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中高技派生态建筑实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2.82 MB
- 文档页数:61
国内生态建筑实例生态建筑在作为节省能源方面是一个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生态建筑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建筑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
中国的生态建筑已经有很深远的历史,不同于西方的高技派,中国的生态建筑大多是从很不兴旺的地区起源的,或许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学水平没有到达今天的高度,所以那个时代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认识到该建筑形式的合理性。
中国的窑洞、干栏式建筑、福建的土楼等等,都是乡土的,但是它们绝对是生态的。
它们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技术精髓,不管从结构、构造、还是从与自然结合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极好的应用了生态建筑技术。
不管是哪种乡土建筑形式,都有其特点。
随着建筑的开展,中国的生态建筑也随之从乡土派往高技派开展。
由于我国东西开展的不平衡与愈来愈大的差距,乡土派与高技派均有用武之地。
在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土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也被大量推广应用,其结果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开展。
在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海外先进技术和观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术的生态建筑出现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乡土派实例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
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
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在山坡、土塬的沟崖地带挖一口窑,平着伸进去,前面有比较开阔的平川地,从侧面看,这种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这叫靠崖式窑洞〔如图1〕。
图1 平地窑〔如图2〕又称窑洞、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
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
高技生态建筑的建筑形式解析发布时间:2021-07-16T08:58:37.496Z 来源:《建筑工人》2021年第3期作者:薛峰[导读]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融合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430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提升,生态建筑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尤其是高技风格的生态建筑,无论是在空间体验方面,还是在建筑的结构方面,都会给人更加良好的感觉。
本文针对高技生态建筑的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技生态建筑;建筑形式;解析引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融合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
在众多的建筑设计流派中,高技派生态建筑就是比较受到重视的一种。
这一流派的设计理念并非基于深厚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没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数学理论,而是以亲和生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能源、关注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等理念为基础。
这一设计流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广泛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
1.高技生态建筑简述高技生态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潮流,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合了生态学理论,以及其所蕴涵生态、可持续更多的一种思想,是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对自身地位的一种反思,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生态其核心是如何使建筑成为环境和生命系统之间的纽带,使建筑尽可能多地发挥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效益,尽可能少地出现反生态的副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通过节约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及创造贴近自然的空间环境达到生态建筑目的,使我们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在生态的表现上,师通常分析建筑独地域性,在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下,如何做到降低筑对自然破坏,营建室内健康生态的环境。
为了达到这种设计目,他们尝试采用多种法技术手段,创新形式的节点处理。
因此为了达到技术手段可行性,建筑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附属物。
如果单纯从高技生态建筑的形式特征入手进行分析,难免舍本求末。
---------------------------------------------------------------最新资料推荐------------------------------------------------------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分析生态建筑案例分析生态建筑简介科技生态建筑简介生态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进步的 1 1. . 生态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朴归真,融于自然。
2 2. . 智能化:高科技的运用。
3 3. . 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人类。
生态建筑的设计意义生态建筑的意义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态危机 1. 人口的增长 2. 非可持续发展方式 3. 能源危机 4. 自然灾难 5. 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
1 / 7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建筑耗能量巨大,燃煤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截至2002年,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仅为2.3亿平方米。
在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当中,只有五六千万平方米是节能建筑,仅占3%左右,其他97%都属于高耗能建筑。
