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资料5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资料5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资料5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资料5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698.]科学“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539.]也就是说,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2.马克思提到:“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74.]他意识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427.]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 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8.]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科学技术、基因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211.]“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111.]他还曾断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96.]这些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点。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此作了深刻论述。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44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571.],“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91.]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他指出:“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508.]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高兹、莱斯、奥康纳、福斯特、阿格尔、克沃尔等。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新特点,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301.]“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80.]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这表明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等。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二)科研组织的特征

各种科学技术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研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

1.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

2.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3.官产学。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4.虚拟科研组织。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

避免科学技术组织活动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专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包括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和目录索引等;另外一类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就是“无形学院”。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现阶段,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活动方式。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257.]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97.]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技术顺利运行的保证。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为此,需要进行恰当的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应该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导引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性前提和构成性原则,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是与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99.]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相关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社会的支撑,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提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732.]马克思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572.] 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制度层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

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方面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利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自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探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相关问题,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它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给我们启发。

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惟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虚弱的依附性,会导致科学技术的殖民主义。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应该引起公众和决策层的注意。但是,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经济概论作业 答案

网络经济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答案:1-5 CBBDC ;6-10 CAADC;11-15 C 二、判断题 答案:1-5 TTFTT;6-8 TTF 三、思考题 1、辨析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区别。 答案: 网络经济:一种是可以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以信息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另一种可以定义为“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潮流和经济形态,包括它对现有的多种经济理论、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等的种种影响,是信息社会的经济最集中、最概括的体现”。前者的定义是将网络经济定义在网络的范围之内;而后者是指网络包括对经济的种种影响。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历史发展来讲,它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是相对于靠土地和种养殖业的农业经济和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工业经济而产生的新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形态。它的最大新质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以拉于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以及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 2、说明网络经济学的特点。 答案: (1)以网络的视角分析经济网络经济学不只是特定领域的行业经济学,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渗透到整个经济系统,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升级;生产组织方式、消费结构和经济和行为主体为特征都发生巨大变化。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虽然网络经济还不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地发展。传统经济会愈加体现网络化特征,研究这种趋势经济,必然需要合理的预见,但确立其适用范围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2)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网络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直接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各种经济活动中,“网络”结构再不是经济系统次要的特征。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快速发展变化过程,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被应用于传统产品的升级改造或辅助设计、生产过程中,这些变化拓展网络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外延。总之,网络经济学是一门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并且本身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网络经济概论

《网络经济学》期中作业 使用班级:10电子商务48 任课老师:任星羽 一、选择题 1、在评介网络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中,哪个指标尤为显著(非常明显)() 最能体现网络经济的发展程度。 A、网络基础设施 B、网络应用 C、网络中介 D、电子商务 2、网络生产力产生的内在动力是()。 A、当代人类需求的质的飞跃 B、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C、全球的产业革命何产业结构的调整 D、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 3、网络生产力产生的基础条件是()。 A、当代人类需求的质的飞跃 B、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C、全球的产业革命何产业结构的调整 D、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 4、网络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主要体现在()。 A、以人力作为生产工具 B、以动力作为生产工具 C、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 D、以物质和能量作为生产工具 5、网络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标志是()。 A、土地 B、机器 C、能源 D、网络 6、网络生产力的本质是() A、信息 B、知识 C、智能 D、信息化网络 7、下列那个不是网上银行:( )。 A. 在线银行 B.上网银行 C.电子银行 D.网络银行 8、网络经济注意力瓶颈的解决途径是: ( )。 A.网络经济应向“傻瓜化”方向发展 B.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动和谐统一 C.提供搜索引擎服务 D.同一全世界的语言 9、网络经济的核心是: ( )。 A. 创新 B. 网络技术 C. 观念 D.充分的信息 10、网络经济的梅特卡夫定律是: ( )。 A. 网络的规模等于网络结点数的平方 B. 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数的平方 C. 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结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D. 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结点数的成正比 二、名词解释 1、主观稀缺性 2、摩尔定律(Moore’s Low) 3、梅特卡夫法则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 概论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7520网络经济概论 A卷答案

