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理解。
(3)扫路人工作辛勤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扫路人的认识和看法。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3. 讨论与探究:(1)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小组探究:扫路人为什么能够坚持每天打扫天游峰?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运用及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中的天游峰。
3. 思考:你认为扫路人辛勤工作的原因是什么?与父母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理解。
4.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
5.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景色之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兴趣。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探讨扫路人的工作特点,培养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扫路人的工作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扫路人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答疑问。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探讨扫路人的工作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扫路人的辛勤劳动,培养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勇敢、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辛勤劳动和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另外再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天游峰的图片材料、课文的朗读录音等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仔细听老师说一句话,“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你听懂了什么意思?(板书:天游峰)看天游峰景色的图片,再说说看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诗句。
2、相信我们读了课文后,一定会对天游峰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还要跟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完课题),他一定也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齐读课题再质疑:你们想知道有关老人的哪些情况?读了课题,你们有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自由提问)二、初读课文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自己喜欢哪一段就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交流指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同学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三、再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圈划文中的好句子,找出读不懂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准备质疑。
对自己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交流。
2、小组讨论一下各自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质疑。
3、交流:可以读好句子,说理由;也可以质疑提问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谈自己的理解,老师结合评议交流情况,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并表扬会提问、肯动脑的学生。
四、作业1、让学生认准生字的字形,找找易错的字,提醒一下班里的同学。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3.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扫路人生活态度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美的理解并体会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天游峰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4.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扫路人生活态度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词语。
2.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乐观、自信的小作文。
3.家长参与评价:请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步。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情况,以及小作文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旅游景点,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环境,体验他们的辛勤劳动。
2. 邀请清洁工人或类似职业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语文第15课课文。
作者是陈章武。
中心思想是扫路人的豁达开朗和以苦作乐的一种精神。
下面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欢送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合作探究,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师: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从小到大,你最敬仰的人是谁?说明理由。
(生畅所欲言,师相机点评)2、过渡,提醒课题。
师:同学们敬仰的大多是名人或熟悉的人,可是作家章武,却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的深深的敬意!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天游峰的扫路人。
(齐读课题)过渡: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谁能迅速从文中找出根据?1、出示句子: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2、指导朗读: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说说看。
(1)指名读。
(2)指导读:交情好似一般,感情还不够深。
哪个词语最能表达“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课件闪烁“紧紧地抓住”)(3)你体会得非常正确!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3、小结:对!一个“紧紧”,一个“抓住”,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此环节视时间和学生答复程度而灵活机动)4、出示句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笑声会伴随我回到住地吗?那终究是什么呢?说明什么?1、过渡: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仰呢?作者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文本,与老人进展心灵对话。
2、学法指导:别急着读课文,老师想知道的是,你们准备怎样来感悟人物特点?3、小结:对,感悟人物特点就得紧紧围绕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感悟。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品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动画视频、生词卡片、课文课件、讨论问题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简介课文大意。
二、学习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生字的认读。
2.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组内交流。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理解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概括段意。
2. 学生讨论:扫路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学生朗读上节课学过的课文。
2. 教师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扫路人乐观向上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毅力的理解。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体会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培养毅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其内涵。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学生分享对天游峰的了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3.精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4.比较阅读学生自选课文中的两个段落进行比较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不同段落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作业布置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天游峰,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2.邀请当地的扫路人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感受。
3.开展关爱劳动者活动,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劳动者的伟大。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品质。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询等方式,使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扫路人工作态度和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天游峰图片或地图。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查阅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入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2)教师通过生字词卡片,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勤奋精神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使学生了解了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状态。
(3)学会通过描绘景物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生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描绘景物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天游峰的图片、地图、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录音机、课文文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状态。
5. 描绘景物,表现人物心情和性格:(1)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课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进行分析。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天游峰的景色画。
2. 课堂作业:(1)完成生字词练习题。
(2)以“我眼中的扫路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天游峰的兴趣。
(2)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扫路人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天游峰的背景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抽取学生回答,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5.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扫路人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他们对天游峰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勤工作。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眼中的天游峰”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新平县第二小学马英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
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质疑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2、学生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标注。
二、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1、天游峰在哪?(出示天游峰资料,小导游介绍)
2、(出示)天游峰是什么样的?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⑴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⑵全班交流。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
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似的。
”(这句话作者用了形....,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
象的比喻写出了天游峰“险”的特点。
)指导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
②“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
....,下山九.
....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
百多级
......。
”(这句话作者用了具体的数据写出了天...,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游峰“高”的特点。
)指导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
③“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
....,甚至望而
..
....,大汗淋漓
却步
....。
”(这句话作者用了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半途而返
险”的特点。
)指导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3、天游峰那么高、那么险,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引读)“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读出得意)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天游峰的高与险,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本第80页插图):从画面中你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呢?
2、(出示)自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用“”勾画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⑴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⑵全班交流。
①“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
..的老人。
他身
穿一套褪色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
..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这是什么描写?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还有吗?
“瘦削
....。
”(这
..的眼睛炯炯有神
..,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
..的脸,面色黝黑
几句话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扫路人是个朴实、健康、慈善、精神饱满的人。
)
师:这两处既然都是描写人物的外貌,为何作者没有放在一起写呢?
谁来把这两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读读?
②“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这句话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扫路人是个热情好客的人。
)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这是什么描写?还有吗?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
..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我照样
师:你从这些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自信乐观豁达)
同学们,你们能把老人的这种自信、乐观、豁达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反复朗读体会)
3、作者最后说:(引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仅仅是伴随我回到住地吗?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4、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
三、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引导质疑:同学们看着板书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如:课文是写人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天游峰的高
和险呢?
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写作方法和人生启示等方面来谈。
)
3、辩论: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
四、作业设计
1、仿照课文描写人的方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写一篇文章。
2、找类似的文章来读,如:《挑山工》。
附:板书设计
天游峰:高、险
15、天游峰的 扫路人
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