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在中国_1897_1950年_萧知纬
- 格式:pdf
- 大小:257.00 KB
- 文档页数:9
好莱坞影视的发展历程好莱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视制片中心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好莱坞影视的主要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好莱坞还只是一个小镇,但得益于海洋气候和丰富的自然光线条件,吸引了许多电影制片公司前来拍摄。
当时,电影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制片公司主要集中在纽约等地。
但由于纽约的天气和空间限制,许多制片公司开始向好莱坞迁移。
1910年代,好莱坞迅速崛起,吸引了更多的制片公司和演员。
这时期的电影以无声电影为主,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喜剧演员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好莱坞开始采用大规模制作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这也为后来的电影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是好莱坞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好莱坞制片公司如派拉蒙影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和米高梅影片公司等开始垄断了电影市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电影公司。
同时,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更具震撼力和真实感,赢得了更多观众。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好莱坞制片公司制作了许多经典的电影,如《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在技术和叙事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为后来的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好莱坞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新的社会运动、政治变革和经济衰退的冲击,使得观众对传统好莱坞电影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此时,一些新的导演和制片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带有更多个人风格和社会意义,如马丁·斯科塞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等人。
1990年代至今,好莱坞迎来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和方便。
此时,好莱坞制片公司开始注重国际市场,引进更多的外国市场和观众。
另外,好莱坞的电影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科幻、动画、超级英雄片等。
同时,好莱坞的明星系统也逐渐发展完善,像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等大牌明星涌现。
好莱坞影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从最初的小镇到全球电影制片中心,它凭借创新、技术和市场洞察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好莱坞影视的发展历程好莱坞影视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好莱坞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小镇,但由于气候和地理地位的优势,吸引了一些电影制片人前来拍摄。
到了1910年代,因为纽约的摄影场景已经不够满足电影产业的需求,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转移到好莱坞。
这使得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并且很快成为世界电影业的领导者。
192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音响电影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一场革命,电影开始拥有对话和声音效果。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如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亨利·福特。
在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进一步发展壮大。
经济大萧条时期,这里的电影产业依然繁荣。
电影工作室制定了严格的制片流程,开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喜剧、爱情片和战争片等。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好莱坞进一步创新发展,引入了广播电视技术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这使得好莱坞有机会进入电视制片业。
许多电影明星也开始出演电视剧,使好莱坞电影界和电视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好莱坞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电影强调现实主义和社会问题,并涌现出一些经典作品,如《教父》、《狩猎》和《银翼杀手》。
20世纪80年代至今,好莱坞开始全球化,电影制作不再局限于好莱坞,许多国际影视制片公司也开始在好莱坞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电影制作和传播的方式。
今天,好莱坞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且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好莱坞不断推出热门电影,涵盖各种类型,从传记片到科幻片,从爱情片到动作片,满足观众的需求。
并且好莱坞影视公司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自己的电影传播到全球各地。
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序言: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的电影产业达到了巅峰,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本文将探讨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分析其对中国电影产业和艺术的推动作用,并探讨中国电影在此时期与好莱坞的关系。
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好莱坞电影开始在中国影院播放,迅速成为观众的追捧对象。
好莱坞电影的高质量制作、丰富的剧情和引人入胜的演员表演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通过进口电影公司,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这些电影公司将好莱坞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制作对应的宣传资料,以吸引更多观众。
好莱坞电影的宣传手法和营销策略对中国电影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 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升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激发了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
中国电影人开始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理念和技术,致力于提高影片的画面质量、特效和音响效果。
