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阶段
- 格式:docx
- 大小:91.27 KB
- 文档页数:2
沥青混合料一、填空题1、沥青混合料是经人工合理选择组成的矿质混合料,与适量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2、沥青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分类,可分为、、、、。
3、沥青混合料按矿质材料的级配类型分类,可分为和。
4、沥青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类,可分为、、和。
5、沥青混合料按沥青混合料制造工艺分类可分为、、,目前公路工程中最常用的是。
6、目前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理论有和两种。
7、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有、、三个类型。
8、沥青与矿料之间的吸附作用有与。
9、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与。
10、根据沥青与矿料相互作用原理,沥青用量要适量,使混合料中形成足够多的沥青,尽量减少沥青。
11、沥青混合料若用的是石油沥青,为提高其粘结力则应优先选用矿料。
12、我国现行国标规定,采用试验和试验来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其技术指标项目包括、和。
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和三个阶段。
14、在AC—25C中,AC表示;25表示;C表示。
15、沥青混合料悬浮—密实结构中的粗集料数量比较,不能形成骨架。
它的粘聚力比较,内摩阻角比较,因而高温稳定性。
16、标准马歇尔试件的直径为mm,高度为mm。
17、目前最常用的沥青路面包括、、和等。
18、沥青混合料按施工温度可分为和。
19、沥青混合料按混合料密实度可分为、和。
20、沥青混合料是和的总称。
21、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理论是研究高温状态对的影响。
22、通常沥青-集料混合料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和三类。
23、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和两个参数。
24、我国现行标准规定,采用、方法来评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25、我国现行规范采用、、和等指标来表征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26、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和三个阶段。
27、沥青混合料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可分为和两个步骤。
28、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如不符合要求,可采用掺加的方法来提高水稳定性。
29、马歇尔模数是和的比值,可以间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能力。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1、前言《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作了重大修改。
规范发布后,各施工单位对此十分重视,努力执行新规范的三阶段配合比设计方法,不少单位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认为新方法对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非常重要。
然而,据笔者在一些工程调查中了解,发现有一些单位对新方法并不理解,仍然按老方法操作,或者嫌麻烦,碰到一些指标不合格或试验有困难就放弃了。
应该严肃指出,国家颁布的规范具有法规性质,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规范具有其严肃性,各单位应该认真执行。
不理解或不明确的地方应该积极咨问,对规范的规定或条文有意见可以向交通部或主编单位提出,以便使规范迅速贯彻并不断改进。
为推广执行新规范,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中面采用AC—25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作为一个实例,详细说明新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做法,帮助理解新方法,每一步都按照规范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
各单位可以参照本文介绍的方法步骤,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2、材料选择和原材料试验对任何一个工程,在配合比设计之前,材料选择和原料试验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只有所有指标都符合规范第4章要求的材料才允许使用。
2.1沥青本工程地处规范附录A规定的温区,按规定选择℃沥青标号为AH—90。
进口沥青到货后按试验规程要求取样,并委托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进行要求,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
表中工程招标合同对规范规定的要求作了一些调整,10℃延度是参照“八五”攻关成提出的,只要不降低规范要求,是允许的。
表1沥青质量试验结果2.2矿料2.2.1粗集料采用某石场的石灰岩碎石,各种材料筛分结果如表2。
在采石场采集的样品中,名义为S7号碎石(方孔筛10~30mm)规格的样品实际上是S6号碎石,其中小于26.5mm部分仅78.1%,不适于配制AC-25沥青混凝土,试验时必须将大于26.5mm部分筛除后使用,以符合生产时的实际情况(大于26.5mm料作为超粒径料排出)。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
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 、级配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带来难以解决的施工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易拉动大粒径的骨料,尤其比最大粒径大0~5%的超粒径骨料。
若采用细料弥补,易破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使局部部位的面层压实度难以控制,或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偏大,渗水严重等。
濮阳市的沥青路面结构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4cm+3cm的厚度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对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
4cm的下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5mm,3cm上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15mm;根据近年来濮阳地区路面所用材料的情况,经调查、试验、分析、比较可知,下面层的选择余地较宽,多采用AG-201级配类型。
而上面层混合料型的选择非常困难。
3cm厚的上面层,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选择AC-10I型较合适,AC-10I型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分三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与生产配合比验证.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阶段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一是确定矿料的配合比例,二是确定沥青用量.这就是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建立在试验、检验、调整、完善基础上的一项技术工作,只有分阶段,并结合试验、施工设备反复进行验证、调整,才能获得满意的配合比设计结果.1、目标配合比目标配合比设计基本上是在试验室内完成的,是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和验证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配合比例称为目标配合比.具体设计步骤:(1)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的确定(2)原材料的选择与确定(3)矿料级配选用(4)进行马歇尔试验(6)路用性能检验(5)最佳沥青用量确定2、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调整要结合拌和楼进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拌和楼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连续式拌和楼,对于连续式拌和楼生产配合比调整只要调整到冷料仓的流量满足目标配合比要求,就可以加热拌料了,不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另一类是间歇式拌和楼,要对集料进行加热、筛分,而后在各热料仓称重、回配,回配的比例,就是生产配合比.由于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与目标配合比各矿料的配合比例会有所不同,就需要通过试验确定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现场称二次级配.生产配合比调整的目的是在目标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冷料仓的流量使之符合设计合成级配要求,对间歇式拌和楼则还要确定出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具体设计步骤:(1)冷料仓流量的调整(2)确定各热料仓矿料配合比例(3)确定沥青用量3、生产配合比验证目标配合比是在试验室完成的,生产配合比虽然启动了拌和楼,但没有正式拌料,生产标准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正式拌料,并铺筑试验路.同时对配合比作进一步的调整,并最终将配合比确定下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的依据,此配合比称为生产标准配合比.生产标准配合比是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确定拌和温度和进行混合料材料、性能分析.详细了解,可以参考《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一书,书中有具体做法、设计的要求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
