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创新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 格式:pdf
- 大小:584.97 KB
- 文档页数:8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与转型发展策略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四、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策略五、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难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但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环保问题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与转型发展策略。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林业资源省份之一,森林面积居于全国第三,林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1/5。
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采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虽然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问题,包括:1.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缺陷,黑龙江省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部分资源长期停滞,无法有效利用。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大量的资源开采和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3. 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针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我们需要寻求转型发展的方向。
以下是可能的转型方向:1. 发展绿色产业。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资源清单上,也一直致力于保护环境。
因此,可以应用科技手段和改革政策,积极开发绿色产业,从而提升新能源、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2. 加强生态保护。
黑龙江省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黑龙江省应该加快土地整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3. 行业升级。
应该加强与前沿技术的合作,推进行业升级,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30•【字号】陕政发[2010]13号•【施行日期】2010.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0〕13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铜川市是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建国以来在保障能源供给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铜川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
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工业增长仍依赖于资源消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生态环境虽趋好转,但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紧缺矛盾仍未缓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棚户区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市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铜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促进和加快铜川经济转型,对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加快推进铜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化水平,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机制
曹清峰;贾俊磊;冯锦泽
【期刊名称】《学习与实践》
【年(卷),期】2024()5
【摘要】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基于2011-2020年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及机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更为显著,并主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起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创业来带动就业、增强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三条路径,提升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业以及非国有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总页数】12页(P66-77)
【作者】曹清峰;贾俊磊;冯锦泽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
【相关文献】
1.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效果检验与传导机制
2.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来自中部地区79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
3.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4.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5.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管园地66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花亚博殷李松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科技与金融之间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科技金融开始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科技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然后提出策略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需要客观分析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找到相应发展路径。
并且,还需要了解各个不同区域中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果,积极探索科技融合的最佳模式,从而调整科技金融发展对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形成在某一区域中如果缺乏足够的、持续的资本供给,那么也就无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法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来说,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资本积累又会受到储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的影响。
金融系统越发达,那么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而金融服务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便利和周到,激发人们参与金融活动的欲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会促进技术创新,加快长期经济增长,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
2.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其一,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可以有效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其二,可以通过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增量资金来源。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通常需要投入大量增量资金。
这样就可以将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主的资本市场当作直接融资机制,再利用资金趋利性特点,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到优势产业或者是新兴产业当中。
其三,可以拓宽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空间。
具体来说,增量投入又受到资金来源约束。
而如果改变现有资源配置,那么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存量结构调整,促使资金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流动。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实现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1. 资源枯竭与经济增长压力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产业以资源开采为主,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压力加大。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产业转型。
2.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需要积极进行生态修复,转变发展方式。
3. 提高城市竞争力与生活质量通过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可以引进新的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同时,转型过程中还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及问题1. 转型模式多样,但存在同质化现象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转型模式。
然而,部分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
2.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但难度较大。
同时,新的产业培育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
3. 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长期治理。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生态环境治理仍任重道远。
四、对策建议1. 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
规划应明确转型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转型过程有序进行。
2. 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应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型城市应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六大路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六大路径1. 多元化发展资源型城市通常依赖某一种资源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
然而,这种单一产业依赖使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或国际市场波动时容易陷入困境。
为了实现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需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来降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
多元化发展可以包括开发其他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2. 创新驱动创新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
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往往缺乏创新能力,依赖传统的资源开采和加工方式。
通过注重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资源型城市可以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政府可以提供支持政策和资金,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3. 资源转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是资源的转型利用。
资源型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传统的资源开采和加工方式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资源转型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原始资源的依赖,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4. 人才引进与培养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来支撑。
资源型城市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到城市发展新兴产业。
资源型城市还需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5. 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至关重要。
资源型城市通常在资源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其他产业领域的资本供给相对不足。
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新兴产业的投资中。
政府可以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审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投融资支持。
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布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大冶市是湖北省唯一一个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县级市。
几年来,全市金融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投入支持全市经济转型,为支持大冶市经济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
城市转型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的资源依赖性强,系于资源发展的局面突出,整个市域经济依赖钢铁、建材等几个趋同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从增长方式来看,经济处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格局,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开采、输出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粗放型路子。
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有效支持大冶市经济发展转型,金融机构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纲领,以创新服务为手段,以调优信贷结构为重点,全力支持大冶市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转型。
一、制定经济转型意见、规划,全方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有效支持大冶市经济发展转型,人民银行大冶支行制定《人民银行大冶市支行关于金融促进大冶经济发展转型的指导意见》;今年第一季度,市人行制定并转发了《支持大冶市经济转型六年规划》,明确阶段性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计划、实施措施、目标。
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二、全面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巩固了经济优化升级的势头今年,市政府制定并转发了《关于金融促进大冶市经济增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经济转型工作目标,全市金融机构围绕工作目标,继续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重点支持讲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劲牌有限公司、登峰换热器公司等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招商引资的后劲项目,大力支持大冶实施全民创业、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培植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改善民生项目特别是创业带动就业项目以及出口企业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3, 13(5), 1628-163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sd https:///10.12677/sd.2023.135185《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对 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董利民,徐铭飞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8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0日摘 要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采与利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制约。
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及再生型四种类型。
该规划实施已过十年,那么《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规划》对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度及高级度的影响,选取了2006年至2019年280个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SM -DID 的方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规划》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及合理度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规划》的实施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及合理度。
分类型来看,《规划》促进了成熟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度指标,也促进了成长型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地区来看,《规划》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
鉴于此结果,本文为资源型城市进一步的转型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合理度,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Limin Dong, Mingfei Xu董利民,徐铭飞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Aug. 11th , 2023; accepted: Sep. 13th , 2023; published: Sep. 20th, 2023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s gradually restricted by resource depletio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lan ) in 2013. The Plan divides resource-based cities into four types: Growth type, mature type, decline type, and regeneration type. T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so what kind of impact does the Plan have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Plan on the rationality and sophist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different types and regions, and selects 28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abov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from 2006 to 2019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PSM-DID metho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Plan on the advanced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Empirical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promotes the advanced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the Plan promotes four advanced indicator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mature, mature, declining, and regenerative, and also promot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rowth and mature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Plan has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a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Given this resul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KeywordsResource-Based Cities, Adv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Difference-in-Difference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于是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在仅仅20年的时间便建造了较为完备的初步的工业体系,其中资源型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深化金融创新既是改善民众经济活动
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
措施。
首先,深化金融创新可以帮助开发实体经济的杠杆开支,减少企业的
资金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例如,增加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利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企业债券,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建立资金担保体系,明确资金担保规则,及时补足市场缺口,减轻实体经
济对融资成本的依赖,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深化金融创新可以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将金融资源有效安排,催生新的创业机会。
例如,发展金融科技,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的资源定
位和服务,促进项目融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深化金融创新还可以增强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源配
置能力,完善宏观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