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判读
- 格式:pptx
- 大小:13.72 MB
- 文档页数:30
青光眼病人的眼底表现
导语
对于青光眼的病人,要做出正确的诊断要,主要依据:眼压、视野、眼底表现的综合考虑。
从青光眼病人的眼底表现,有经验的医生能很快做出初步诊断,再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做眼压和视野检查。
我们部分医生没有经验,就只能给病人做全部的检查,最后还是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眼压和视野的检查都有误差,特别是首诊病人。
正常眼底:C/D0.4,双眼对称,盘沿均匀,颞侧稍淡。
RNFL 清晰如羽毛,无缺损。
青光眼病人眼底两个表现:盘沿出血;视杯大小不一。
注意区别生理性大视杯:双眼对称,视杯圆形,居中;盘沿均匀一致;双眼C/D0.6;RNFL清晰无缺损。
青光眼患者眼底视杯不均匀扩大:OD C/D0.7,7-8盘沿切迹;OS C/D0.5。
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双眼C/D>0.2;右眼颞下盘沿变窄,RNFL 普遍变薄。
高度近视是否合并青光眼容易误诊:
(1)高度近视:视神经斜入;脉络膜萎缩环
(2)鉴别方法仔细观察视盘上下的神经盘沿
高度近视合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双视乳头斜入,OD C/D0.8,颞下RNFL楔形缺损,OS C/D 0.9
来源:丁香园网友cj2005。
OCT青光眼及视野报告一、引言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其特征表现为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以及视野缺损。
这种疾病的发病通常与眼球内部的压力水平有关,当这种压力水平过高时,就会对视神经产生压迫,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医生通常会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来评估患者的视神经和视野。
本文将详细介绍OCT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视野报告的具体解读。
二、OCT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1、OCT的基本原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科检查,它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对视网膜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无创的扫描。
它可以提供视网膜不同部位的高质量生物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眼部疾病,包括青光眼。
2、OCT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在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主要被用来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
RNFL是围绕在视神经周围的特殊神经组织,对眼压引起的压力特别敏感。
当RNFL变薄时,通常表明视神经受到了影响,这是青光眼的一个关键指标。
OCT还可以提供视盘形态的三维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视盘形态的变化,这也是青光眼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视野报告的解读视野报告是青光眼患者的重要检查之一,它能够评估患者视野的缺损程度。
以下是视野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解读:1、视阈值:这是视野报告中的基本数据,代表了患者在不同方向上的视觉敏感度。
如果阈值低于正常范围,那么表明在该方向上有视野缺损。
2、相对暗点:在视野报告中,相对暗点指的是在特定方向上视觉敏感度的降低。
它们通常是由于视神经纤维层的损伤或死亡引起的。
3、盲点:这是视野报告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异常,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方向上,患者完全没有视觉感知。
这通常是由于视神经的中心部分受到损伤导致的。
4、视野指数:视野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估视野缺损的指标,它考虑了患者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觉敏感度。
视野指数越低,表示视野缺损越严重。
四、结论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其诊断需要借助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和方法。
开角型青光眼,你知道诊断的方法吗?青光眼疾病的一些症状和其他一些眼科疾病的症状有些相似,所以人为的判断很容易出错,因此最好要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通过专业的检查才能综合诊断病情,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一、诊断检查1、眼压升高应注意在疾病早期,眼压并不是持续性升高,约有50%的青光眼单次眼压测量低于22mmHg,因此不能依靠一两次正常眼压值就认为眼压不高,测定24h时眼压救助与发现眼压高峰值及其波动范围。
在某些巩膜硬度偏低的病人,如高度近视者,常规Schiotz压陷式眼压及所测之眼压往往比实际眼压偏低,须用压平式计测量或测校正眼压,以了解此类病人的真实眼压2、视盘损害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扩大,盘沿宽窄不一,特别是上下方盘沿变窄或局部变薄,视盘出血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都属于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
此外,双眼视盘形态变成的不对称,如C/D差值>0.2,也有诊断意义。
3、视野缺损可重复性的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常系青光眼早期视野损害的征象。
采用Goldmann视野计超阈值静点检查或计算机自动视野计阈值定量检查,较容易发现早期视野缺损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有密切对应关系,如两者相互吻合,其结果可互相印证。
★二、诊断要点:(1)眼压异常:24小时眼压曲线波动较大,大于10mmHg(1.3kPa)。
(2)眼压描记:C值降低,小于0.12。
(3)眼底检查:视乳头凹陷大,垂直径≥横径,杯/盘比≥0.6,或双侧相差0.2,盘沿面积变窄,线状出血等。
