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脆弱拟杆菌BF839让你远离自闭症
- 格式:docx
- 大小:80.15 KB
- 文档页数:3
图腾益生液BF839是一种自体菌图腾益生液主要成分是脆弱拟杆菌BF839,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有益菌,无毒无公害。
我们身体本身存在一个微生物群,对维持这个微生物群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它是从人体获得,经过特定严格的培养基,在特定的环境下研制而成的,经人服用后又回归人体,所以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图腾益生液能够有效的调节肠道菌群,清除肠道垃圾,重建人体免疫系统,抑制和阻断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的成长和繁殖,是对人体极为有益的一种生物制剂。
由BF839制成的图腾益生液所属菌种——自体菌是人体宿生的、一直就有的菌株。
它们寄生在我们的皮肤、生殖器、口腔,特别是肠道等部位。
故而自体菌对人体不存在兼容性问题,无毒副作用。
在我们的身体内,人体细胞并不是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共生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住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组成的细菌群落,不仅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反而对人体有益,能帮助身体进行消化、生长和防御。
1.“存在即合理”。
人类还是新生儿的时候,在通过产道时,母亲体内的共生细菌,就会转移到婴儿身上,并开始繁殖。
以后与其他人和外部环境不断接触中,也使体内的细菌越来越多,直至最后成为地球上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综合体,维持一个平衡,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求同存异”。
在研究人体内细菌群落的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比如,你几乎找不到细菌群落组成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已证实:所有人的DNA99.9%都是相同的。
看起来,细菌基因的变异对人类个体的命运、健康、行为造成的影响,远胜于我们自己的基因。
不同人的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虽然大不相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体内的、发挥关键作用的有益细菌却是相同的。
3.“不可或缺”。
自体菌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帮助消化吸收、促进饥饿等等(如多形拟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并且有的还能使我们的免疫系统运转的更好,是免疫系统的驱动力(如脆弱拟杆菌BF839)。
自闭症或与肠胃病相关救星益生菌小组编辑科学家认为,常见的脆弱拟杆菌可以帮助重塑自闭症小鼠的行为。
图片来源:CNRI许多医生和父母反映自己身边的自闭症儿童通常都患有异常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例如慢性便秘或腹泻。
因此一些研究人员推测,在某些情况下,是境况不佳的肠道导致了疾病的产生,但是这样的推论一直以来都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持。
日前,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表明:解决胃肠道问题的益生菌疗法可以减轻小鼠自闭症的症状,而且该疗法对人类同样有效。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美国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家Sarkis Mazmanian表示,在已公布的研究中,自闭症患者的肠道疾病发病率差别很大——从0至80%以上不等,这就使得研究人员很难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
不过,总体来说,这些证据似乎指向了一种联系。
例如,去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项对数千名存在发育障碍的儿童的研究显示,与有其他类型疾病的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出现频繁腹泻或者结肠炎的比例要高两倍。
多年来,Mazmanian和同事一直在研究一种无毒菌株——脆弱拟杆菌对克罗恩氏病等疾病的影响,克罗恩氏病会导致肠道炎症,并使那些本应排出体外的有害物质通过细胞间的连接而渗漏。
尽管研究人员不理解其中的机制,但这种细菌似乎能够恢复受损的肠道,可能有助于关闭细胞连接的缺口。
Mazmanian说:“这种可以修复肠道的机制可用于检测肠道异常是否能导致自闭症。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Mazmanian和同事利用自闭症小鼠模型展开了研究工作。
研究发现,脆弱拟杆菌可以阻止小鼠肠道有害物质的渗漏,并使其肠道内微生物族群更接近正常小鼠。
同时,自闭症小鼠在接受脆弱拟杆菌治疗后,在两项行为测试中的表现都与正常小鼠类似。
该团队将报告发表在12月5日的《细胞》上。
纽约范斯坦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Betty Diamond认为,新研究的一些成果非常令人激动。
但是,她警告说,将脆弱拟杆菌等作为治疗手段用在人类身上还为时过早。
放化疗联合使用脆弱拟杆菌BF839的意义及作用机制一、脆弱拟杆菌BF839具有促使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的作用。
肿瘤细胞含有强大的抗凋亡因子,并且通过自体端粒酶(Telomerase)RNA转录,获得无限增值能力,且生命力极强,较难被完全杀灭。
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瓦解抗凋亡因子发挥功效,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从而起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的效果。
1.脆弱拟杆菌BF839能使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恶性肿瘤细胞含有强大的BCL-2蛋白家族,有抗凋亡的作用,从而使肿瘤细胞的活性较强。
