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7
浅析网络中的英语新词4.1.3 语义方面语义方面,合成词的意义不是其构成两个或多个单词意思简单的叠加,往往有特殊的含义。
例如:egosurfing在互联网、数据库、出版物或研究论文中寻找自己的名字;get-rich-click通过网上投资或从事与网络有关的贸易来致富。
4 . 2 派生词派生词表现了词根和词缀的关系,这意味着新单词的形成是通过添加词缀到其他词或词素。
与合成词不同的是,派生是增加英语单词数量的一种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派生词缀可以进一步分为前缀和后缀。
学习词缀是增加词汇量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式。
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词缀和准词缀。
例如电脑和电子产品的流行普及催化了cyber-(网络的),Wiki-(维基)等的出现。
如:cyberbalkanization根据兴趣爱好将网民分成无数个小团体;cybervigilantism由网民采取的对网络罪犯的惩罚;cyberfiction网络小说;wikiality维基事实;wikification开放网络内容,允许多个使用者合作撰写。
5 . 特有的词汇变化除了以上讨论的复合构词法和派生构词法外,新的词语和表达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创造出来。
5 . 1 发明法(invention)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有的词汇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所以许多新字被创造出来迎合社会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人们用语活泼生动,更容易被人记住和使用。
例如DotCom(网络公司)。
其实我们也会把已有的词语添加新的意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明创造。
就拿menu菜单来说,一说到menu,我们首先想到去饭店点餐,但是在网络中,它是指在电脑屏幕上以框架显示程序指令的清单。
5 . 2 混成法(blending)混成法是由两个单词通过连接第一个单词的开头部分和第二个单词的结尾部分或者是都取两个单词的开头部分所混合而成的新单词(胡壮麟,2007)。
例如:webzine网络杂志,它是取website的开头部分和magazine的结尾部分混合而成。
语言运用新题型示例1、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刊印一期以创新为主题的专刊,请你写一则刊首语。
要求:要用到比喻的手法;100字左右。
(6分)示例: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当你手捧着这一期校刊时,你的心中一定会激荡起无比的欣喜、激动和骄傲!看着大家写下的这些"创新"的生活场面,让我们看到一朵朵花儿在校园里绽放异彩。
那一篇篇创意满满的鲜活文章。
凝聚着希望,洋溢着幸福,昭示着未来…… (比喻手法2分,突出创新主体2分,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2分)2.阅读李商隐的《赠荷花》,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释:诗歌首二句写世间的花和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花被供人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这两句总写花的幸和叶的不幸,以花叶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可贵的品质。
请你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把加粗的诗句扩展成一段富有理趣的话。
要求写出荷叶与荷花的相映成趣,100字左右。
示例:荷花在荷叶的臂弯里尽情吐露芬芳,如痴如醉;荷叶在荷花无私的荣光里尽情伸展卷曲,无拘无束。
它们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美在这自由的时空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是叶的美梦,叶是花的温床,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了整个令人沉醉的苘塘。
3.学校开展“美丽校园,爱心公益”活动,倡导同学们收集饮料瓶,换钱做公益。
请在下面倡议书正文初稿的空白处补写语句。
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字;注意内容贴切,语意完整,表达连贯。
(5分)夏日炎炎,饮料可口。
这种乱丢空瓶的行为,让校园成了一个大垃圾场。
我们向全校同学发起倡议:。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校园增添亮色,为社会奉献爱心。
示例:饮料空瓶呢?同学们随手把它们丢弃在校道旁、草丛中、教室里做自律爱人的标兵,做维护清洁的卫士,做社会公益的先锋【答出一处3分,两处5分;每处修辞恰当1分,内容贴切1分,表达连贯1分。
】4.仿照下面画横线的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比较语言学论文: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对比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隐喻。
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定义、类型等基础上,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隐喻现象,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中的隐喻及其内涵。
关键词:隐喻; 应用; 文化内涵;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我们就无法描绘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甚至无法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詹蓓,2003)。
由此看来,隐喻之于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
隐喻是当下语言学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体现不同事物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
作为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喻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被使用到。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隐喻概念是语言构成的基础,它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只是被狭隘地视为修辞学这样的边缘学科的研究对象(伍静,2019),因此,有关隐喻的传统理论和研究也仅仅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
实际上,隐喻并非只是修辞那么简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语言学的转向和心灵哲学浪潮的出现,隐喻理论的研究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关注(陈凯莹,2019)。
隐喻学研究的热潮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其代表人物就是乔治·莱考夫。
他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涉及到人类的概念系统以及对概念系统的认识,是人们思维、行为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总之,隐喻渗透在日常交流和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简单讨论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
1、隐喻的概念1.1 、隐喻的定义隐喻又被称为“暗喻”,是文学创作经常使用到的语言修辞手法(周莉,2018)。
