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十二指肠T管架桥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0例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分析龚荣达【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茂名市石化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
结果9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示胆总管结石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
9例患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黄疸消退。
其中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术后9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4(000)02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内镜;胆管支架【作者】龚荣达【作者单位】广东 525011 茂名市石化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内镜下胆管支架内引流术[1]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是将胆管支架置于胆道内,将胆汁引流至十二指肠内或胆管内,是治疗胆管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基本技术之一。
因该项技术微创,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胆汁引流,且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病死率低且可反复操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术中置放支架及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部分外科胆道引流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睐。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病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2.2±13.8)岁;临床表现为黄疸9例,上腹痛8例,发热6例;肝功能检查:ALT、AST增高8例,TBil增高9例。
1.2 仪器器械:C型臂X线机、电子十二指肠镜ED-200XU(日本富士)、PSD-20高频电凝发生器(OLGMPUS)、ERCP造影附件、乳头切开刀、导丝、扩张气囊、胆管塑料支架、金属支架。
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手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手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疗效。
方法60例老年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胆红素水平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分数。
结果观察组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红素水平(131.2±1.5)μmol/L少于对照组(221.5±2.6)μmol/L;观察组的KPS分数(76.4±2.5)分高于对照组(59.2±1.2)分;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KPS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手术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疗效优良,可提高护理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手术;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疗效分析胆道梗阻是指在胆管排出道中的某一段中发生了胆管腔内的病变、管壁自身一些疾病或者管壁外浸润等症状时,造成不正常的胆汁,不仅排泄不畅,有时甚至完全堵塞胆管[1]。
胆道梗阻在外科急腹症死亡率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大多数会继发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胆管狭窄、胆管肿瘤等病症,这些疾病造成了胆管阻塞、胆汁瘀积、细菌感染等症状。
大多数致病菌来自肠道,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粪链球菌和一些厌氧菌等,经乏特壶腹、胆肠吻合口、血行、淋巴等通道进入胆道[2]。
对上段胆管癌、胰头癌等,超声诊断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对于小肿瘤及一些炎症性病变,诊断较为困难。
此外,过度肥胖、肝脏位置较高以及一些胆道手术后的患者,超声显像常不满意,难以确诊,须借助于其他影像学进行检查。
恶性胆道梗阻发现时大部分已进入晚期,受一些条件的制约短时间内不宜手术切除,甚至会失去手术机会[3]。
本研究就胆肠T 管架桥内引流手术在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胆管空肠置管架桥内引流术治疗中晚期恶性黄疸的体会
居热提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06(036)002
【摘要】我科从1994年10月-2002年底,采用胆管空肠置管架桥内引流术治疗中晚期恶性黄疸病人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居热提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外三科,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肝外胆管癌胆管十二指肠置管架桥内引流术6例经验体会 [J], 梁殿璞;候建玲;王小华;胡云辉
2.胆管十二指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J], 孙江陵
3.胆肠置管桥式内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体会 [J], 周东风;崔景山
4.6例胆管空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 [J], 陆耀良;王益
5.胆道空肠桥式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体会 [J], 王汉宁;郑克让;吴智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关键词】黄疸;经皮肝穿刺;梗阻原发性肝癌及胰腺癌是引起胆管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此类黄疸用药物治疗退黄效果不佳,我科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和放置胆管内支架术,有效地解除了胆管梗阻,缓解了患者的黄疸症状,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共对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PTCD和胆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经细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7~75岁,平均63.5岁。
