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2.35 KB
- 文档页数:5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
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
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
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是一种认为智力不仅仅是单一能力
的理论,而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结构。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能力,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智力结构。
语言能力指的是人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
数学能力则是指人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数学推理、数学问题解决等方面。
空间能力则是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包括空间想象力、方向感等方面。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认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上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是独特的。
这一理论也表明了,我们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时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高分数。
- 1 -。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一、智力的概述(1)就智力的具体含义,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西方历史上才曾有过对智力的两次大讨论,一次在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邀请当时知名的智力专家以“智力及其测量”为题对智力进行定义。
一次在1986年斯滕伯格在自己的《什么是智力?关于智力的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的书中收集了当代心理学家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但两次讨论都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些观念:“智力指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
”“智力是直接指向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塑造现实世界环境的活动,智力行为时因背景而异的。
”(2)有关智力的研究趋向智力本质的研究,即智力理论研究,关注核心是智力是什么。
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3)智力的构成因素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关于智力结构理论有很多,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吉尔福特的模型中,智力被划分为三个基本维度:操作、内容和产品,每个维度又根据不同特质进行进一步分类。
首先,操作维度描述了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操作维度包括了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和智力特质(Intellectual Trait)两个方面。
认知过程指的是个体处理信息时采用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观察、比较、分析等。
而智力特质则是指个体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例如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应用思维等。
其次,内容维度描述了个体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信息。
内容维度包括了内容区域(Content Area)和知识产量(Productivity)两个方面。
内容区域指的是个体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领域,例如数学、语言、音乐等。
而知识产量则是指个体在特定知识领域中所能产生的创造性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产品维度描述了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后所产生的成果。
产品维度包括了产品种类(Product Category)和产量(Productivity)两个方面。
产品种类指的是个体在思维过程中所能够产生的成果种类,例如创意、问题解决方案等。
而产量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成果种类中所能产生的数量和质量。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将智力特质划分为不同维度和特质的尝试,从而更全面地描述和解释智力的多样性。
吉尔福特的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对于理解个体智力发展、智力评估和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吉尔福特的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模型划分的维度较为复杂,难以直接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模型中的不同特质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结构理论(sol)智力结构理论的背景和推广1.创始人:吉尔福特2.美国心理学家3.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4.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和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5.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空军需要更优秀的智力测验以提高筛选飞行员的工作效率6.吉尔福特编制的测试使空军培训学苑的淘汰率从35﹪降到5﹪,二战后,智力因子的功能研究定义了90多种智力因子。
1955年智力结构模型的研究,讲智力因子划分为三个维度,操作、内容和产物。
7.智力结构的应用8.1959年结束一.智力结构理论(sl)简介1.分为三个维度内容:图形(F)符号(S)语义(M)行为(B)操作:认知(C)记忆(M)评价(E)聚散(N)发散(D)产物:单元(U)关系(R)类别(C)系统(S)转换(T)推衍(I)共4X5X6=120个智力因子3X5X6=90 (SOI)二.具体内容1.内容:指输入到人们头脑中的信息共有三种即:图形(F)符号(S)语义(M),我们把人们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分别叫做图形能力符号能力和语义能力。
A、图形(F)●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形象的信息●视觉:图案图形物体等●听觉:音乐噪声说话声等●触觉:质感温度感觉●嗅觉:气味★大多数的小孩子处理的信息更多的是图形信息★图形偏好者:更善于处理图形信息设计师机械师艺术家的图形能力很强★学校中的图形偏好者:大多数小学生学校的学习内容大多不是图形容易导致学习问题B、符号●指从形象信息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代表意义的信息如;字母数字音符标志速记符号等●符号的特点:约定俗成如:单词的拼音规则●权威制定如;计算机语言●符号偏好者:善于处理符号信息数学家计算机编程人员翻译速记员拼字游戏高手●学校中的符号偏好者:学校中的符号系统---数字汉字字母用语音法教英文通过声旁和形旁及书写规则学习汉字C、语义●指词语和抽象化概念的含义●词语和概念的区别●语义偏好者:教师作家演员销售人员等●学校中语义偏好者:好学生●区别:图形符号语义2.操作指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和发散A、认知●(SI)通过肌肉运动知觉视觉听觉对信息进行发现了解再发现再认知的过程●(SOI)吸收新的材料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材料的能力(=“理解”)●认知是所有操作中最基本的是所有学习的开始●认知能力强:“聪明人”----学习新的知识快能对环境中事物保持警觉●认知能力差:“迟钝”-------跟不上进度小步骤多方式重复讲解B、认知任务●对事物或事物特征进行命名●对图形数字或词语进行分类●找出有关系的图片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材料中的关系模式或系统●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根据给出的情境预测可能的结果D、记忆●对有用信息的保持或存储并在需要时能提取出来的能力●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的重要性:听觉记忆----数学●视觉记忆----阅读●大多数天才儿童都有优秀的记忆力●认知≠记忆理解了所学内容≠记住了聪明≠学业成绩好E、记忆任务●对视觉或听觉呈现的材料进行回忆●反复教授不同类型的数学运算●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刚看过的段落的内容●学习单词表后逐一回忆单词●记忆视觉或听觉呈现的事件的顺序F、评价●(SI)对理解了的材料或信息的正确性适合性充足性或需求性进行判断的能力该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SOI)对模棱两可或不确定的信息做出比较和判断的能力●评价能力强:领导者和顾问能对他人作品的质量进行鉴别●评价能力差:经常做错误决定不能鉴别工作好坏有行为或社会问题G、评价任务●判断材料的分类标准●解码●找出问题(空间数字语义)的缺陷或错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在数字串中找出无关数字●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逻辑推理●根据经验对事物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估H、聚敛●根据给定的信息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搜索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解决”能力●聚敛是非常慎密的思维它是系统的有序的和有关键点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问题解决和遵循规则都是聚敛大多数学校活动都是聚敛活动●聚敛能力强:擅长考试----误认为“gified”●聚敛能力差:在学校中痛苦挣扎不能按照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规则行事I、聚敛任务●复制图形模仿练习●填上句子或数字串中空格●解决简单的等式●对概念的命名或说出观点的中心思想●找出观点之间的关系J、发散●根据给定的信息创造构建找到符合问题界限的多个答案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发散和聚敛的区别:聚敛---集中于一点●发散---向外扩散●发散强调的是产出结果的变化和数量需要问题界限和发散空间●发散不是一种随意的思维而是要看发散出的产物的价值是否符合要求●发散能力强:创造性革新性流畅性原创性幽默打破常规不会被大难束缚●创造性的四个方面:流畅性类改性转换原创性●有价值的发散思维产物可以体现出较强的聚敛能力●发散思维与创造性密切相关但是不同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灵魂”K、发散的任务●将物体图形数字单词等按不同方式重新分类●发现是自字母或观点之间的各种不同的联系●一分钟之内说出尽可能多的话●找出某一词语的同义词或与其相关的词语●相处普通事物不寻常的用途●头脑风暴不对产生的结果做任何的价值判断(一般用于对创造力差的人进行训练)。
