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论证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7.71 KB
- 文档页数:2
CZJD-107100-R5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论证报告填表日期:年月日农机与工程机械应系(部)车辆工程系教学团队用技术教学团队课程名称普通农机具课程编码10812004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专业论证组成员论证报告农业工程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三大分支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农业机械是农业工程实施的必要装备。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力中是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同时它也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2011年,我国耕种收三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54.5%,创历史新高。
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由于国家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长期发展规划,以促进农业和农机行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92.70亿元,同比增长17.61%。
工信部在2011年3月发布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产业规模至少比要提高40%。
《规划》提出,到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本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初步使学生掌握典型农业机械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能,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一、课程定位准确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专项知识和技能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核心技能是掌握现代农业机械各部件总成、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功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一般机器各部件总成的拆装能力;能对各种机器进行常规维护并能对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掌握机器的基本理论和主要使用性能指标。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程序中断程序2子程序2主程序 中断程序子程序m 子程序1 中断程序n教学内容与步骤二、相关理论知识:(一)SIEMENS PLC 802的程序结构如图4-29。
SIEMENS PLC 802的用户程序,由主程序、子程序及中断程序构成。
主程序在周而复始地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子程序。
这种模块化的软件结构大大地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方便了用户对程序的阅读、修改及编制。
以本模块工作任务中给出的主程序MAIN (OB1)为例,在网络1(NETWORK1)中,当接点SM0.0(ONE )接通时FILTER 子程序才得以执行。
在网络6(NETWORK6)中,COOLING 子程序的执行条件是当SM0.1(SCAN-1ST )= 0并且MD14512-11-0(机床参数)= 1。
用户可以通过对机床参数MD14512-11-0的设定,来决定是否激活COOLING 子程序。
在表4-11中列出了SAMPLE 程序中的所有子程序及它们的功能。
表4-11 SAMPLE 中的子程序表表4-12 子程序调用及子程序返回指令(二)SIEMENS PLC 802的输入/输出信号滤波原理SAMPLE程序为不同的机床接线而设计,即任何输入点既可以按常开触点接线,也可以按常闭触点接线。
所有输入输出均通过子程序FILTER(SBR62),按机床数据参数MDl4512[0],[1],[2],[3]和MDl4512[4],[5],[6],[7]进行预处理。
根据下图可以了解输入输出信号与内部缓冲寄存器之间的关系。
这里SAMPLE使用标志位存储区的MB100、MB101、MB102、MB103构成了输入输出信号的内部缓冲寄存器。
在SAMPLE中M100.0表示输入点I0.0;M101.2表示I1.2;M102.3表示Q0.3;M103.4表示Q1.4依此类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报告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职业能力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在开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趋向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要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构建为关键,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创新,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思路(一)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职业能力有机地转化到课程中,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再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从而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与能力对接,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图1 课程转换法图示(二)课程体系建设原则1.注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2.注重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三)课程体系构建思路1.调研行业发展情况及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组成调研组到企业、院校访谈,掌握机电应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职业岗位群,进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制造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低压电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知识,具备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机电产品维修与检测、机电产品营销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信息素养,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装调、机电工艺应用、机电设备维修、售后技术支持、机电设备销售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 行顶岗实习和上岗工作之前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本课程针 对的职业岗位是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与维护员、 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 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员、 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修与管理员、 自动化设备控 制系统设计与开辟员、车间电气设备技术员等工作岗位。
本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构建“岗.课.证相融通,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过程设计任务型学习情 境。
将课堂设在实训室, 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为载体,按任务的实施过程 开展教学,通过综合运用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机电与电气控制技术、 PLC 技术、 气液动控制技术、 变频器技术等相关知识进行信号检测、 设备安装与维护、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调试与维护及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归档等工作,使学生掌 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从事机电设备与自 动化系统安装、设计、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诚实、 守信、善于协 作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1能够熟练操作自动化生产线,熟知生产工艺流程和控制功能,搜集相关资料并能正确处理。
能根据生产线设备功能要求选择机械、 气动元 件 ,能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机械、气动元件的安 装与调试。