这种学习使中国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电影也逐渐发展出了自身的特色。
2. 艺术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设定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电影人开始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叙述方式,注重剧情的悬念和节奏感,增强影片的观赏性。
同时,在影片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技术方面,中国电影也开始探索并吸收好莱坞电影的精华,使其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3. 跨文化交流和影片主题的呈现好莱坞电影引入中国市场,为中国观众呈现了全新的影片主题。
观众能够通过好莱坞电影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也开始探讨和呈现有关自身文化和历史的主题,加深对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认知。
三、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与交流1. 导演和制片人的互访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人开始与好莱坞导演和制片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和合作。
1930时期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30时期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930时期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序言:20世纪30时期,是中国电影进步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然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进行电影事业经历了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等,中国电影赢得了巨大的进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
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在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和“文革”10年外,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均有迹可寻。
特别是早期中国电影,影响尤其显著。
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好莱坞十分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它把电影由一种科技发明转化为商业上的一种重要的投资牟利的手段。
这对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影响颇大。
还有就是电影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借鉴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上较多地摹仿好莱坞电影。
特别是30至40年代是好莱坞的鼎盛时期,有声片和彩色片的相继诞生,类型电影的丰富多样,均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许多主创人员曾长期受过好莱坞电影的熏陶和影响,故原有的一些创作技巧和拍摄方法仍得以延续,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强化了意识形态因素,并糅合了新的美学元素,消除了简单摹仿的痕迹。
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汪朝光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也是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结合的产物。
电影虽未诞生于美国,但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便雄踞世界电影产业的巅峰位置。
毫无疑问,在民国年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艺术表现、技术制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引起相应的社会反应。
然国内电影史研究者尚少接触此一课题, ①本文企望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中国引起的市场、制度和艺术反应,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境遇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国内学者的研究散见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①1981 年版)各章节中,但缺乏专题著作和论文,国外学者的研究因为信息交流的原因,笔者所知亦不多。
·114 ·美国研究一、市场反应:占有与拒斥美国电影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影之一。
还在电影诞生之初,1897 年7 月,美国影片已经进入上海戏院放映,并引出了中国最早的电影评论。
①随着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地位的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影片已经取代法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输入的头把交椅,成为影院放映最多的外国影片。
在美国,电影业以大工业生产方式运作‚, 它不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
影片的生产只是为资本家提供有利的投资机会。
‛正因为如此,为了追求利润,美国制片商必须维持一定的生产量,而当这一生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输出。
因此‚美国电影企业的巨头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乃是对市场的全部控制,以便为他们的产品获得确实可靠与经常性的销路‛,而‚各大影片公司的继续扩张和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的危险,促使他们进而企图垄断国外的市场,它们在本国所获得的大部分的收入使它们能够在国外实行倾销政策,继这种倾销政策而来的则是市场的垄断。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外市场,美国电影发行商创造了诸如‚包租制‛(即强制按照规定的价格租下整批的影片) ‚、盲目购买‛(即不经过目租定影片) 、首轮的决定、放映时日的规定,以及‚互惠交易‛等整套影片销售策略。
诗化电影语言及其影响因素简析【摘要】从吴永刚、孙瑜到费穆,再到吴贻弓、水华等的诗化电影,是贯穿中国电影百年的另一个系列和传统。
今天我们从世界电影发展史的视角去看待影戏传统之外的中国诗化电影脉络,也看到中国传统的强大力量对电影舶来品的民族化融合过程。
本文我们仅从电影艺术本身的几个鲜明艺术特点,截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以早期诗化电影经典《小城之春》到20世纪80年代霍建起的《暖》为例来说明。
【关键词】诗化电影民族化电影作为舶来品,从1878年上海影戏院的播放到现在不过短短百年,但期间有无数璀璨的作品。
当我们回顾中国电影历史时,有一个鲜明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电影脉络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诗化电影。
从吴永刚、孙瑜到费穆,再到吴贻弓、水华等的诗化电影创作,同样贯穿中国电影百年的另一个系列和传统。
這个流派所一直传承和坚持的诗化是什么,而同时在几十年间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其自身又有什么发展和变化。
