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
- 格式:ppt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30
乡土中国详解
摘要: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1.乡土中国的定义
2.乡土中国的特点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1.家族制度
2.地缘与血缘的关系
3.社会地位的传承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
3.乡土文化的影响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1.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
2.城乡差异与变迁
3.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
正文:
乡土中国详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乡土中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土地为纽带,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
基础的社会。
乡土中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依赖,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较为固定的社会地位传承。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在乡土中国,家族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相互影响,地缘关系往往强化了血缘关系的地位。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地位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对家族观念、宗族祭祀、乡村风俗等方面的坚守。
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如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土建筑等。
乡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塑造。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乡差异的扩大、农村人口的流失、传统文化的衰落等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乡土中国的未来并不悲观。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改革和发展正在取得显著成果。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框架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综合性概括和总结。
它涵盖了中国乡村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乡土中国知识体系的框架。
一、地理环境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农业发展。
因此,了解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至关重要。
二、历史演变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对乡村社会历史演变的了解。
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特点。
了解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乡村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三、社会结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通常包括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和群体。
这些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
了解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
四、经济特点乡土中国的经济特点是其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乡村经济通常以农业为主导,但也包括手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
乡村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等。
了解乡村经济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经济问题和发展方向。
五、文化传承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了解。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乡村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乡村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瑰宝。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的框架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
一、乡土社会的概念和特点乡土社会是指在地方性的限制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这是一个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交都离不开土地。
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稳定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大的变化。
这种稳定性源于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家乡的依赖。
2. 亲密性:由于乡土社会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地区或家族,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密感和信任感。
这种亲密性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3. 传统性:乡土社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许多传统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农村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种传统性使得农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二、乡土社会的基层特征中国社会的基层被定义为乡土性的,这带有三方面特点。
1. 生产方式:乡下人以种地为生,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
他们深知土地的可贵,因此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依赖。
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2. 空间关系: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
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乡土社会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
人们生活在固定的地域内,很少发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稳定的空间关系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3. 社会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由于生产方式和空间关系的限制,人们必须相互协作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信任。
三、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并不是必需品。
这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面对面的交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人们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而不需要使用文字来传递信息。
党政研究2021.2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金玲马良灿〔摘要〕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
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
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
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党组织;乡村振兴;政党-国家-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91-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秩序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基础。
继十九大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就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研究(Z111022003)〔作者简介〕金玲,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讲师,宁夏银川750021;马良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通用版《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先生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的社会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具有封闭性、自给自足性和家庭关系为核心的特点。
而现代社会则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城镇社会,具有开放性、市场经济和个人关系为核心的特点。
费先生强调,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二、主体与客体在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框架中,社会是由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构成的。
主体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主体,客体则是指客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主体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传统习俗和家族观念的制约;而在现代社会中,主体角色更多地转移到个人和集体上,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与人情味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而人情味则是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情感表达。
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多地体现出集体主义、亲属关系和道德约束;而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倾向于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相对较少有无私的亲属关系和道德约束。
四、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传统习俗是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也面临着许多变革。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为现代社会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而传统习俗则可能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五、城乡差异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乡差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发现,城乡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乡土中国第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一、农村社会形态的特征1、农村社会是产权关系的杂居社会。
在农村社会,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共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特征。
2、农村社会是渐进和分散的社会。
农村社会是一个分散的社会,同时农民种植的方式是渐进的,发展缓慢。
3、农村社会是缓慢的现代化社会。
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相对较慢和缓慢的。
4、农村社会是多产业的社会。
在农村社会,农民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还兼营别的产业和服务业。
二、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1、地主乡村社会结构。
地主乡村社会是以地主为统治者的,地主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
2、乡村社会地主乡村与农民乡村社会矛盾的基本结构。
农民对地主的冲突。
