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量刑基准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死刑制度论文文献综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世界性废除死刑制度的冲击下,尽管我国选择保留死刑制度并大量适用死刑,这与我国建国以后的国情紧密相联,是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瑰宝的发展和必然继承,而且死刑制度所形成的信仰,在我国有着浓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厚的人文环境。
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攀升,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我国必须严格限制死刑制度的适用,尤其是中国政府于1998年10月5日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专门针对死刑问题作了规定了人的生命权受到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
我国政府既要履行公约的内容,又要维护《刑法》的权威,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新审视死刑制度,逐步严格限制死刑的应用。
中国必须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同时作出努力,这样也为我国的刑法法学家提供了一个充分研究死刑问题的平台。
二、阅读资料确定选题后,参照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学校信息图书馆藏书、电子数据库等方式查找搜集到与死刑存废制度相关的国内领域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代表性的80年代以后的相关著作、论文等60余篇(本)(其中主要有贝卡利亚的《论刑罚与犯罪》、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胡云腾著《死刑通论》、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赵秉志等译《现代死刑概况》、高铭暄,赵秉志,许成磊《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贾宇《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赵秉志《关于分阶段逐步废止中国死刑的构想》、谢望原《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陈兴良《刑种通论》陈兴良,梁根林《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赵建平《关于我国死刑现状的思考》、田文昌,颜九红《论中国死刑发展趋势》、陈兴良《刑罚适用总论》、赵秉志主编,黄京平副主编《刑法教学参考书》、王作富主编,黄京平副主编《刑法》、赵秉志,郭理蓉《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邱兴隆《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邱兴隆《刑罚是什么?一种报应论的解读》、钊作俊《中国死刑之现状与走向》、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赵秉志《死刑改革探索》、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康均心《理想与现实—中国死刑报告》、赵晓耕《中国法制史》、张磊《论死刑威慑功能的实现》、钊作俊《现代死刑问题研究评述》、高铭暄《略谈我国的死刑立法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昌《论死刑缓期执行》等)。
《“轻罪扩增”视角下刑罚适用问题研究》篇一轻罪扩增视角下刑罚适用问题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化,轻罪扩增现象逐渐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轻罪扩增不仅涉及到刑事立法的调整,更对刑罚的适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轻罪扩增的背景出发,探讨当前刑罚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轻罪扩增的背景及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形态和犯罪手段不断更新,轻罪扩增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一是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二是刑事立法的逐步完善;三是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行为的重新界定。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轻罪的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三、轻罪扩增对刑罚适用的影响(一)刑罚适用标准的模糊性轻罪扩增使得传统刑法体系中的一些罪名界限变得模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某些犯罪行为的定性存在争议。
这直接影响到刑罚的适用标准,使得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二)刑罚适用程序的不规范由于轻罪案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在刑罚适用程序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这主要体现在对轻罪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中,部分环节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三)刑罚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由于对轻罪罪犯的矫治和改造措施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罪犯在服刑期间存在再犯的可能性。
此外,对轻罪罪犯的再犯预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等方面的措施也亟待加强。
四、解决轻罪扩增下刑罚适用问题的策略(一)明确刑罚适用标准针对轻罪扩增导致的刑罚适用标准模糊问题,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相关罪名的界定和刑罚适用标准。
同时,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规范刑罚适用程序针对轻罪案件的复杂性,应制定更加详细和规范的司法操作规程,确保在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中都能有明确的操作标准和规范。
同时,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现象。
(三)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对轻罪罪犯的矫治和改造措施,提高其再犯预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刑法论文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研究引言在刑法领域,量刑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合理的量刑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然而,由于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确定合适的量刑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刑法论文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的研究。