面对电影本身和所牵连的各方面因素,本文侧重从电影本体语言切入,以早期诗化电影经典《小城之春》到20世纪80年代霍建起的《暖》来举例说明。
诗化电影同样都侧重突出人的内心和情感变化,表达对人性和人的关怀。
《小城之春》安排主人公的一个人生片段,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空间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处在情感和道德的困境,影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共鸣。
片中妻子最终通过自身内心的统一,以中国传统的含蓄、宽容等来实现一种内心平衡。
而在《暖》中,远离家乡多年的井河重返家乡,因为自己当年背叛纯真初恋诺言,他多年一直自责和不安。
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曾经的暖,如今已经选择了山村生活,她没有对井河进行半点埋怨指责。
而对丈夫哑巴多年前的欺骗,现在的暖更多的是与丈夫哑巴彼此扶持和体谅。
最后井河留下“带丫丫出去读书”的承诺,放心归去。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间中,两部作品却都同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理智和情感进行了探讨,给观者以感触。
其次,诗化电影具有更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好莱坞好莱坞(Hollywood ),本意上是一个地名的概念,港译“荷里活”,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和旅游热门地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
现“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
好莱坞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
中文名称:好莱坞 外文名称: H ollywood所属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 面积: 市区面积1204.4平方公里著名景点: 日落大道、好莱坞中国戏院;派拉蒙电影城 机场: 洛杉矶国际机场 主要街道: Sunset Blvd 与Hollywood Blvd 地标: 好莱坞标志好莱坞简介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
最先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一些是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好莱坞主要产业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公司、WB (华纳兄弟)等等这些电影巨头,还有像RCA JIVE Interscope Records 这样的顶级唱片公司都汇集在好莱坞的范畴之内,这里的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发展,自然不造作,拥有着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壮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65No129重 写 电 影 史Rewriting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 文 萧知纬 尹鸿/Text/Xiao Zhiwei and Yin Hong 译 何美/Trans/He Mei提要:从中国开始放映电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多年时间中,美国电影迅速取代了欧洲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好莱坞影片占中国年放映影片总量的80%以上,每年平均获得经济利润大约为600万美元。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中国电影业和知识分子与好莱坞电影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冲突和依存关系。
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直到1950年以后才告一段落。
而90年代以后好莱坞在中国卷土重来并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 好莱坞电影 电影经济 电影社会学送 一九三六年式雕刻艺术价值一元余之、电木烟盒”,“票票赠有 人人可得, 颁发简便,趣味浓厚”,具体要求为“(一)本院自国历二十五年元旦起至一月二十三日止。
所售之座价票头,印有[华][记][民][光][大][戏][院]七字。
每票一字,随时随票依次轮流,并不偷漏。
(二)观众若能凑成[华][记]民[光][大][戏][院]七字之票头七张,即可向本院掉换烟盒一只。
例如一次买票七张便得七字。
即可当场掉换烟盒。
多则照赠。
过期作废”,其规定相当有趣。
2、竞争与形象塑造这有些类似我们今天的公共关系。
当竞争存在的时候,如何突出自己的独特形象?1935年7月11日的《时事公报》上,大光明戏院打出了如下广告“将映国产大电影!选片严格 全国所有各大公司上等名片一律放映。
新装电风 新装最新式电风十余只 全院凉爽无比。
座价奇廉 日场铜元二十四枚 夜场铜元三十四枚。
招待周致 全体职员曾受训练 礼貌谦和服务周到。
请注意开映日期。
”1936年,该戏院在许多广告中打出“极清洁的设备,采新式管理法,最低廉的座价,替影迷们服务”的宣传用语,不久民光大戏院也打出“提高影片质量,减轻观众消耗”的宣传语。
此后的许多广告中,还出现了“清洁、高尚、经济,掌握宁波娱乐界之权威”的口号,开始大力宣传自己的优势。
作为社会机构,电影放映单位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公益活动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宁波1930年代电影放映历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距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开放映电影还不到一年。
从那以后的50多年里,大量美国电影被贩运来中国分销到各地,在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占到了80—85%。
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观,好莱坞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早在30年代就有人说过,好莱坞已经“取代了传教士、教育家、炮舰、商人和英语文学,成为中国学习西方工业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为重要途径”。
(1)的确,好莱坞的意义从来都不限于文化消费领域,它不仅通过票房收入和电影胶片、拍摄/放映设备的出口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同时,它还是促销其他美国产品的重要手段。
美国商务部的一位史中,有一个活动特别值得提及,那就是1935年8月27日在宁波民光大戏院举行的“赈灾电影大会”。
这是一次放映方与制片方的联合行动。
该活动由民光大戏院与当时上海著名的制片机构联华影业公司合作组织,在该活动的广告中称“本年入夏以来,霪雨连绵,山洪暴发,被灾区域达百五十县之多,淹毙人口,在十万人以上。
嗷嗷待哺之灾民尚有百数万人。
灾情严重,空前未有,本院因天良所迫,不忍坐视,协同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定于月之二十七日,举行赈灾电影大会一天,凡是日所售券资,不除开支,全数拨付上海筹募各省水灾义赈会,赈济灾民。
希各界踊跃参加,是所至祷”(引自当日《时事公报》),此次活动放映了影片《恋爱与义务》,此次活动的进行也让我们对宁波电影机构在商业放映职能之外承担的另一个社会职能层面有了新的认识。
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这些城市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却是重要的电影市场,可以说每一座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自己电影放映的历史,拥有自己的电影历史记忆。
