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
然而,有时候语言会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现象,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口误”这个现象。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
想说“我想去买一瓶可乐”,结果却说成了“我想去买一瓶可乐瓶”。
这种口误让人感到尴尬,但也不禁让人发笑。
有时候,口误还能带来一些意外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其次,我们来谈谈“歧义”这个现象。
有时候,一句话可能会被不同的人理解
成不同的意思,这就是语言的歧义。
比如,当你对朋友说“我今天真的很饿”,有的人可能会理解成你想去吃饭,而有的人可能会理解成你需要他们请你吃饭。
这种歧义让人感到有趣,也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之处。
另外,我们还可以谈谈“谐音”这个现象。
有时候,一些词语之间存在着谐音
关系,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比如,“猪年”和“祝年”谐音,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用“祝你猪年大吉”来祝福对方,这种谐音带来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总的来说,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无处不在,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让我们珍惜这些有趣的语言现象,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作文小学五年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语言现象。
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和惊喜。
就拿前几天我遇到的一件事来说吧。
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那叫一个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们走到一个卖鱼的摊位前,妈妈想买条鲫鱼炖汤。
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大姐,来看看我的鱼,新鲜得很呐!”妈妈看了看鱼,问道:“老板,这鱼咋卖呀?”老板立马回道:“十五块一斤,您瞧瞧这鱼多活蹦乱跳的。
”妈妈皱了皱眉说:“哎呀,太贵了,便宜点呗。
”老板摇了摇头,一脸为难地说:“大姐,真没法便宜,这都是最低价了,我这鱼可是早上刚从鱼塘里捞出来的,新鲜着呢!”妈妈不死心,继续砍价:“老板,你就给便宜点,我经常在你这买鱼,照顾照顾老顾客嘛。
”老板犹豫了一下,说:“那行,大姐,看您这么会说,给您算十四块五一斤,不能再少了。
”妈妈一听,笑了起来:“行,那给我来一条。
”就在老板准备捞鱼的时候,旁边一位阿姨也凑了过来,指着一条大鱼问:“老板,这条咋卖?”老板看了一眼,说:“这条大的十八块一斤。
”阿姨瞪大了眼睛:“啥?这么贵,你这是金子做的鱼啊?”老板被阿姨的话逗乐了,笑着说:“大姐,您真会开玩笑,这鱼可都是好品种,肉嫩着呢。
”阿姨撇了撇嘴:“再嫩也不能这么贵呀,便宜点我就买。
”老板无奈地说:“那给您算十七块一斤,不能再低了。
”阿姨还是不满意:“十五块,行我就要,不行我就走。
”老板苦着脸说:“大姐,您这砍价也太狠了,我真没赚头了。
”阿姨作势要走,老板连忙喊住:“得得得,十五块就十五块,卖给您了。
”看着他们你来我往地砍价,我在一旁笑得不行。
这砍价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的“战争”,双方都想尽办法用语言来说服对方,一个想把价格抬高,一个想把价格压低,那场面可太有意思了。
买完鱼,我们又来到了卖水果的摊位。
妈妈看到红彤彤的苹果,问:“这苹果甜不甜呐?”摊主拍着胸脯保证:“甜,绝对甜,不甜不要钱!”妈妈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皱了下眉头说:“嗯,这也不是很甜啊。
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与语言及其使用相关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现象:
一、词语的滥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词语被滥用。
例如,“随意”通常被用来表示随便、不在意,但其实其本意是“任意、无拘束”。
又如,“黑历史”被用来形容不光彩的过去,但其实“历史”不应该带有任何价值判断。
二、口语化语言的流行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口语化的语言越来越流行。
例如,“666”、“哈哈哈”、“嗷嗷待哺”等都是口语化的语言。
这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影响人们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造成语法、拼写等方面的错误。
三、网络术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术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喷子”、“割韭菜”、“梭哈”等都是网络流行语。
这些术语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四、方言和口音的影响
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是官方语言,在学校、工作场所等正式场合使用,但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人们可能更习惯于使用方言或口音。
这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
五、外来语的渗透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词汇被引进到中文中。
例如,“OK”、“CPI”、“WiFi”等都是外来语。
这些词汇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传统文化。
总之,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
了解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避免错误和误解。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同音字:同音字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例如“妈”和“马”、“花”和“发”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同音字而产生误解或闹出笑话。
2. 谐音梗:谐音梗是指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来创造幽默或有趣的
效果,例如“虾和蚌同时考了一百分”(因为“虾”和“瞎”谐音,“蚌”和“棒”谐音)。
3. 方言差异: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不同地区的方言可能有
很大的差异。
例如,“膝盖”在一些方言中被称为“波棱盖儿”,“聊天”在
一些方言中被称为“拉呱”。
4. 网络用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用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
的一部分。
例如,“666”表示赞扬或支持,“蓝瘦香菇”表示心情难过。
5. 外来语:生活中有很多外来语,例如“沙发”、“咖啡”、“坦克”等,它们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而来的。
这些语言现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
变化性。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标题, "一言不合就撕逼"——当代社交网络语言现象。
在当今社交网络的时代,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在网络上的言