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级配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
我国现行搜索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带来难以解决的施工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易拉动大粒径的骨料,尤其比最大粒径大0~5%的超粒径骨料;若采用细料弥补,易破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使局部部位的面层压实度难以控制,或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偏大,渗水严重等。
濮阳市的沥青路面结构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4cm+3cm的厚度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对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
4cm的下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5mm,3cm上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15mm;根据近年来濮阳地区路面所用材料的情况,经调查、试验、分析、比较可知,下面层的选择余地较宽,多采用AG-201级配类型。
而上面层混合料型的选择非常困难。
3cm厚的上面层,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选择AC-10I型较合适,AC-10I型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
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 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复杂的材料,它必须具有耐久性、行车舒适性,能够抵抗变形、开裂和水损坏,同时还要达到经济性和施工和易性等方面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一般是通过集料的选择、胶结料的选择和最佳用油量的确定三方面来达到这些要求。
目前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大致有三种:马歇尔设计法、Hveem 设计法和Superpave设计法。
①马歇尔设计方法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方法是1939年左右由Bruce Marshall最先发展起来的,随后在美国工程兵部队的应用中得到完善。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满足合适的稳定度和流值条件下的密实度来控制和选择沥青用量。
由于其简易可行且十分经济,马歇尔设计方法可能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合料设计方法。
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②Hveem设计方法Hveem设计方法的最初概念是由Francis Hveem在20世纪20一-30年代提出的,它的主体思想可以概括为:考虑到集料对沥青的吸收,沥青混合料需要有一个最佳的沥青薄膜厚度;混合料需要足够的稳定度,而稳定度主要是由集料之间的内摩擦力和胶结料的粘附力提供的;足够薄的沥青薄膜厚度可以提高混合料耐久性。
目前Hveem设计方法在包括美国西部几个州的少数地方推广使用。
③Superpave设计方法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是美国战略公路研究(SHRP)[拘--个重要成果,马歇尔和Hveem设计方法为它提供了体积设计的基础。
它将沥青胶结料和集料的选择纳入混合料设计过程中,同时考虑了交通和气候因素。
不同于马歇尔和Hveem设计法,它用旋转压实仪替代以往的压实设备,并且和预期交通量联系在一起。
Supcrpave的预期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体现交通荷载和环境条件的混合料设计新方法,新的沥青胶结料评价方法以及新的混合料分析方法。
结合试验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以及对比试验的统一性,本研究选择了我国广泛推广的马歇尔设计法进行岩沥青关系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沥青配合比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
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 级配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带来难以解决的施工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易拉动大粒径的骨料,尤其比最大粒径大0~5%的超粒径骨料;若采用细料弥补,易破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使局部部位的面层压实度难以控制,或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偏大,渗水严重等。
濮阳市的沥青路面结构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4cm+3cm的厚度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对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
4cm 的下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5mm,3cm上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15mm;根据近年来濮阳地区路面所用材料的情况,经调查、试验、分析、比较可知,下面层的选择余地较宽,多采用AG-201级配类型。
而上面层混合料型的选择非常困难。
3cm厚的上面层,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选择AC-10I型较合适,AC-10I型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
阶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配比设计阶段:目的是确定已有矿料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二阶段——生产配比设计阶段:目地是确定各热料仓矿料进入拌和室的比例.并检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第三阶段——生产配比验证阶段:目的是为随后的正式生产提供经验和数据。
1、目标配合比
目标配合比设计基本上是在试验室内完成的,是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和验证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配合比例称为目标配合比。
具体设计步骤:
(1)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的确定
(2)原材料的选择与确定
(3)矿料级配选用
(4)进行马歇尔试验
(6)路用性能检验
(5)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2、生产配合比
生产配合比调整要结合拌和楼进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拌和楼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连续式拌和楼,对于连续式拌和楼生产配合比调整只要调整到冷料仓的流量满足目标配合比要求,就可以加热拌料了,不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另一类是间歇式拌和楼,要对集料进行加热、筛分,而后在各热料仓称重、回配,回配的比例,就是生产配合比。
由于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与目标配合比各矿料的配合比例会有所不同,就需要通过试验确定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现场称二次级配。
生产配合比调整的目的是在目标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冷料仓的流量使之符合设计合成级配要求,对间歇式拌和楼则还要确定出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
具体设计步骤:(1)冷料仓流量的调整
(2)确定各热料仓矿料配合比例
(3)确定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
目标配合比是在试验室完成的,生产配合比虽然启动了拌和楼,但没有正式拌料,生产标准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正式拌料,并铺筑试验路。
同时对配合比作进一步的调整,并最终将配合比确定下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的依据,此配合比称为生产标准配合比。
生产标准配合比是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确定拌和温度和进行混合料材料、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