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8.32 KB
- 文档页数:12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优秀详案)第一章: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1.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衰弱,民众生活困苦。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 天地会与拜上帝教天地会:民间秘密组织,反清复明。
拜上帝教:洪秀全创立,主张信仰上帝,反对清朝统治。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2.1 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军队自称“太平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2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定都天京(南京),建立政权机构。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土地改革。
第三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与衰落3.1 太平天国的军事扩张太平军连续取得胜利,占领南京、镇江、常州等重要城市。
清政府组织洋枪队,联合外国势力镇压太平天国。
3.2 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导致分裂。
重要领导人李秀成、陈玉成等被清政府俘虏或杀害。
第四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4.1 天京陷落1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被清政府攻陷。
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4.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清朝政权,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为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展开戊戌变法。
第五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价5.1 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减轻民众负担。
5.2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导致分裂和失败。
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第六章: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化与艺术6.1 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活动拜上帝教信仰对太平天国文化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诗歌、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
6.2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文献《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的官方文献、宣言和书籍。
第七章: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经济影响7.1 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与社会结构变动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对土地制度的改革。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也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知识方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②能力方面:结合太平天国的形势图,综合归纳起义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法。
②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法。
③进行探索性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②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 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2、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个内容,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同时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太平天国教案(公开课)第一篇:太平天国教案(公开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导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60多年前,160年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凤凰网历史专栏曾做过一个专题——“被拔高的太平天国”。
网友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那么,真实的太平天国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事件?之前的评价是否被拔高了?一、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大清帝国呈现怎样的景象?ϖ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ϖ材料二: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从材料一,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材料二,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自然灾害严重。
那么,当时百姓生活情况如何?在摄影摄像技术没有普及的时代,有一种职业叫做随军画师,他们跟随外国侵略者来到中国,用画笔记录晚清帝国的图景。
从这幅画中,大家可以得出那些结论?(政府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顺势领导这次农民起义,在其准备阶段,创立拜上帝教。
那么,拜上帝教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从图中我们看到,拜上帝教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洪秀全在宣传拜上帝教过程中,又构建怎样的天国梦?ϖ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ϖ——《原道醒世训》ϖ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开创天国是也。
ϖ——《钦定前遗召圣书批解》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洪秀全宣传平等思想,描绘人间天国。
以此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底层群众。
洪秀全还是一个读书人,他的思想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儒学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是到了近代,儒学的地位发生变化,比如,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的战将全盘否定儒学。
3.1《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根据课程标准,本课重点内容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①分配原则:土地:“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产品:“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方法:土地分配方法:土地:“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产生根源: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提不出新的思想,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在小私有基础上追求平等、平均思想。
4)评价: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常。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逐步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第四,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校等。
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2)社会根源:第一,天国政权危机,急需改革内政,扭转形势。
第二,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
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
3)评价认识:①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②进步性,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
③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从实践上看,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础。
4)未能实施的原因:①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一直对太平天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紧张,太平天国的领袖无暇顾及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这是《资政新篇》没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②19世纪50~60年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已开始解体,但其速度异常缓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社会条件,中国并不具备。
这是《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根本原因。
③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积极作用,这是其未能实现的又一重要原因。
5)《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①《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②《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③两者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4.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是过去任何农民战争不能比拟的。
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没有的特点。
1)背景不同:以往起义的爆发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这一重要原因。
2)起义形式不同: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以洪仁玕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
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出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6)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民主革命、农民起义、作用和局限性。
首先从民主革命说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民主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制度,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
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民起义,或说农民革命,不应归属民主革命的范畴。
但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其特定的含义。
中国的民主革命开始于1840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后,革命肩负着双重使命,反抗列强的侵略和推翻本国的封建统治。
爆发于这样一种背景下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农民起义,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它对内要求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对外要求抵抗列强侵略。
事实上,太平天国也承担了这种使命。
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于1853年春占领南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在与清王朝对峙的过程中,太平军还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毕竟沉重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显示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力量。
但农民阶级毕竟不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者。
它作为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狭隘性和自私性的特点,使其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农民阶级这种历史局限性,也自然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
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事实上正是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局限性的体现。
如太平天国领导人所存在的宗派思想、享乐思想,使其难以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并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外,他们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和纲领,只能求助于宗教。
他们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之上的农民革命政权,不可能突破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本课内容繁多,不容易记忆,要注意让学生理顺思路,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线索。
要把它放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中去,从运动兴起的背景中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运动失败中认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通过影视对太平天国运动了解也比较多,比初中已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同时有多媒体教学支持,可以更生动形象的展现这段历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讲-练-评(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1、原因(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投影:洪秀全塑像)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c.打倒“阎罗妖”(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
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
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
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