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介绍陈1
- 格式:pdf
- 大小:11.40 MB
- 文档页数:88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自然观的转变与教学应对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的内容和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教材,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关于自然观念的内容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自然观念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教师在面对自然观念的转变时,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界,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本文将对《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自然观的转变进行历史回顾,并探讨其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自然观转变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观的变化,并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然观转变的教育。
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自然观的转变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分析教师应如何应对自然观转变的影响,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观的变化。
通过对教材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及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探讨如何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然观转变的教育。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出有效的教学应对方法,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自然观提供参考。
展望未来,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对自然观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自然观在教育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对自然观的呈现与演变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
自然观在教材中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对于自然、人类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在早期的教育教材中,自然观主要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支配关系。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1.1开放互动的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1.1 开放互动的世界》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鲜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全球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他们可能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全球化的概念,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国际责任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全球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如何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增强国际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全球化的氛围。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全球化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全球化的认识。
2.讲解全球化:简要介绍全球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化趋势。
3.分析我国的国际地位: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5.总结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增强国际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教材的基本结构1.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上下册各设计了4个专题。
每个专题下4课,每册共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一课的进度安排。
上册:1.我是小学生啦2.校园生活真快乐3.家中的安全与健康4.天气虽冷有温暖下册:1.我的好习惯2.我和大自然3.我爱我家4.我们在一起2.教材有两条线索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
空间既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或者领域(自我、自然、家庭、社区、国家),也指学生心理空间。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有时,时间与空间也会重叠,如在低级孩子的心理空间上,基本是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的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同时,穿插了季节与时间的线索,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冬天与新年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节假日的内容。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单元位置:本单元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建议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入学教育中进行。
单元目标: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第2-3页编者目的: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学建议1: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开展“我的开学第一天”“你的心事我来猜”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图中小女孩)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第4-5页编者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教学建议1: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孩子,如不识字的孩子,认识新书就有一定的困难,要理解、认可,积极帮助她。
加强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思路(一)从各学段法治教育重点把握初中法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1.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意识,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2.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
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3.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4.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同,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5.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初中法治教育阶段目标:1.初步了解基本法律常识;2.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4.初步具备辨别是非、依法维权、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宪法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从而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从知晓、理解、认同三个角度展开。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法研讨学习笔记2020年2月,我参加了上级组织的统编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培训,本次学习由我们郑州的赵杰老师主持,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有PPT,有视频,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感悟。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感悟:一、第一部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的整体框架介绍从最早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今天的《道德与法治》,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将政治内容淡化,强调道德,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经历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认同自己,尊重他人(重点强调在家庭和个人领域)。
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的整体框架分成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
涉及到七大主题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主权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
二、五下《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梳理整体看是对应小家大家国家三个家的家庭社会祖国的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
三、《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培训中就统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在教学上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
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分析陶元红一、三年级上册教材总体特点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
低年级学生: 形象思维为主, 思维直观、具体、形象。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 逐渐向深刻发展。
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 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
(一)单元主题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四个问题域四个单元不是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四个领域。
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 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 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这些价值观在教材中并没有用概念直接表达, 而是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感悟并内化于心。
(二)教材编写以“学”为主线, “教”隐含在学习活动之中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材范例设计的基础教材以源于学生生活的范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通过交流或反思生活得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提升。
第一课以婴儿、幼儿、小学三个阶段的范例唤起学生生活经验。
2.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第2课用游戏、做家务、交流、推荐好书、制作书签5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教材中还有到野外和社会上观察活动, 5分钟妈妈体验活动, 独自一人在家的演一演活动等。
3.设置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三年级教材的栏目共8个: 活动园、交流园, 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知识窗、小贴士、相关链接。
除此之处, 还有一些隐含的活动, 如38页“小小故事会”, 39页的“制作感谢卡”。
各栏目的活动意图活动园:需要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动手的活动, 既包括班级、小组的现场活动, 也包括课外的社会学习活动。
交流园:学生课堂上的观点交流和思想分享活动, 也包括观点碰撞的辩论活动。
故事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三上16页美国核物理学家拉比的故事, 21页鲁迅的故事。
阅读角:同龄人的作品、适合儿童阅读的寓言、童话, 或者是成人带有哲理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