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黄,大便呈陶土色,血清总胆红素142~680 μmol/L,而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术前经超声、CT或MRT检查,均确诊为胆管阻塞。
胆管梗阻原因:原发性肝癌12例,胆管癌4例,胰头癌1例,转移性癌4例。
1.2 方法整个操作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进行。
常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了解胆管梗阻部位、程度和范围。
采用导管进入梗阻部位的狭窄段,送入球囊对其狭窄段进行扩张后,置入合适的胆管内支架。
如导管能进入十二指肠,则可行胆管内引流;胆管外引流的引流管近端置于支架内,远端固定腋中线8、9肋间皮肤,予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点,引流管末段接负压引流袋,外引流管通常引流2周左右均拔管。
2 结果2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和放置胆管支架后,有效地解除了胆管梗阻,术后5天复查肝功,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直接胆红素下降在35 μmol/L左右,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消退,食欲明显增加,乏力、厌油症状消失。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16例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无乏力、厌油、皮肤巩膜黄染等临床表现。
术后15天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因患者本身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最终出现肝性脑病而死亡;术后次日有1例出现胆管出血,经积极对症治疗及栓塞后出血停止,痊愈出院;术后有3例患者无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变化不大,皮肤巩膜黄染仍较严重,患者食欲差,最后出现肝功能衰竭,腹水而放弃治疗而出院;未出现胆瘘等严重并发症。
胆管手术后T管引流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针对胆道手术后T型管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介绍护理T 管的体会和经验,探讨T管引流的护理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方法:对本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57例胆道术后行T型管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论:临床治疗5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T型管引流患者在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胆总管术后;T型管引流;护理文献综述胆管手术是普外科常见手术,T型管引流术是胆管手术后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能够起到减压和支撑作用,有效防止胆道狭窄、梗阻及胆汁淤积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护理工作者做好T型管引流的护理十分重要。
现将本科5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胆管术后T型管引流病人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35-62岁,平均46岁;胆管结石20例,胆囊癌11例,胆囊炎17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8例,胆总管损伤修复1例。
2 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和乐观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和预后,讲解有关此类疾病的成功例子,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的情绪,让患者主动的配合护理和治疗,积极投入其中,提高生活质量。
2.2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整个装置必须衔接紧密,避免渗漏。
因此工作中要细心周到的护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指导患者的家属严密看护,大家一起注意整个引流装置的密闭和畅通。
T型引流管一端用胶布固定于皮肤上,另一端接无菌引流袋,并尽量不将T管固定于床上,以免病人活动或翻身时将引流管拉脱、弯曲、打折等,教会患者家属如何移动引流管。
对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者应采取相应约束措施。
2.3保持T型管引流通畅T型管不得受压、扭曲、弯折等,经常挤压引流管以调整压力,保持其通畅。
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多支架置入治疗及体会施云星;王广勇;曾晓虹;吕礁;周国中;刘长云;覃林花【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mbined biliary and duodenal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biliary and duodenal obstruction.Methods Medical data concerning 3 cases of malignant biliary and duodenal obstruction trea-ted with combined biliary and duodenal stenting in our hospital were summarized.PTCD biliary metallic stent placemen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one patient with recurrent gastric tumor, and then duodenal stent insertion was done under gastroscopy.Biliary metallic stent and duodenal metal stenting was performed concurrently under duodenoscopy in one patient with periampullary cancer.Due to jaundice after surgery, biliary plastic stenting through duodenal metal stent mesh was performed in the patient.There was one patient with duode-nal cancer, who was first treated with inner and outer biliary drainage through PTCD, and then biliary metallic