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下《22李广》word教案 (3).doc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9
飞将军李广-鲁人版《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鲁人版《史记》中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记载,了解古代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于古代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飞将军李广的生平和战功介绍。
2.飞将军李广的个人品质和军事才能评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2.难点:文本中对飞将军李广的评价和描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授课对史记中关于飞将军李广的介绍和描述进行详细讲解。
2.互动式讨论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小组讨论法:设立小组,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以提升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史记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入境史记,了解古代人物和文化。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史记中有关飞将军李广的篇章,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战功。
3.分析:利用问题导向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对于飞将军李广的评价和描述进行分析和解读。
4.互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展开讨论和交流,梳理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5.总结:总结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效果评估1.能够明确和准确地复述所学内容和观点。
2.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4.能够编写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相关的文章,展示个人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解读。
5.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
七、拓展活动1.阅读其他古代文化和历史相关文本,对文本中的人物和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2.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遗存和遗迹。
3.参加文化和历史类的知识竞赛和活动,提高自身相关知识和能力。
4.编写相关文章和论文,展示自身的学术研究和思考成果。
22、出师表教材分析: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
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冈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同、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l口知识。
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1日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j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掌握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
、■L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2、疏通文意。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朗读磁带。
教法和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导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木知道《孙了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一一诸葛亮的《出师表》。
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围和吴围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围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22《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3.了解陈胜、吴广在反对秦王朝暴政中的作用,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
【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课前预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
字,夏阳人。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圣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叙述了从到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1)少:陈涉少时()吾闻二世少子也()(2)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3)等:公等遇雨()等死()(4)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6)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3)固以.怪之矣()(4)将军身被.坚执锐()【词类活用】(1)陈胜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狐.鸣呼曰()(4)忿恚..尉()(5)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今异义】(1)尝.与人佣耕(古义:;今义:)(2)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3)楚人怜.之(古义:;今义:)(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5)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6)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7)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8)并.杀两尉(古义:;今义:)(9)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10)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重要虚词】(1)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陈胜佐之()③然足下卜之鬼乎()④辍耕之垄上()(2)于①祭以尉首()②以激怒其众()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扶苏以数谏故()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⑥固以怪之矣()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为①若为佣耕/项燕为楚将/吴广以为然()②为屯长/自立为将军/功宜为王/乃立为王()③为坛而盟()④号为张楚()⑤为天下唱()⑥士卒多为用者()【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守丞死,乃入据陈()②广以为然()③上使外将兵()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吾闻二世少子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投影)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梳理第一小节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投影)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投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3.梳理第三小节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投影)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的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李将军列传》一、教学目标1、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3、理解司马迁在李广身上寄寓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过程:《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
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1. 情节结构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
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
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这一部分突出写了李广娴熟、高超的射技。
《李广射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广射虎》一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李广的英勇和机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广的英勇和机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李广射虎》一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李广的英勇和机智。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描述的李广射虎的场景和细节;(2)深入理解李广的英勇和机智,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李广射虎》课文文本;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李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李广射虎》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广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场景和细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广的英勇和机智。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李广射虎》课文进行熟读和背诵;2.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李广的英勇和机智的短文;3.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李广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报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飞将军李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由“李广射虎”的典故导入课文。
三、关于《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
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李广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刻画了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李广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
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1.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生动地写了三个完整的战斗故事?2.李广是个怎样的人?3.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4.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五、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1.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生动地写了三个完整的战斗故事?提示:这三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
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
第二个故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
第三个故事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出他的身先士卒、顽强坚定。