自动化生产线功能认知机械与气动元件的安 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功能认知机械与气 动系统的 安装与调 试气动回路安装与调试电气元件安装与调试简单工作站的安装与程序设计调试复杂工作站的安装与程序设步进机电定位控制及程序设计调试变频器参数设置及程序设计调试S7-200 PLC 的网络通讯及生产线整体程序调试用梯形图设计顺序控制程序用置位/复位指令设计顺能够阅读和设计基本的气动回路,并能进行管路连接和调试;能够熟练撰写项目报告。
能根据生产线设备控制要求选择传感器等电气元件,能够正确对电气元件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阅读和设计基本的电气回路,并能进行布线和调试。
9机电专业设置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报告一、引言机电是现代工程技术的重要领域,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本报告旨在论证机电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提供决策者的参考和依据。
二、市场需求分析1.工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机电技术在制造业、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高素质的机电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设置机电专业能够满足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机电技术作为现代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有机电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
设置机电专业可以培养更多的机电专业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教育资源分析1.师资力量设置机电专业需要有足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我校已有一部分教师具备机电专业相关背景和研究经验,他们可以为新设置的机电专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此外,通过招聘和引进高水平的机电专业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2.实验设备机电专业的实验设备对于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本校已经具备一些机电实验设备,可以为新设置的专业提供一定的支持。
此外,可以通过购置新的实验设备和与相关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实验条件。
四、学生就业前景分析1.行业需求各行各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广泛。
从机械制造到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都需要具备机电专业背景的人才。
现有机电专业人员供需缺口较大,学生就业前景乐观。
2.薪资待遇机电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其薪资待遇相对较高。
相较于其他专业人才,机电专业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起薪和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计保障和发展潜力。
五、机电专业设置的意义及建议1.意义设置机电专业有助于满足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探讨金美花
【期刊名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8
【摘要】为了实现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差异,并探索有效的对接策略。
通过对现有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比以及调研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课程标准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更好地适应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总页数】3页(P60-61)
【作者】金美花
【作者单位】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
2.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
3.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
研究与实践——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报告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愈来愈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向非农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为了顺利的承接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培养大批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机电行业,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象海尔、华立、三一重工等拥有雄厚实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内外知名企业,但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从全局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二是缺乏大量真正经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培训的专业的技术工人。
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对内地、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诸多困扰。
据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机械电子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
而从现实情况调查来看,机械电子加工业目前缺额最大的不是从事规模设计、产品研发的高端人才,也不是从事经营和行政管理的中级技术人才,而是占岗位需求量90%左右的只需中等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即蓝领、灰蓝工人。
综上所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大批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车工、钳工、电工、机修工等,不仅是“中国制造”不断强体健身、升级提速的客观需求,也是解决就业压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更是办好中等职校,建设职教兴校的必然趋势。
二、专业开设的必要性1.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工人机电行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龙头,其产品门类多,涉及的领域广,使用的技术复杂而先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机电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很长,需要吸纳大量的技术工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教学内容与步骤二、相关实践知识:(一)元器件认识1.数控机床常用控制变压器的认识图中TC 为变压器,变压器是一种常见的电气设备,可用来把某种数值的交变电压变换为同频率的另一数值的交变电压。
图中TC 将380V 交流电变成20V 左右的交流电。
变压器由铁心和绕组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如图1-23所示, 在一个闭合的铁心上套有两个绕组, 绕组与绕组之间以及绕组与铁心之间都是绝缘的。
按铁心和绕组的组合结构可分为心式变压器和壳式变压器, 如图1-24所示。
心式变压器的铁心被绕组包围, 而壳式变压器的铁心则包围绕组。
2.图中VC 是三相桥式整电路。
整流就是把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变化的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
完成这一任务的电路称为整流电路。
图中是将20V 左右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3.图中C1、C2是电容,主要用于滤波,为了减小整流后电压的脉动,常采用滤波电路把交流分量滤去,使负载两端得到脉动较小的直流电。
4.图中QF 为单相断路器,主要用于保护。
三、相关理论知识:(一)交流电源1.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其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统称为交流电。
在交流电作用下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在电力系统中,考虑到传输、分配和应用电能方面的便利性、经济性,大都采用交流电。
工程上应用的交流电,一般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称为正弦交流电, 简称交流电。
2.表示正弦交流电特征的物理量 ①周期、 频率、角频率当发电机转子转一周时, 转子绕组中的正弦交变电动势也就变化一周。
我们把正弦交流电变化一周所需的时间叫周期,用T 表示。
周期的单位是s(秒)。
