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作者:王青云

提交日期:2004-09-02

2002年7月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见周德群、龙如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

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970091)),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建国前就进行较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城市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就单个特定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如大庆市、大同市、山西省等)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如《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收集了原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同志在山西省工作期间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霍卿同志所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为背景,结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作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山西古交市市长王燕阳同志所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对古交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进行经济转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郭海荣、白明英著:《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针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完善地方性城镇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另一类是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方面的著作有:赵天石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该书从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入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探讨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张以诚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该书是在1997年的一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著的,较全面地收集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全国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以及世界主要矿业国家的有关情况。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此书对专业性工矿城市进行了全面地、分门别类地分析与研究,并介绍了北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的有关情况。

下面,就与本课题研究比较密切的几个问题作详细论述。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问题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品,另一类为矿产品的初加工品。

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参见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此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源型

城市的资源型产业转型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

为,这个定义也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品,另

一类为矿产品的初加工品。

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3、资源型城市就是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广义的资源型城市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狭义的资源型城市仅包括自然资源。作者使用资源型城市这一概念时作狭义理解,即天赋资源群聚集并以自然资源型产品为产业支柱的城市。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强调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自然资源,属于以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区参见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1卷第1期,1999年3月;。

4、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矿);一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纤)等参见王

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第9版;。我们认为,此处的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的含义非常接近。

5、有学者把专业性工矿城市分为两类,其主体是矿业城市,也包括矿产品加工工业,如钢铁工业城市和有色工业金属工业城市等参见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我们认为,此处专业性工矿城市的内涵与第1、2种概念接近。

6、矿业城市是与资源型城市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矿业城市是以矿产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及其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类型参见关凤峻等:“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

7、张以诚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年10月。

二、关于确定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标准

资源型产业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得上资源型城市?这个数量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1、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宏观经济结构中,以资源(石油、煤炭、木材等)初级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工业产值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参见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载《城市规划》,1999年第6期;。

2、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若以此类推,以矿产资源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这可以认为是资源型城市划分的又一量化标准参见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

究”,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5期;。

3、周长庆也认为,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参见陈耀负责的课题报告:《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2001年第2期;。

5、有学者则从劳动力人口比例角度出发来定义资源型城市,认为有40%以上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可称为资源型城市,即劳动就业人口在资源及初加工业中就业比例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该城市可定性为资源型城市参见王元:《重视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3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6、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体。一些学者对矿业城市提出了界定标准。如赵宇空将矿业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20%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载《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7、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参见沈镭:“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载《中国矿业》1998年第7卷3期……

8、胡魁对矿业城市的界定提出了标准,即满足下述之一者就可称为矿业城市。(1)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和地区、

盟、州等——本文作者注)矿业产值大于1亿元,县级(包括县、县级市、县级区、自治县、旗等——本文作者注)和镇级(包括县城所在的镇及其他各类建制镇——本文作者注)矿业产值大于4500万元;(2)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大于5%;(3)矿业从业人员大于6000人;(4)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态势迅猛的新型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大数的矿业城市,其数据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载《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三、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由于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数量标准掌握不一,因而不同学者所界定的资源型城市或矿业城市的数量也相差悬殊。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100多座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载《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9卷第1期,2000年3月;。

2、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我国截至1996年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资源型城市126座。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3、周长庆认为,我国有资源型城市约170个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200余个参见王六芳等:“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

5、按国土资源部的指标统计,我国资源性城镇约有300多个岳颂家,1999;。

6、我国有矿业城镇426个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载《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目前,全国在大谈“四矿”问题时,很多人都将426个看作是矿业

城市,事实上这426个中相当一部分是地区、盟、州、县,甚至是一个矿区。

7、张以诚将矿业城市界定为80个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年10月……

四、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性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

1、张以诚等人概括为:(1)矿竭城衰的威胁;(2)产业结构单一、序次低、经济效益差;(3)交通、通信及房屋建设水准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差;(4)环境污染和环境灾害相当突出;(5)矿业城市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等等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路建涛的归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效益不佳、地方工业薄弱且与主体企业的融合度低,企业社会负担较重、生态环境不良、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布局分散、就业与职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参见路建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载《经济地理》1997,(3);。