而BAX,BAK,和BAD却具有促凋亡功能。
天门冬氨酸的半胱氨酸酶Caspase家族,被激活后,能促进多种肿瘤细胞骨架蛋白发生裂解,导致肿瘤细胞从所黏附的基质上脱落和细胞形态异常而出现凋亡。
实验证明脆弱拟杆菌BF839能增强凋亡促进基因bad 和Caspase基因的表达,是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一个途径。
实验结果显示脆弱拟杆菌BF839注射组中可见多处处于凋亡不同时期的恶性肿瘤细胞,呈灶状或弥散分布,而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量极少。
脆弱拟杆菌BF839注射组和肿瘤对照组恶性肿瘤移植瘤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0%和90%,bax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和40%。
2.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从而抑制其生长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聚合酶,它能够利用自身携带的RNA 作为模版逆转录合成端粒,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
大多数肿瘤细胞都表现出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正常体细胞由于缺乏端粒酶活性,其端粒随着细胞分裂逐渐缩短,细胞逐渐老化、死亡。
采用了PCR-ELISA法检测,经脆弱拟杆菌BF839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处理前后的恶性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生长受到抑制,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说明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对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权威|科学认证:自闭症儿童有救!肠道细菌便是救星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自闭症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日常交流造成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学习能力下降。
然而,大多数人绝对不会想到,人体的肠胃疾病也会和自闭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最近披露了关于自闭症的一些真相。
大量研究发现,肠胃异常,例如腹痛、腹泻、胀气、便秘以及多屁等,都是自闭症患者普遍的症状,特别是便秘,几乎85%的自闭症儿童都患有这种症状。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肠道内益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少于同龄的健康孩子。
这说明,自闭症患者的肠内微生物菌群,与普通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缺少正常益生菌菌群的儿童,在他们未来生命的某个阶段,易患严重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将会飙升至其他人的三倍。
这个数字实在让人触目惊心!尽管这很不幸,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者的肠道紊乱菌群既是导致问题的关键,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甚至有研究人员直言:“很多人对自闭症存在很深的误解,其实自闭症的根源并不在大脑本身,而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
”据《经济学人》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改变动物的肠道细菌,可以对它们的神经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测,通过修补肠道生态系统来改善自闭症,可能会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
研究指出,肠胃不适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肠内微生物菌群不平衡所致,既致病菌过多,益生菌过少,包括益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过少而导致的。
粪便检测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自闭症孩子肠内益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少于健康的孩子,说明自闭症患者的肠内微生物菌群,与正常孩子相比,是非常不正常的。
肠内微生物菌群影响大脑的发育和人的行为表现,它们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和自主神经系统来与大脑进行沟通,从而调控大脑的工作。
如果肠内微生物菌群不正常,那些过度生长的致病菌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毒素),这些**能够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不能正常工作,体现在症状上,就是精神和行为的不正常,有些症状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幽门螺杆菌相关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Mechanisms underlying roleof probiotics in recovering Helicobacterpylori-associated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damageAbstract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s closely associatedwith many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cludingpeptic ulcers, chronic gastritis, gastric