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体育观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94.8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侮辱了别人。
作文与达表这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
材料内容具体明确,无论是对《体育之研究》内容的转述还是直引,都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
对于作文内容和文体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文体不限,内容则为对材料的“感悟与思考”,拿到这份题目的考生不应当有困窘之感。
在谈这篇作文的审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写作背景。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写了一篇创刊辞,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7年,毛泽东在读到《新青年》上的这篇创刊辞时,兴奋不已,同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因此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还要再加上一个标准:强壮的而非懦弱的!这也是毛泽东写《体育之研究》的初衷。
文章写成后,刘半农等人不同意发表,因为毛泽东不是名家,陈独秀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发表这篇体育研究的开山之作。
此作才未胎死腹中。
由此看来,这篇作文的基本立意应当是讨论“体育之效”。
虽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相去甚远,但对“体育”的轻视甚至无视的现象在广大的青少年当中、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抓好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实在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中国国民如果真正都能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所言的那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相信当今中国也定会呈现出更有魅力的风貌,国民的健康水平、文明程度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当是讨论“强弱之辩”。
如果透过“体育”这一表象去看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关于“强”与“弱”的转化的论述体育之效·强弱之辩·发展之诀●王淦生——2021年全国新高考1卷作文题审题浅说吃点小亏,是展现你宽宏大量的最简单的方式。
008从青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探索其思想来源与特点《体育之研究》的来源来源一,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这一民族中每位成员社会文化不可逾越或超脱的根基,毛泽东也不例外。
研究者认为: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经历三个时期而形成的大体育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深的内涵,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气派。
动以营生,此浅言也,动以卫国,此大言也。
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属于一个思想。
就总体而论,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体育,他更多地持一种嘉许倡导的态度。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是根植在中国民族文化沃之上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来源二,西方体育思想。
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期间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特别是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
我还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所著的一本有关法律的书”。
来源三,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受到了来自蔡元培,陈独秀,杨昌济等人的直面影响。
蔡元培对西方格言: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极为推崇,在南开大学讲学时反复宣讲。
殊不知有健全泛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那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这种观点几乎为毛泽东所全盘吸收。
陈独秀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影响可谓至深,他的有关体育的主张,如人在10岁以前应以体育为主,对青年的培养应采取兽性主义,要着重培养意志,达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等品质,反对把青年培养成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百面纤腰,妩媚若处子。
柔弱若病夫,这种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可以找到惊人的吻合点。
可以说:毛泽东对陈独秀格外推崇,并以陈之兽性为范本,来建构自己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原则。
《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的思想特点科学性。
毛泽东的早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摘要: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历史陈独秀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基于对中国旧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仅对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略陈管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晚清以后的中国时值千年以来之大变局,社会剧烈动荡,内忧外患并存,民族危机日甚,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困境。
陈独秀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命运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
”[1]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老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2]。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仍处于蒙昧状态而不自觉。
基于深沉的爱国之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陈独秀不仅以诗言志:“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3] 表达为国为民捐躯沙场的英雄豪情壮志,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活动,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奔走呼号,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冲锋陷阵,高扬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勇于担当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向封建的伦理道德发起猛攻,通过开启民智,力求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奋起自救。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教育办好了,可以利国利民。
他指出:“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4]。
俗话报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摘要《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等人在20世纪初创办的白话报纸,报纸中教育、卫生等栏目有大量关于体育、健康等内容的论述。
《安徽俗话报》之所以重视体育教育、关注民众健康,与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的现实以及当时启蒙民智的思潮有关。