一、量刑情节的定义和分类量刑情节是指在刑事犯罪中,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和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等因素,对犯罪行为进行评价和酌定刑罚的依据。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量刑情节分为两类:酌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
二、酌定量刑情节的规范适用1. 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的核心原则之一。
量刑应当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遵循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官在量刑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过错程度等因素,确保量刑决策的合理性。
2. 罪行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罪行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是酌定量刑情节中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量刑时应当根据罪行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来确定刑罚的轻重。
例如,对于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应当加重刑罚;而对于一般性质的犯罪行为,则可以适度减轻刑罚。
3. 犯罪主体的过错程度犯罪主体的过错程度也是酌定量刑情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不同的犯罪主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过错程度,因此在量刑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犯罪动机和犯罪手段等因素。
例如,对于故意犯罪的主体,应当加重刑罚;而对于过失犯罪的主体,则可以适度减轻刑罚。
4. 社会危害程度的评估在酌定量刑情节时,对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评估社会危害程度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犯罪行为的后果、影响范围、社会反应等。
只有准确评估社会危害程度,才能确定合适的刑罚。
结论刑法论文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在量刑过程中,合理性原则、罪行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过错程度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的评估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
刑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刑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中所剩的可以支持双方论点的范畴已经寥寥无几了,我们的研究已经走火入魔了。
这里我并不否定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成果,而是强调刑法研究中,在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首先需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那么,为什么必然说和必然偶然说都能从马克思哲学中找到所谓的根据而争论不已呢?这主要是对其中的必然、偶然、原因、结果诸范畴的不同理解,结果是双方各执一端。
拿哲学上的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实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可双方为什么又能自圆其说呢?偷换概念是双方共同的弊端。
故在用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研究刑法因果关系时,前苏联已有学者指出:人的活动和它造成的结果,彼此间是处于必然联系还是偶然联系,对于刑法毫无意义。
以上分析仅是涉及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必然说和必然偶然说的内部之争,那么,因果关系是否仅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实际上,必然说还是必然偶然说法是建立在其为客观方面上的一个要素展开讨论的,即我国学者提出的刑法因果关系客观性问题。
我认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无非是指,刑事案件发生了,犯罪行为与结果以及行为人对行为与结果的认识这些客观事实,不以我们的主观认识存在与否,都实际存在着。
而这些参在的客观事实,包括行为人行为时的行为状态事实,与由这种心里状态支配的行为与结果的关系的事实。
这样因果关系既是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又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所具有的认识因素。
而必然说、必然偶然说之争从这个角度看仅是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理论的客观方面的争论,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方面的片面认识。
而我们在研究因果关系时,应同时注意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从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问题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该制度在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量刑从宽的问题上,该制度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认罪认罚案件中量刑从宽的实际操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认罪认罚制度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使被告人自愿认罪、主动悔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司法负担、提高诉讼效率。
然而,在量刑从宽的问题上,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和问题。
因此,对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访谈法官和检察官、分析法律文书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网、检察院的案件信息网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数据库。
同时,本研究还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全面了解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的实际操作和存在的问题。
四、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的现状分析(一)量刑从宽的适用条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被告人自愿认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等。