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
通过模仿高效率的自然结构,利用地方材等对对自然的尊重。
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关于某科技生态园建筑设计的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建筑设计也有了全新的追求。
本文介绍了某科技生态园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理念及功能设计等,以供同行鉴论。
标签:科技生态园;建筑设计;功能设计1 建筑概况某科技生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9.37万m2,地上规定建筑面积为30.39万m2,分为A、B两栋超高层及裙房部分。
其中地上最高58层,地下3层,塔楼建筑高度为248.7m(A座)和234.3m(B座),是集办公、酒店、商业于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项目。
建筑造型采用双塔形式,独特的建筑形象将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建筑。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特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
2 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2.1 总体布局项目位于生态城西北角,方案采用周边布局的建筑方式,高效利用了场地内的有效资源。
在场地中部留出中庭,化解了裙房面积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大体量建筑问题,并利于自然采光通风。
将两栋超高层塔楼分别布置于用地西南角与东北角,减少相互干扰。
入口角部与底层的适度架空,合理的引导地铁、公交人流,并与生态园区的空间轴线形成良好的对位关系。
采用板式布局,获取了更多的南北向空间。
塔楼形体适当错位,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向空间面积,同时增强了自然通风采光效果。
构建9.3m标高平台,形成了泛首层内部生态谷,并实现了与南侧生态广场的无缝衔接。
2.2 设计理念生态园包含两栋超高层建筑,且临接两条城市干道,对于整个生态城的形象展示作用至关重要。
塔楼以南北面更多的板式塔楼为原型,通过塔楼形体由上至下的错位变化,并结合适当的高低变化,构成了双塔间生动的呼应关系。
再通過底部裙房的延续连接,形成了富有动感的建筑群体形象。
正如踏歌而来的二位舞者,青春富有活力,展示着这座年轻的城市,朝气勃发。
建筑表皮采用模数化的玻璃幕墙单元,于墙身中部略微掀起,犹如舞者裙边随舞而动,极富韵律。
3 空间与功能设计3.1 交通组织项目用地紧张,受北侧及西侧市政道路影响不得开车行出入口,且项目地块内功能为办公、酒店、商业复合业态,从而加大了本地车行流线的组织难度。
低技术生态建筑应用低技术生态建筑是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其中,低技术生态建筑应用是怎样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低技术生态建筑应用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应用价值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其所处的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但是在其应用价值方面,低技术生态建筑基本上具有共同的需求,即在不发达地区解决人居环境的基本需求。
即为了维护和提高生存的环境而进行的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生态建筑创作。
低技术生态建筑应用实例㈠、泥土类材质建筑实例土壤覆盖着我们这个星球的表面,各个地方的土壤层厚度不一,物理和化学成分也各不相同。
在现代,石灰、粉煤灰、沥青、特别是水泥通常被作为建筑材料的粘合剂,只要份量足够,这些添加剂可以让任何一种土壤变成适宜用来建造房屋的土质材料。
汤普森住宅,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
这是一个很大的多层住宅,大约于1995年修建。
霍巴特―威廉・史密斯大学教务长得住宅,位于纽约州杰尼瓦市,是当地20栋土坯住宅之一。
它是由最好的工匠与1843年建造的,使用了一种英国的土坯技术。
加里福尼亚加博维勒最近建成的赤木质研究中心的住宅,这个住宅体现了草泥粘土建筑的最佳设计原则,即微微弯曲的优雅的墙体和挑出的宽大屋顶。
㈡、农作物纤维类材质建筑实例农作物纤维通常指麦束、稻草等等。
人们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把农作物纤维作为建筑材料,作为承重结构或者梁柱结构的墙体填充物。
植物纤维墙体通常被设计成一个三明治的形式,就是面层材料可以起到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墙的作用,而里面的植物纤维则作为不坚固但是很保暖的因素存在。
无规则涂抹灰泥面层,可以被用来抵抗地心引力和水平和垂直荷载。
19世纪,在美国布拉斯加州和怀俄明州有很多用植物纤维作承重材料的住宅,这些建筑已经经受了将近一个世纪来自暴风雪、强风、极端温度和人为的破坏的考验。
这也证明了植物纤维的耐久性。
作为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它们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建筑设计产生了经久的影响。
高技派生态建筑的演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高技派建筑已经由单纯重视建筑功能的灵活性与显示高科技技术转向重视环境、文化传统与生态平衡。
本文着重从生态方面阐述高技派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内建筑上的运用。
关键词:高技派生态技术高技生态建筑中图分类号: 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高技派建筑生态化现象高技派背景高技派亦称“重技派”。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那个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反主流文化运动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另一个重要影响是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16日的成功登月,这次的飞跃大大激发了人类对高科技的兴趣。
在如此的时代环境下。
高技派建筑的不羁风格和技术就毫无疑问成为大众膜拜的对象。
高技派的发展演化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注化方面;20世纪6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全球能源危机的爆发,以展示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派”也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地域气候和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独具特色的建筑观,踏上了从“高技术”(high —tech)到“生态技术”(eco—tech)的探索道路。
高技派建筑思想中最强有力的核心类容就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而这一点也正是高技派的专长。
高技生态建筑分析诺曼·福斯特高技生态理论(1)技术不是目的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在美学上极力推崇表现新技术倾向的高技派相比,福斯特仅将高技术视作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并非以自身为目的。
他的高技术建筑也同样重视普通材料和手工活,工程项目里也有使用堪称土装置来进行自然通风采光的费雷尤斯专科学校。
他尤其赞赏民居中许多“以最少获取最多”的建筑构造处理手法,称之为真正的高技术。
(2)强烈生态感这种生态感不仅表现在物理的层面,即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与当地气候的积极适应以及低能耗,从而满足人的物理舒适度以及促成环境保护,更体现为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文生态,即建筑作为空间和场所,为活动于其中的人提供文化需求、社会需求与审美取向上的满足。