幼儿静态思维课幼儿思维游戏课程(以下简称“思维课程”)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吸收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儿童教育思想,围绕促进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发展目标,以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课程方案。
思维课程作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种载体,是幼儿园课程概念的下位概念,它的形态类似于国外某些早期儿童“课程方案”(program)。
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幼儿的基础思维能力,即为幼儿一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课程只能以一种课程方案的形态出现,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嵌入或融合到幼儿园已有的课程体系当中。
一、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理论是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生发点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是思维课程的一大特点,而以课程方案的形态出现最能体现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选取吉尔福特理论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主要出于三点考虑:其一,“智力结构模式”(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理论对智力的能力组成部分从三个维度的120个智力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思维能力的整体结构设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使思维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其二,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区别于传统的行为主义智力理论之处,在于它肯定智力的个别差异和多元化,以该思想为理论指导思维课程在内容体系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种多元化的特征;其三,根据吉尔福特对创造性思维的独特见解,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重视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创新和合作学习,采用层层递进的设计理念,每个单元的活动由浅入深,幼儿在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是后一个游戏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游戏活动又有助于幼儿建构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整体构思上我们力求体现当代幼儿教育所提倡的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育理念。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是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理论依据虽然吉尔福特理论在帮助我们建构课程目标和结构体系方面起到核心理论作用,但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却显出它的不足。
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选择并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后研究者认为150)智力因子组成,他们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
智力因子相互间的关系可由一个三维“魔方”来表示。
“魔方”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内容、操作和结果。
内容是指每天输入我们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吉尔福特将之归为四类,即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操作是指我们对输入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即认知、记忆、评价、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产物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产生的新的信息,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六种形式。
认知(coqnition)是指通过感知觉发现、认识、再发现、和再认识事物,也可以称为“理解”。
记忆(memory)是指将外界信息保留或储存,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的能力。
评价(evaluation)是指运用综合给定信息,寻找解决方案或最佳结果,也可以称为“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diverqent"是指运用给定信息生成新的、多种多样的、不同性质的信息。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这一理论,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将目标定位于对幼儿理解、记忆、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语言思维、评价决策以及社会性行为能力的培养。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
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
这些操作的内容可能是图形、符号、语义或行为,而成果可能有单位、门类、关系、系统、转化或涵蕴。
所以整个模型包括150种组合(5种操作×5种内容×6种成果),每一组合代表一种独特的因素。
例如语言理解因素(词汇)在吉尔福德的模型中,就成了认识语义单位的能力。
p.e.弗农的层次结构说上述的群因素论和吉尔福德模型都把智力看成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
但这些不同的能力是否都属于同一层次,是不是有些能力包含的内容多一些,因而包括了别的小能力呢?弗农就认为智力结构是有层次的,从较大的一般因素(一般智力)通过群因素到越来越特殊的小因素。
在他的模型里,一般能力g居层次的顶端。
这一一般因素再分为两大群因素:语言-教育因素(v:ed)和实用-机械因素(k:m)。
它们进一步再分为许多次群因素,前者有词、数等,后者有机械知识、空间、动作等。
下面还有更细的特殊因素。
r.卡特尔的智力结构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一般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具有沉重的文化成分,应该通过词汇、数学技能及一般与特殊知识的测验来测量。
流体智力包含较多的知觉与操作技能。
由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对智力作业的相对贡献因人而异,随境而迁,又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智力作业的稳定性将视流体与晶体成分在行为上所起的作用而定。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他否认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
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物)的过程。
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 4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 6 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这样,智力便由 4×6×5=120 种基本能力构成。
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 70 多个智力因素。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1971年,他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属图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 5×5×6=150 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
1983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 5 项变为 6 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种。
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
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
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
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
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七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一个七角形的交互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虽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却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
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1949-1950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7-1979 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
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 多种。
吉尔福特的生平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marquette)的一个农民家庭,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
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
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
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
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
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
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iq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过交往,并曾听过k.达伦巴哈的课程。
1926 年,他和露丝(ruth s. burke)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
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陆军航空基地负责对机组人员进行选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
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
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