该报认为体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女子、学生以及走向社会的成年人;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途径施行,其目的是强身健体、救亡图存。
《安徽俗话报》所蕴含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下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安徽俗话报》是20世纪初由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人共同创办的著名白话报纸,是陈独秀用报纸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实践。
陈独秀既是报刊的创办人、主编,也是主笔之一,他的思想对办报宗旨的确定、报纸栏目的设置以及刊载内容的甄选都起主导作用。
报纸开办之初设置了13个栏目,涉及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卫生、文学作品、闲谈论说等方面,广泛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普及科学知识。
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发行之后,广受欢迎。
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富强必须藉由民众思想的觉醒与体格的健壮,国民精强力壮才能齐家治国,所以,陈独秀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
《安徽俗话报》中关于如何养护身体、习武健体及对体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对我们建成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安徽俗话报》体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一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封建社会在清代末年走到了尽头。
由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空前危机,西方列强乘虚而入,蚕食鲸吞,侵占中国。
在该报中,化名三爱的陈独秀发表了《瓜分中国》《亡国篇》等文章,列举种种中国灭亡的危险。
他认为铁路、矿产、货物这三样是一国顶要紧的权利,若是这三样权利灭亡了,那国里就是有皇帝、有官吏,也不算是一个国度了。
报纸详细罗列了当时的26条铁路线,其中有23条被外国控制以及矿山也被外国人大量侵占的事实。
2021高考作文破题“体育之研究”,这样立意就准了先来回顾一下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段的主题是体育,但如果只是就体育论体育,文章的立意很容易轻浅乃至跑偏。
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来讲,才能让文章既切题又有一定深度呢?立意准确的关键,在于读懂题目:第一,看材料出处。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代发表于《新青年》的文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旨在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改造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号召青年人做“新青年”,引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近期看过热播剧《觉醒年代》的朋友,相信也对二十八画生在大雨之中振臂论及,新一代青年应是强壮而非体弱这一画面,历历在目吧。
读懂了材料的来源,便不难将体育和青年发展的命题挂上关系。
第二,看文段内容。
题目中选取的内容是论及“体育之效”,也就是体育对于人的发展有哪些功用。
但材料选取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论述体育的作用,而是围绕变化二字,强调即使天生柔弱,只要勤加锻炼,也可以变强。
尤其是文末的论述,流露出对于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信和乐观:天生柔弱,或许是老天爷在鼓励我去变得更强呢?读罢让人直呼痛快。
读懂了材料的内容,便自然会将体育和体育如何让人变化联系起来。
第三,看出题背景。
有时候,审题不仅需要细究题目本身,还可以通过联想社会和时代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切题。
体育之研究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原载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作者署名是“二十八划生”。
毛泽东三个字繁体笔划数总和是28划,这是毛泽东曾经用过的笔名)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国力苶(nié形容衰落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
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
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
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
锻炼在于自觉。
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
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
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
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
不佞(nìng有才智,旧时谦称)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
不自惭赧(nǎn因惭愧而脸红),贡其愚见,以资商榷。
所言并非皆己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
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释体育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闇(àn愚昧;糊涂),无不知自卫其生者。
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
然而未精也。
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
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饐(yì腐败发臭)而餲(ài经久而变味),鱼馁而肉败,不食";"射于矍(jué年老而有精神的样子)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
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
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
体育者,养生之道也。
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思想探究[摘要]作为五四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面对青少年学生,大胆抨击封建教育,倡导发展新式教育,不仅提出了重视体育教育,实行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对青少年的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值得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兽性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陈独秀重视教育改革在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中的重要作用。
他主要面向青年,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对象、方针、方法都有阐释。
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不仅提出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
一、必须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体育教育。
在以科举为主体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在旧式书院、私塾里,并无真正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特别是运动一项,则被指为江湖卖技之术,为士子所不齿。
陈独秀严厉批判了封建教育忽视体育的现象,认为中国封建教育向来存在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而且奴役了人性。
[1]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抨击。
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致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
即便是新式学堂,都把音乐、体操当作无关紧要的学问。
