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美小学美术二上《第9课 我们身边的痕迹》word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10.89 KB
- 文档页数:2
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活动中发现、认识和体验不同实物纹理所具有的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美感;技能目标——通过容易掌握的美术工具进行拓印获得有趣的图案,掌握基础的拓印技法。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感官灵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拓硬币”的游戏是孩子们熟悉的一项课余娱乐活动,拓印的过程及拓印出来的图案会让孩子们觉得情趣盎然,奇妙无比!但孩子们通常不会联想到硬币以外的物品,如梳子、鞋底、树叶、甚至是一片斑驳的墙皮上都隐藏着奇妙的纹理。
因此,老师要从这点入手,触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身边美的东西。
并将这些奇妙的痕迹巧妙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重点难点学会通过拓印的方法采集不同“痕迹”。
软硬不同的材质以及非平面物体在拓印技巧上的表现方式探索。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感知痕迹1、教师拿起事先藏有钥匙、树皮、硬币等物品的信封,用神秘的语气问道:“孩子们,猜猜信封里有什么?谁想上来摸一摸?2、接着展示实物图,交给参与活动的学生:“你能从老师的这些图片中找出你摸过的的物体吗?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教师揭示答案,引出“痕迹”,并板书“痕迹”。
活动2【讲授】寻找痕迹1、教师播放生活中的各种痕迹让孩子们欣赏(如木纹、布纹、水渍等各种痕迹),并提出问题:“想想你们还看到过那些东西留下了痕迹?”2、师再出示4种不同的痕迹:不同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3、教师(课件出示)启发联想:这些痕迹看上你,你能联想到它像什么?4、师补充完整本课课题:我们身边的痕迹。
活动3【活动】体验痕迹活动一:看一看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实物与拓印组图,并提问:“孩子们,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痕迹,老师想办法把它们留了下来,变成了美丽的小照片,它可是用特殊的方法拍出来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你能找出他是用什么办法拍出来的吗?”活动二:试一试教师及时引导,提醒他们注意怎样处理拓印更加清晰。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如指纹、足迹、DNA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痕迹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痕迹的特点和作用3. 痕迹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痕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痕迹应用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痕迹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痕迹的图片、案例等。
2. 教学视频:关于痕迹的实验或案例视频。
3. 学生分组: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痕迹案例,引发学生对痕迹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痕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痕迹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痕迹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痕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痕迹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实验环节:安排一个简单的痕迹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痕迹的奥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痕迹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环节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观察报告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法医或警察等专业人士来校讲座,为学生讲解痕迹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公安部门的痕迹鉴定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痕迹鉴定的过程。
3. 开展痕迹主题的科普活动,如制作手抄报、举办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如指纹、足迹、笔迹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痕迹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痕迹的特点和识别方法3. 痕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痕迹,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痕迹的认识和看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痕迹识别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痕迹的图片、案例等。
2. 实物道具:如指纹、足迹、笔迹等痕迹样本。
3. 调查问卷:用于学生了解身边人的痕迹认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痕迹图片,引发学生对痕迹的兴趣。
2. 的新课:介绍痕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痕迹案例,如指纹破案、足迹追踪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痕迹的认识和看法。
5.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和分析实物道具中的痕迹。
六、教学时长本节课共计40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5分钟2. 新课:10分钟3. 案例分析:10分钟4. 小组讨论:5分钟5. 实践环节:5分钟7. 作业布置:2分钟七、学情分析1. 学生对生活中的痕迹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2. 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创新意识。
八、评价方法1. 观察日记:评价学生对生活中痕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痕迹识别准确性。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警察局、法医鉴定中心等,深入了解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应用。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痕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用线条、颜色等表现身边的痕迹,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观察身边的痕迹,如水滴的痕迹、脚印、车轮印等。
2. 学习用线条、颜色等表现身边的痕迹。
3. 学生创作一幅关于身边痕迹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痕迹,学习用线条、颜色等表现身边的痕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痕迹,如何用绘画表现身边的痕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范画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身边的痕迹,如水滴的痕迹、脚印、车轮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痕迹?2. 观察: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痕迹,并记录下来。
3. 讨论: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痕迹,讨论如何用绘画表现这些痕迹。
4. 示范:教师通过范画,展示如何用线条、颜色等表现身边的痕迹。
5. 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创作一幅关于身边痕迹的画作。
6.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痕迹》2. 课题:二年级美术上册3. 教学目标:观察身边的痕迹,学习用线条、颜色等表现身边的痕迹。
4. 教学内容:观察身边的痕迹,学习用绘画表现身边的痕迹,学生创作一幅关于身边痕迹的画作。
5.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痕迹,如何用绘画表现身边的痕迹。
作业设计1. 画一幅关于身边痕迹的画作。
2. 观察身边的痕迹,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观察身边的痕迹,并用绘画表现出来?2. 学生是否能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身边的痕迹?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是一份关于《我们身边的痕迹》的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二上《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二上的课题,教材以生活中的痕迹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了解痕迹的产生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指导,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念,对生活中的痕迹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痕迹的深层次含义和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痕迹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痕迹的产生和表现形式,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痕迹。
2.难点:对痕迹的深层次含义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以及创新性地运用痕迹进行绘画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痕迹,分析痕迹的产生和表现形式。
2.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痕迹。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痕迹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前布置课堂环境。
2.学生准备:带好绘画工具,提前了解痕迹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痕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痕迹的产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痕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痕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痕迹在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痕迹进行绘画创作。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如指纹、足迹、DNA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明白痕迹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痕迹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痕迹的特点和作用3. 痕迹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4. 法律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痕迹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痕迹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和法律意识教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痕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痕迹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痕迹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痕迹的图片、案例等。
2. 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便于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痕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痕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痕迹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痕迹的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痕迹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痕迹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痕迹的作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 法律意识教育: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痕迹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痕迹在生活中的作用。
七、课堂练习:(1)痕迹是什么?有哪些分类?(2)常见痕迹有哪些特点?(3)痕迹在案件侦破中起到什么作用?八、课后作业:1.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痕迹,举例说明痕迹的作用。
2. 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痕迹,避免被他人利用。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痕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法律意识的变化。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9课我们身边的痕迹2-人美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理解和表现不同痕迹的特点和美感,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和描绘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如指纹、脚印、划痕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不同痕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来表现这些痕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观察和描绘不同痕迹的特点和美感,以及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进行表现。
教学难点是理解和表现不同痕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进行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PPT、图片、绘画材料等。
学具包括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水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痕迹,如指纹、划痕等,引发他们对痕迹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不同痕迹的图片,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 绘画实践:学生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来表现不同痕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痕迹22. 副观察与描绘3. 教学内容:观察和描绘不同痕迹的特点和美感,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进行表现。
4. 教学重点与难点:观察和描绘不同痕迹的特点和美感,理解和表现不同痕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绘画实践、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痕迹,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2. 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注意痕迹的特点和美感,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进行表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常见的痕迹,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能和创造力来表现不同痕迹的特点和美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更多不同类型的痕迹,以丰富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