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影响人的心理健康_金锋
- 格式:pdf
- 大小:72.08 KB
- 文档页数:2
肠道菌群社交行为
肠道菌群是指体内存在的各种细菌,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影响社交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肠道
菌群与社交行为的关系。
首先,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的心情。
肠道菌群与人的神经系统紧
密相连,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
的某些细菌可以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这些神经
递质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人的社交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的细菌可以通过影响大脑的回路和神经递质来
影响人的社交行为,如社交焦虑和情感调节等。
最后,我们如何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社交行为呢?一种方法是通
过饮食来进行调节。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益生菌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酸奶、豆类、高纤维的水果和蔬菜等。
同时,我们也应尽量少食用
过多的脂肪和糖分,因为这些食物不利于肠道菌群的生长。
总之,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
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肠道菌群,以保持健康的社交行为。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其中,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
一、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众所周知,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居住的大量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类型。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消化、免疫、代谢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与心理疾病之间关联的兴趣。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某些有益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一些致病菌的数量则显著增加。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功能紊乱,从而对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
二、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机制尽管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神经递质、炎症反应和代谢物。
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产生或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合成5-羟色胺,而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被认为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
2.炎症反应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
而肠道菌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异常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破损、免疫功能异常等,从而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间接影响抑郁症的发生。
3.代谢物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代谢物的产生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称为DOPAC的物质,而DOPAC的缺乏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肠道健康与情绪稳定性的关系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会将肠道健康与情绪稳定性联系在一起。
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我们的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场所,它还被称为“第二大脑”。
这是因为肠道内有着庞大的神经系统,其中包含了大约一亿个神经细胞。
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脊髓中的神经细胞数量。
这些神经细胞与大脑通过神经通路相互连接,形成了所谓的“肠脑轴”。
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道菌群,对肠道健康和情绪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是一个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包含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稳定性。
例如,有害菌过多可能会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
炎症会释放出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包括情绪调节。
长期的肠道炎症可能会导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对我们的情绪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清素被称为“快乐激素”,大部分是在肠道中产生的。
如果肠道健康出现问题,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来间接影响情绪。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免疫系统可能会被激活,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也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和情绪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饮食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炎症和通透性增加。
相反,富含膳食纤维、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酸奶等,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
压力也是影响肠道健康和情绪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我们处于长期的压力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出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肠道细菌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肠道细菌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健康,还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肠脑轴在肠道和大脑双向之间提供源源不断的信号和物质。
肠道菌群产生的神经递质和其它物质会沿着迷走神经这一“高速公路”传播。
如果“高速公路”的任一头出现问题,另一头都会知道的。
当然,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某些物质也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然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因此,我们的肠道通常也被称为第二大脑,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认知功能和行为。
肠脑轴和情绪健康当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一团叫做神经嵴的组织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成为肠道神经系统。
它们就像是出生时被分开的“双胞胎”,但仍然通过一种叫做迷走神经的“电话线”相互联系。
我们经常听说双胞胎尽管相隔千里,但却心有灵犀。
我们的肠道和大脑之间也是如此。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
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也有这种双向影响。
健康平衡的肠道通常与阳光开朗的性格有关,而抑郁和各种心理问题则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低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50-9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也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
情感创伤通常也会引起肠脑轴敏感。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患者通常也有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相似的脑部病变频率。
所有这些疾病都是相关的,因为它们都涉及炎症、免疫功能障碍、肠道通透性增加,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与我们的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菌群改变会导致大脑的神经化学变化,进而影响行为。
我们的行为发育肯定是受到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多样性的影响。
人体内调节情绪和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5-羟色胺,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帮助神经细胞相互沟通。
人体内95%的5-羟色胺都来自肠道,而肠道微生物在5-羟色胺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的肠道不高兴,不能很好的工作,那么你也不会高兴。