这些条件的设定,旨在鼓励被告人主动悔过、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从而减轻其刑事责任。
(二)量刑从宽的实际操作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认定量刑从宽时,主要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悔罪表现、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同时,法院还会根据被告人的认罪态度、退赃情况等,给予不同程度的量刑从宽。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和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量刑从宽的幅度和标准不明确,导致法官在判决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二是被告人对量刑从宽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其不理性地选择认罪认罚;三是量刑从宽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存在模糊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滥用和误用的情况。
Legal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翟圆重墼。
竺竺型圭!.f叁箜I』圭垒金量刖基滟主特征硪究朱益俊摘要量刑基准是犯罪行为量化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以往的司法实践仅仅将量刑基准作为理论上探讨的问题,量刑基准本质上应当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以及指导性的内容。
对于量刑基准之特征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把握量刑基准的设立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量刑基准量化表示刑事政策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09—148-01“量刑”作为在司法中的准终极阶段,对于行为人而言是罪行的量化表示。
“基准”之含义,即“基线和标准”,基线是指法定刑幅度内,“裸犯罪行为”本身所能够适用的幅度的边界,这是法官裁量的起点。
而标准则是指附加于犯罪行为之上的对量刑有影响的因素在量刑时应当遵守的原则。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能在量刑基准指导下进行。
要使得量刑基准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于量刑基准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置刑基准是微观的,而不是宏观的量刑基准是以抽象个罪作为确立对象的,是一种想象或观念性的标准尺度。
也就是说,一个罪名有着其特定的量刑基准,这个基准对于个罪而言是确定的,但是其测定的犯罪仅仅限于某个具体的罪名,而不是关联个罪,更不是所有犯罪。
而目前我国对于量刑基准的研究往往都是以宏观研究为主,其实这种研究方式脱离了量刑基准确立的目标。
量刑基准确立的目标在于规范量刑,而规范量刑是一个制度性的期待,如果给其限定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这种标准的设立实际上只能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对于具体的自由裁量做出明确性的指导,因此,量刑基准的设立只能是微观的,相对明确的。
但是这种微观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犯罪行为都会对应一个量刑幅度,但是这种量刑幅度并不是量刑基准,这种量刑幅度是在量刑基准的下位概念,这种量刑幅度是在法定刑的范围之内,根据量刑基准的确立,从而对具体犯罪行为所确立的法定刑幅度,这个幅度是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但是这个幅度本身并不是量刑基准。
刑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中所剩的可以支持双方论点的范畴已经寥寥无几了,我们的研究已经“走火入魔”了。
这里我并不否定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成果,而是强调刑法研究中,在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首先需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那么,为什么必然说和必然偶然说都能从马克思哲学中找到所谓的根据而争论不已呢?这主要是对其中的必然、偶然、原因、结果诸范畴的不同理解,结果是双方各执一端。
拿哲学上的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实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可双方为什么又能自圆其说呢?偷换概念是双方共同的弊端。
故在用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研究刑法因果关系时,前苏联已有学者指出:“人的活动和它造成的结果,彼此间是处于必然联系还是偶然联系,对于刑法毫无意义。
”以上分析仅是涉及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必然说和必然偶然说的内部之争,那么,因果关系是否仅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实际上,必然说还是必然偶然说法是建立在其为客观方面上的一个要素展开讨论的,即我国学者提出的刑法因果关系客观性问题。
我认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无非是指,刑事案件发生了,犯罪行为与结果以及行为人对行为与结果的认识这些客观事实,不以我们的主观认识存在与否,都实际存在着。
而这些参在的客观事实,包括行为人行为时的行为状态事实,与由这种心里状态支配的行为与结果的关系的事实。
这样因果关系既是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又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所具有的认识因素。
而必然说、必然偶然说之争从这个角度看仅是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理论的客观方面的争论,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方面的片面认识。
而我们在研究因果关系时,应同时注意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从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以往我们的研究,忽视了对行为人主观方面因果关系认识的研究,按照以往研究的逻辑,客观方面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确定之后,进一步查清主观方面行为人的认识则是很容易的事,殊不知,某些案件在客观方面的条件关系查清后,其主观认识也具有重大意义。