对于这些城市电影记忆的开掘与综合研究,将会极大地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特别是中国电影经济史、电影传播史、电影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也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全面认知,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电影。
(徐文明,讲师,宁波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315100)*本论文是萧知纬与尹鸿合作研究课题“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的一部分。
(1)[美]韦尔伯・伯顿(Wilbur Burton)《中国人对电影的反应》(Chinese Reactionsto the Cinema),见《亚洲》(Asia),1934年10月号。
Hollywood in China: 1897-19502005年第6期66官员曾明白指出,东亚地区一些国家对美国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同电影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好莱坞称雄世界与美国经济利益在全球扩张之间的正比关系已经被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好莱坞在20世纪中国所起的作用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
(3)本文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美两国在20世纪前半期的电影因缘做一个初步描述。
它对基本史实的侧重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证基础。
引言鉴于美国电影在1950年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优势和霸主地位,研究中国电影史就不能不谈好莱坞。
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制片和创作方面,不仅电影经济学历来被忽视,而且与市场相关的发行与放映更是很少被关注。
实际上,电影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活动,而是一种经济活动。
电影是通过市场进入社会的。
研究电影就必须研究电影经济,研究电影经济就必须研究电影市场,研究电影市场就必须研究发行放映。
对美国电影与中国的研究也同样如此。
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妨被看作是一个纠偏的努力。
即便从制片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也不应忘记,中国本土电影的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以及主题倾向,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好莱坞的影响或者是应对好莱坞的强势而发展出来的。
因此,了解中国电影传统,必须理解好莱坞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过去几十年,有关美国电影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中外学者大都是从“内涵”而非“外延”的角度来研究好莱坞的。
研究的重点都局限在好莱坞本身的发展史,各影像流派的兴衰,大导演大明星的创作生涯,以及这一切同美国大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近年来,电影史家开始把眼光转向美国以外,从外延的层面上审视美国电影。
正如电影史学家露丝・瓦西(Ruth Vasey)所指出的,由于好莱坞的海外市场收入多达其总收入的35%,美国制片人和编创人员从一开始就不能不顾及到美国以外的观众对他们的产品的反应。
这样,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的欣赏趣味和好恶取舍反过来也对美国电影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影像风格及文化价值都有深刻影响。
(4)换句话说,引入海外市场这一维度有助于更为充分地理解美国电影,并且将会矫正传统电影史中一贯只偏重电影制作而忽视发行、放映的倾向。
(5)目前,这种全球视角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露丝・瓦西、托马斯H・古拜克(Thomas H. Guback)和凯瑞・塞格瑞(Kerry Segrave)等人的开拓性研究勾勒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发行情况;大卫・W・伊伍德(David W. Ellwood)、比尔・格兰瑟姆(Bill Grantham)、维多利亚・格拉齐亚(Victoria de Grazia)、伊恩・贾维(Ian Jarvie)等人则微观地解剖了一些“案例”,具体研究了美国电影在特定地区或国家,如欧洲、南美、加拿大的发行情况。
这些著作提供了某些启发,帮助本文深入研究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当然,本文中使用的“好莱坞”一词远不限于它的地理含义,而是意味着美国的电影工业。
当19世纪末第一批美国电影在中国放映时,好莱坞还是一个偏僻小镇。
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影工业兼并整合,重新布局,并将制片系统搬到南加州之后,好莱坞才一跃成为电影城,并且成为整个美国电影业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标题把1897年和好莱坞相提并论只是一种习惯性的使用而已。
好莱坞进入中国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盛大咖啡馆”首次公开放映纪录短片不到一年之后,即1896年8月11日,电影这一发明就在上海徐园这一娱乐中心的游艺杂耍节目中被介绍给中国观众了。
最先把电影引入中国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欧洲人,欧洲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早在1899年,一个名叫加伦・白克(Galen Bocca)的西班牙人就开始在上海的几家茶馆、餐厅和娱乐中心放映电影。
后来他把这些放映设备盘给了朋友安东尼奥・雷玛斯(Antonio Ramos)。
雷玛斯是个商界高手,他很快就扩大了运营规模,还把电影放映从其他娱乐活动中独立出来。
1908年他修建了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座专门电影院。
接下来,他又修建了更为精致的维多利亚影戏院,这是当时全中国最豪华的电影院。
同时,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还有俄国人,都争着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当雷玛斯将中国影戏院、万国、恩派亚等数家影院并入他的院线的同时,一个名叫郝思倍(S. G. Hertzberg)的葡籍俄人则创建了爱普庐影戏院。
还有早在1905年就已开始电影发行活动的意大利侨民恩里科・劳罗(Enrico Lauro),也改建了一家旧戏院,并将之命名为上海大戏院,放映电影。
(6)这股建电影院的热潮不只局限在上海,也波及全国各地。
美国驻汕头领事C. L.威廉斯(C. L. Williams)在1911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曾提到,中国几乎每一个港口城市都以有一个电影院为荣,而很多口岸城市都有五六个电影院。
但是所有这些电影院都为欧洲人所掌控。
(7)欧洲人中又以法国人势力最大。
虽然他们并没有大量(2)[美]威廉・西伯利 (William Marston Seabury)《电影问题与国联》,纽约:阿旺达尔出版社(Avondale Press)1929年版,第28页。
(3)汪朝光的一篇论文是个例外,详见他的《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电影艺术》1998年第1期,第57—65页。
另外,玛丽・加彭(Marie Cambon)曾写过一篇《梦幻上海:1949年前美国电影在中国的最大都会》 (The Dream Palace ofShanghai: American Films in China's Largest Metropolis Prior to 1949),这是唯一的英文论文,见《亚洲电影》(Asian Cinema) 1995年,第7卷第2期,第3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