A卷 科目序号:752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成专、普专、注册、选修电子商务专业期末考试 《网络经济概论》答案 2005年11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 1.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其核心内涵是企业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专有知识。 2.指许多生产者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以竞争因素为主,又存在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3.网络协议是使各种不同的硬件之间通讯成为可能的传输规则,也就是说只有支持和遵守共同网络协议的硬件才能真正联成网络。 4.指通过投资产生的,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等,并可用来进行再投资的要素。5.为了促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在一国证券主板市场外的证券交易市场。 二、选择题(每题2分,20分) 1.D2.A 3.B4.B5.B6.B7.B8.B9.A10.D 三、判断题(每题2分,20分) 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8.对9.对10.错 四、简答题(每题10分,40分) 1.(1)网络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为企业之间的跨国购并创造了条件。 (2)并购是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的退出方式。 (3)并购与被并购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2.(1)市场规模决定网络产品的成败 (2)实施“主流化”战略 (3)独特的赢利模式 (4)更加激烈的竞争 (5)创业者多为技术人员 3.(1)应该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考虑风险投资的发展情况 (3)券商的专业素质 (4)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 (5)投资者的成熟程度 4.(1)降低交易成本 (2)减少库存 (3)缩短生产周期 (4)增加商机 (5)减轻对物质设备的依赖 (6)减少中间环节

网络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选择填空题 1、新经济辨析:1980年托夫勒提出后工业经济;1982年奈斯比特提出知识经济; 1986年福莱斯特提出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提出信息经济;1996年ODBC 定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商业周刊提出新经济;1998年版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定名为《发展的经济》;90年代后期IT作为互联网技术基础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 2、网络经济的物质基础—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Internet技术; 网络经济赖以发展的根基—企业信息化; 3、网络按连接方式分为: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 网络按节点的传输方式分为:双向网络和单向网络。 4、 名词解释 1、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了的全球直接经济形态。 2、保留价格:某人愿意为某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通常被认为是此人的保留价格。 3、边际消费者效用递减:在价格不断调低的过程中,后进入市场的消费者总比已经购买此产品的消费者具有更低的保留价格,对该产品的效用评价更低。 4、协同价值: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协同价值取决于网络规模。 5、自有价值:在没有别的使用者的情况下,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那部分价值。 6、网络外部性:一个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7、梅特卡夫法则:网络价值的大小以网络节点数平方的速度增长。 8、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个体的效用随着需求方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9、数字产品:特指在网络经济中交易的可以被数字化,即编码成一段字节,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事物。 10、长尾理论: 11、临界容量:维持均衡的最小网络规模。 12、正反馈:描述的是一个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过程。 13、负反馈:描述的是一个强者走向衰弱而弱者逐渐强大的过程。 14、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15、锁定: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品或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大到转移不经济,从而使经济系统达到某个状态之后就很难退出,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个均衡状态。 16、路径依赖:表示即在一个自愿抉择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为特征的世界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的或暂时的优势(如一些技术、产品或是标准),或是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都可能对最终的市场资源配置产生重要而不可逆转的影响。 17、转移成本:是用户从一个产品转换成另一个产品,或者从一个网络转换成另外一个网络所需要承担的成本。 18、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存在的根本条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天大自然辩证法概论(2015修改版)概要

(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 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建设创新型国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关键。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网络经济学》复习提纲

《网络经济学》课程(全校任选课)复习提纲 第一章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网络经济 二简答题 1 网络经济给当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3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网络经济的内涵。 第二章数字产品及其供给 一名称解释 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网络外部性摩尔定律正反馈机制(效应) 负反馈机制临界点临界容量赢家通吃转移成本锁定路径依赖安装基础 二简答题 1 网络经济中信息与数字产品的边界如何确定。 2 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如何。 3数字产品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4 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有哪些特点。 5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6 数字产品的供给曲线如何,如何理解其经济内涵。 7 分析网络经济正反馈中的市场均衡(图示分析),说明为什么网络经济下不是价格影响供求,而是供求对价格产生更大影响。 8 图示说明某种数字产品的正反馈发展过程。 9 分析网络经济的正反馈效应对产品市场、网络企业、政府行为等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数字产品需求 一名词解释 梅特卡夫法则(定律)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直接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互补产品软件—硬件范式 二简答题 1 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2网络外部性的分类。 3 数字产品的价值如何构成。 4 数字产品在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需求曲线如何。 5 数字产品的需求函数及需求曲线图示如何(理解其经济含义)。 第五章网络经济企业微观运营管理 一名词解释 知识管理产品差异化 二简答题 1网络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2 数字产品差异化的方向有哪些。 3 数字产品差异化的策略有哪些。 4 数字产品定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网络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概论在线1-4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5分单选题 1.下面是数字产品特征的有: ? A 不可破坏性 ? B 可消费性 ? C 可增值性 ? D 可破坏性 正确答案:A 2.下列属于In1erne1基础结构层(1he In1erne1 In2ras1ruc1ure Layer)的是哪些? ? A 光纤制造商(如Corning) ? B 多媒体软件商(如RealNe1works、Macromedia等) ? C 在线经纪(如嘉信理财、E*1rade) ? D 订购公司(如WSJ、com) 正确答案:A 3.厂商则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正式标准或实际标准,这个是什么战略? ? A 渗透定价 ? B 标准战略 ? C 兼容战略 ? D 预告 正确答案:B 4.在一般情况下,是什么导致了数字产品的价格会大于它的边际成本? ? A 消费者对数字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 B 生产者控制对数字产品的供给 ? C 数字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 ? D 消费者对数字产品的偏好 正确答案:C 5.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时,达到什么状态。 ? A 利润最大 ? B 产出最大 ? C 个人选择最优 ? D 帕累托最优 正确答案:D

