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多萨假单胞菌_蒙脱石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_朱婷婷
- 格式:pdf
- 大小:806.61 KB
- 文档页数:7
一株门多萨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ZHANG Nanchi;FANG Qing;WANG Li【摘要】试验旨在确定感染黄颡鱼的病原菌并探讨其耐药性.采用细菌培养、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分离鉴定,运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与门多萨假单胞菌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长度为1 442 bp.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16S rDNA序列与门多萨假单胞菌NK-01同源性为99.6%,亲缘关系最近.综合判定分离菌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命名为fsznc-01.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fsznc-01含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aac(6)-Ⅰ b、aac(3)-Ⅱa及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和Sul2,未检测出磺胺类耐药基因Sul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fsznc-01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等药物敏感,对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预防门多萨假单胞菌感染导致的鱼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9(046)006【总页数】9页(P1832-1840)【关键词】门多萨假单胞菌;分离鉴定;耐药基因;药物敏感性分析;黄颡鱼【作者】ZHANG Nanchi;FANG Qing;WANG L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3门多萨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有荚膜,菌呈杆状或略弯,大小为(0.7~0.8)μm×(1.4~2.8)μm。
该菌以单极毛运动,除硝酸盐培养基外,在其他环境专性好氧,发现于土壤和水中[1]。
目前已确定的假单胞菌有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
最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的条件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该菌具有耐药性高、难治愈的特点[2]。
布拉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用于急性胃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胃肠激素的影响朱晏清【期刊名称】《大医生》【年(卷),期】2024(9)10【摘要】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用于急性胃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胃肠激素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各40例。
单一用药组患儿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联合用药组患儿口服布拉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用药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均P<0.05)。
联合用药组患儿腹泻时间短于单一用药组,大便频率少于单一用药组,大便性状评分低于单一用药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上升,且联合用药组均高于单一用药组;两组患儿IL-2、IL-6、IL-10、TNF-α、GAS、MTL、VIP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用药组均低于单一用药组(均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拉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患儿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总页数】3页(P133-135)【作者】朱晏清【作者单位】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7【相关文献】1.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蒙脱石散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炎症反应及症状改善的影响3.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过敏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4.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果糖二磷酸钠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胃肠激素、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p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长, 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长5倍。
据资料记录, 在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因此, 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3.1.1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上的滤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
滤泡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ld cell, M细胞),M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
M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是其胞饮的部位沙门氏菌具有2个侵袭途径:一个是通过PP上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另一个是直接侵袭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并且侵袭是通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运用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
这时细胞质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以细胞摄粒的作用进入细胞。
3.1.2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过去一直认为,沙门氏菌是通过侵袭M细胞或肠上皮细胞进入宿主体内的,但已有研究结果表白,给小鼠口服侵袭力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在脾脏中发现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意味着除了侵袭途径外,还存在另一种途径,就是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中,DC与M细胞接触较紧密。
DC可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联接,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
在这一过程中,肠上皮屏障仍然保持完整,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3.2沙门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2.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感染畜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污染环境、水源、饲料、食品,导致流行和传播。
美沙拉秦、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张莹;丁臻博;熊晶晶;黄永坤;刘梅;胡红卫;远孟梦;李红丽;魏来;赵亚玲【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目的:研究美沙拉秦、蒙脱石散、酪酸梭菌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17、IL-23、TGF-β1、IFN-γ的影响。
方法:将8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秦组、蒙脱石散组、酪酸梭菌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5组,每组15只;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10只,一共6组。
通过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
按大鼠体表面积折算药量,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生理盐水、美沙拉秦、蒙脱石散、酪酸梭菌、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治疗。
