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概况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9 MB
- 文档页数:23
随州市情简介随州于2000年6月建市,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下辖曾都区、随县、随州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代管广水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全市有55个乡、镇、城(郊)区办事处和国营农场,3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161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44.14亿元,财政收入17.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7元。
一、灿烂的历史文化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
据《礼记》、《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随州上古为烈山氏,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创耕耘、殖五谷、尝百草,开启史前农耕文明。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这里便封国为随。
《左传》中有“汉东之国随为大”之说。
后来诸侯王杨坚建立朝政时取国号为随。
随州是编钟古乐之乡。
1978年在城西擂鼓墩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出土同类乐器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最准、保存最好的,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随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桐柏山以南,大别山以西,大洪山东北部。
东与孝感大悟县相接,西与襄樊枣阳、宜城毗邻,南与孝感安陆相连,北与河南信阳接壤,素有“荆豫要冲”、“汉襄咽喉”、“鄂北门户”之称。
是特大城市武汉向西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距离武汉、襄樊均为1 小时车程,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境内有京广、汉丹、宁西三条铁路,汉十、随岳、麻竹三条高速公路和107、316、312三条国道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东进西出,南下北上,客流货运,十分快捷。
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
境内最高海拔1140米,最低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区海拔68米。
随州产业概况2009年,全市经济大多数发展指标超过年初预期,高于全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亿元,同比增长13.5%。
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同比增长4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同比增长19.1%;出口总额4.65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实现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增长19.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好”与“快”相结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市工业已从传统的汽车机械、轻纺服装、建材等行业,延伸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科技领域,涌现出波导公司、泰晶科技、武大光子等一批高科技企业。
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关联企业达到11家,医药化工产业达到76家;科技型、文化型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总共达到40多家,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改变了以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
支柱产业初步形成。
加速壮大汽车机械、轻纺服装、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卷烟等“五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长,为全市经济提供了强劲支撑。
2009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6.7亿元,同比增长2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2%。
其中,汽车机械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元产业。
产业聚集步伐加快。
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工程,千方百计引进关联企业和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香菇、风机、电子信息、食品轻工、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及零部件、香菇、风机三大产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46%的份额,被列为全省56个成长型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企业93家,具备年产各类专用汽车及底盘10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品全覆盖12大系列,有62个大类300多个品种,随州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改装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香菇产业共有加工企业5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出口创汇1.4亿美元,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