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学习:现代国家建构的政制逻辑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7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题库一、判断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访问美国以后就曾经指出,美国的社团已经成为社会行动的有力工具。
A.对2.1903年,斯大林对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改造,创立了革命型政党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B.错3.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由”也就等于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
A.对4.文艺复兴以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人恢复了政治学的地位,从而开辟了政治学独立发展的道路。
A.对5.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A.对6.亨廷顿的研究表明,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凝聚力程度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的程度。
A.对7.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规制理论兴起,这一理论流派主张通过跨国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机制来约束国家行为,从而实现国际安全,成为自由主义国际安全观的当代主流。
A.对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A.对9.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选举组织、竞选、选举诉讼救济等活动。
A.对10.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把国家政治权威压缩至最低限度,而新右派和社会主义扩大了政府的责任范围,特别是在关系到社会福利和经济管理的时候。
B.错11.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安全的核心内容。
B.错12.君合国和政合国都是比较特殊的复合制国家类型。
A.对13.现代政治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程序化,这意味着政治管理并不主要依赖官员的思想、个性等主观特征,而是主要依靠程序化的机制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和效率。
A.对14.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A.对15.政治心理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特别观察第39卷(0第207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陆玉林(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和根本依据,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化和实体化$两者的历史逻辑既包括其文化根基和发展路向,又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理论逻辑是这个复杂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各方面、各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是其在理论上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实践逻辑是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历史逻辑是基础,理论逻辑是枢纽,实践逻辑则是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国家治理中的具体化、实体化。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代重大的政治课题、理课题和实践课题。
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逻辑、逻辑,是把握其内在学理,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题的定》(《定》)的、科学、要的重要理点。
一、方法选择和概念梳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01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化重题的决定》这一国家文件中的。
中共中央个“的政治理念,中国共:社会政治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也是中国共身执政经验的一个理。
”+1],成理和学度关注的重题。
2013)019年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级各类的课题,阐释收稿日期:2020-02-08作者简介:陆玉林"中央团校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哲学与文化、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团校重点攻关课题“共青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文章著作也非常丰富+!]%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相关文章再次井喷而出,达到一个新峰值。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的出场逻辑、可行路径及其现实旨趣作者:黄小军崔冠军来源:《理论导刊》 2021年第1期黄小军1,崔冠军2(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2.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221)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建设相互耦合,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量,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又推动着制度的创设和调适,促使制度日趋成熟定型。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的出场表现为制度创设发其端、制度调适启其后、制度成熟总其成的周延逻辑,构成以引领方向为逻辑起点、提升效能为逻辑展开、支撑方案为逻辑终局的完整链条。
基于理论至实践的跃迁,可以从制度创设绘制全景图谱、制度调适开掘独特优势、制度成熟擘画前瞻蓝图等方面入手,来探索和寻求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在坚守价值信念、传承文明薪火和弘扬天下情怀由内而外的意义扩散中,进一步凸显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现实旨趣。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1-0058-08作者简介:黄小军(1964-),男,重庆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崔冠军(1991-),男,河南濮阳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实践。
制度作为维持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设施”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公共产品”,历来广受关注。
不论是诺思将制度理解为“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1]3,还是亨廷顿把制度阐发为“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2]12,都不约而同地揭示出制度的巨大威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立场坚定、导向鲜明的重要论述。
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制度与治理的精准诠释,不但以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形式标识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的出场逻辑,更从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高度统筹谋划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建构逻辑及其价值意蕴黎田1,张世飞2(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建构进行了顶计。
党的领导制度明新时代党的领导具有效能发挥的集成性、职分工的协同性、实践运行的。
党的领导制度包含的六项具体制度紧密联系、互相支撑,体现了领导本、领导核心论、领导形、领导价值论、领导质效论、领导制度建构逻!党的领导制度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什么是领导,为了谁领导,如何去领导”大,在制度、理和实践等维度具大价值意蕴。
关键词!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内涵;建构逻辑;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0-0039-0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广泛凝聚人民意志,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过程。
党的十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坚持和完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固和增强党的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度体系。
构建党的制度体系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川十么是#为了谁领导#如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O党的领度体系为强党的供了系统完备的制度依据。
探究党的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建构逻辑及其价值意蕴#对理解和把握"中国之治%的精髓大有裨益。
一、党的、党的领导制度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涵党的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目标、完成历史使命的行为过程。
党的领导不是空洞的政治话语#而是有其特定的理论和实践所指。
从政治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坚持和加强党的靠特定的体制机制作为和保障;从制度建立健全的角度看#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推动党的度现的要求。
十全会提出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首先理解党的、党的度等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内容提要】本文以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矛盾为主线,从国家治理模式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当代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稳定重复的重大现象——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制度逻辑。
【关键词】权威体制国家治理制度逻辑国家—地方关系一、现象与思路在当代中国60年的政治历程中,一些重大现象稳定存在或重复再现:宏观上,中央—地方关系在集权与放权的抉择中轮番交替,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整顿在不同领域中重复出现,林林总总的政治教育运动收效甚微但仍然绵延不断,法律制度、科层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微观上来看,诸多基层问题——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力,变通与共谋等——急药慢攻,反复治理,但仍痼疾难除、去而复来。
这些问题各有其独特的场景,它们发生的形式、实际内容各异,节奏每每不一,若分门别类或许可以逐一论道其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进而言之,是不是有一个理论视角,一个大的思路,可以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形式的现象和问题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以期越树木而见森林,溯溪流而求渊源?这正是本文的基本立论:上述种种现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均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在权威体制中,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能在动态中寻找某种暂时的平衡点。
在中国政治进程中,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统观念制度——受到了多重挑战:科层制度承担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一统观念制度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难以为继。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开始探索从古典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变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最终以革命的手段带领人们完成了现代建国,并且确定建国后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国家建构的层次也逐渐清晰:现代建国从帝制中国覆灭到民族国家显现,从民族国家的消音到政党国家的定型,最后以革命形势完成中国现代建国,自此中国开始逐渐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关键词:现代建国;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从明清交替到晚清变局,中国开始逐渐从古典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变。
现代国家建构作为一个政治学名词,在中国现代建国的历程中增添了更多中国历史的时代特色,中国近代社会复杂的内因和外因致使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不能遵循简单的已有范式,而必须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找到建国突破口。
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历史的脉络,阐明中国现代建国的重大主题:以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完成现代建国,以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围绕现代建国的主题,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现代国家的历史面相也不断清晰。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开启于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从“中华民国”建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现代建国的任务基本完成。
在现代国家建构范式已经存在,中国现代建国的任务尚不算困难的情况下,为何中国现代建国却走过了荆棘丛生颇为坎坷的建国之路呢?为此,理清中国现代建国的历史逻辑从大历史观上看对于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从帝制中国覆灭到民族国家显现关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第一次转型,其内生力量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短短几周,清王朝治下各省纷纷通电“独立”,中央集权的政治框架应声崩溃。
辛亥革命既不同于中国历代以来下层民众推翻上层统治者的农民起义,也不同于由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的欧洲各国政治革命,辛亥革命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中央政府以外的地方各省宣布“独立”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