顾名思义,隐喻可以理解为隐含的、不明显的比喻,即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选项:A:在本质是一致的B:有着根本区别C:有不大的差别D:基本一样答案:【有着根本区别】2、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A: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B: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C:语言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D:区分语言与言语使语言的研究精确了范围答案:【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3、问题:下列关于符号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随意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B:符号内容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具有物质性C:符号形式是内容所表达的意义D: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答案:【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4、问题:语言具有能产性是因为()选项:A:线条性与递归性B:渐变性与递归性C:双层性与任意性D:双层性与递归性答案:【双层性与递归性】5、问题: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是指()选项: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答案:【组合关系】6、问题:汉语中的“房子坏了”中“房子”一词可以用“道路、轮胎、衣服”替换,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选项:A:组合关系B:对立关系C:聚合关系D:互补关系答案:【聚合关系】7、问题:下面不属于语言寒暄功能的是()选项:A:吃了吗B:你还好吧C:这是到哪里去呢D:你叫什么名字答案:【你叫什么名字】8、问题: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选项:A:语言B:文字C:体态语D:数学符号答案:【语言】9、问题: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选项:A:语言体系B:言语活动C:言语机制D:体态语系统答案:【体态语系统】10、问题: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选项:A:结构主义语言学B:社会语言学C:历史比较语言学D:转换生成语言学答案:【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二章单元测试1、问题:护士对住院病人说:“我们该吃药了。
由布龙菲尔德公式看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作者:朱文静刘景霞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朱文静刘景霞内容摘要:作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布龙菲尔德从行为主义和唯物主义机械论出发,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本文依据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应理论,具体分析该理论在教学、广告语和交际语中的应用,由此辅助理解,增添学习者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学不是空中楼阁,是生活中可感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刺激反应理论应用一.布龙菲尔德与其语言观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是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一度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代”。
他的著作《语言论》(Language)摒弃了内省(自我体验)的方法,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想;另一个是美洲人类学、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工作模式。
前者涉及的是如何“科学定位”语言现象的理论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如何“科学处理”语言现象的实际问题。
[1]8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问题。
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1]85“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曾在《语言论》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行为是因果序列的一部分,恰恰就和我们在物理和化学研究中所观察到的一样。
”[2]35田野调查中归纳论证的方法对布龙菲尔德的影响也很深远,“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结构模式和结构内容,研究者对此不能做出任何歪曲”[1]88,由此,布龙菲尔德认为任何的语言研究都应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的描写之上且需要得到实证。
二.刺激反应理论及结论为探究言语行为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一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假设杰克和琪儿正沿着一条小路走去。
现代汉语的零形回指回指是修辞学的一种术语,是指在一段话或语篇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及同一个词,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的现象。
而零形回指即指在本身应该出现回指词的地方用零代词代替。
例如:(1)小芹那年九岁,0晌午做捞饭,0听见妈妈哼哼得很中听,0站在桌前听了一会,0把做饭也忘了。
例(1)中每个0处回指主语都是“小芹”,但却没有用实际的人称代词回指,而采用零形回指,但不影响全句的理解。
李讷先生是国内较早关注汉语语篇中回指现象的学者。
他认为零形式出现于话题链中,其功用是将分句连接成一条话题链;代词的出现标志着一条新话题链的开始;名词出现于一个段落的开头(转引自Chauncey ,1998)。
陈平先生认为所指对象在话语中具有强连续性,是使用零形回指的必要条件。
而所指对象做主语时连续性最强。
熊学亮在《英汉前指现象对比》一书中用认知语法理论分析汉语零前指现象。
这些研究大多关于零形回指的产生条件,本文就零形回指在汉语中的使用形式和文化原因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零形回指的必要性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来说,零形回指是一种“语言减缩”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零形回指避免作者重复表达同一事件以节省资源,体现了“经济原则”。
对作者而言,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语言使用者往往会倾向于尽量缩减的形式以避免精力的浪费。
而对语言获取者来说,一定的零形回指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语句的意义,太多的回指反倒导致语句的冗长,复杂以及?唆。
再加上回指的内容大多为旧信息。
语言交际者会更侧重新信息的获得,所以旧信息不宜过多的重复,使用零形回指代替更为方便。
二、零形回指在汉语中的几种使用形式零形回指是汉语常用的一种回指形式。
汉语中有几种常见的零形回指的使用形式,例如:代词的零形回指;名词的零形回指;动词的零形回指等。
1、代词的零形回指代词的零形回指,即指在用代词回指的地方使用零形词代替。
代词的零形回指在汉语中是最为常见的,尤其是在语篇中人称代词的零形回指。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标题,说话越来越粗鲁。
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话时变得粗鲁起来。
不
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一些粗鲁的言辞。
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粗鲁呢?
首先,我觉得社交媒体的兴起可能是一个原因。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
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导致了一些人在言论上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变得粗鲁起来。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在面对面交流时也变得更加粗鲁。
其次,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
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更加暴躁和粗鲁。
当人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他们往往会用粗鲁的言辞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冷静地思考和沟通。
最后,我认为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家庭和学校里,缺乏对礼貌和
尊重的教育,导致了一些人在言行举止上变得粗鲁。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和礼貌。
总的来说,说话越来越粗鲁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会对社会交流和人际关
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保持礼貌和尊重,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