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蟋蟀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4
《蟋蟀》优秀教案《蟋蟀》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蟋蟀》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蟋蟀》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蟋蟀
激情导入:(3分钟)蟋蟀是什么,是蝉吗,谁能说一说?
明确目标:(5分钟)1、掌握课后字词的音形义。
熟读课文。
2、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及作用。
3、仔细揣摩关键语句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对蟋蟀的“歌唱”的
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3分钟)1、了解小品文的特点。
对法布尔的了解。
记住
重点作品
2、掌握不懂的生字词。
3、分析文章的脉络。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蟋蟀活动的季
让学生讨论
出示学习目标
找学生说一说对法布尔的了解及学过的
小品文。
老师总结小品文的特点。
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一
般说明文字,总是有些枯燥的,科学小品正避
开了这个短处: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
它具有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的科学性,又玲珑
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叙述通俗易懂,
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溶于艺
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科学小品之命
名,始于1934
年月《太白》杂志创刊号。
但科学小品文古代
也有,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一些写
得很好的科学小品。
粗读课文,学生集体纠正字音。
4、出示
引起学生对昆虫的热
爱,对自然的热爱。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
习的方向。
掌握小品文的特点。
夯实字词基础。
《蟋蟀》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生动形象又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3.体会法布尔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感情,学习法布尔求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生动形象又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生动形象又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蟋蟀及法布尔的资料,以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二、巩固练习,体验成功喜悦
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字。
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会写“间、迷”等7个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师:看,多么美丽的地方!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2.(课件播放关于昆虫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说一说视频中昆虫的名字。
3.教师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12个要求会认的字,并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教师正音。
3.指导认识生字。
(1)(出示动物名称)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①指名读、抢读,其他学生看他读得是否正确。
②(出示生字:蜻、蜓、蚂、蚁、蜘、蛛)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小结:这些生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虫字旁,表示属于虫类,与动物有关;它们右半边的发音和整个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
我们把这类字叫形声字。
④组织学生玩识字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找朋友。
请一个学生手拿“虫”字卡片,其余学生手里分别拿写有“青、廷、马、义、知、朱”6个字的卡片。
拿“虫”字卡片的学生说:“我是蚂蚁的‘蚂’,我的朋友在哪里?”拿“马”字卡片的学生跑过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二人组成“蚂”字,齐读。
◇编字歌。
教师示范编字歌的语言形式,再让学生合作编字歌。
师:虫与青,交朋友,蜻、蜻、蜻,蜻蜓展翅飞。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7.1.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掌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1.下列各组中,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一组是()A.蝗虫、蜜蜂B.螳螂、家蚕C.蟋蟀、蜻蜓D.苍蝇、豆娘2.蚊的发育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以下消杀方案中不是针对幼虫期的是()A.及时清理卫生死角以防积水B.在户外设置紫光灯进行诱杀C.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翻转倒放D.种养水生植物需勤换水并冲洗根部3.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不同的是A.蜜蜂B.蚊子C.家蚕D.螳螂4.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的主要区别是若虫()A.身体较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B.身体柔软,有翅C.身体较小,没有翅D.要蜕皮,不能飞5.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的原因是()A.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B.外骨骼受到损伤C.外骨骼限制了蝗虫的运动D.外骨骼限制蝗虫的发育和长大【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家蚕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2)发育:家蚕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称为______。
除了家蚕以外,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2、蝗虫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蝗虫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
(2)发育:蝗虫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称为。
除了蝗虫以外,_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
与成虫相比,蝗虫的若虫身体,没有发育成熟,仅有____,能够跳跃,称为_____,若虫经过__次蜕皮,不经过_____期,发育成成虫。
3、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属于__________发育;(2)不同点:完全变态发育经历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3个时期、、,没有________期。
2020学年上学期三年级语文科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郑君霞审核人:课题: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1.会认“抖、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展开想象,从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说一说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教学方法】启发式交流式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
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
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