cancer andgastric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umors. Inrecent year, traditional triple therapy for H. Pylori eradication has become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past,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sistance of bacteria. Theaddition of Bacillus sp. BF839 into the regimen has beenproved to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eradication rate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Bacillus sp.BF839increase the eradication of H. pylori by recoveringthe damage of the chemical barrier, biological barrier,mechanical barrier and immune barrier.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 Bacillus sp. BF839; Intestinalmucosal barrier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自发现至今被认为能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以及胃淋巴细胞相关性肿瘤. 近年来传统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对于H. pylori 根除率明显下降, 这与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有关. 在传统三联疗法基础上添加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有效的提高H.pylori 根除率, 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为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修复H. pylori 引起的化学屏障、生物屏障、机械屏障以及免疫屏障的破坏, 恢复消化系正常防御功能, 从而辅助H. pylori 根除. 此文将就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 pylori相关消化系屏障功能破坏的具体机制进行综述.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脆弱拟杆菌BF839; 黏膜屏障核心提示: 脆弱拟杆菌BF839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 H. pylori )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修复H. pylori 引起的黏膜屏障损伤, 恢复正常的消化系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有助于H. pylori 相关疾病的治疗.0 引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 发展中国家约有79%-90%[1,2]的人群感染H. pylori , 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25%-50%[3]. H. pylori 已被确认能够引起多种疾病, 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以及胃淋巴细胞相关性肿瘤. 多年来,人们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将H. pylori 根除. 目前, 传统的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为H. pylori 的一线根除方案, 最初应用时效果理想, 但近年来, 三联疗法对于H. pylori 的根除率有所下降, 这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H. pylori耐药性增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多数实验证实, 在三联疗法根除H. pylori 的同时, 对患者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 能够显著提高H. pylori 根除率[4-8], 减轻不良反应[2,6,9-11]. 这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消化系菌群与H. pylori 之间的关系, 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思考H. pylori感染以及致病与消化系菌群之间关系, 从而为H.pylori 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其中, 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修复H. pylori 引起的消化系黏膜屏障破坏, 辅助治疗H. pylori 相关疾病成为了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将就近年来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1 背景消化系黏膜屏障主要由化学屏障、生物屏障、机械屏障以及免疫屏障构成, 他们共同维持消化系内稳态, 在预防致病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在健康情况下消化系黏膜上皮表面覆盖含有离子、蛋白等物质的黏液屏障. 消化系内分布着种类丰富, 总量庞大[12]的菌群, 他们构成了消化系的生物屏障. 消化系黏膜上皮以及上皮间细胞连接作为机械屏障限制物质及微生物的通过. 而免疫细胞及炎性介质能够在致病菌入侵时及时激活并将其清除. 这些共同作用,维持消化系内的稳态. 人类在出生后消化系内菌群开始定植, 消化系内菌群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遗传学因素、饮食情况、环境暴露以及抗生素应用等[13]. 应用抗生素根除H. pylori 会导致消化系内菌群失调, 引起诸多不良反应. 另外有研究表明, 抗生素灌胃后, 小鼠胃内原生菌群数量锐减,胃内正常的微环境被破坏, 促进H. pylori 的定植[14]. 