1 秒钟内交流电变化的周数, 称为交流电的频率,用f 表示,u 1i 1 N 2N 1u 2Z L( a ) ( b )图1-23 变压器图1-24 变压器的结构Tf 1图1-25 正弦交流波形图频率的单位是Hz(赫[兹])。
1Hz=1s -1。
9机电专业设置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报告摘要:本文旨在论证机电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通过调研分析机电专业的前景和市场需求,确定了机电专业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其次,就机电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以证明机电专业的学习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后,通过对机电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得出了机电专业设置的结论。
一、引言机电工程作为现代工程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机电技术在工业生产、农业发展及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设置机电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二、机电专业的前景和市场需求1.调研分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相关行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且职业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2.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制造的普及,机电专业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造、工业机械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机电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1.学科知识机电专业涵盖了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实践能力机电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机电专业的可行性分析1.师资队伍机电专业设置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2.实验设备和基地机电专业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基地的依赖较大,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
3.课程设置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与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
五、机电专业的必要性论证1.培养复合型人才机电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多个领域的工作。
2.推动科技创新机电专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关联,通过培养机电专业人才,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推动力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一、项目背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提供与行业需求契合的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旨在规划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项目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2.掌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项目管理与实践•课时安排:30学时•教学内容: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时间与成本管理、项目质量与风险管理、项目沟通与团队管理、项目整合与实践案例分析等。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项目模拟等。
2.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课时安排:40学时•教学内容:机械设计原理、机械CAD绘图、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装配与调试等。
•教学方法:理论课结合实验操作、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制造等。
四、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3.项目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际项目设计和制造活动。
4.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1.考核方式: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设计报告等。
2.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3.提高措施: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不足。
六、课程资源1.教学设备:机械设计软件、CAD绘图软件、数控加工设备等。
2.教材教辅:配套教材、案例分析资料、实验指导书等。
七、总结通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项目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匹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如上图所示零件,材料为45钢,要求加工5件,试编制其数控加工程序。
口口X_Y_R_Z_Q_P_F_K_;2.固定循环(1)高速钻孔G81G81 X __ Y __ Z __ R __ F __动作示意图如图3—53所示。
G81指令X、Y轴定位,快速进给到R点。
接着R点加工。
孔加工完,则刀具退到R点,快速进给返回到起始点。
(2)锪孔G82G82 X __Y __Z __R __P __F __到Z点进行孔动作示意图如图3—54所示。
与G81相同,只是刀具在孔底位置执行暂停即光切加工后退回,以改善孔底的粗糙度和精度。
(3)深孔高速钻削循环图3—53 G81 循环图3—54 G82 循图3—55 G83 循环②孔底断屑G73书写格式:G73X__Y__Z__R__Q__F__动作示意图如图3—56所示。
虚线箭头表示快速进给,实线箭头表示切削进给(工进)用参数(No.5114)设定。
设定一个小的退刀量(0.5~1mm),使在钻深孔时,间歇进给,便于断屑。
图3—56 G73 循环②攻左旋螺纹G74 G74 X__Y__Z__R__F__P__动作示意图如图3—58所示。
在孔底位置主轴正转退出。
在G84、G74作用时,进给倍率开关调整无效。
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必须同步,即进给速度轴转速S ×螺距t 。
铰孔G85 G85 X_Y_Z_R_F_工进工出,如图3—59所示。
主要用于塑性材料铰孔。
图3—58 G74 循环图3—57 G84 循环图3—59 G85循环图3—60 G86 循环图3—61 G76 循环(7)反镗G87G87 X__Y__Z__R__Q__F__动作示意如图3—62所示。
刀具沿X及Y轴定位后,主轴准停。
主轴让刀以快速进给速度在孔底位置定位(R点),主轴正转。
沿Z轴的正向到Z点进行加工。
在这个位置,主轴再度准停,刀具退出。
图3—62 G87 循图3—63 G88 循图3—64 G88 循3.取消固定循环:G80取消固定循环(G73、G74、G76、G81~G89),包括孔加工信息全部取消,以后执行其他指令刀具返回到起始点后进刀。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教案教学内容与步骤三、相关实践知识:(一)伺服系统初始化伺服参数的初始化步骤①将CNC系统转到“急停”状态,使参数写入为允许方式(PWE=1)。
②显示伺服参数设定画面,按下SYSTEM→[SYSTEM]→[►]→[SV-PRM]。
若无伺服设定画面显示,设定3111号参数bit0=1,设定好后,将CNC单元关机,然后再开机。
当如图2-16所示的伺服参数设定画面出现在LCD上时,用光标移动到指定的参数项,输入相应的数值。
图2-16 伺服参数设定画面③根据系统的要求设定伺服系统的指令单位(1NITIALSETBITS的bit0)设定初始化参数(1NITIALSETBITS的BIT1)为初始化方式,根据表2-3设定。
④指定电机的识别代码(ID):根据伺服电机型号确定电机识别代码。
⑤根据电动机的编码器输出脉冲数,设定编码器参数AMR,在通常情况下,使用串行口脉冲编码器时,AMR设定为00000000。
⑥根据数控装置要求机床随位移指令移动的距离设定CMR(命令乘法器)。
CMR是指令倍乘比,是使CNC指令脉冲与检测脉冲适配的常量。
CMR=最小指令单位/检测单位。
当CMR=1时,CMR的设定值应为CMR的一倍,故设定值应为2。
⑦关闭电源,再打开电源。
⑧根据机床的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使用的编码器脉冲数,设定伺服系统的“电子齿轮比”参数“Feedgear”的N/M的值⑨指定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在方向设置(方向设定)中可设置电动机的转向。
如设定值为111,表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脉冲编码器端看)设定值为-111,表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脉冲编码器端看)⑩指定速度反馈脉冲数和位置反馈脉冲数,在V elocity PulseNo.下设定速度脉冲数,在Position PulseNo.下设定位置脉冲数。