生态建筑实例分析—生态技术的通风策略摘要:自然通风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不仅具有改善室内热舒适度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而且也是当今建筑物实现节能、生态、环保等目标的重要手段。
建筑中的完全自然通风技术在实现原理上有利用风压、热压以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等几种形式。
而风压和热压都是不稳定的因素,太阳能在建筑通风中的应用就是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加强风压和热压在建筑物中实现自然通风,其原理类似于机械辅助式通风。
通过太阳能烟囱、Trombe 墙以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等结构形式,使太阳能成为强化自然通风的动力。
关键词:热回收低压机械式自然通风;烟囱效应;双层皮与被动通风;Trombe墙生态建筑实例(1):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的基地环境条件具有挑战性:东北面是巨大的工业仓储设施,西南面则是典型的英国郊区住宅;设计者霍普金斯以建造一沿基地自然弯曲的水体,软化边界和缓冲来有机的衔接这两个完全不一致的城市肌理,校园的主要建筑体块也因此沿一线展开。
建筑概况:占地面积12万平米,建筑面积4.1万平米。
线性人工湖将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成为一处新的“绿肺”。
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收集6000多立方米。
通风设计: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朱比丽校园设计所采用的通风策略可以称作:热回收低压机械式自然通风,它是一种混合系统,即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
这一通风系统的使用在建筑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太阳能集热片,它们被集成在中庭屋顶的吸热强化玻璃中,用于提供驱动机械通风扇的能源,同时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另一个是“风塔”,其主体为楼梯间,在顶部是集成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装置,在建筑外部呈一造型独特的金属“风斗”:通过其旋转以确保排出气流总是朝下风向,从而形成最大的正负压差,加强抽风效果。
建筑中庭的⽣态效应(实例)背景介绍:随着⼈与⾃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全球化的议题,世界建筑的发展也更多地出现了⾯向⽣态的设计,⽽⾼技派的⽣态化倾向也成为⾼技派建筑发展的重要⽅向。
它将⽣态⽬标体系和⾼技术策略有机结合,为创造和谐的⼈⼯、⾃然环境创造条件,为⼈类的诗意栖居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同早期⾼技派建筑相⽐,⾼技⽣态建筑更合乎科学理性,它以节能、灵活、⾼效、持久等适宜技术作为⽴⾜点,建筑的有机⽣命特征更加突出。
⾼技⽣态建筑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①建筑与⾃然环境共⽣;②应⽤减⼩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技术;③保持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④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⑤结合社会⽣态的历史地域主义设计,将建筑融⼊历史与地域的⼈⽂环境中。
1967年约翰?波特曼在海特?摄政旅馆设计中创造了现代中庭共享空间,此后,中庭作为⼀种⼴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办公、科教、医疗等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泛应⽤,中庭的形式也不断丰富。
中庭具有调节室内微⽓候和节约建筑能耗的潜质:中庭的⼤⾯积玻璃围护结构在透射阳光的同时,阻挡了来⾃室内的长波辐射,有效防⽌了室内热量的外溢,形成温室效应,有利于提⾼冬季建筑室内温度,降低采暖费⽤;中庭内外部空间空⽓压⼒差引起室内外空⽓流动,中庭较⾼的垂直⾼度加快了⽓流速度,形成烟囱效应,所产⽣的良好⾃然通风在引⼊室外新鲜空⽓的同时,加快了室内多余热量的对外排放,降低了室内温湿度,节省了夏季空调费⽤;中庭空间作为⼀个空⽓间层,减弱了室外风、⾬、烈⽇的剧烈变化,成为⼀个从室内向室外的缓冲与过渡空间,利于室内⼩⽓候保持稳定。
⽬前,国内外都已有⼀些利⽤中庭空间的物理特性⼤幅降低建筑能耗的成功案例,如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罗杰斯(Rich-ard Rogers)设计的德国柏林戴姆勒?奔驰办公⼤楼(Daim-ler Benz Offices),由于冬季充分利⽤中庭采暖,其与当时柏林的经典办公建筑相⽐,热能耗降低30%。
⼜如德国汉堡的双X办公楼,由于设计公司BRT(Bothe Richter Teherani)对中庭温室效应的充分考虑,该办公楼建成后运⾏效果良好,冬季采暖费⽤减少达到了50%。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51浅析诺曼·福斯特的高技生态建筑◎龙双衡 周晨阳摘要:当今世界,生态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建筑成为许多建筑师探索的方向。
诺曼·福斯特是“高技派”著名的代表建筑师,同时是生态建筑的领军人物,本文主要从他的高技生态建筑思想来源、高技生态建筑思想特征以及设计策略来解探诺曼·福斯特的高技生态建筑。
并试图讨论他是怎样把“高技”和“生态建筑”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技术;生态建筑;诺曼·福斯特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成就的著名建筑师之一,是199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
提起他,人们总是更容易想到香港汇丰银行那巨大的钢柱和钢桁架,想到他是“高技派”代表人物之一。
但同时他也是生态建筑的领军人物,他在很早就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许多时候他更关注的是建筑的生态节能和可持续性、建筑的地域性和人的舒适性。
他追求的不是“高技”,而是“适用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成熟运用,他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倾向于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实现建筑的节能和可持续,将“高技”和“生态建筑”结合起来了。
一、诺曼·福斯特的“高技生态建筑”思想(一)“少费多用”诺曼·福斯特的“生态建筑”思想早期受到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的“少费多用”的生态学思想的影响,“少费多用”思想主要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实现资源能源的最少投入和高效利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1]。
福斯特的生态建筑观与富勒的“少费多用”思想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福斯特认为“可持续建筑可被简单地定义为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效果。
”在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和伦敦市政厅的设计中都是从建筑的整体来考虑,在设计的最初就计算得出建筑的最佳体型,从而获得最优化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缓解强风对建筑的侵袭节约建筑的结构投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建筑表面积过大导致的能源消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