[2]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脑部训练,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
致使培养出来的那班书酸子,一天只知道吚吚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斜着肩膀,面孔又黄又瘦,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使中国人的体貌萎靡猥鄙、粗俗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驰,或萎而伛偻,其光明秀伟有威仪者,千万不得一二!以致中国青年若欧美青年之威武凌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以致获赠东亚病夫的诨名。
新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写“人”字【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917年4月,毛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新高考I卷作文以“体育”为话题,正适应当前关注现实大行其道,强调五育并举的备考背景。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细细阅读材料,看到新高考I卷作文是从毛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切入,不是单纯地论体育,充满思辨色彩,指出强与弱的转变。
单从体育之效的层面,可以写体育固本、体育强身、体育健志、体育强国。
然而“体”字应该有寓意,不仅仅指体育这个表层意,而是富含哲理,由表及里,可以广泛联系到时政。
所以这个题目不光是考体育,让考生发挥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储备,把家国情怀和民族发展体现出来,直接就事论事地谈体育健身的应该不是最佳立意。
比如小见大,可以写袁隆平和钟南山院士热爱体育劳动,既可以增强自身体魄,又能更好地展现家国情怀,为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事业奋斗。
从思辨的角度看,矛盾是互相转化的,具体应思考的是转化的条件,去做,努力去做。
再比如我们通过联想,契合2025科技发展战略,某国卡脖子,中国科技需自主发展,自强自立,由弱变强,国家才能变得更强大。
考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由此辐射开去。
人无法选择出身,有人生来弱小,有人生来强悍,但是人可以选择活法,不同的活法可以改变现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其必然经历由弱到强,弱可以诱使人以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强。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摘要: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历史陈独秀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基于对中国旧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仅对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略陈管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晚清以后的中国时值千年以来之大变局,社会剧烈动荡,内忧外患并存,民族危机日甚,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困境。
陈独秀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命运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
”[1]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老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2]。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仍处于蒙昧状态而不自觉。
基于深沉的爱国之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陈独秀不仅以诗言志:“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3] 表达为国为民捐躯沙场的英雄豪情壮志,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活动,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奔走呼号,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冲锋陷阵,高扬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勇于担当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向封建的伦理道德发起猛攻,通过开启民智,力求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奋起自救。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教育办好了,可以利国利民。
他指出:“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4]。
58本来我对正剧的兴致并不高,这部剧却看得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必须介绍它——《觉醒年代》。
大家千万别被献礼剧的名头劝退,它可是一部实打实的良心国剧。
《觉醒年代》的故事围绕新文化运动展开,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位文学大师的人生经历,同时介绍了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热血青年从懵懂到觉醒的革命之路。
11913年,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被迫流亡海外。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同时拥有多条铁路的建设权……消息传出,全国多地掀起了反对北洋政府的示威游行。
海外的革命者也纷纷响应孙中山、黄兴的号召,回国倒袁。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坐不住了,开始了滔滔不绝的骂战。
张丰载等人支持君主立宪,在他们看来,革命的牺牲太大,而且共和制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民智未开。
李大钊等人则坚定维护共和,他们认为,流血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代价,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此时,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独坐一旁,安静吃饭,他正是大名鼎鼎的革命斗士——陈独秀。
为避免冲突升文_马香玉此剧必成经典——评电视剧《觉醒年代》文化 碟影评踪. All Rights Reserved.工友 2021.0759更封建保守。
辜鸿铭任北大教授期间,学校经历了一场教育改革。
当时,校长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邀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管理政见不合的各大教授。
陈独秀支持“打倒孔家店”,与主张复兴儒学的辜鸿铭截然相反。
但他并没有滥用职权迫害和倾轧清朝遗老们,因为他反对的不是孔孟,而是把孔孟的思想政治化。
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新文化无法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相反,它在旧文化的襁褓中成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可想而知,在号召革新的社会风气下,辜鸿铭的处境并不轻松。
他被学生骂是冥顽不灵的老古董,每当他顶着辫子踏进课堂,总要引起哄堂大笑。
浅析“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摘要:“体育”一词自日本1897年传入我国以后,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有关其实质和内涵的争议成为中国体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话题。
本着体育来源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满足于社会军事、教育、政治、经济的诉求这一特征,本文认为“体育”的发展应该是符合历史轨迹,成螺旋趋势上升,其实指和内涵也呈现起伏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
关键词:体育发展丰富[中图分类号] G8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35-021两种观点的发展源头和概况“体育”一词,被引入到中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语言的不断世俗化,“体育”被国人更多地融入和添加了其他的内容,其内涵和实质已经得到巨大的拓展。