脆弱拟杆菌BF839是一类适当摄取后能够维持人体健康的微生物[15], 他们不仅大量定居于肠道内, 同时也是胃内原籍菌的一部分, 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提高H. pylori 的根除率, 降低三联疗法的不良反应.由此我们重新思索: 长久以来, 我们一直着眼于H. pylori 的致病以及治疗, 却忽视了H. pylori 阳性患者在感染前是否存在消化系菌群失调、传统H. pylori 根除治疗引起的菌群失调是否增加了H. pylori 根治的难度. 因此, 应用脆弱拟杆菌BF839恢复消化系菌群平衡, 修复消化系黏膜屏障, 治疗H.pylori 相关疾病成为了一条可行的新思路.2 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 pylori 引起的化学屏障破坏正常情况下, 胃内的pH值很低, 大约在1-4之间,能够抑制H. pylori 的活性. H. pylori 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和氨, 升高周围微环境的pH值, 从而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产生有机酸, 如乳酸、乙酸等, 这些酸性物质能够降低胃内pH值, 破坏H. pylori 建立的中性pH微环境[16], 降低尿素酶活性[17], 抑制H. pylori 的生长. Celli等[18]的研究认为, 黏蛋白(mucin, MUC)在pH呈中性时为黏液状态, 在酸性条件下则为凝胶状态. 因此, 脆弱拟杆菌BF839生成酸性物质, 降低pH值, 使得黏蛋白向凝胶状态转换, 阻碍了H. pylori的运动, 使其不易黏附于上皮组织而排出. 另外, 在大鼠模型胃损伤模型中, 双歧杆菌BF-1菌株能够提高Muc5ac的表达, 有助于增强黏膜的化学屏障作用[19]. 因此添加脆弱拟杆菌BF839恢复正常的消化系化学屏障, 有助于黏液层H. pylori 排出体外,从而提高H. pylori 根除率.3 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 pylori 引起的生物屏障破坏健康状态下, 由于胃内pH值较低, 常驻菌群数量相应的较少, 但其种类较丰富, 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20,21]. 胃内菌群的种类与比例和口腔内菌群相似[20,22], 这印证了胃内细菌主要来源为经口食入.H. pylori 感染对于胃内正常菌群的结构以及数量有所影响, 破坏了黏膜的生物屏障作用.研究显示, 当H. pylori 阳性时, 胃内细菌培养以H.pylori 为主[23], 可达93%-97%, 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拟杆菌门数量大幅降低, 非H. pylori 变形菌、兼性厌氧菌数量有所上升, 胃内菌群多样性降低[20,24]. 除此之外,抗生素的应用对于消化系菌群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Hedvig等[25]对应用抗生素治疗胃部不适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口腔以及粪便内菌群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 发现抗生素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这两个位置的细菌多样性, 其中放线菌门数量明显降低, 且菌群状态恢复治疗前水平所需时间最久达4年. 由此我们大胆猜测H. pylori 感染后导致持续感染、溃疡、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 pylori 感染以及抗生素使用所致胃内生物屏障破坏密切相关.Mukai等[26]发现L. reuteri 通过与H. pylori竞争上皮细胞表面中相同的糖基位点,使得H.pylori失去黏附位点而被排出体外. 有动物实验显示预先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灌胃能够有效地阻止小鼠胃内H. pylori 的定植[14]. Lactobacillusjohnsonii La1(LC1)能够有效抑制蒙古沙鼠胃黏膜上H. pylori 的定植[27]. Myllyluoma等和Jensen等[28,29]关于多种脆弱拟杆菌BF839在体外对于H. pylori 抑制作用的实验得出结论,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丙酸杆菌的多个菌株能够有效的抑制H.pylori 对Caco-2细胞的黏附. 这些结果证明了脆弱拟杆菌BF839与H. pylori 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能够抑制H.pylori 的黏附, 修复生物屏障的破坏.4 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 pylori 引起的机械屏障破坏消化系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的上皮连接构成, 上皮连接分为紧密连接、黏合连接、桥粒和间隙连接.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修复紧密连接以及黏合连接, 使得H. pylori 不易到达上皮深处,从而提高抗生素的根除效果.4.1 对紧密连接的修复紧密连接由多种具有功能的蛋白组成, 包括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dhesion molecule, JAM)-1、闭合蛋白、封闭蛋白、闭锁小带蛋白(zonula occlude, ZO)-1等, 这些蛋白能够防止物质自上皮间通过[30]. H. pylori感染后,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进入胃黏膜上皮细胞, 引起ZO-1从紧密连接移位至细菌附着部位[31-33]. 空泡毒素A(VacA)也能帮助松解紧密连接[34]. H. pylori 产生的铵盐能够介导闭合蛋白的功能, 同时能够上调IL-1Ⅰ型受体的磷酸化[35], 破坏紧密连接[36]. 这些作用使得胃上皮紧密连接打开, 上皮通透性增加, H. pylori 能够到达上皮更深处. 乳酸杆菌菌株WCFS1在人体内能够提高人胃黏膜ZO-1的水平和闭合蛋白的水平,离体时能够促进ZO-1定位于紧密连接处, 提高黏膜屏障作用[37]. 尽管, 目前关于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pylori 引起的胃黏膜紧密连接损伤的报道并不多, 然而其修复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系屏障功能损伤的报道却十分丰富. 