3、美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美国乡村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主要是指比较中产阶级。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1、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地生产直接生产构成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社会形态,土地所有权关系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外部化现象。
2、中国的封建制度。
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
3、中国的土地问题发源自封建社会。
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关系在封建制度上。
4、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二节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1、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社会形成。
农村封建社会在中国农村社会是相对复杂的。
2、中国农村社会的后农村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后农村社会发展的倒退阶段开始形成。
3、中国农村社会的后农村社会发展史发展阶段。
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发展。
二、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特点1、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特点。
2、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过程。
3、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民主化的体制。
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经济社会的全面的现代化。
5、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向国际现代化标准的接近。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1、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3、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础第三节中国乡土社会的综合治理一、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1、社会主义市场体经济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保证2、依法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3、全面深化改革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4、科学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5、政府和社会对建设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二、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1、农村土地流转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2、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3、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4、农村社会公共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5、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三、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策略与途径1、发展新型农村社群良好文化传承和发展2、改革和创新乡村社会管理体制3、优化农村公共管理体制4、实施系统农村社会公共安全治理5、推动农村一体化发展结语乡土中国第四章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现代化及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和问题,为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读书分享:《乡土重建》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xx)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内容简介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
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乡土复员论"、乡土工业、人才回流等方式或许是进行乡土重建的重要举措。
读后感知乡土社会何以重建?这种重建是作者处于当时战乱时期的设想,作者提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有一个政治前提,即必须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这样的政府才能真正地将诸多乡土重建措施付诸实践,切身为民考虑。
当下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为民服务的时期,或许是乡土重建的最佳时期。
乡土重建需要改变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土人才流失的不利现状,进而构建新模式的乡土工业。
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村和都市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相成和相克。
相成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乡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粮食成为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二是都市里工业发达,工业制造品很大一部分输入乡村。
乡市之间的商业越繁荣,双方居民的生活程度也越高。
扩展和疏通城乡的往来或许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的繁荣。
而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相成,更多的是相克。
这种相克最主要体现于经济区隔。
乡村经济是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相互配合的经济。
农忙时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农闲则做些手工业。
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基地,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基本安于这种生活,但是乡村生产者之间所生产的东西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徐勇等著/2009年09月/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徐勇著/2009年06月/中国物资出版社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徐勇著/2009年0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农村研究》贺雪峰著/2009年0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贺雪峰著/2008年03月/法律出版社什么农村什么问题贺雪峰著/2010年0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贺雪峰著/2010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贺雪峰著/2009年0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村治的逻辑贺雪峰著/2003年0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贺雪峰著/2007年0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乡村的前途《三农中国》《中国乡村研究》于建嵘等著/2007年02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于建嵘著/2001年12月/商务印书馆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于建嵘著/2011年01月/上海三联书店于建嵘—底层立场于建嵘著/2010年08月/人民出版社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于建嵘等著/2011年0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声音博动中国于建嵘等著/2010年08月/中国社会出版社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柴静等著/2011年03月/中国社会出版社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第2辑(这是一群深爱中国的公民发出的铿锵应星著/2011年0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气”与抗争政治应星著/2009年0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汪庆华,应星编/2010年06月/上海三联书店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孙立平著/2007年0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著/2006年0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孙立平著/2009年0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美)麦克亚当(McAdam,D.)等著,李义中,屈平译/2006年09月/译林出版社斗争的动力(美)蒂利,(美)塔罗著,李义中译/2010年06月/译林出版社抗争政治赵树凯著/2011年05月/商务印书馆农民的政治赵树凯著/2010年12月/商务印书馆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彭大鹏,吴毅著/2008年1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单向度的农村——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一项探索《乡村中国评论》李昌平著/2009年03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我向总理说实话作者最新力作李昌平著/2004年01月/远方出版社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2002年0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我向总理说实话温铁军等著/2011年04月/苏州大学出版社解读苏南费孝通著/2009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费孝通全集(全二十册)(盒装)陆学艺主编/2011年0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风笑天,张小山,周清平编著/1999年01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会管理学概论。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什么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
乡土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与城市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乡土社会是农业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由农民组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
乡土社会的特征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农业生产为主导乡土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民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对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结构稳定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一般由大家族或村落组织为单位,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
社会关系以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切。
3. 文化传统深厚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4. 社会价值观念保守乡土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乡土社会注重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重视传统的道德伦理。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1.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2. 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城乡一体化是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进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乡土社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促进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社会的挑战与发展乡土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