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一岁的蟋蟀是珍品。
蟋蟀什么东西都吃。
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
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
【自主预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3遍。
2.我能读懂诗歌意思。
想想作者听到哪些声音,用波浪线画出来。
3.我会填。
一排排(大雁) 一片(叶子 ) 一朵(小花)一阵阵(秋风) 一滴(汗水) 一颗(种子)4.生字读5遍。
抖抖(dǒu)唰唰(shuā)蟋蟀(xī shuài) 振(zhèn)动掠(luè)过歌吟(yín) 辽阔(liáo kuò) 歌韵(yùn)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秋天是不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啊?今天让我们好好地欣赏秋天好不好?2.我们先来看看秋天的色彩。
(展示课件)3.我们再来闻闻秋天的味道。
(展示课件)4.现在我们再来听听,秋的声音吧。
(板书课题)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诗歌。
1.大家肯定想亲自去听一下。
请你自己试着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诗歌。
3.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检测学生的识读情况,并相机正音、巩固(课件出示)。
4.指名分小节朗读。
5.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秋天的哪些声音?师生合作: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
16、《蟋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蟋蟀》。
本课主要介绍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和鸣叫原理,通过对蟋蟀的描述,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2. 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蟋蟀的鸣叫原理,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蟋蟀标本、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播放蟋蟀的鸣叫声,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蟋蟀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蟋蟀的生活习性和鸣叫原理。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蟋蟀标本,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蟋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关于蟋蟀的小故事。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蟋蟀生活习性鸣叫原理保护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蟋蟀。
(3)写一篇关于蟋蟀的小作文。
2. 答案:(1)生字词:蟋蟀、田野、夜幕、鸣叫、音乐、生存、规律、研究、爱好者、生态系统。
(2)图片答案:略。
(3)作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蟋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蟋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的生态环境,观察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生态保护意识。
《《蟋蟀》优秀教案(精选13篇).doc》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jiaoan/4589161.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第1篇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学会书写“蟋蟀”、“栖息”、“鸣叫”等生字词。
-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鸣叫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学习作者观察自然、记录观察结果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蟋蟀的兴趣。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关爱之情。
-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蟋蟀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
2. 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蟋蟀。
2. 学习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蟋蟀图片、相关视频、生字卡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蟋蟀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蟋蟀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蟋蟀,一种常见的昆虫。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蟋蟀鸣叫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蟋蟀的鸣叫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蟋蟀》。
”三、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蟋蟀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蟋蟀鸣叫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喜欢蟋蟀?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课文《蟋蟀》,了解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
12.《蟋蟀在时报广场》【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喧闹:声音大而热闹。
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孤单困苦。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忧郁:忧伤,愁闷。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之中。
弥m 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涟li n漪y :细小的波纹。
萦y ng回:盘旋往复。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禁j n,控制,抑制。
如痴如梦:形容人的精神过分专注于一件事而失去常态,神思恍惚(hu ngh )。
自告奋勇:形容自己主动要求承担某项任务。
告,称说,表明。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最负盛名的是《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版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
近时作者又出版了两本有关小蟋蟀切斯特故事的续集:《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1981)、《蟋蟀切斯特的新居》(1983)。
2、关于课文乔治·塞尔登曾经养过一只“蟋蟀”,那只蟋蟀躺在《蟋蟀在时报广场》里。
40余年过去了,那只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鸣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动,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
在它的叫声中,我们可以初步地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了解人性的美好。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蟋蟀在时报广场》是一篇富有异国风情的优秀童话作品。
通过这篇童话可以让我们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了解人性的美好。
告诉我们: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22段,可分为如下情节:切斯特初到纽约切斯特初露才华切斯特误食钞票切斯特答谢朋友欢庆宴引发大火切斯特广场音乐会三、写作方法1、通过刻画典型化的形象表现主题这篇童话虽然写的是动物间以及动物和人之间的故事,但这些动物实际上都是社会底层有代表性阶层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