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溃疡性结肠炎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溃疡性结肠炎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粪便培养、粪便找寄生虫;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 roenterology <javascript:AL_get(this,%20'jour',%20'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
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
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结肠炎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正文】结肠炎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一、病例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47岁住院日期:20XX年X月X日主要症状: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病史采集:1. 过去病史:患者无任何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病史;2. 家族史:患者无相关家族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状况一般;2. 腹部检查:腹部压痛,尤以左下腹明显;3. 其他检查:体温正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正常。
二、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初步诊断患者患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三、临床路径分析:1. 疾病特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2. 临床路径分析:(1)治疗目标:针对患者的症状,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炎症反应、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等,以控制炎症反应,并预防病情加重。
- 膳食控制:患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膳食原则,如低渣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忌烟酒等。
- 心理支持:患者需得到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应对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3)随访及复查: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并做相应复查。
四、预后及护理建议:1. 预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患者病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缓解,且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并可能演变成其他严重并发症。
2. 护理建议:(1)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用相关药物,注意避免忘记服药。
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禁忌症。
(2)饮食调理:配合医生的建议,遵循低渣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
(4)心理疏导:患者应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
临床路径实施于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张勤俭;刘丽红;成洪伟;段丽芳;姜树勤;吴彩花;赵斗贵;杨新利【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确定其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8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9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和医务人员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其住院时间,还能提高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6(021)005【总页数】3页(P763-765)【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疗效【作者】张勤俭;刘丽红;成洪伟;段丽芳;姜树勤;吴彩花;赵斗贵;杨新利【作者单位】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内科;056002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对乙状结肠黏膜以及直肠进行侵犯。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及腹痛,并伴有黏液性脓血便等。
溃疡性结肠炎易反复发作,因此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
临床路径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先进的现代医学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功效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已经被众多研究结果证实,是目前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3]。
结肠炎(溃疡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背景和目的结肠炎(溃疡型)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结肠黏膜。
制定结肠炎(溃疡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护士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
病情评估病史采集* 症状描述和持续时间* 疾病诊断情况* 治疗历史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史* 家族病史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 肛门和直肠检查* 体重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 肝功能和肾功能评估* C-反应蛋白测定* 血沉测定* 结肠镜检查结果护理计划疼痛管理* 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给予适当镇痛药物* 提供疼痛缓解方法,如热敷液体平衡管理* 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 给予适当的补液* 建议患者调整膳食,增加水分摄入量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给予适当的饮食* 监测患者的体重和营养状况* 建议患者避免食用激发症状的食物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含有5-氨基水杨酸的药物治疗*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大便次数和性状* 监测腹部疼痛和腹部肌张力* 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宣教和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相关疾病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 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结论结肠炎(溃疡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为护士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指导,使得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和有效。
通过正确实施表单中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提供患者所需的支持和关爱。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溃疡性结肠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溃疡性结肠炎(ICD-10:K51.901/K51.801/K51.902+M07.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根据《实用科学》(第14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1临床表现:腹痛伴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病;部分患者有发热、营养不良2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潜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潜血3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需要入院治疗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实用科学》(第14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临床消化病学》(科学技术)《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药物治疗: 5-氨基水酸类口服或灌肠;酌情选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3.如果出现穿孔、巨结肠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0-14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便球杆比肝功能、肾功能、离子、血糖、CRP、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沉、自身抗体五项,抗核抗体谱,心电图、腹部彩超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肿瘤标记物筛查(CEA、AFP、CA199)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ANCA,ASCA等)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及受累部位选择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以及灌肠)2.合并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时选择相应抗感染治疗3.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酸类(口服或灌肠)类固醇激素类(口服、静脉或灌肠)免疫抑制剂类(包括硫唑嘌呤类、氨甲喋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生物制剂类(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可编辑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
医诊断标准:参照《对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
2.疾病分期
(1)活动期:Sutherland DAI >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 ≤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
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
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
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
Hb )<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
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
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证
脾肾阳虚证
阴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大便培养
(3)C 反应蛋白(CRP)
(4)血沉(ESR)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腹部超声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0)肿瘤标志物
可编辑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M RI,
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2.外治法
(1)中药灌肠治疗
(2)直肠栓剂疗法
(3)中药外敷治疗
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疾病分期:活动期,疾病分度:轻、中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