人们试图用一个更为上位的概念来命名人类的这一存在状况,但是汉语似乎没有提供令所有国人满意的统一,如今只好继续使用“体育”泛指,或者依据不同的参与对象、参与范围等条件加以界定或说明,如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
因此,理解体育的概念有必要对“体育”一词引入我国后,其概念定义的变迁进行梳理,以此能较为清晰地认识“体育”的本质和内涵。
由表1可知,“体育”引入我国后,百年已降人们对它的认识或界定,依据不同角度或原理,得出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
笔者认为尽管人们理解、认识的观点或出发点不同,但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的界定都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反映当时人们对这一任务的认可或接受程度。
表1 我国引入“体育”以来相关概念定义综合表年份出处或来源体育定义或界定1897年陈懋治等的《孟学读本》体育者,卫生之事也。
1915年陈独秀的《今日之教育方针》对青少年进行兽性主义的教育。
1935年王学政的《体育概论》体育二字,本为身体教育之简称。
体育之教育方式,即为身体活动。
1963年《体育理论》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述评《体育之研究》.docx早在陈独秀创刊《新青年》杂志,提倡“六条”当代新青年的标准之时,年仅20多岁的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年轻时期的笔名)在读完后觉得应该再上加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他感叹道: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间事未有不成。
随后他便投稿《新青年》杂志社,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关于如何才能够获得体育锻炼的效果?毛泽东的理解是:一要有锻炼的自觉性。
“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
”二要有恒。
“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
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
”三要充满兴趣和快乐。
因为“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
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
”由此,他对当时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比如体育课程设置,“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问题;体育课教学时,“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的问题;以及教室光线不足、学校不讲卫生的问题等等。
总之,毛泽东认为: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的作用。
因此国家提倡体育,从对个人来说,则可以“养生”;从对国家来说,则可以“卫国”。
所以他主张通过发展体育,走救国救民的道路。
要想强身健体,跑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想跑跑步了,一方面是跑步本身的好处就有很— 1 —多,另一方面是想对应每天发福的身体。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跑步能带来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平日里,生活上的琐事,令人疲倦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都让我偶而感到烦闷。
而跑步则让我从诸多烦心事中抽离。
在奔跑的过程中,不用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要眺望周围的风景,凝视自己便可。
记得第一次跑步的情景,为了让自己慢慢适应跑步的节奏,我先从走慢步转换到走快步,等到身体有点发热就开始小跑起来。
起初跑的时候步子迈的不大,但觉得身子沉、抬脚费劲,期间走走跑跑,咬牙坚持了三公里,最直观就是身体感觉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大脑感觉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思想探究[摘要]作为五四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面对青少年学生,大胆抨击封建教育,倡导发展新式教育,不仅提出了重视体育教育,实行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对青少年的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值得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兽性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陈独秀重视教育改革在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中的重要作用。
他主要面向青年,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对象、方针、方法都有阐释。
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不仅提出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
一、必须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体育教育。
在以科举为主体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在旧式书院、私塾里,并无真正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特别是运动一项,则被指为江湖卖技之术,为士子所不齿。
陈独秀严厉批判了封建教育忽视体育的现象,认为中国封建教育向来存在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而且奴役了人性。
[1]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抨击。
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致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
即便是新式学堂,都把音乐、体操当作无关紧要的学问。
[2]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脑部训练,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
致使培养出来的那班书酸子,一天只知道吚吚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斜着肩膀,面孔又黄又瘦,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使中国人的体貌萎靡猥鄙、粗俗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驰,或萎而伛偻,其光明秀伟有威仪者,千万不得一二!以致中国青年若欧美青年之威武凌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以致获赠东亚病夫的诨名。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辩证进货观之管见
路运洪
【期刊名称】《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9(13)2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该运动倡导者之
一的陈独秀,痛切感到封建纲常和政治制度是阻碍国民觉醒和社会进步的最大敌人。
他针对梁启超,严复二人将竞争与互助对立起来的进化观,用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辩证进化观,指出救国必先破除封建纲常,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以适于竞争的世界和时代,并为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从而实现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进步的理想。
【总页数】4页(P53-56)
【关键词】竞争;互助;进化;渐变;突变;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辩证进化观
【作者】路运洪
【作者单位】许昌师专历史系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陈独秀与钱玄同: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和猛将 [J], 张家康
2.新文化运动中的钱玄同与陈独秀 [J], 张家康
3.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政治思想与文化主张为中心 [J], 赵菲
4.陈独秀的追随者:新文化运动中的高语罕 [J], 徐开忠
5.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辩证进化观之管见 [J], 路运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