12 d后处死全部大鼠,收集大鼠的血标本及结肠标本。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7、IL-23、TGF-β1、IFN-γ的含量,分别对比6组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1)通过TNBS/乙醇法建立大鼠模型,HE染色病理切片发现大鼠结肠远端炎症明显。
(2)模型组、美沙拉秦组、蒙脱石散组、酪酸梭菌组、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组较空白对照组的血清IL-17、IL-23和IFN-γ含量均升高,血清TGF-β1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与模型组比较,蒙脱石散组、酪酸梭菌组、美沙拉秦组的血清IL-17、IL-23和IFN-γ含量均降低,血清TGF-β1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美沙拉秦、蒙脱石散、酪酸梭菌和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的治疗效果比较,美沙拉秦和美沙拉秦联合蒙脱石散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酪酸梭菌与蒙脱石散疗效差异不明显。
结论:(1)从症状体征及病理学检查表明:TNBS/乙醇法成功建立了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2)在TNBS/乙醇法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7、IL-23、IFN-γ表达增高,与炎症呈正相关;结肠炎大鼠血清中TGF-β1表达降低,与炎症呈负相关。
假单胞菌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综述-微生物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
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
但是假单胞菌属在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的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
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假单胞菌的特性、分类及种间差异,进而分析了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最后从底物利用(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角度分析了假单胞菌基因水平上的致腐原因,其中调控ED途径中相关酶类的基因、调控胞外蛋白酶的AprX基因和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编码脂肪酶lipA的基因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菌类中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假单胞菌腐败的根本原因。
通过本文的总结,以期为揭示肉品中假单胞菌的腐败机制并为控制腐败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肉; 腐败; 假单胞菌; 机制;Abstract:Spoilage of raw meat is an ecological phenomenonclosely related to many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and spoilage is affected by many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Pseudomonas spp. are one of is the dominant spoilage microorganism in raw meat.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Pseudomonas spp.in the spoilage of raw meat is still lacking a systematic summary, especially th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spoilage of mea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of Pseudomonas spp., and then overviews its contamination sources. It also elaborates the spoilage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trate utilization (including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mino acid metabolism, lipid metabolism, etc.), and especially involved in the genes related to meat spoilage. Among them,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levels of genes regulating enzymes in the ED pathway, and AprX gene that regulating extracellular protease and genes encoding ABC transporter, and lipA that encoding lipase may be the cause of the spoilage of Pseudomonas spp.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here will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Pseudomonas spp. on the spoilage of meat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trolling meat spoilage.Keyword:meat; spoilage; Pseudomonas spp.; mechanism;肉的腐败变质是指肉类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微生物的污染,使其营养成分和感官性状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过程[1]。
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丁艺华【期刊名称】《大医生》【年(卷),期】2023(8)4【摘要】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市丰台康复医院就诊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联合组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蒙脱石散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情况、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IL-2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TNF-α和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均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双歧杆菌、乳酸菌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DAO、D-乳酸水平均降低,双歧杆菌、乳酸菌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DAO、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M、Ig G、Ig A、CD4^(+)、CD4^(+)/CD8^(+)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联合组患儿止泻、退热、脱水、腹痛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
结论采用微生态制剂与蒙脱石散联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效果更佳,有助于平衡患儿肠道微生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
专利名称:一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门多萨假单孢菌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丕武,张建峰,侯红燕,王刚,庞思娜,王静,付永平,曲静,刘德生,刘智颖
申请号:CN201310026572.2
申请日:20130119
公开号:CN103114057A
公开日:
201305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门多萨假单孢菌,是借助生物技术的手段,从东北地区的树林中杂草地土样以及腐殖的树叶、腐烂秸秆、放牛场中腐败的牛粪、天然堆沤肥料采集样品,经过菌种富集、分离纯化得到的;经鉴定为门多萨假单孢杆菌;将门多萨假单孢杆菌接入含有
200mgCMC的培养基中,在120rpm、30℃的条件下摇床培养7d,酶活性达97IU;本发明门多萨假单孢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对纤维素具有很强的降解作用。
与现有的纤维素降解菌株相比,门多萨假单孢杆菌是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筛选获得的,属于环境中的土著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更强,且不会污染环境。
在农作物秸秆堆肥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申请人:吉林农业大学
地址: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月开发区新城大街28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张铁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