(4)视野改变:由旁中心暗点、阶梯状或弓形视野缺损、周边视野缩小等。
★三、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特点:(1)发病隐蔽,大部分无任何症状。
眼压多在35-50mmHg左右。
(2)病程为渐进性发展,很多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失明。
(3)由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在发现时,病情已进入晚期或绝对期。
视野检查的正常值
一、视野检查的正常值1. 视野检查的正常值2. 临床意义3. 注意事项4. 检查过程5. 影响视野大小的因素6. 为什么青光眼要做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的正常值
1、视野检查的正常值将病人的一眼遮盖,医生伸出自己的手来回摆动,在两人之间从各个方向的外周向中心移动,当病人觉察手指出现的刹那,立即告知,如医生视野正常,病人能在各个方面与医生同时看到手指,这说明病人的视野大致正常。
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青光眼早期,中心视野检查出现生理盲点扩大、生理盲点外露,渐渐进展为火焰状盲点、弓形暗点。
如果上下弓形暗点互相衔接,可以形成环形暗点。
周边视野中早期出现楔形缺损,渐渐鼻侧视野缩小,向心性缩窄,最终导致管状视野,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通过视野、眼底、眼压、前房角等的检查,可以了解青光眼病的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
需要检查人群:青光眼患者。
3、注意事项首先,在检查的全过程中,受检眼必须始终注视中心注视点,在检查中还应注意照明度,一般使用人工照明,将灯放在患者头的后面,使光线均匀地照在视野计上。
此外应注意视标大小不同,视标越小,视野越小,有时用大视标不能发现轻微视野改变,而用小视标反而可以发现,因此必要时用大小不同的视标测量视野。
不同疾病对颜色的敏感度不同,视网膜疾病患者一般采用蓝色和黄色视标,视神经疾病患者采用红色和绿色视标。
视标的颜色必须保持原有浓度,否则检测结果会不准。
视标移动时要与进行方向垂直摆动,白色视野以看见视标处作为视野边界,颜色视野以能明确分辨视标颜色之处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吴玲玲写在课前的话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本文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
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分型及诊断标准(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POAG)诊断标准1.至少1只眼的眼压高于21 mmHg;2.房角正常开放,排除继发因素;3.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和青光眼性视盘损害。
必须同时具备以上3项,方可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
(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诊断标准1.眼压从未高于21 mmHg;2.房角正常开放;3.青光眼性视野和/或青光眼性视盘损害;4.排除引起视神经病变的其他因素,尤其要排除因颅内疾病引起的眼压升高。
必须同时具备以上4项,方可诊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二、眼压由于眼压有日内波动及长期波动,因此用药前的定24小时眼压曲线或日内曲线对于了解患者的眼压情况极为重要。
即使门诊数次测量眼压均小于21mmHg,也不能否定本症。
以Goldmann压平眼压计值为准,参考非接触眼压计及修氏眼压计值。
测量眼压时应同时记录测量时刻和患者用药情况。
三、房角每一例POAG的诊断均必须检查房角。
浅前房不一定都是闭角型青光眼,也可能是伴有窄前方的开角型青光眼;同样前房不浅也不一定都是开角型青光眼,要注意观察中央前方和周边前方。
因此高眼压状态下的确认房角是否开放对于诊断十分重要。
四、视神经损害眼压并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依据,诊断该症最重要的是要判断有无视神经的损伤。
(一)视盘检查工具上图为常用视盘检查工具,从左向右依次为直接眼底镜,+90D间接眼底镜和房角镜1.直接眼底镜:放大倍数大,利于观察细节;缺点是图像为平面像,不立体。
2.房角镜:立体像,可同时检查房角。
3.+90D间接眼底镜:立体像,但须扩瞳。
教你一个招自查青光眼,简单有效青光眼因其发病迅速、危害极大和严重时会失明的特点,被称为视力的“盗贼”。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眼疾,仅次于白内障。
但和白内障等其他眼疾不同的地方在于,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也就是说如果青光眼的状况持续恶化,致使眼睛失明后,目前为止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恢复原有视力。
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青光眼非常重要。
那么人们该如何去预防青光眼呢?如果不小心得了青光眼,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在饮食上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青光眼严重可致盲,几类高危人群需注意不管男女老少,青光眼的魔爪伸得非常深和远,发病速度也可快可慢。
急性发病者眼压升高,在24-48小时内可能引起眼睛失明,需要马上到医院做手术。
虽然急性青光眼病情凶险,但也症状明显容易被发现,因此患者也不必过于恐慌。
而慢性青光眼进展缓慢,患者常常没有症状,需要到达疾病晚期才有自觉症状,但往往也是为时已晚。
因此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以下几类人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更需高度注意。
1、有青光眼家族史,尤其是一级近亲的患者2、远视眼患者或者高度近视眼3、40岁或以上的中老年人4、糖尿病和某些主要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疾病患者以上高危人群建议及早进行筛查,防范于未然。
交替看图法可自查是否患青光眼对于早期的青光眼患者来说,早期的视野改变是难以发现的。
如果想要自查的话,可以用两只眼睛交替去看一副色彩比较明晰的相片,正常人看到的是全面、无斑点的一张相片,而青光眼患者在视野范围内会出现不规则斑点,且斑点内有视野缺损,难以看到全面的相片。
如果青光眼患者两只眼睛同时看的话,则不会出现异常情况。
但是如果是中晚期患者的话,青光眼视野缺损范围会越来越大,并且向中心区域靠拢,医学上称为管状视野,即当患者凝视一个物体时,只可以看清楚中间区域,但旁边区域无法看见。