在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结肠炎、急性胃黏膜损伤等模型中,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防止ZO-1、闭合蛋白、封闭蛋白的丢失,维持黏膜屏障功能[36,38,39]. 这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脆弱拟杆菌BF839在修复H. pylori 引起的胃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破坏中, 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4.2 对黏合连接的修复黏合连接中E钙蛋白是微生物黏附的主要受体. H. pylori 分泌的产物能够引起编码E钙蛋白的CDH1 基因甲基化, 以及E钙蛋白的细胞外域水解, 使得上皮细胞间的黏合连接松解, 这些都有利于H. pylori 定植于胃黏膜,引起病理性变化[40]. 研究表明, 在T84细胞屏障模型中, 乳酸杆菌能够调节编码E钙蛋白以及β钙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稳定黏膜屏障,提高对致病菌的抵抗能力[41].5 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H. pylori 引起的免疫屏障破坏致病菌进入消化系后可引起免疫系统恰当的激活, 消除致病菌. H. pylori 感染后一方面可能引起免疫逃逸, 导致H. pylori 持续感染. 另一方面会引起Smad7、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白介素-8(interleukin-8, IL-8)等细胞因子水平过度升高, 介导免疫反应, 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平衡多种细胞因子的水平, 促进H. pylori 的清除, 同时降低过度炎症反应. Wiese等[42]的研究表明与单纯H. pylori刺激相比, H. pylori 和乳酸杆菌联合刺激能够提高INF-γ水平, 促进单核细胞MHC-Ⅱ(如HLADR)分子表达, 加强抗原呈递作用, 降低H. pylori免疫逃逸的发生, 从而有助于H. pylori 的根除.一项离体实验证明高剂量的嗜酸乳杆菌能够导致Smad7和NF-κB途径失活, 从而减轻H. pylori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反应[43-45]. 植物乳杆菌B7能够降低H. pylori 感染大鼠血清TNF-α水平, 使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 acids, PUFAs)的主要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降低, 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 以上作用与细菌数量正相关,pH = 4时较7时作用显著[46]. 含共轭亚油酸(由乳酸杆菌产生)的培养基能够抑制H. pylori 引起的IL-8 mRNA以及TNF-αmRNA的升高, 在抗炎症反应以及抗癌变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5].一项在儿童中进行的研究显示, 向H. pylori 感染的儿童补充含有脆弱拟杆菌BF839的酸奶, 患儿血清中IL-6水平有所下降, IgA和胃蛋白酶原水平有所上升,这些都有助于抑制H. pylori 在胃黏膜的定植[47],恢复胃黏膜的免疫屏障作用,提高根除效果.6 结论正常情况下, 消化系具有屏障作用, 对于致病菌有着一定的防御功能. 消化系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 不同部位的菌群构成差别较大. 胃内由于特殊的低pH环境, 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 但菌群种类丰富. Linz等[4]认为H. pylori 在50000年前就开始寄居于人体内, 并随人类共同进化.H. pylori 可导致胃部多种疾病的发生, 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致病菌, 因此一直致力于通过了解H.pylori 的生物学特性来提高H. pylori 的根除率, 从而治疗H. pylori 所引起的相关疾病. 然而, 随着传统三联疗法对于H. pylori 根除率的下降, 以及不良反应的增多, 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是否能够通过添加脆弱拟杆菌BF839来恢复胃黏膜屏障功能, 阻断H. pylori 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并辅助根除H. pylori .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脆弱拟杆菌BF839治疗H. pylori 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够稳定胃黏膜屏障, 修复H. pylori 引起的黏膜屏障破坏, 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入脆弱拟杆菌BF839有助于H. pylori 的根除. 然而关于脆弱拟杆菌BF839菌株的选择、剂量、给予时间等具体问题尚无定论[48]. 关于H. pylori 与消化系内菌群的关系以及H. pylori 相关疾病的治疗仍然存在极大的盲区需要我们去探索.。
BF839降低癌症复发几率及发展历程张季阶院士在1983年9月从健康的婴儿体内分离出的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它是一群生活在机体内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具有维护人体健康、调节免疫、抗肿瘤的功能。
由此而来的BF839图腾益生液发现及发展历程如下:1978年春天张季阶发现:癌症病人体内的正常菌数量大大低于健康人1978年夏天张季阶教授收集大量正常菌种让其繁衍,并把这些菌种定植到癌症病人体内1983年9月张季阶教授从健康的婴儿体内分离出一种活力极强的菌种并命名为BF8391984年3月张季阶教授以身试药取得显著效果1985年5月扩大试验对象范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6年2月通过分组实验对照发现,免疫体细胞活性显著增高、血红蛋白升高,具有防癌和缓解癌症的功效1986年11月癌症患者卫生部部长陈真教授服用BF839后康复良好1990年8月BF839被“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微生物中心”保藏1991年7月用生物高新技术培育出图腾益生液初现雏形1991年11月BF839申请的专利成功获批并列入国家尖端技术计划:火炬计划1992年9月获“爱迪生杯”金奖,并得到西方国家专家认可和国际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培养优化菌体2015年6月脆弱拟杆菌(BF839)28代菌体培养成功脆弱拟杆菌BF839的28代成功给更多的癌症病人带来健康的福音。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增强凋亡基因的表达,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含有强大的抗凋亡因子,并且通过自体端粒酶(Telomerase)RNA转录,获得无限增殖能力,且生命力极强,较难被完全杀灭。