stent was placed through the sinus, and finally duodenal metal stenting was performed under duodenoscopy.Results Total bilirubin after stenting in the 3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symptoms of upper digestive obstruction were improved considerably, an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3 patients.Conclusion Multiple metal stenting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biliary and duo-denal obstruction, and coul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as well.Methods for the placement of multiple stents could be different in one patient fromanother.%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疗效。
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 胆道疾病⼿术治疗时,应⽤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肠道或分流⾄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过⾼⽽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
所以,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28例胆道术后应⽤t型管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1⽉~2004年6⽉,我院收治28例胆道术后应⽤t型管引流患者,男15例,⼥13例,年龄26~68岁。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防⽌滑脱,避免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患者回病房后,⽴即将t型管接⽆菌引流袋,并⽤曲别针固定床旁,保持引流管通畅,勿将引流管扭曲、受压。
如有泥沙样结⽯或蛔⾍阻塞时,应⽤⽆菌盐⽔缓慢冲洗,勿加压冲洗。
2.2 保持⽆菌,防⽌逆⾏感染 每天更换引流袋,并检查有⽆破损,注意⽆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胆汁逆流造成逆⾏性感染。
2.3 观察与记录 观察记录胆汁引流液颜⾊、性质、量、有⽆鲜⾎或碎⽯等沉淀物,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便颜⾊及黄疸消退情况。
⼀般术后 24h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或黄绿⾊、清亮,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
本组病例有1例术后第3~5天出现胆汁增多,约 1100~1450ml,胆汁内未发现沉淀物,为黄绿⾊,患者未诉不适。
针对病情,给予继续观察,术后第6天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
2.4 t型管周围⽪肤的护理 每⽇清洁消毒t型管周围⽪肤1次,并覆盖⽆菌纱布,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应严格按医嘱应⽤抗⽣素,控制感染。
2.5 拔管的护理 本组病例均术后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腹痛、⽆发热、⼤⼩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呈透明黄⾊或黄绿⾊,⽆脓液、结⽯、⽆沉渣及絮状物,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在x线下经t管⾏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端是否通畅,若胆道通畅,可夹管3天;若⽆发热、腹痛、黄疸,即可拔除t型管。
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2008年7月~2010年9月在超声引导下行支架置入术78例,在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78例中,男58例,女20例;年龄35~81岁,平均53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浓茶色尿和白陶土样大便,伴纳差、乏力、腹胀和体重下降。
经B超、CT及核磁共振胆管成像等确诊为胆管癌49例,胰头癌14例,原发性肝癌13例,转移性肝癌2例。
所有患者肝内胆管或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支架植入方法:患者平卧,超声明确胆管梗阻部位,选择梗阻平面以上扩张肝内胆管作为穿刺靶点,根据置管方向定位体表穿刺点。
局麻后超声引导下进6F导管针,进入靶胆管后拔回针芯,回抽有胆汁后植入金属引导丝,超声引导下使之向梗阻近段移行,之后循导丝走行置入6F PTCD导管,外引流胆汁。
充分引流后行PTCD造影,准确了解胆管梗阻部位及狭窄段长度,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金属支架。
经PTCD管置入0.035超滑导丝,透视下调整导丝方向,使之通过胆管狭窄部分,之后用球囊导管对狭窄段进行扩张,时间5分钟,退出球囊导管,送入金属支架推进器至狭窄部,释放支架,可见支架自膨胀、狭窄段以上造影剂逐渐排空,再送入6F导管行外引流,若无异常,术后72小时拔除。
结果本组78例行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72例置入成功,成功率92%。
3例术后出现胆管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胆管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2例支架再堵塞行2次支架植入术。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均为癌症中晚期,身心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技术知识缺乏,担心支架置入是否安全有效、手术是否成功、痛苦程度能否忍受及预后情况等,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做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该技术的特点、操作的方法及治疗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及需要配合的内容,解除患者恐惧紧张等心理;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成功病例,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松弛疗法等,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1,2]。