辞变得越来越激烈和冲突。
有些人一言不合就开始撕逼,不管是在微博、微信还是其他社交平台上,这种现象都屡见不鲜。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的匿名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
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和冲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社交网络上的言论也经常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有时候人们会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误导,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冲突。
除此之外,社交网络上的言辞激烈也与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一些问题而情绪激动,但是他们会选择忍耐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在网络上,人们可能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大动肝火,因为他们觉得网络上的争论不需要承担实际的后果。
然而,这种言辞激烈的现象并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
在网络上,我们应该学会
尊重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言论,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动肝火。
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应该学会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
总的来说,社交网络上的言辞激烈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
自己的行为来改变这种现象,让网络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交流平台。
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1. 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混用现象,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中英文、方言和外来语等。
2. 整理房间时发现的无数张纸条、备忘录和便签,记录着生活中的语言交流。
3. 各种生活场景中的标语、广告语和口号,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语言的运用和创造。
4. 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中经常出现的趣味短语、流行语和梗,成为属于当下生活的一部分。
5. 在市场、商店和餐厅等地,语言的运用对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在公共场合,如车站、机场和学校等,人们常常使用语言交流来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
7. 各类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多种阅读材料中所运用的文字语言,展示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8. 生活中常见的语音识别技术,如智能音箱、语音助手等,改变了人们与语言交互的方式。
9. 生活中出现的方言和地方特色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10. 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中,人们常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语言形式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
浅述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生活中,语言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与人交流、看电视、读书等各种情境中都会不自觉地遇到各种语言现象。
本文将围绕几个常见的语言现象展开讨论。
一、虚词的使用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如“的”、“地”、“得”、“了”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引导句子成分,表达语气、态度、语境等作用。
在口语中,人们常常使用虚词以表达强调、感情等,如“好了好了”、“你在干嘛呢”、“我真的不知道”等。
而在书面语中,过多地使用虚词会导致文风过于复杂、琐碎,造成阅读难度。
二、方言与口音方言是特定区域或族群之间口头交流的语言。
使用方言使人们能更轻松地表达情感,增加亲切感,然而,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中,方言会成为交流障碍。
由于不同方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大相径庭,人们需要用零散的语言知识来交流。
同时,口音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虽然在同一语言区域内,不同语音语调的使用都会导致交流障碍。
三、俚语的使用俚语是特定文化、地域、时代等的习惯用语,常用于非正式的口语交流中,如“自闭”、“中二病”等都是当今社交媒体中极为流行的俚语。
俚语的短小精悍、有趣幽默往往能够轻松达到交流目的,但俚语的流行也会伴随着进一步的群体分化,成为一些人难以理解的“封闭语言”。
四、网络用语的流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用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2333”、“喵”、“doge”等。
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娱乐性,能够带给人们更加生动有趣的交流体验,也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不过,由于网络用语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很多网络语言在短时间内便成了过时的追忆,部分人群的阅读难度和接受度也相对较高。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现象无处不在。
我们应该在适当应用语言现象的同时,根据语言的交际和表达目的,用语规范、通俗易懂,让语言在交流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趣的语言现象例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出各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一、方言方言是指某一地区特定人群使用的独特语言。
地球上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方言。
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同的街区都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方言。
方言之间的差别通常是在词汇,语法和发音方面。
方言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征,也是社会个体身份、文化认同的标志。
例如,中国的方言就有普通话、广东话、山东话等等。
二、语剧语剧是由纯粹语言表现出来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表演感染力。
语剧运用纯净的语言以及细节的描述和人物表情来表达情感。
它通常不需要太多的布景和造型,力求在语言表达上达到极致。
例子如英国威尔士地区传统的语剧,说唱故事。
三、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又称口述文学,是指通过口头传统或讲述达到文学艺术的效果。