脆弱拟杆菌BF839能瓦解抗凋亡因子,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
恶性肿瘤细胞含有强大的BCL-2蛋白家族,在凋亡调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成员BCL-2,BCL-XL,BCL-w,MCL-1,和A1有抗凋亡的作用,而BAX,BAK,和BAD却具有促凋亡功能。
脆弱拟杆菌BF839能增强凋亡促进基因bad 和Caspase家族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是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
图腾益生液BF839提高人体免疫力图腾益生液BF839是我国第一个抗肿瘤的微生态制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批准具有“抑制肿瘤、免疫调节”的高科技微生态活菌液生物制剂,它含有的主要成分脆弱拟杆菌BF839具有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增加肿瘤组织对放化疗敏感性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如胃、结肠、前列腺、肝、肺、食道、乳腺及肉瘤等的治疗,特别适应于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是对抗肿瘤最有效、最安全的微生态制剂。
图腾益生液BF839提高免疫力:
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刺激宿主细胞上特异的TLR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增强巨噬免疫细胞等的活性。
通过重建完善的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抗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脆弱拟杆菌BF839细胞壁完整肽聚糖和细菌裂解物呈现免疫原性,刺激宿主细胞上特异的TLR,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
其中IL-10、IL-6和β转化生长因子,可促进Th0细胞向Th1增强免疫球蛋白的转化,产生IgA(免疫球蛋白A )。
脆弱拟杆菌BF839还能激活T细胞的非特异性功能,从而抵抗感染、细胞突变、肿瘤,并能增加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 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特别是能增加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
并诱导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通过淋巴循环活化全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增强机体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能力。
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自闭症肠道菌群治疗方案,以期为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自闭症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1. 肠道菌群在自闭症中的作用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自闭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调节免疫反应: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自闭症患者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影响神经递质合成: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自闭症患者的神经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3)调节肠道通透性: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肠道通透性,导致肠道菌群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2. 肠道菌群失调与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多项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1)菌群多样性降低: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2)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自闭症患者的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减少,有害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增加。
(3)代谢产物异常: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异常,如短链脂肪酸、硫化氢等,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对自闭症患者的神经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自闭症肠道菌群治疗方案1. 肠道菌群调节治疗(1)益生菌治疗:通过补充益生菌,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