当代护士 2019年2月第26卷第5期(中旬)• 37 •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张丽邱志锋摘要总结了 79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的梗阻性黄疽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了解到手术之后应对患者的病情 波动状况加以密切观察,对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加以重视,及早发现并发症并进行对应性处理,对于临床的正确医治极为有利,而且 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胆道引流;支架置入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19)05-0037-03伤害胆道系统的原发或者转移性肿瘤即为恶性胆道梗阻,会致使胆道狭小细窄,在临床上则以梗阻性黄疽为突出表现。
此疾病的手术切除率偏小,且后续成效不太乐观。
作为一种有 效的医治方式,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 age,P T C D)具有姑息性,其能够使症状有所减 轻,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
此方法的优势较为突出,不但 手术操作简单,而且具有微创性及较高的安全性,并且能够达成 较为突出的退黄成效,使得部分晚期患者寻觅到一线生机。
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科室行P T C D+胆道内支架置 人术的患者共有79例,均收获了满意的成效,以下为详尽的 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 PTCD+胆道内支架置人术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 24例,男性55例;年龄18〜82岁,平均51.3岁。
胆囊癌、肝门 部胆管癌、胰头癌、法特壶腹恶性肿瘤、胃肠道转移癌、肝移植术 后分别为16例、40例、5例、3例、12例、3例。
所有的患者在施 行手术之前都已行M R I或者螺旋C T、B超检查,对胆管扩张的 范畴和梗阻位置都已经有所获悉。
51例胆管术后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T型管引流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以及预防并发症。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51例行胆管手术后行T型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资料。
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均如期拔除引流管,状态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有效的T型管引流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而术后引流液的观察是护理的重点。
标签:T型管引流;护理;胆管手术;体会1一般资料51例患者男20例,女31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1.4岁,病史6个月~30年。
疾病类型:胆管结石35例,胆囊炎7例,胆囊癌5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胆管囊肿1例。
患者经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和T管引流术等治疗,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术前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着重让患者认识到T型管引流的重要性。
术前患者一般会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给予疏导,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术后的心理护理也不能忽视,由于患者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同时又带有T型管、尿管等,行动不便,易产生烦躁等心理。
此时,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理解,满足生活上的需要;以饱满的热情、礼貌的话语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的问题,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最终使患者心理保持舒适状态,增强治疗的信心。
尤其是年龄大、体质弱、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经常主动沟通,耐心细致地了解病情,积极给予帮助,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2妥善固定妥善固定是防止T型管滑脱的关键,否则可能因胆汁渗漏引起腹膜炎。
在T型管引出腹壁处,用缝线与皮肤固定,并用胶布将T管固定在腹壁上,同时绑腹带,以防T管脱出[1]。
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前或者术后躁动不安时,T型管不可固定于床上,防止将T型管拉出,同时,要有专人陪护,并将患者双手约束。
胆管―十二指肠T管架桥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0例体会
【摘要】为探讨无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内引流手术的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0月1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姑息性胆管-十二指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的方法与疗效。
结果,应用本术式10例,9例顺利恢复,1例出现胆瘘延期出院,所有病例黄疸均减退,至死亡时仅有2例轻度黄疸,其余黄疸均未复发。
表明T管架桥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退黄疸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命。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 T管架桥引流
多数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就诊时病情已属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因此姑息性胆汁引流就成为处理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首要选择。
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对1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姑息性胆管―十二指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4例,年龄48~73岁,平均52.9岁,病程1周至2个月。
入院时均有皮肤、黏膜黄染,厌食、乏力等表现,其中并畏寒发热3例,上腹痛4例,皮肤瘙痒2例,灰白大便4例,肝大3例。
生化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最高达
720μmol/L,最低37μmol/L,ALT最高408IU/L,r-GT均大于50IU/L。
10例均行B超及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均显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