口头文学的主要作品类型是叙事诗、叙事歌谣、传说、神话等。
它是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社会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常常是在口头上就陆续发展、传承下来的。
它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
例如阿拉伯国家的《一千零一夜》就是一部口传的文学作品。
四、词语演变词语演变是指词语的含义、用法、读音或拼写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例如,“红太阳”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个标志,现在已经成为流行歌曲的歌词。
五、新词创造新词创造是指用新的单词或短语来描述新的事物和现象。
新词创造是由社会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事物和新观念造成的。
例如网络用语中的“马蜂”,它的词义是“网络上的说话过多、喧宾夺主或引起争议的人或事”。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语言现象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也是不断演变的。
语言越来越灵活,通过新词创造、俚语、方言等形式不断地丰富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也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可以在语言中看到人类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沉淀和展现。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标题,当“嗯”成为生活中的万金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使用到一个词语——“嗯”。
这个词语似乎已
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用来表示同意、表示思考、表示赞同、表示不耐烦等等,可以说是一种万金油的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当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时,对方说了一句话,我们可能会回应一句“嗯”,这个“嗯”可能是表示我们同意对方的看法,也可能是表示我们在思考对方的话语。
当我们在工作中和同事讨论问题时,也会经常听到“嗯”这个词语,它可能是表示我们赞同对方的意见,也可能是表示我们在听对方说话时的一种礼貌回应。
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当父母对我们说了一句话,我们可能也会回应一句“嗯”,这个“嗯”可能是表示我们听到了父母的话语,也可能是表示我们对父母的话语不太感兴趣。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嗯”这个词语的多功能性。
它可以用来表示同意,也可
以用来表示思考,还可以用来表示赞同,甚至还可以用来表示不耐烦。
这种多功能性让“嗯”成为了一种非常方便的语言工具,它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发挥不同的作用,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嗯”这个词语的影响力。
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语
言现象,无论是在口语交流中还是在书面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嗯”的身影。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回应方式,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加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嗯”已经成为了一种万金油的存在,它在我们
的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交流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让我们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生活中的趣味语言现象
“坐下来”等于“坐下去”,“月亮地下”等于“月亮地上”,“打胜了对方”等于“打败了对方”等等。
还有些说法,一个是肯定的,一个是否定的,但意思也可以捏在一起。
如“好喜欢”等于“好不喜欢”(都是“很喜欢”的意思):“好热闹”等于“好不热闹”(都是“很热闹”的意思);“好容易”等于“好不容易”(这回却变成都是“很不容易”的意思了):“差点儿摔倒”等于“差点儿没摔倒”(都是“险些儿摔倒”的意思);“解放前”等于“未解放前”(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种语言现象呢?一句话,这是语言的约定俗成。
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把它们称为“习惯语”。
并说:“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
站在语法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
生活中语言现象及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思想表达的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比如方言、俚语、网络用语等。
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习惯,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方言是某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俚语和网络用语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它们常常充满创意和幽默,成为人们交流的新方式。
其次,语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心理和情感的特点。
比如,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使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夸张的说法,比如“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挡着”,这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而讽刺和比喻则常常用于表达对某些现象或行为的不满和批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现象中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比如,一些网络用语和新词汇的出现,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一些语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一些歧视性词语的使用和传播,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性别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现象中去思考和分析这些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也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现象,从中汲取智慧,让语言成为更好的交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标题,说话越来越粗鲁。
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话时变得粗鲁起来。
不
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一些粗鲁的言辞。
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粗鲁呢?
