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与草帽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海南风光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东部和中南部。
据考证,黎族是由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海南岛东南滨海与西沙群岛隔水为邻,西南部则与越南遥遥相望。
相传在远古时代,一个年青猎人从五指山追逐一只金鹿直至南海之畔,金鹿无路可走,猎人的弓箭拉的正满,突然金光闪闪;烟雾腾空,金鹿回头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含情默默地凝视着年青猎人,从此他们结为夫妻,劳作生息,繁衍后代。
湿润的气候,秀美的山河,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黎族百姓。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天涯海角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欢庆丰收,跳一场热烈而欢快的《跳柴舞》;倾诉爱情,唱一首缠绕婉转的山歌;思念亲人,吹一曲哀婉忧怨的鼻箫;就连舂米,也要击打出铿锵的节奏。
每逢农历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他们都会举行对歌、射箭、跳舞等活动,以示纪念祖先和英雄。
而青年男女们则在这个节日里欢歌互答,寻觅心上人。
如果唱到情投意合,便可以双双携手到花丛中,小河边留下定情物,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黎族射弩黎族先民渡海入岛以后,充分利用海南岛气候湿润,植物繁茂的有利条件,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同时把狩猎、采集和捕鱼等劳动结合起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
攀藤摘花《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
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在这条不长的藤条上竞技,真是对黎族小伙子们的一种力量与毅力的挑战。
那一双双攀藤的爆起青筋的臂膀,是那样的剽悍结实。
这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体现。
难怪为在一根藤条上角逐的好汉们而助威呐喊的拉拉队总是那样的投入和热烈。
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
有的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哪些禁忌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
那么,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哪些禁忌?壮族壮族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外人不得入内。
无论家人、客人都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扛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走进家中。
二月初二祭龙山帝王,不能砍伐山中树木,不能在山中大小便。
壮族人给人递茶时,应双手捧杯,忌讳单手递送,夹菜时忌讳来回挑捡着吃。
朝鲜族朝鲜族不喜欢吃鸭子、羊肉、肥猪肉。
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制作和用餐的,如果父子同席,儿子不能当着父亲的面吸烟或饮酒。
朝鲜族忌讳敲门,进访者应呼叫主人。
蒙古族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
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
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
蒙古族人还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
藏族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一般不吃海味。
他们不吃鸡、鸭、鹅等家禽。
因为按藏族传统,食用的是偶蹄动物,视其它动物为恶物,而鸡鸭鹅是五爪,是奇数,因而不食用。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寺庙中的经书、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
他们还忌讳在寺庙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
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家门口生火、贴红布条、插树枝或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
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
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苗族服饰苗族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特色,讲3分钟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和西部的山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让人们为之着迷。
首先,黎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是他们的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传统服饰,女性常常戴着花环,身着彩色的长裙,而男性则喜欢穿着宽松的长衫和裤子。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他们还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展示出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歌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中。
其次,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擅长用新鲜的海鲜和山珍烹饪各种美味佳肴,尤其以椰子、海南黎族酸辣粉、黎族酸汤鱼等美食闻名。
此外,黎族人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用竹筷吃饭、用椰壳盛酒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后,黎族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是其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擅长编织竹篮、编织草帽、制作陶器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功能,更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黎族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木偶
戏、竹竿舞、腰鼓舞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世人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黎族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饮食、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无不展现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为之着迷。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共同传承和弘扬黎族的文化传统。
黎族人与草帽习俗
黎族人很讲礼貌、礼节,是有名的礼貌之邦,文明之人。
对人亲善、和睦,热情好客,有很多的礼节讲究,特别是草帽之礼更有讲究。
黎族人对草帽特别钟爱,随身、随时都带着草帽。
因为,在他们眼内草帽不光是避雨防晒的工具,而是一种不用言语的交流方式。
草帽是戴在头上之物,视为神圣之用品,草帽有着它特殊的价值,也就有着特别的礼节物品。
黎族人无论老人、年轻人出门总带上一顶草帽,他们也很爱惜草帽,不会随便乱丢乱放。
青年人还会弄一顶质量好的、漂亮的草帽武装自己,也显示自己爱美讲究及自己的身份。
探亲访友时,草帽是平安的象征,是吉祥的体现,不可不戴。
如果你探亲访友不带帽子,是不受亲友欢迎的,说明你不吉利,戴草帽探亲,表示大家都平安或祝愿平安的意思。
客人到来时,接帽子也有讲究。
主人迎上前去接过草帽把客人一同迎进屋内,把草帽放在屋内或挂起来,说明亲切、热情受欢迎。
如果迎上前去,虽然把客人迎进屋内,把草帽随便放在门外或走廊内,表示不欢迎这个客人的到来,你可即时走人。
主人拿帽也有讲究,双手捧送是对你的尊敬,随
手拿表示一般。
草帽还可代表着一个人。
黎族青年结婚时婚礼后的第二天或第四天,新娘就由男方的亲人陪着新娘回娘家送财礼,这回娘家送礼,她们称“回路”。
由于“回路”只能在娘家住一天,而且“回路”后回到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后,又要再回娘家小住一段时间。
这样回回来来很繁琐,为了减少麻烦,有时在“回路”时,他们不让新娘亲自去,只要在去送礼的人中指定一个人带上新娘的帽子和手提篮,代新娘去送礼,帽子算是新娘的替身。
娘家的人也象接待本人一样热情地接过帽子和提篮,那拿帽子的人待娘家接好草帽和手提篮后,便代新娘去挑一担水表示新娘的最后一次为娘家劳动,代新娘的任务就算完成。
还有男人不能随便拿女青年的草帽垫坐,要是垫坐后你要去买一顶新的草帽来,送给对方,否则,是你对她的污辱,那就没完没了。
如男人随便拿走女人的草帽,女方很有可能跟随你行走,要求与你成亲。
如是已婚女子,你拿走草帽招来一顿毒骂。
男女青年在外互不认识,彼此俩又有好感或不好说话,你拿帽子过去交换后就明知相识,可以随便对话了。
草帽是不能随便相送的,送帽最高礼节。
男女相送,那你是死心踏地无反悔余地了。
草帽(包括竹斗笠)对黎族人来说,个人使用以避雨防
晒,出门对别人就是信物,无声的语言。
这是黎族人长期生活中养成,自然中形成的礼节行为,从古承传至今,自然在使用,我们进到黎族人家中应该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