6.与上述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相比,“____”一词所揭示的,并不是新经济中的本质特征. ? A 信息经济 ? B 后工业经济 ? C 注意力经济 ? D 网络经济 正确答案:C 7.转移成本包含那两中成本? ? A 培训成本、人力资源成本 ? B 安装成本、培训成本 ? C 净网络效应,私人成本 ? D 沉淀成本,机会成本 正确答案:C 8.通过使消费者增加其___,零售商可以获取一份额外溢价收入。 ? A 信息搜索成本 ? B 转换成本 ? C 购物成本 ? D 讨价还价成本 正确答案:B 9.成功正反馈效应的第一个阶段是? ? A 启动阶段 ? B 起飞阶段 ? C 饱和阶段 ? D 临界容量 正确答案:A 10.一般来说,数字产品的价格和它的边际成本的关系是怎样的? ? A 小于边际成本 ? B 大于边际成本 ? C 等于边际成本 ? D 都有可能 正确答案:B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2013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浙大《网络经济概论》在线作业

1. 在传统的四种市场结构中,达到均衡所遵循的是_________。 A.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B. 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2. 网络硬件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 A. 外部性 B. 可用性 C. 方便性 D. 移动性 3. 网路基础设施中的软件包括________。 A. 终端设备 B. 传输链路 C. 转接交换设备 D. 网络协议 4. 较多的出现于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高度分权,各子公司保持有较大的独立性的企业组织结构是________,又称为控股公司结构。 A. 古典型企业组织结构 B. U型结构 C. H型结构 D. M型结构 5. 梅特卡夫法则概括的就是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这一基本价值定理,即经济学家们所称的________。 A. 竞争性 B. 网络外部性 C. 开放性 D. 排他性 6. 网络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必须是_________. A. 债权融资制度 B. 股权融资制度 C. 外源性融资制度 D. 内源性融资制度 7. 为取得市场最大份额而赠送或低价销售产品的营销方法称为网络企业的________。 A. 主流化战略 B. 竞争战略 C. 共同战略 D. 防御性战略

8. 选择开放战略或控制战略的标准是________。 A. 企业成本的最小化 B. 企业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C. 企业所获价值的最大化 D. 企业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9. 销售合同带来的锁定是________。 A. 技术锁定 B. 合同锁定 C. 免费赠送引发的锁定 D. 耐用品的锁定 10. 随着产量的增加,网络产品的边际收益_________,边际成本_________。 A. 递增;递增 B. 递减;递减 C. 递减;递增 D. 递增;递减 1. 网络企业虚拟原则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_。 A. 企业界限模糊 B. 网络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精简 C. 虚拟组织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D. 成本低,具有灵活性 2. 网络时代企业大力推进并购和重组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 A. 经济全球化 B. 高科技创新 C. 策略联盟的驱动 D.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3. 影响信息产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 A. 科学知识 B. 专利制度 C. 市场规模 D. 经济政策 4. 网络经济对金融支持体系制度需求与金融市场制度供给的均衡点是_________。 A. 股权融资 B. 风险投资 C. 二板市场制度 D. 主板市场制度 5. 网络软件的基本特点表现在_________。 A. 无耗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