如果得了青光眼,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饮食呢?很多青光眼,特别是原发性青光眼,其实发病原因都不太明确,小心与否其实关联也不大,只是仔细留心容易早发现青光眼。
关于青光眼视野图各个指标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总结一、基本概念1.等视线:视岛上任何一点的垂直高度即表示该点的视敏度,同一垂直高度各点的连线称为视岛的等高线,在视野学上称为等视线。
2.差别光阈值:在恒定背景照明下,若一刺激点(光标)的可见性为50%,该光点的刺激强度即为差别光阈值。
3.视网膜和视野的对应关系:视网膜每一个点在视野上都有一相应位置,通过眼的屈光系统,物像投射至对侧视网膜成倒像,因此鼻侧视网膜“看见”的物体位于颞侧视野,上方视网膜“看见”的物体则位于下方视野。
4.视野仪标准背景照度为:明适应31.5asb,暗背景照明为4dB (采用暗背景检查须使受检眼充分适应)。
5.视野指数:平均缺损(MD)正常人为0左右波动,校正丢失方差(CLV)正常人为0左右,短期波动(SF)正常人为1-2dB6.平均光敏感度(MS):受检区各检查点光敏度的算术平均数,反映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
平均缺损(MD):受检眼光敏感度与同年龄正常人光敏感度之差。
平均缺损是反映全视网膜光敏感性有无下降程度的指标。
差别光阈值(Differential light Threshol)在恒定背景照明下,若一刺激光点(光标)的可见性为50%,该光点的刺激强度即为差别光阈值。
短期波动(Short-term Fluctuation,SF)一次性视野检查中(一般在20分钟内),对某一固定检查点多次光阈值测定出现的离散称为短期波动。
SF是评价和定义局部视野缺损的基础,即任何局部光敏感度下降值大于SF才有意义。
一般正常人SF为1~2dB。
影响SF的主要因素有:(1)测定光阈值的方法;(2)视网膜的光敏感度,SF与视网膜光敏感度呈反比关系;(3)受检者的合作情况;(4)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率。
长期波动(Long-term Fluctuation,LF)不同时间所测得的光阈值有一定差异。
间隔数小时或数日两次光阈值测定结果不一致称为长期波动。
LF可分为齐性和非齐性波动的二种成分,前者在波动方向和程度上等量影响整个视野,为LF的主要成分,后者则对不同视野区产生不同方向和不等量的影响。
“青光眼”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一概述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在房水循环途径中任何一环发生阻碍,均可导致眼压升高而引起的病理改变,但也有部分患者呈现正常眼压青光眼。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
临床上根据病因、房角、眼压描记等情况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了正常的房水循环而引起的,如眼外伤所致的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等,其致病原因均较为明确。
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所致。
二病因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
增高的眼压通过机械压迫和引起视神经缺血两种机制导致视神经损害。
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
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眼压升高并非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青光眼病理改变,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虽得到控制,但视神经损害仍然进行性发展,说明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如眼球局部解剖学变异、年龄、种族、家族史、近视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三临床表现原发性青光眼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又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
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急剧,急性发病前可有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表现为突感雾视、虹视,伴额部疼痛或鼻根部酸胀。
在看视野图之前首先应该明确几个基本概念:阈值检查程序:自动视野仪主要用来检查中心视野,一般常用的检测程序是30-2、24-2,一些晚期的病例可能会用到10-2。
固视丢失率(fixation losses):电脑会自动随机抽查病人的固视情况,并以分数表示,分母是抽查的次数,分子是丢失的次数。
一般大于20%则认为结果不可靠。
假阳性率(False POS Errors):患者不应看见的点却给予应答,humphery视野计认为大于33%则检查结果不可靠。
假阴性率(False NEG Errors):患者应该看见却的点却没有给予应答,humphery视野计认为大于33%则结果不可靠固视丢失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统称为可靠性参数,在阅读视野图时应该综合考虑他们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而不是机械地以20%和33%作为评价视野检查是否有意义的标准。
在对视野图的参考价值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一般的就看模式偏差图(pattern deviation,右下)就可以了,humphery视野计在这张图上已经综合患者的年龄、视力等因素进行了修正,所以基本上可以代表患者的视野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特别晚期的青光眼病例,灰度图可能比模式偏差图更有意义。
一般来说,总体偏差图(total deviation)反映的是弥漫性的因素,如:白内障,屈光间质混浊等,而模式偏差图(pattern deviation)反映的是局限性的视野缺损。
针对此病人来说,年龄为79岁,应该有白内障。
我们可以看到总体偏差图几乎全黑,而模式偏差图是下方视野缺损。
从db值来看,也是下方下降的更厉害。
因此,考虑总体偏差图全黑受白内障因素的影响,模式偏差图是去除了屈光间质混浊的因素的,所以考虑下方视野缺损。
拿过一张视野图,首先应该先看看页首的几个重要的指标参数:central 30-2 threshold test:测试程序stimulus:iii white 光标的大小和颜色,光标面积与刺激强度有一定比例关系,光标越大,由于空间积累效应,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刺激强度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