首先,我觉得社交媒体的兴起可能是一个原因。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
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导致了一些人在言论上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变得粗鲁起来。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在面对面交流时也变得更加粗鲁。
其次,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
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更加暴躁和粗鲁。
当人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他们往往会用粗鲁的言辞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冷静地思考和沟通。
最后,我认为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家庭和学校里,缺乏对礼貌和
尊重的教育,导致了一些人在言行举止上变得粗鲁。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和礼貌。
总的来说,说话越来越粗鲁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会对社会交流和人际关
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保持礼貌和尊重,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谈谈我身边的语言学现象外国语学院王璐佳学号:01025023 一一年的秋冬之际,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学习语言学概论。
尽管已经学了近二十年的说话,这样一门课却还是觉得新鲜有趣得很。
每每下课意犹未尽,回宿舍与人交谈总免不了咬文嚼字一番,也收集了不少有趣的例子。
不妨借着期末作业的机会,略记几笔,当然做不成什么学问,废话几句浅谈一篇,聊胜于无罢了。
一堂语言学概论上下来,让我这个自以为已经在实践中顺利地解决的了语言学问题的外语学习者既汗颜又兴奋,于是随后几天我在图书馆找来几本相关的书读了读,渐渐发觉我所谓之“无甚新奇”的语言学其实还大有可发掘之处。
这门课程学着学着,忽然觉得,会说话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西哲有云: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可见“说话”之不可或缺。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享有这种幸福感的不只有人类,然而我认为没有那个物种能比人类的语言更加优美细腻,有着更加伟大的力量,在这种伟大面前连上帝都要心生恐惧,专门毁了巴别塔来阻止人类交流。
不过也多亏了他,我们这样学外语的学生以后才能混口饭吃。
我的专业是俄语,经历了一年的苦闷挣扎终于走进了这门顽固而热情的外语的大门,从而也渐渐认识学习外语是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过程:每当我们试图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时总会遗憾的发现任何语言都不能取代原著而表达出和作者一样的感情。
国别、地区、古今、身份地位都能造成语言的差异,然而除此之外,个人在语言方面的修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伶牙俐齿者能自圆其说,铁齿铜牙者能嘻笑怒骂,笨嘴拙舌者则要遭抢白,正是这样的差别成就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譬如《红楼梦》中的晴雯一番冷嘲热讽竟就刺痛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同理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
说话这件事,我们是要学一辈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一幅灵魂的肖像,展示着我们不同的性格,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下面我就略取几例来作证。
所谓贵人话语迟,在我们宿舍雪人(昵称)是一个典型的“贵人”。
身边有趣的语言现象
一、作文题目:身边有趣的语言现象
二、作文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世界里,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它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有趣的是,与其他语言相比,中国话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现象,让人们为之惊讶。
首先,中国话发音多多样,不同地区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江浙话有大量双音节的词语;而东北方言中,多音节的词也比较常见。
这使得一段话的发音不同,甚至容易让人听不明白。
其次,中国话有着很多成语,其表达方式精辟而形象。
因此,有时候我们使用成语,可以一语道破,把某件事情表达的更加形象、更加直白。
再者,中国人的习惯也比较有趣。
例如,大家都喜欢以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说话,总是把真实的想法装作两面三刀,这样可以避免办公室矛盾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中国话的现象比较有趣,它们让我们可以拿它们来表达更多的想法。
但是,在使用这些现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掌握它们,以免影响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 1 -。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标题,当“哈哈哈”成为了一种语言现象。
在现代社交网络时代,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在聊天时使用“哈哈哈”来表示笑声。