2.李广是个怎样的人?提示: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体恤士卒,治军简易,先人后己。
3.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提示:⑴用他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一开始就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第20课《李将军列传(节选)》教案教学目的: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④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这首诗说的是谁?——李广。
那么,历官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2、揭示目标: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
“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纵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善骑射为情节发展主线。
司马迁的这样表现手法,使读者对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
提到李将军,人们首先就会对他百发百中的箭术竖起大姆指。
背景资料:《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
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李广射虎》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由介绍卢伦的《塞下曲》六首。
2.引出文中诗句,简单介绍"飞将军"李广。
3.板书课题,生读题。
4.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5.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7.出示文中诗句,学生尝试理解。
自渎课文,尝试用文中语句理解。
带着未解疑问进入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读课文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2.检查自学效果3.指导书写生字4.范读课文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2)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3.了解关于李广的故事。
4.选择卢伦《塞下曲》六首诗中任意一首课文之外的诗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神勇无比??"飞将军"?)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
《李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落实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 认识李广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体会思想意义。
3. 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西汉夏阳(现在的陕西韩城县)人。
夏阳东北有座龙门山,为形胜之地,所以司马迁自称是生于龙门。
司马迁可能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当在汉武帝末年(前90年?)。
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专门掌管国家图书档案及天文历算。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教诲,做学问踏实勤敏,特别重视考信史料和实地调查,早年游踪几遍全国。
元封三年(前108年)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整理国家藏书,遵照父亲遗训编著史书,还参加了改订历法的工作。
天汉二年(前99年),西汉名将李陵在与匈奴激战后兵败投降,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治罪并处以腐刑。
天汉五年,司马迁出狱,做了中书令,他蒙垢忍辱,发愤著书,前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通三千年的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12篇,记述每一朝代的兴衰和重要政治事件;表10篇,记载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书8篇,记载各朝制度沿革;世家30篇,记述诸侯事迹及其世系;列传70篇,主要是各阶层人物传记。
司马迁参照古代著述的各种体例,加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对后世史学编纂有重大影响的纪传史体例,体现了他继承传统而又富于发展创造的精神。
司马迁写《史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以通变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肯定陈涉等人对推动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他善于排比史料,用通俗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述事件过程,描写人物形象,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字里行间倾注了个人的感慨与体验。
对古代典籍,他博观约取,缜密剪裁,汇辑为翔实的古史新篇。
他的文笔简洁精炼,“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可以说,《史记》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文学著作,所以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千多年来,它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深刻而悠长的。
三、知识要点1. 通假字受——授,传授。
率——律,军律。
圜——“圆”或“环”。
陈——阵,阵势。
解——懈,松懈。
罢——疲,疲惫。
莫——幕,帐幕。
幕——漠,沙漠。
或——惑,迷。
2. 一词多义罢汉军罢,弗能追。
通疲,疲惫。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撤退,撤兵。
且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将近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且广军六十余矣况且益杀数人,胡虏益解渐渐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更解杀数人,胡虏益解通懈,松懈匈奴军乃解去撤兵数避之数岁;行可数百里;敢独与数十骑驰;杀数人几广数自请行屡次,多次以为广老,数奇命运的定数引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带领遂引刀自刭抽出自广数自请行亲自,自己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自从,从因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于是,就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趁机以为以为虎而射之;天子以为老;以为李广老认为以为前将军把……任命以以功为侯者凭借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用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把中广出猎,见草中石中间中石没镞;度不中发射中诸将各中首虏率合于而度不中发,发即应弦而倒表修饰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表承接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表并列而广军无功表转折而又迷失道表递进之匈奴闻之代词号曰:“汉之飞将军。
”的,助词饮食与之共之凑足音节,助词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助词当当死,赎为庶人应当今乃得当单于对抗于固自辞于大将军向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和,跟出(于)东道从四、课文分析《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历来被誉为史传中的名篇。
传主李将军即西汉名将李广,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课文仅节录了原传的一小半,内容可分两层:前三段为第一层,先按史传体例交代李广的籍贯和家世,再依次写他的神力、神勇和治军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名将风度。
后四段为第二层,记李广生平最后五年间的三次战斗,定襄一役为后将军,无功;右北平一役,军功自如,无赏;最后一役,出塞,并于右将军军,军行失道,愤而自杀。
作者从三方面来塑造李广这个悲剧英雄形象1. 治军,能与士卒同甘苦。
2.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镇定自若,以大智大勇跟敌人对抗到底。
3. 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老当益壮,主动请战。
【典型例题】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
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的具体含义(1)广家世世受射(2)因复更射之(3)吾去大军数十里(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3. 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的性格特点。
答案:1.(1)传授(2)它,代石(3)距离(4)跑2. 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3. 射术,机智勇敢【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选出下面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A. 秘鲁麻痹裨益B. 横幅横财蛮横C. 直言不讳自惭形秽后悔D. 佝偻篝火苟延残喘2. 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他锻炼很克苦,我们每天早晨都能在运动场上看见他矫健的身影。
B. 初出茅庐的世界游泳名将罗雪娟这次在巴塞罗那世锦赛得了三块金牌。
C. 豪华的度假村里,每个房间都按装了空调。
D. 既然他已经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即使跟他争辨得面红耳赤,恐怕也无济于事。
3.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常常别出心裁,穿着打扮不同凡响。
B. 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C. 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会有许多个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D. 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4. 选择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B. 广深高速公路是广州和特区深圳的重要交通要道。
C.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随之而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
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
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
A. 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 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 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 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二、阅读题阅读下面《孔乙己》选段,完成6—8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6. 本段几次写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笑”,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 与孔乙己不幸遭遇形成强烈对照,增强悲剧气氛。
B. 造成喜剧气氛,加强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C.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
D. 批判了当时群众的麻木7. 孔乙己从原来的“青白脸色”变成现在的“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是因为()A. 精神上受到毒害,肉体上也受到摧残。
B. 孔乙己年老体弱。
C. 孔乙己因偷窃而遭打。
D. 精神上受到毒害。
8. 孔乙己被打折腿,却说是“跌断”的,这表明()A. 孔乙己很要强。
B. 孔乙己怕别人知道自己又偷东西了。
C. 孔乙己不肯改掉偷窃的坏毛病。
D. 孔乙己仍然死要面子,麻木不仁。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9——10题。
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和应急装置等部分组成。
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