3、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有四种主要表现,即:原有机器设备的闲置和再利用问题;原有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区域及行业产量、利润下降及经济萧条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问题参见夏永祥,沈滨:“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1998,(7);。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4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4、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是隐性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有:一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城市经济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资源型城市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基因”;二是资源型城市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四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市场面临着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参见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08-18(6)。

五、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在此着重介绍几个典型的。

1、张米尔、武春友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如下对策:(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但提供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原材料,而且通过利税上交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同时,这些城市大多数位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聚集和辐射作用,扮演着区域增长极的重要角色,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这些城市的资源开采大多数已进入稳产期或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沿海开放城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对于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同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这一方面应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已陷入严重困境的资源型城市,应给予及时的财政支持,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投资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等,使这些城市摆脱衰退陷阱,重新走上发展之路。

(2)实施制度创新,挖掘制度变迁的利益。国内资源型城市主

要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十分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条块分割,企业办社会,观念陈旧,改革滞后等,这些都是造成产业转型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制度创新,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3)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包括国外投资和国内投资是产业转型的一条捷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同样重要。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区位偏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应注重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在当前,软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商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等。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将是最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和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早,比我国更早地面临了产业转型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盟国家为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转型,德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转型。虽

然这些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有较大差异,但不少作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谋求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技术和投资。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5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5)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

转型的最大难点是人员的“转型”,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培训,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转型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张米尔武春

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2、张秀生、陈先勇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如下看法。

(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根据美、法、德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采取援助政策的目的在于转移就业、抑制区域功能萎缩和促进地区开发。一般来说,行业结构调整诱发的很多问题,应当在社会保障体制配合下,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予以解决。而对于资源型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结构转换的难点是消化和转移就业,在行业结构大面积调整的特殊时期,将资源型城市所在地的职工分流迁往其他地区将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劳动力比资本更难于在地区间流动的情况下,明智的选择是设法将区域外的工业活动有选择、有步骤地诱导到资源型城市,以此促进本地区劳动力的安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采取这一途径实际是资助传统产业的退出,促进新兴产业的替代,但为此必须支付高昂的成本,因为在实现这一途径的过程中,至少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外地企业迁入的政策代价;二是人员转移、安置和培训的费用;三是将原有十分庞大的企业办社会体系包括学校、医院等进行剥离并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支付巨额成本。由于上述矛盾的不可避免性,要使城市尽早走出周期性萎缩的束缚,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动用必要的财政手段,比如在分级财政中增加城市的留成比例、在骨干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等,支持这些城市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将是十分必要的。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为了加速传统产业的退出步伐,对资源型城市中某些特殊行业,如濒临枯竭的矿山,可采取关闭政策。为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企业关闭的政策条例或办法,以尽快实现人员转移,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良好的发展环

境不仅依赖于资源型城市内部,而且还依赖于外界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撑。首先是国家应给予资源型城市在政策、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由于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受到束缚,致使其软硬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济自循环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在新形势下还要保证国民经济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因此,国家应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在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财政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扶持和帮助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其次,资源型城市应做好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内部环境调整和改造,还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所选的支柱产业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看该产业的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前后向联系程度。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6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已形成某种协调和互补。那么,随着资源递减,城市因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聚集区,新的产业发展将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保持过去以资源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相应地逐步波及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处于区域增长极的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决定区域的发展趋向。因此,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资源型城市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

重点,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路。其次,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和部分零散资源,面向市场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进一步发展乡镇地方矿山时,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与引导。再次,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和区域的吸纳能力,即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生产力进步。

(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因资源型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的就业观带有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较为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引进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由单一结构向多极结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育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任务。具体措施涉及如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基本技能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使职工在较短时间内熟练地上岗工作。二是提供和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经费开支,建立技术、产品的开发、转换、应用的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可行条件下给予足够优惠以稳定人才队伍。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经验。五是重视城市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口素质。

(6)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宏观层次上,改革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管得过死,计划过多的行政体制。一是要加强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企业与社会负担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法人;政府则要从微观领域退出来,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转向城市基础建设和管理。二是要改革矿产品价格扭曲的问题,以规范的市场机制,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来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营。在微观层次上,改革资源型城市企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革步履艰难,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一方面应积极应用参股、合资、上市等形式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采取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种经济成份的进入,鼓励创业,支

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经济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