这个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哈哈哈”这个词语最初是用来表示笑声的,但是现在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多
功能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在聊天软件上,还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都会看到人们使用“哈哈哈”来表示不同的情感和意思。
首先,“哈哈哈”可以表示开心和愉快。
当我们看到一段有趣的笑话或者搞笑
的视频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聊天中输入几个“哈哈哈”,来表达我们的开心和愉快之情。
其次,“哈哈哈”也可以用来缓解尴尬和尴尬的场面。
当我们在聊天中遇到一
些尴尬的话题或者场景时,我们也会使用“哈哈哈”来缓解尴尬,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
此外,“哈哈哈”还可以用来表示无奈和无语。
当我们遇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
的事情时,我们也会用“哈哈哈”来表示我们的无奈和无语。
总的来说,现代社交网络时代的“哈哈哈”已经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可以表示开心和愉快,还可以用来缓解尴尬和表示无奈。
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希望我们能够在使用“哈哈哈”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用心地去理解和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意思。
浅述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
语言的发展、各种语言现象的出现,正是适应人们在实践中的各种需求。
可以说,语言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的现象,各种语言现象就是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以下是对生活学习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调查研究。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它的附带品——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用语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如果青蛙只有一人嘲笑,恐龙的样子没人知道,如果面对孤独只有烟酒相伴,惟有齐参与,共分享,才能超越12亿倍的爽,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网恋、网聚狼的力量。
”这是近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网络搞笑篇。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一些“网络语言”的含义,你恐怕就不明白有什么搞笑之处。
因为在聊天室里、BBS、OICQ上,大家把“青蛙”比作长得很丑的男人,把“恐龙”比作长得很丑的女人,而把“狼”比作在网上的坏人。
诸如此类,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二、现在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
最近又看到一位语文专家的旧作,说“据新华社电,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里面接连出现的是:‘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有人统计了一下,总共有72个‘死了’”。
这篇文章还说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布置学生作文,“一共有30篇文章,平均用词量竟不超过200个。
这些作文通篇是大白话,很少见到成语俗语,更不用说别出心裁的个性化的语言了。
学生语言患上了贫血症。
”我不由感到这种现象是应该得到社会关注的。
三、词义在它产生的开始总是单一的,但在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由于词音形式有限,而要表达的词义却具有相对的无限性,这就要求一个词音形式固定和表达若干相互关联的意义。
因而词往往在原义的基础上派生出转义来,即由概括反映A类事物,发展到反映和A类事物有联系的B类事物或C类事物。
现代汉语量词不仅存在着这种转义现象,而且某些量词的形成就是从其他词类转义而来。
这实在是量词独有的特点。
量词一般也不单独使用,它总是和数词构成数量结构再和其他词组合。
量词词义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一定词义的聚合,而且也依赖于和一定词语的搭配、组合进入具体的言语环境中。
因而现代汉语量词的转义现象,无论表现在它的词汇形态上,还是它的言语形态上,都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四、在语言错乱现象中也有繁简字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在一家饭馆用餐,那里的包间都有漂亮的名字,如红梅、绿荷、翠竹等。
我们所在的包间叫“青鬆”。
朋友们都想不出“青鬆”二字的意思。
我把这名字与“红梅”等等相联系才恍然有悟,说这包间必定叫“青松”。
饭馆老板以为“松”是简化字,笔画多才是繁体,所以写成“青鬆”了。
朋友们都笑说肯定是这样。
还有一次在外地一餐厅聚宴,门外的招牌大书“××门大餐厅”。
可是餐厅内部所有的玻璃窗和重花门都印着紧密排列的“××鬥”字样。
与会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三个字的意思。
我根据辨认“青松”的经验说“××鬥”就是“××门”,餐厅老板以为“鬥”是“门”的繁体字,所以这样写。
于是好事者便去把老总请来,向他指出“鬥”是斗争之斗,不是“门”字。
老总却说:“我们这餐厅是面向海外的,海外人士不认识简体字;这个‘鬥’就是‘门’的繁体。
你们不认识,可以回家查字典。
”说罢扬长而去。
当时在座的人都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谁能为了较真而特意回家拿本字典来呢?