在过去的30年里,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并诱发大脑中的化学变化。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联性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中,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联性,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一、肠道菌群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类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微生物。
它们在体内起到很多重要功能。
首先,肠道菌群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其次,它们参与免疫调节过程,促进身体对外界环境产生适当应答。
此外,它们还产生多种有益代谢产物,如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二、抑郁症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它以心境低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疲劳等症状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对抑郁症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1. 肠-脑轴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肠-脑轴”理论,该理论认为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进行沟通。
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一个因素。
2. 菌群多样性变化一些文献报道了肠道菌群多样性在抑郁患者中的改变。
比如,有学者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菌群多样性较低。
这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3. 菌群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化合物,如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等。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影响神经功能。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存在变化,这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4. 炎症反应一些学者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增加了抑郁症风险。
实验证据表明,在某些抑郁患者中存在低度的持续性炎症反应。
因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可能有助于减少炎症并缓解抑郁情绪。
肠道内菌群异常会导致行为异常
*导读:加拿大的一些研究人员表明,我们人体的肠道内有
一些细菌,可影响我们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
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
加拿大的一些研究人员表明,我们人体的肠道内有一些细菌,可影响我们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
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肠胃疾病往往伴随着情绪焦虑和抑郁。
此外,科学家怀疑一些精神疾病也可能与肠道内菌群异常有关。
每个人的肠道内生活着大约2000种细菌,它们被称为肠道
菌群,其职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包括帮助吸收营养或防止感染等。
研究报告说,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所谓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增加。
BDNF是一种活跃的蛋白质,存在于大脑海马区、皮质层、小脑和某些负责学习记忆的重要区域。
此前有研究显示,BDNF与抑郁和焦躁有关。
科学家还证明,老鼠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在口服抗生素后,它们变得更为焦躁或谨慎。
当停止口服抗生素、肠道菌群恢复正
常后,老鼠的行为和BDNF水平也恢复正常。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肠道内菌群异常会导致行为异常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决定行为的因素很多,但肠道菌群属性和稳定也会影响行为,任何因为抗生素或者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都可能使行为发生变化。
这为未来利用腑道菌群调理治疗行为疾病提供了研究基础。
肠道菌群调节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肠道菌群调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惊人,其种类多达数千种。
它们与人体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调节、代谢等。
那么,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又有何关联呢?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通路与大脑进行“交流”。
肠道内的神经元可以感知菌群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还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
例如,一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血清素,这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血清素的合成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长期的压力、睡眠不足、过度使用抗生素等也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既然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关系密切,那么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抑郁症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为肠道菌群调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饮食调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同时,减少加工食品、糖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补充益生菌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通过服用益生菌补充剂或食用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可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引言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各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日趋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消化、免疫、代谢以及心理健康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二章:肠道菌群与消化肠道菌群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帮助人体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成分,释放出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同时,肠道菌群还参与胆汁酸代谢,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第三章: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能够维持一种平衡状态,阻止有害微生物侵入人体。
同时,肠道菌群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疾病。
第四章:肠道菌群与代谢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它们能够影响人体对食物的能量提取和储存,从而影响体重的控制。
此外,肠道菌群还参与一些代谢产物的合成,如短链脂肪酸等,对人体代谢有一定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第五章: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肠脑轴向与大脑进行信息传递,影响情绪、认知等方面的表现。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相关。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人体心理健康状态。
第六章: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使用抗生素等都可以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不同的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选择,以及谨慎使用抗生素,对维持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十分重要。
第七章:肠道菌群调节的临床应用随着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肠道菌群调节逐渐成为临床上的新方法。
肠道菌群与精神健康的关联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体。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除了对身体的影响外,肠道菌群与精神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的肠道中有着数万种不同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了多种生物化学过程,例如食物消化、维生素合成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等。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稳定与我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肠道菌群与情绪和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途径与我们的大脑进行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中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
