% ⑵ 原试液T =1.0%,A = 2.00,要使A = 0.434,降低相对误差,则需稀释样品。
因为减少称样量会增大称量误差。
所以稀释倍数=C 原/C =2.00/0.434 =4.6,即稀释4.6倍。
⑶若不稀释样品,为了提高准确度,则要降低吸光度,因为C 较大,所以应选择厚度小的比色皿,即选用0.5cm 比色皿。
6. 如何选择适宜的参比溶液?答: 溶剂空白:在测定波长下溶剂有吸收。
试剂空白:在测定波长下试剂有吸收。
试样空白:在测定波长下试样基体有吸收。
蒸馏水空白:在测定波长下均无吸收。
7. 某合金中含有Mn 和Cr ,称取1.000g 试样,溶解后稀释至50.00mL ,将其中的Cr 氧化至Cr 2O 72-,Mn 氧化至MnO 4-,然后在440nm 和545nm 用1.0cm 比色皿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204和0.860。
已知在440nm 时Mn 和Cr 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Mn )=95.0 L ·cm —1·mol —1,ε(Cr )=369.0 L ·cm —1·mol —1。
在545nm 时Mn 和Cr 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Mn )=2.35⨯103 L ·cm—1·mol —1,ε(Cr )=11.0 L ·cm —1·mol —1。
求试样中Mn ,Cr 的质量分数。
(M (Mn )=54.94 g ·mol—1,M (Cr )=52.00 g ·mol —1)解:根据(8-8)、(8-9)式Cr Cr 440M n Mn 440Cr 440M n 440440bC bC A A A ε+ε=+=Cr Mn Mn Cr Mn bC A A A 545545545545545εε+=+= 0.204 = 95.0⨯C Mn + 369.0⨯C Cr0.860 = 2350⨯C Mn + 11.0⨯C Cr解得 C Mn = 3.64⨯10—4mol ·L —1 C Cr = 4.59⨯10—4mol ·L -1ω(Mn )=000.194.5410501064.334⨯⨯⨯⨯-- = 0.0010 ω(Cr )=000.100.525021059.44⨯⨯⨯⨯- = 0.0024 8. 某酸碱指示剂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HIn (黄色) H + + In -(蓝色),在650nm 处仅In -有吸收。
今配制两份同浓度而不同pH 值的指示剂溶液,于650nm 处在同样测量条件下测量吸光度,得到pH 1 = 4.50时,A 1 =0.180;pH 2 = 5.10时,A 2 =0.360。
求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解:根据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其理论变色点的pH 即指示剂的p K a θ。
设酸碱指示剂的总浓度为c ,当指示剂全部以In -存在,即C In = C 时,吸光度为A ,则pH 1 = p K a θ + lg11In In C C c - pH 2 = p K a θ + lg 22In In C C C - c (In -)1 = A 1/εb , c (In )2 = A 2/εb , c = A /εb 代入上式pH 1 = p K a θ + lg =-11A A A p K A θ + lg =-180.0180.0A 4.50 pH 2 = p K a θ + lg 2A A A -= p K a θ + lg =-360.0360.0A = 5.10 解得: A = 0.540 p K a θ = 4.80三、自我检测(一)判断题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400-760nm 之间。
( ) 2.吸光度A 与透光度T 成反比。
( ) 3.朗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
( ) 4.同一物质与不同显色剂反应,生成不同的有色化合物时具有相同的ε 值。
( ) 5.可见光源用钨丝白炽灯,紫外光源用氘灯。
( ) 6.若显色剂用量多,则显色反应完成程度高,故显色剂用量越多越好。
( ) 7.一般来说,加入有机溶剂,可以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 )8. 浓度相对误差仅与仪器读数误差相关。
( )9. 浓度较高时测量相对误差大,浓度较低时,测量相对误差小。
( )10.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
( )11. 有色溶液的吸光度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所以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 )12. 在光度分析中,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越大,测量结果越准确。
( )(二)填空题1. 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A =kbc ,式中A 代表 ,b 代表 ,c 代表 ,k代表 。
当c 的单位用mol ·L -1表示时,k 以符号 表示,称为 。
2. 下列物质水溶液选择吸收光的颜色为:CuSO 4 ;K 2Cr 2O 7 ; KMnO 4 。
3. 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但都主要由 、 、 、 、 五大部件组成。
4. 分光光度计的表头上,均匀的标尺是 ,不均匀的标尺是 。
5. 为了降低测量误差,吸光光度分析中比较适宜的吸光度范围是 ,吸光度为 时,测量误差最小。
6. 在以参比溶液调节仪器的零点时,因无法调至透光度为100%,而只好调节至95%处,此处测得一有色溶液的透光度读数为35.2%,该有色溶液的真正透光度为 。
7. 二苯硫腙的CCl 4溶液吸收580 ~ 620nm 范围内的光,它显 色。
8. 测量某有色配合物在一定波长下 用2cm 比色皿测定时其T =0.60,若在相同条件下改用1.0cm 比色皿测定,吸光度A 为 ,用3.0cm 比色皿测定,T 为 。
9. 苯酚在水溶液中摩尔吸光系数为6.17⨯103 L ·cm —1·mol —1,若要求使用1.0cm 比色皿,透光度在0.15 ~ 0.65之间,则苯酚的浓度应控制在 。
10. 吸光光度分析的方法有 、 、 等。
(三)选择题1. 在吸光光度法中,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 ( )A . 吸光度 B. 透光度 C. 消光度 D. 光密度2. 有色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ε 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 )A .入射光波长 B.液层厚度 C.有色物质浓度 D.有色物质稳定性3. 透光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是 ( )A. 1/T = AB. lg1/T = AC. lg T = AD. T = lg1/A4. 若测得某溶液在λmax 时A >0.8,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 )A.增大光源亮度B.改变入射光波长C.稀释溶液D.换用小的比色皿。
5. 邻菲罗林测Fe ,合适的参比溶液 ( )A .样品空白 B.试剂空白 C.蒸馏水空白6. 分光光度法测定钴盐中微量Mn ,加入无色氧化剂将Mn 2+氧化为MnO 4-,测定中应选( )A.试剂空白B.不加氧化剂的样品空白C. 蒸馏水空白7. 一有色溶液,测得 A = 0.701,其T %为 ( )A . 10.7 B.19.9 C.15.8 D.25.28. KMnO 4溶液吸收白光中的 ( )A .黄光 B.红光 C.蓝光 D.绿光9.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当其浓度增大后 ( )A. λmax 不变 B .T 增大 C. A 减小 D.ε 增大10. 有A 、B 两份完全相同的有色物质溶液,A 溶液用1.0cm 比色皿,B 溶液用2.0cm 比色皿,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 )A. C A = 1/2C BB. B A c c =C. C A = 2C BD. 2B A c c =(四)计算题1. 有一KMnO4溶液,盛于1cm比色皿中,在560nm波长的单色光下测得透光度为60%,如将其浓度增大1倍,其它条件不变,吸光度为多少?2. Fe2+用邻二氮菲显色,当Fe2+的浓度ρ=0.76μg·mL—1,于510nm波长处、用2.0cm的比色皿测得透光度为50.2%,求该显色反应的摩尔吸光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