五、近来,反常理的“被什么什么”,近来成了一种特定贬义词的模式,颇为流行。
这是
很值得玩味的一个语言现象。
由于“被字词”和“被字句”具有修辞意义,加上“被”字本身是一个非常“能产”的“粘着语素”,老百姓于是因时因事,而造出无数以该字为固定前缀的新词来。
这些新词,又多是反常规、反常理的,即不能和不该“被”的,也“被”——为的是在有理与无理的强烈对照之下,极力突出被动的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不愉快和不幸结果,并意在言外地对可笑的施动者加以辛辣的或善意的讽刺。
如大学生“被就业”,作为社会谋职者的大学生,明明待业,却被热衷于“政绩”的施动者凌空蹈虚,仅从名单上“就业”了,可不是强行被“被”吗!
六、在汉语表达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它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如:“好”和“好不”。
一般都表示肯定的意思,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都是很热闹的意思,“好快活”和“好不快活”都是很快活的意思,“好伤心”和“好不伤心”都是很伤心的意思。
但是,“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却是很不容易的意思,是否定的,如“我好容易才把这作业做完”与“我好不容易才把这作业做完”都是“不容易”。
这样,有时表示肯定的意思,有时表示否定的意思,需要认真区别。
七、正词反用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正词反用,往往包含强烈的语气,能抒发浓烈的感情,阐发深层的意蕴,例如“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表面意思是“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愤怒地面对(敌人)丛集的刀剑(指当时的白色恐怖)……”,其实它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哪里忍心)看着……”,在这儿,鲁迅先生通过一个“忍”字将自己的忍无可忍的心态细腻地描绘出来,将自己的愤怒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正词反用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无尽的意思,抒发强烈的感慨,巧妙运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八、在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规范中,副词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但近几年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现象时常出现在口语、广告、影视剧、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当中,例如“特戏剧”“很农民”“非常中国”,成了比较流行的一种现象。
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副词与名词之问有所省略,有人认为这时的名词已形容词化;这些解释的基点都是认为副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不是汉语句法的一般规律,而是带有修辞性的。
九、词语错用也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有两个较为引人注目的实例:一个是把“明日黄花”错成“昨日黄花”;另一个是把“差强人意”错解为“使人不满意”。
这两个成语都是有典故的:“明日黄花”出于苏轼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题中标明“重九”,可见“黄花”是指重阳节专赏的菊花。
到了“明日”九月初十,那花便成为过了节令之物,因此连蝴蝶也为之惆怅了。
“差强人意”出于《后汉书·吴汉传》,说吴汉在一场大战中“意气自若,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故而刘秀称赞他“差强人意”,意思是较能振奋人的意气;后来便演化为大体使人满意的意思。
错用这两个成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它们的出典而望文生义。
这就犹如拾到了信用卡到银行取钱,却不知道原来设有密码,结果钱取不出来,反而为人所笑。
十、古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频频出现。
首先,经过历代沿袭和语言实践早就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直到现在,仍有名词作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就分别作了“餐”、“宿”的状语。
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动词短语,即“风餐”和“露宿”。
“风餐”就是在风里吃饭;“露宿”就是在露天睡觉。
又如“左顾右盼”、“虎踞龙盘”、“南征北战”、“日新月异”、“风驰电掣”、“龙腾虎跃”、“豕奔狼突”、“大江东去”、“风流云散”、“土崩瓦解”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都属于这种名作状的语言现象。
其次,有的名词作了状语,逐步跟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凝结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笼罩”中的“笼”,本是名词,这里是“用笼子”,作了“罩”的状语,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诸如此类的还有:“卷席”、“响应”、“雀跃”、“瓜分”、“鲸吞”、“瓦解”、“洞察”、“猩红”、“雪白”、“漆黑”等。
再次,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像古汉语一样,可以直接用来作状语。
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生活既要规范,又要繁荣,只有科学地规范,才能健康地繁荣,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对语言生活科学地进行规范,有利于国民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准确快捷,往更大处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汉语向世界传播。
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