《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问题实证研究》篇一摘要本篇实证研究针对我国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从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现状,评估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以及探究其在量刑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和实证调研,本文提出了针对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在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制度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如实供述,以换取量刑上的从宽处理。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量刑从宽的尺度、标准及适用条件等问题逐渐凸显,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状(一)理论基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愿认罪和如实供述为前提,以量刑从宽为激励手段,旨在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该制度符合刑事司法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该制度,大量案件得以快速解决,提高了诉讼效率。
同时,该制度在激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和如实供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量刑从宽的尺度、标准及适用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
三、量刑从宽的实证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和实证调研等方法,对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从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案例,分析量刑从宽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二)量刑从宽的尺度与标准1. 尺度和标准的现状: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量刑从宽的尺度和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法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导致量刑从宽的尺度难以把握,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问题的分析:量刑从宽的尺度和标准应当统一和明确。
《量刑基准研究》文献综述
《量刑基准研究》
文献综述
引言:在中国中,法定刑幅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大,所以法官对于刑罚的选择和裁决有着不低于犯罪性质认定的实际意义。
对被指控犯罪的被告人而言,更是如此。
在可能被定罪往往没有悬念的情况下,许多被告人并不否认自己的罪行,对是否被定罪、可能被定什么罪也不关心,但对量刑可能会比较关注,因为多判一年还是两年,事关被告人的切身利益。
故对量刑给出一个基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司法公信力与法律的确定性的一种重要体现。
笔者在撰写《量刑基准研究》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表述一下研究量刑基准的意义以及量刑基准的定义,并对相关概念的学界上产生的分歧做出简单的介绍,并在该部分最后确定一个学说作为该文的概念基础;其次,对量刑基准的几个重要特性做出了介绍;再次,分析量刑基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以便建立一个稳定的量刑架构;最后就如何确立量刑基准这一核心问题,提出量刑基准规范化途径与步骤化确立之设想。
在阅读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案例的情况下笔者总结出一下观点:
第一、对于量刑基准的内涵,学者之间存在一些分歧。
一种观点主张,量刑基准是指某一犯罪在既遂状态下刑罚自然量的基本标准。
此时的刑罚量(基准点)表现为一定的点即精确的数值而不是一定的幅度,它作为刑罚裁量的参照标准不含有任何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
另一种观点认为,量刑基准是指排除各种法定和酌定情节,对某种仅抽象为一般既遂状态的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所判处的刑罚。
第二、在量刑基准问题上,我国刑界争议最多的是确定方法问题,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五种:(1)中间线论。
即把基准点固定在法定刑幅度的1/2处,从重在中线之上,从轻在中线之下。
(2)分格论。
即在法定刑幅度内分出若干格,增加几个基准点,以应付从重从轻等复杂情况。
(3)形势论。
即根据治安形势的严峻与否确定基准点,该基准随治安形势浮动,形势稳定时可适当降低量刑基准点至法定最低刑,或以中线为量刑基准;形势动荡时量刑基准须相应地水涨船高,可以和法定刑上限重合或者靠近上限某一个点。
(4)主要因素论。
该说主张法定刑运用基准点的确定应以对社会危害性大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依据,并以调查统计的实例来论证。
(5)重心论。
认为法定刑运用中的基准点是表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抽象个罪的重心。
量刑基准的确立是刑法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重点问题之一,说小点,这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说大点这就涉及司法公信力,涉及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该论文就是使大家更深入的理解量刑基准的概念、研究意义、特性以及确立方法等,为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的道路上,做一点应有的贡献。
[1]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J].中国刑事法杂
志,2011,03:38-46.
[2]白建军.量刑基准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2008,01:97-105.
[3]姜涛.量刑基准若干问题研究[J].刑法论丛,2010,01:128-146.
[4]周光权.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J].法学家,2010,02:25-35+176-177.
[5]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J].中国法学,1999,05:127-138.
[6]周长军,徐嘎.量刑基准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02:3-12.
[7]王恩海.论量刑基准的确定[J].法学,2006,11:62-69.
[8]林亚刚,邹佳铭.关于量刑基准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术界,2009,03:169-174.
[9]肖世杰.中德(日)量刑基准之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05:83-89+158.
[10]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
[11]杨茜.论刑法中的从重处罚[D].苏州大学,2015.
[12]董建.我国量刑规范化面临的问题及出路[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3]梁成锐.量刑基准确立方法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4]杨俭峰.量刑的合理性[D].河北经贸大学,2011.
[15]贠斌.量刑基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6]钟锦鸣.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规范化[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