(7)治理、改良生态环境。第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破坏,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因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满足资源市场需求和城市经济综合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与加工转化相结合,开采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第二,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废水、废气、大量煤矸山的处理及工业垃圾的处理,均需要投资额巨大的专用设备,对矿业企业与资源型城市来说,资金的缺乏是治污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特点,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以确保治理环境的可靠资金来源。第三,要加速资源采掘、开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

废”排放量。对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矿井、小型炼油厂等应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取缔或关闭;对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投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第四,要从规划方面入手,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园林化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是可以开发完的,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仍将存在下去,这类城市人民生活质量要不断提高,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参见张秀生陈先

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7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1、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资源型城市,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和有说服力的说法。

2、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到底如何选接替产业,似乎并不清楚。

3、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为什么国家要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没有必须的数据支撑。

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也就是我们此课题要力争向前推进甚至加以解决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重视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

2、田霍卿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

3、孙文盛著:《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

4、王燕阳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

5、郭海荣、白明英著:《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

6、赵天石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

7、陆武成主编:《中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论》(1999);

8、叶树华主编:《资源·环境·城市研究》(1997);

9、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鲍寿柏:“工矿专业性城市的变革及其出路”,《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11、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3月;12安成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13、周德群:“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4、关凤峻:“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15、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0期;16、张以诚:“矿业城市分类及其发展模式”,中国矿业报,1997年10月10日;

17、许光洪:“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1期;18、沈镭,程静:“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经济地理》1998年第2期;19、路建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经济地理》,1997年第3期;20、臧淑英:“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对策探讨——以鸡西市为例”,《资源科学》1999年第1期;21、刘金友:“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理论前沿》,2000年第14期;22、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23、栾华

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24、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25、马若兰:“试论矿业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26、徐晓军、张杰:“21世纪我国矿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载《矿冶工程》第20卷第1期(2000年3月);27、夏永祥,沈滨:“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7期;28、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8月18日第6版;29、沈镭,程静:“大同市煤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研究”,载《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30、丁磊,施祖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31、张朝阳:“矿竭一定会城衰吗?——谈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32、蒋承菘:“矿业城市建设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年第5期;33、焦华富韩世君:“路建淘。德国鲁尔区工矿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载《经济地理》1997年第2期;34、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载《管理世界》1992年第2期;35、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载《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1期;36、王春燕成谋:“试论矿业城市中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北地区矿业城市为例”,载《发展》2000年第7期。■

作者: whsyz 2005-11-23 14:20 回复此发言

山西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山西:调整资源收益分配结构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日期:2010-12-20 作者:[张星秀] 11月6日-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在太原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德资源型经济转型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北威州、萨尔州、鲁尔煤业集团和波鸿大学等单位的德方专家和官员,以及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体改司、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围绕“资源收益分配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主题,作了探讨交流。 借鉴国外经验,合理选择转型战略和转型路径,积极推进资源型产业升级、结构转变和技术变革 与会专家结合资源型区域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指出,我国资源型地区遭遇了产业竞争力下降、增长滞缓、投资吸引力不足的难题,也面临着收入不平等、技术、人力资本匮乏,寻租与腐败频发等社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是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手段。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从产业角度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三条路径:资源尚未枯竭的综合发展型城市宜转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枯竭、产业单一型城市宜转型为功能性城市;资源丰富、产业单一型城市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宜把眼光转向异地,即利用资源开发的技术优势到别的地区发展资源产业。张以诚(中国城市国际协会副会长)认为,矿业城市发展分为“蝌蚪式”和“蚕茧式”两种演化消亡方式:前者指单纯依赖矿产资源开采,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业城市也走向衰败;后者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矿业经济和非矿经济并行发展。景普秋(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在对国内外资源型区域研究比较后,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三类:一是资源诅咒型的病态发展模式;二是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三是资源主导型的常态发展模式。要实现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发挥其外溢效应;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认为,结构性转型不能重复现有产业,应尝试发展与资源产业非关联的产业领域。要着眼于提高地区的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专家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十二五”期间,资源型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变和技术变革。王岳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指出,从全国层面上来看,产业结构转型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一是摆脱对一般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二是促进以价格竞争为主,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的转变;三是加快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方向转变。张丽娜(国家发改委体制改革司巡视员)认为,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新型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不断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发展形态。姜春海(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城市,关键是发展替代产业,选择培育新的具有带动能力的主导产业,摆脱对耗竭性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由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的转变。史蒂芬·高赫(Prof.Stefan Goch,德国波鸿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指出,鲁尔区在进行产业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拓展煤炭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 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 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 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

