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教案 比例问题 解决问题(二)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
下面就是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比例》数学教1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什么叫做解比例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①24032=160(厘米)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3=2402=24023=160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二)、关键点拨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解下面的比例:10=:0.4:=1.2:2=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 比的应用(2)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比的应用(2)。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比的应用,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求一个数的几成几,以及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掌握比的基本运算方法;2.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的应用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的应用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案例,以及练习题。
学生们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一家商店将一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20%,问降低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们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讲解:接着,我会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如何求一个数的几成几,以及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比的计算方法和实际问题转化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求一个数的几成几的练习题;2. 将一个数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的练习题;3. 实际问题案例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应用方法,是否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的应用问题。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实际问题的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我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比例概念的直观理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二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按比例分配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热身练习1、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有()份。
这段路共有()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2、李明、张强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张强出资10万,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8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3、拿自己配制的饮料,导出课题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揭示课题二、新课探究(一)展示例题:我把蜂蜜和水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稀释液,其中蜂蜜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1、学生读题,找出不理解的语句,老师解释(浓缩液稀释液)2、找出已知条件:500mL 1:4(1)师:500是什么? (浓缩液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2)师:1:4什么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这个比(3)从1:4这个比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3、学生尝试解题。
4、汇报方法一:总份数:1+4=5每份:500÷5=100ml浓缩液:100×1=100ml水:100×4=400ml方法二、总份数:1+4=5浓缩液:500× =100ml水:500×=400ml5、师评讲,小结方法(二)做一做1、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的比分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2、学校把栽70棵树苗的任务按照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比例尺(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阐述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比例尺(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比例尺(二)》中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应用以及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尺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以及相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尺的经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例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比例尺的概念,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例如1:1000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中的1000000厘米。
答案:假设地图上的距离为1厘米,则实际距离为1厘米× 200000 = 200000厘米 = 200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第2课时比例尺的应用西师大版教案: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比例尺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实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尺子、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如:“一张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公里,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引导并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 通过实例演示比例尺的计算过程,如:“一张地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公里,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一张地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5公里,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实例讲解(10分钟)1.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到学校地图上距离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2. 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比例尺的定义。
2.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一张地图上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公里,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 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家到学校地图上距离6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有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对于比,你想到了什么?生:比赛的比分、面粉和面的比是1:1……你想知道什么?1.比是什么?2.比有什么用?3.比有运算吗?4.用在什么地方?5.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看来你们已经有了一些印象,今天就一起来走进比。
幼儿园的老师分苹果和梨。
你看到了什么?苹果和梨。
1个苹果和3个梨。
苹果比梨少2个.苹果和梨是1:3.一份和这样相同的几份。
长大了。
这叫一份。
三份。
你看到了什么?苹果是梨的三分之一。
苹果和梨是1:3苹果加到2个,梨的个数怎样就还是1:3?苹果加到3个,梨的个数怎样就还是1:3,梨的个数怎么变?师:一份和三份之比。
可以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或者苹果的个数是梨的三分之一。
还可以说:梨和苹果的关系就是1:3的关系。
认识比。
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
读法:苹果的个数和梨的个数的比是1:3,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生:因为有顺序。
意义的学习:表达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生:篮球比分。
师:待会再研究。
还有别的吗?生:女生和男生的比是32:22,还可以是16:11.男生有这样的16组,女生有这样的11组,可不能说反了。
是有顺序的。
那么这个比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男生16份,女生就要有这样的11份。
我们继续往深里研究。
应用比:谁跑得快?猎豹和羚羊的速度,表格呈现。
都是一个单位时间,猎豹跑2000米,羚羊跑1600米。
师:比到底是啥东西啊?生:是一把尺子。
师:是一把摸不着的尺子,存在于比中。
练习2:哪杯水更甜?生:第一杯水更甜的原因,1/20和1/10比,1/10比较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西师大版,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第四章第二节《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供学生们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一家工厂生产A产品和B产品,A产品需要10个小时,B产品需要20个小时,现在工厂有40个小时的生产时间,应该如何分配生产A产品和B产品的时间?”然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按比例分配的步骤和方法,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24颗糖果,他要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糖果?答案:每个朋友会得到6颗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我们需要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方向,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达到这些目标。
再次,教学难点和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我们需要确保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这些教具和学具。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人教版优秀3篇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人教版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教案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导入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习,创设情境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和()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其中()量占()份,()量占()份,()量占两之和的()/ (),()量占两量之和的()/()。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解决问题(二)
第2课时六年级任课教师:雷全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在自己的内省过程中感悟到按比例分配这种方法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大熊猫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物,其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在300多万年前,它们的足迹曾遍布中国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及缅甸、越南等地。
但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下,其栖息地逐渐减小,并呈孤岛状分布。
目前世界上野生大熊猫仅有100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内周围的群山峻岭之中,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据不完全统计,其栖息基地之一: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现今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有80只,黑白色、棕白色两种熊猫数量比约为3:1由此我们可知:黑白色熊猫约有只,棕白色熊猫约有只。
(2) 丹顶鹤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比约是1∶3,2001年全世界大约有2000只丹顶鹤,我国有只。
其他国家有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二、揭题,学习新知
1、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
问题。
2、走进建设现场。
(课件出示P72例2图 )
教师:从图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学生:………(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千克,石子有60千克,水泥有240千克。
要配制
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教师:这个问题中你看出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学生:……
3、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
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1)这种混凝土要按照沙子、石子、水泥所需重量的比去分配,这三种材料的比你是在哪儿找
到的?
(2)找到三种材料的连比后,为了方便计算,应该先做什么?
(3)怎样计算沙子、石子、水泥各占混凝土的几分之几?
……
(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时要利用评价优化解法)
三、课堂活动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配制合理比例为5∶3∶12。
现有一堆总重为6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沙子有15吨,水泥有9吨,石子有36吨。
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如果由你负责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教师: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小结
教师:想一想,今天的知识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找到几个量的比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启示?
学生:……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十六第3、4题。
2、回家配制果汁。
(准备好蜂蜜,橘子汁和温开水以及量杯,每人配制200毫升果汁,配制完成后,进行组间交流: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制的?互相品尝,推出口感最好的果汁配方)。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该教学过程设计的生活情境,围绕配制混凝土等具体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