1.2 临床诊断
壶腹周围癌4例,胆管中下段癌3例,胆囊癌压迫胆管1例,高位胆管癌2例。
1.3 引流方法
按一般方法打开腹腔,暴露出肝门胆管,探查癌肿侵及范围,了解癌肿上极距肝门处正常胆管长度,术中排除肿块切除的可能性,尽可能在远离癌肿近端部位切开胆管,探查胆管扩张程度。
选择一合适的T型管,近端剪成半管,插入扩张的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缝合切开部位的胆管,另一端在胆管外直接将十二指肠降部戳洞插入十二指肠,从而达到架桥引流减黄的目的,在其入口处双荷包固定引流管,若病人有胆道感染,术中胆管有炎症表现,需在肝门附近置引流管,以防术后胆瘘。
1.4 结果
9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出现胆瘘,延长住院时间后愈合。
术后两周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下降87μmol/L,皮肤、黏膜黄染减轻,ALT平均下降
27IU/L。
术后6个月随访,7例黄疸已消退,2例呈轻度黄疸,术后厌食、恶心、上腹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存活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2个月。
2 讨论
梗阻性黄疸发生后,因高胆汁酸血症[1-3]、高胆红素血症[4-5]及肠道内胆盐缺乏[6]的原因,机体将发生免疫功能抑制,肝肾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受损。
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如不予干预,多数将死于梗阻性黄疸导致的肝功能损害及胆管炎。
因此对无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给予姑息性胆道引流以减退黄疸是延长病人生命的一种选择。
减黄治疗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方法适用于术前已明确为不可切除性梗阻性黄疸的病人,或高龄及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治疗方法包括外引流术及内引流术,外引流术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及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等,但此类手术虽解决了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血症的问题,但却出现了胆汁丢失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肠道内胆盐缺乏、引流管堵塞、反复发作性胆管炎等缺点,对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生命及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不如内引流。
内引流的非手术方法包括经皮经肝置放记忆合金胆道支架内引流术及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
临床上有好多病人均需剖腹探查才能判断能否行切除术,对术中不能切除患者的引流术亦有外引流术及内引流术的选择,外引流术包括经肝外引流术及经肝外胆管置管引流术,其不足同非手术方法。
内引流术包括支架引流术及胆肠引流术,因不丢失胆汁,符合人体生理要求,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胆管-十二指肠间置T管架桥引流的优点是创伤小,减黄效果满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对于全身情况较差,预计生存期较短者是比较适合的减黄措施。
1966年日本小野庆一[7]首次报道经T管胆肠内引流术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3例,取得较好效果。
吴俊发等[8]用T管作内支架内引流术治疗1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1个月黄疸基本消退,平均生存13个月,最长存活3年以上。
我们通过本组病例治疗观察,体会到行胆管―十二指肠间置 T管架桥引流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保证胆汁持续有效地转流是减黄手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引流管应选硅胶管,管径根据术中胆管扩张程度决定,不能太粗。
一般不选用乳胶管,因乳胶管长期留置可增加局部炎症反应并引纤维组织增生,局部压迫还可引起胆管溃疡形成,管壁粗糙,易出现胆红素沉渣堵塞,过早失去引流作用。
胆管内应用硅胶管引流效果满意,可保持6个月到2年。
我们采用的是一种高分子硅胶管,内面光滑不易堵塞,比一般乳胶管韧性好,不易扭折压扁,组织刺激性小。
晚期梗阻性黄疸病人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胆汁中胆红素含量低,胆汁稀薄,所以在体内置入硅胶管可以较好地起到内引流作用。
(2)放置引流管要找胆管至十二指肠的最短路径,中间部分要保持自然松弛,妥善缝合固定引流管很重要,在插
入胆管端可用两针丝线缝合固定“T”管于胆管壁上,远端插入十二指肠尽量用双荷包缝合固定。
(3)术前MRCP可提供T管架桥引流的可能性,一般胆总管下段、壶腹周围癌术后减黄效果比近端胆管癌好。
本组病例术后均恢复较快,出院时患者心理上均认为已“治愈”,术后生活质量接近正常,生存期内未发生梗阻性黄疸相关并发症,显示本术式是对有适应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较好的姑息性减黄手术。
但是T管久置体内仍有潜在堵塞及发生胆管炎危险,故应掌握好适应证,只有考虑患者全身情况差、行胆肠吻合术有较大困难或预计生存期较短者,才考虑施行本术式,如有可能,仍以胆肠吻合术减黄为佳。
参考文献
[1]周斌,冯启宏,周胜利,等.Bax和Bcl22在实验性兔梗阻性黄疸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11):755-756.
[2]Ljubuncic P,Said O,Ehrlich Y,et al.On the in vitro vasoactivity of bile acids[J]. Br J Pharmacol,2000,131(3):387-398.
[3]蔡伟,李非,孙家邦,等.胆盐对枯否细胞功能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27-329.
[4]Greig JD,Krukowski ZH,Matheson NA.Surg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J]. Br J Surg,1988,75:216-219.
[5]宋少莉,周斌,王宏亮.Bax、Bcl-2在兔梗阻性黄疸肾损伤作用的实验
研究[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5):339-341.
[6]秦锡虎,李德春,黄晓强,等.梗阻性黄疸早期小肠黏膜损害的实验研究[J].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8):798-799.
[7]王贞瑜摘译.在日本的未能切除的胰头壶腹胆道远端癌肿的姑息手术[J]. 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4,11:303.
[8]吴俊发,陈昌泽,张建青,等.T管作支架内引流治疗不能切除肝门部胆管癌18例体会[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6):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