11)参考计数器的设定,参考计数器用于栅格方法的回参考点,根据参考计数器内容使电机转动一转。
参考计数器的设定值是电机转动一转所需的脉冲数,等于栅格间格/最小检测单位。
9机电专业设置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论证机电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对机电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资源条件,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和社会贡献等因素,得出结论认为,机电专业的设置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问题背景分析机电工程是一门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及信息传输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工程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二、需求分析(1)社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进程的加快,机电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机电技术背景的人才来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因此培养机电专业的人才迫在眉睫。
(2)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机电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知识背景的高级技术人才,能独立进行机电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以及维护等工作,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推动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可行性分析(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于机电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相关政策和规划对机电专业的设置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机电专业的设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2)资源条件我校拥有丰富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可以满足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
同时,校内还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3)毕业生就业前景和社会贡献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机电专业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制造业、电力行业等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必要性分析(1)填补机电技术人才缺口当前机电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填补缺口。
机电专业的设立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机电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2)改善高端人才培养机电专业在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性较强,可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汇报一、调研目旳、时间、对象、方式1、调研目旳:理解山东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知识和能力构造旳需求状况,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人才旳培养目旳和人才规格,以及其他职校相似专业毕业生旳状况。
理解毕业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旳知识构造、能力构造、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旳意见,听取各类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人才培养旳提议,以此作为我们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旳根据。
2、调研时间:2023年9月23~10月24日。
3、调研对象:行业内旳国有、民营等企业,详细有:三菱重工有限企业、青岛海尔、烟台富士康、LG等。
4、调研方式:参观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流座谈会等。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1、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前进旳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首先,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首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旳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措施,机电一体化旳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获得旳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旳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深入建立完整旳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旳科学体系。
未来旳机电一体化愈加重视产品与人旳关系,机电一体化旳人格化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旳最终使用对象是人,怎样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旳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多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2、机电一体化专业旳人才构造需求分析(1)企业对不同样层次人旳需求分析企业对高质量产品旳追求,使得越来越多旳企业更关注员工旳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重要旳过程而言,现场加工、检测、钳工装配、电工装配、焊接工、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旳质量决定了生产旳质量。
CZJD-107100-R5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论证报告
填表日期:年月日
系(部)车辆工程系教学团队农机与工程机械应用技术教学团队
课程名称普通农机具课程编码
论证组
成员
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专业
论证报告
农业工程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三大分支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
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农业机械是农业工
程实施的必要装备。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力中是最具
有活力的要素,同时它也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
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2011年,我国耕种收三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54.5%,创历史新高。
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
农业机械化水平。
由于国家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成
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我国
农业现代化目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长期发展规划,以促进农业和农机行业的
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92.70亿元,同比增长17.61%。
工信部在2011年3月发布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产业规模至少比要提高40%。
《规划》提出,到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本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初步使学生掌握典型农业机械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能,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一、课程定位准确
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专项知识和技能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核心技能是掌握现代农业机械各部件总成、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