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2、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 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 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 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孝义 一.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① “先矿后城式”,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② “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等。 资源城市多以煤炭、石油、铁矿、铜矿业为主。我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④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三. 我国资源型枯竭城市 ① 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② 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③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 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53%10%4%

四.孝义的成功转型 ㈠.孝义城市简介 ①.“孝义”名字的来历: a.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 b.“义虎救樵夫”: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②.孝义的自然资源状况 A.土地资源 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着”的美誉。境遇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 B.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 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 地。 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 量90亿吨。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 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 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 ㈡.促使孝义转型的原因 ①.转型前的情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建国以来,孝义市先后被列入国家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区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孝义市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焦企业,而且数量众多。拉煤的大车和烧焦的高炉在当时的孝义比比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孝义的经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孝义市从2001年至2006年,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8年,孝义市取代河津成为了“三晋首富市(县、区)”。 山西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县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丰富的煤炭背景。在我国能源供应偏紧的那段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孝义也是这样。 目前,全市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到工业总产值和从业总人数的45%以上,资源型企业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市45万人,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科技支撑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2012年第22卷第24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近年来,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全省科技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省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支撑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十一五”以来的经验总结 全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瞄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1.1以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为带动加快创新能力提升 以设立省重大科技专项为突破,集聚各类计划,集中人力财力,瞄准事关转型跨越发展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集中攻关,加速重大成果推广及产业化进程,增强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重点实施了煤层气抽采、现代煤化工、低碳与循环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及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了一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1.2以创新载体培育为重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创新载体是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在管理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切合企业实际、符合技术中心建设规律、适应技术中心发展需求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201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户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达8582万元,户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345人,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1.3以整合科技资源为突破不断夯实创新基础 不断加大国内外科技合作力度。截至目前,我省已经与38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与美、加、日等国家的一些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院省合作、部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环渤 海区域、华北五省、中部省份的科技合作交流日益广泛,有效地促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山西省工业研究院和太原榆次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同时,条件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已经初步形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1.4以完善创新体系为目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不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类院所完成了企业化转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公益类院所改革不断深入,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正在形成。紧紧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开展工作,保证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开发和收益主体,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巩固。 2“十一五”以来科技创新成效分析 全省在研发经费投入、人才队伍、条件平台、体制机制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成效,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2.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晋发〔2007〕31号)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方针政策,在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省R&D投入达113.39亿元,是2006年的3.12倍(见图1)。 2.2科技人力资源保持稳步增长 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通过颁布《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百人计划”)、“333人才工程”、高端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等,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带动了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全省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74万人年,比2006年增加22.2%(见图2)。 文章编号:1005-6033(2012)24-0094-03收稿日期:2012-10-09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科技支撑研究 姚琦,王瑞萍,董建忠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十一 五”以来山西省科技创新成效,并提出了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科技支撑;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十一五;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94

2019年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XX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