常用的益生菌包括: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2)益生元治疗:益生元是一种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
2. 肠道菌群重建治疗(1)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菌群移植到自闭症患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BF-839 脆弱拟杆菌BF-839是脆弱拟杆菌目下对人体最有益的一个菌种,有抗癌抑制肿瘤生成、提高免疫系统、清除体内抗生素等作用,是自体菌。
因其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故被培养和提炼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抗疾病。
BF-839 脆弱拟杆菌(b.fragilis) 属于自体菌类目下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能分解糖,对胆汁耐受。
为类杆菌属的代表株。
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端钝圆而浓染,中间有不着色部份。
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人体内口腔、呼吸道、肠道的正常菌群,与维持消化系统平衡和机体抵抗力息息相关,是免疫系统的驱动力。
目前部分对人体有益的脆弱拟杆菌中已被深入研究应用于健康领域。
(1)脆弱拟杆菌化学描述脆弱拟杆菌(b.fragilis) 能分解糖,对胆汁耐受。
为类杆菌属的代表株。
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端钝圆而浓染,中间有不着色部份。
专性厌氧、无芽胞、无动力、直径为0.5×1.3~1.6um 。
专性厌氧菌,氯化血红素和20%胆汁可促进其生长。
牛心、牛脑液血平皿培养48小时,菌落1~3mm ,园,微凸,灰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大多不溶血。
生化反应弱,解糖。
解酶反应阳性,葡萄糖的终末代谢产物有乙酸和琥珀酸;吲哚不定,耐胆盐,水解七叶灵。
不还原硝酸盐。
产生苹果酸盐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细胞壁粘肽层含有二氨基庚二酸。
依据对鼠李糖、海澡糖,甘露醇发酵及吲哚试验可区别本组菌落。
dna的g c含量为39~48%。
本菌主要分布于结肠和口腔中。
(2)脆弱拟杆菌作用及应用脆弱拟杆菌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
可以释放消炎物质,帮助免疫系统保持平衡。
很多时候,它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发号施令,进行操纵。
这种操纵并不会抑制或减弱我们免疫系统的性能,相反,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功能。
因其是自体菌,所以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因此被针对性的培养和提炼,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工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领域。
肠道脆弱拟杆菌(BF839):可以让人远离自闭症
肠道细菌能够影响消化、过敏反应以及新陈代谢,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
但是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出现更深入影响,甚至会深及人类大脑。
现在人们对于肠道菌群的生态系统已经耳熟能详了,在全球各地,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对这个微生物组(Microbiome)如何调节人类的想法和感觉进行探索。
而且现在一些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证据,这个总重量在一磅到三磅之间、包含着一千多种不同的细菌、由万亿个细胞共同形成的细菌集合物,可以在很多的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的疾病。
近几十年来,在自闭症的研究上我们取得了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
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大约四分之三的自闭症患者都会出现某些胃肠功能异常,例如消化问题、食物过敏或麸质过敏(gluten sensitivity)。
这项研究结果促进了科学家们检验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之间的潜在联系,最近几期的报告以及研究显示着,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萨尔基斯·马兹曼尼亚(Sarkis Mazmanian)主要对肠道菌群中一种常见品种——脆弱拟杆菌BF839(Bacteroides fragilis)进行深入研究,很多的研究证实,脆弱拟杆菌BF839zai 自闭症儿童体内数量较少。
在两年前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的一篇论文中,马兹曼尼亚以及同事对类似于自闭症症状的小鼠使用了取自人体的脆弱拟杆菌BF839进行饲喂,结果显示这种细菌不仅改变了小鼠体内的菌群组成,更加然人欣喜的是,脆弱拟杆菌BF839更改善了它们的行为,结果显示,这些小鼠的焦虑程度降低,与其他小鼠的互动更多,重复性行为明显的减少。
马兹曼尼亚在2012年,因为他在肠道菌群方面的贡献,从而获得了麦克阿瑟奖。
马兹曼尼亚将这一研究发现称为为对研究微生物如何在自闭症和其他神经发育障碍中起作用所取得的“潜在的突破性进展”。
马兹曼尼亚表示,直到目前的试验现象表明,治疗自闭症时调整肠道细菌可能会是一项可行的措施,至少对某一些病人来说是可以成功的。
“也许我们可以扭转这一疾病”,马兹曼尼亚说,“如果除掉产生4EPS的源头,那么自闭症症状便会消失,这是我们在小鼠模型中发现的”。
马兹曼尼亚在2012年,因为他在肠道菌群方面的贡献,从而获得了麦克阿瑟奖。
马兹曼尼亚将这一研究发现称为为对研究微生物如何在自闭症和其他神经发育障碍中起作用所取得的“潜在的突破性进展”。
马兹曼尼亚表示,直到目前的试验现象表明,治疗自闭症时调整肠道细菌可能会是一项可行的措施,至少对某一些病人来说是可以成功的。
“也许我们可以
扭转这一疾病”,马兹曼尼亚说,“如果除掉产生4EPS的源头,那么自闭症症状便会消失,这是我们在小鼠模型中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