这些神经递质对我们的情绪和应激反应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肠道菌群紊乱时,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应激反应异常。
其次,肠道菌群与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肠道菌群的调整,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这一发现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此外,肠道菌群还与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 的发生有关。
ASD 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疾病,患者常表现出社交交往障碍和言语沟通困难。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 ASD 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发育,导致 ASD 症状的出现。
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为 ASD 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肠道菌群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以改善精神健康问题,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饮食的调整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而促进精神健康的恢复。
此外,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摄入也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调节情绪和减轻应激的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肠道菌群与精神健康的关联目前仅为初步研究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情绪与行为肠道菌群与人类的情绪和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我们对于其中具体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却不甚了解。
为此,本文便针对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情绪与行为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现报道如下。
1.肠道菌群1.1 人体内肠道菌群的种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肠道内有1000-1150种细菌,大约100万亿个,10倍于人体的细胞,且每个机体至少有160种优势菌种。
肠道不同部位细菌组成不同,大肠尤其结肠部位是微生物系统密度最高,活菌数量多达10-10。
目前已研究出的细菌有50个门,主要有拟杆菌门、硬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等。
1.2 人类与体内肠内菌群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机体肠道内的菌种与宿主相互依存和制约,维持动态平衡;当宿主或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平衡被打破,生理机制发生病理性变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1.3 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于人类而言,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调剂的作用,其主要是竞争肠内营养物质、调节免疫反应,达到抵抗病原菌、致病菌体内定植的目的,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2.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2.1 炎症反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产生了人体70~80%的免疫细胞,而肠道菌群失衡时会对炎症和抗炎因子的合成分泌造成影响,从而会导致人体内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症细胞因子。
而上述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又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机体长期受紧张压力等不良刺激,导致HPA 轴功能亢进,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通过多种途径引起抑郁症状。
2.2 脑-肠轴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会通过对脑-肠轴功能造成影响而引发神经类疾病的发生。
脑-肠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两大系统,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应答系统,脑肠通过此轴进行信息双向交流,信息从中枢传出调节胃肠感知、运动及分泌功能,反之胃肠作用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情绪和行为。
第1页 共2页
北京科技报/2015年/12月/21日/第052版
专栏
肠道菌群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金锋
肠道内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菌群,它们和宿主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深深影响宿主的
健康。不过,肠道菌群的作用可不止如此,研究发现它们不仅调控肠道活动,还影响宿主的脑功能
和行为,人类的心理精神健康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
很多人心情糟糕的时候会出现口腔溃疡、疱疹等症状,这是人体内菌群与心理互动的典型案
例。在焦虑时,神经细胞中的五羟色胺水平迅速降低,寄生在三叉神经结的疱疹病毒会根据神经
细胞的安定程度,来决定是否寻找新的宿主,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感染,出现口腔溃疡和面部疱
疹,于是你说“最近事儿多有点上火”。
人体不但有大脑,还有第二大脑,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迈克・格尔松教授最早提
出的。肠管和肠道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形成了人体的第二大脑——肠脑,它影响人的喜怒哀乐、
思维和认知能力。过去我们以为一些疾病是脑部的问题,忽略了肚子方面的原因,实际上肠道对
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正常人群中50%~80%的个体携带幽门螺旋杆菌,这种
细菌不仅是胃癌的元凶,它所产生的碱性蛋白——尿素酶可造成血液中高血氨的状态,是人类的
情绪杀手,我们推论幽门螺旋杆菌与老年痴呆症有一定关联。
肠道的神经元被误以为仅仅是控制消化和蠕动,实际上肠道通过迷走神经直连头脑,可以将
信息从肠道传播到头脑。肠道拥有独立于大脑的复杂神经系统,其神经元数量远远超过脊髓和外
周神经系统。“肠脑”负责向头脑递送所需的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如果肠道传递的
这些物质减少,会使信息传递减少。如果将迷走神经切断,动物的很多本能行为会消失。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调控人的生理和心理,人的很多行为可能来自于我们的肠道。例如,厚
壁菌能够强化免疫力,拟杆菌影响体重,梭菌可使脾气性格失控,肠胃炎症可导致女性抑郁样行
为。肠道微生物可以让我们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甚至孤独症,研究人员发现患有这些疾
病的人,同时患有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而且这不是偶然的。有直接临床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
干预能够控制这些心理异常疾病。
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构成肠-脑轴的交流系统,动物研究和临床观测结果表明,
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平衡的肠道菌群
有利于宿主的身心健康,如果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肠脑疾病和中枢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
阿尔兹海默症和自闭症等。了解肠道菌群对宿主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治疗精神和心理疾病。通过
对白鼠(慢性束缚应急抑郁模型)施以NS8 乳杆菌,发现其焦虑、抑郁等行为减少,识别记忆能力
得到提高。食用NS菌的动物行为更加安定,而未食用NS 菌的动物则躁动不安、好斗,学习、
记忆力明显低下。
日本仙台医院曾对两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NS乳酸菌治疗,在2个月后的心理测试中
显示,两名患者的测试结果都较之前有明显改善。临床应用已经发现各类益生菌的独特作用,例
如鼠李糖乳杆菌可减轻强迫症、脆弱拟杆菌能缓解孤独症,瑞士乳杆菌有利于治疗焦虑和抑郁症。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肠道菌群、肠道和脑这三者进行着密切的信息交换。肠道菌群参与调控
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人的身心健康受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很大,人类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各类精神疾病药物,有益共生微生物将是解决人类精神和心理问
题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甚至发现,通过服用共生菌治疗心理精神类疾病,比普通药物作用更快。
不过每种益生菌都有独特的性质,不可盲目使用。益生菌的有益作用依赖于和宿主的相互作
第2页 共2页
用,即使是相同益生菌在不同宿主中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不尽相同,因此还需要经过充分的研究才
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