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年,盂县**年左右,郊区不到**年,平定也只是**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7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陈学章 (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的比我国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320047203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资源型城市迟早总要面临转型的问题。工业化最先在英、法和德等国家开始,资源型城市在那里最先发展起来,也最先开始转型。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大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分析研究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对寻找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基本模式及评价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模式、资源的丰度、赋存条件、开采成本、区位等方面的差异,所采取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由很大差异,比较由代表性的经济转型模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欧盟模式三种[1]。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转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1995年末美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400亿吨,可开采年限为258年;澳大利亚储量为909.4亿吨,可开采年限375年。三国的矿业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转型难度较小。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因此在处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由于美、加、澳都是移民国家,人们对于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的居民都能顺利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市。因此美、加、澳的矿业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国矿业城市的转型,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些国家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政策。只是不起主导作用而已。短期政策如利用财政支持和社会福利保障而采取的紧急救援,使经济危机比较平稳的过渡;长期政策则是针对矿产开采不稳定社会结构循环本质而定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上述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条[2]。 (1)建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指提前公布公司的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有序地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加拿大法律规定的预警时间是2~4个月。这可以避免工人惊慌失措。 [基金项目] 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00622008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陈学章(1974— ),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 7 4 ?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纲要 邱国潮 段 进 摘要:从三个不同方面探究国外城市形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逐渐形成三个主题。“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概论”从空间维度上反映数十个国家、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概况;“国外城市形态学流派与发展”从时间维度上呈现传统城市形态学三大学派以及当代诸多流派的思想和理论的演进过程;“国外城市形态学经典案例剖析”选择相互交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许多节点上的一些经典案例来深入剖析。 关键词:国外城市形态学 学派 发展 ISUF 整合 经典案例 剖析 Compendium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Qiu Guochao Duan Jin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over one hundred years could be explored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which in turn formed three themes gradually:Conspectus of Study on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Schoo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f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and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of 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The first reflected in spatial dimension the outlines of research outcomes of several hundreds of urban morphological scholars in several dozens of countries;the second presented in temporal dimension the evolution of both ideas and theories of three inter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main schools of urban morphology having gained acknowledgement and many other current schools;and the last selected a dozen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to analyze thoroughly, which were some nodes of large numbers interweaved spatio-temporally. Key words:foreign urban morphology school development ISUF integrate analyze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1 引言 1899年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Schlüter发表的著名论文《城镇平面布局(über den Grundriss der St?dte)》,标志着城市形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我们从2005年春季就开始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国外城市形态学进展。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资料以及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来探究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进展,并逐渐形成三个主题:“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概论”从空间维度上反映数十个国家、几百位城市形态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概况,涵盖主要国家、主要学科、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典型方法;“国外城市形态学流派与发展”从时间维度上呈现国际性的城市形态学三大传统学派——英国Conzen学派、意大利Muratori-Caniggia学派和法国Versailles学派——以及诸多当代城市形态学主要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的演进过程;“国外城市形态学经典案例剖析”则选择相互交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许多节点上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样,我们通过“城市形态学发展历史”(后者的共同背景)和上述三个主题就可以系统地梳理国外城市形态学理论、发展和应用。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化建设转型都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城市化要求城市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是导致城市经济转型的直接原因。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目的是重建符合城市化要求和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以保持城市经济的生命力。虽然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性理论,但城市转型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规律和城市转型主要趋势: 一、信息技术促进转型升级成智能型城市 智能型城市是以城市全面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市民的全面知识化和高智力化为核心,更新传统产业,以产业轻型化和高新技术化为主体,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软性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包括新近受到热捧“微博”和“云计算”。而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于一体的社会化范畴。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先导。数字城市是智能型城市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一个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

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在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真正实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智能型城市将使城市运转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为管理城市提供高效有力的手段。它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高效地运作,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打造阳光政府,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管,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它不仅能使城市的形态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品质更高,而且能够依托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智能产业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新一代升级,感知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我们要着力突破感知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使信息智能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二、绿能低碳技术引领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两型社会”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能低碳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特征: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本思路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本思路 早在03年,资深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王青云先生就做出深入调研和研究,是业内较早的城市研究经济专家,摘取其精华与好友一块分享,在此再次感谢王老师。 资源型城市,对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我国资源型城市自身特点,国家应该支持其加快经济转型,并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是: 1、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总体指导思想。推进“四个转变”就是加快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性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化主导型转变。 2、把“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作为接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主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利用开发。一是大力提高主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国家要促进厂矿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政策;三是进一步整顿矿产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的小矿,为大型矿山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3、根据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定位、自身特点和市场选择发展替代产业。一是根据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城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应由市场来决定。 4、充分发挥资源型企业与城市政府两个积极性。资源性城市主要依托资源型企业发展起来的,所以还要依赖于其自身发展。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做强做精产业;另一方面要有长远打算,发展资源深加工及其他产业,实现多元化,降低市场竞争冲击;第三个方面,政府要转化职能,变机关为服务,和当地社会融为一体,共谋发展。 5、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转型的重要途径。吸取外来资金是发展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资金带来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和理念,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至于近年来出现的政府急功近利行为,造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错误,也要引起管理者们的注意。因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需谨慎才是。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赵海讲义: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结构,有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3.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原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型城市已步入自然资源递减甚至枯竭阶段的事实表明,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是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高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原有产业,更可以快速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成果和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速发展,并正在成为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是社会和人文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和形象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人文资源缺乏。 5.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6.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农村。我国绝大部分矿业城市也是依山、靠矿区而建,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