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33篇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8
德行第一【题解】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
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的言语行动。
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容丰富。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
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
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
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 则说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
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
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 则记下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
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珍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
在对入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
这多是值得肯定的。
其宁一些主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
例如第15 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
第16 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
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陰森恐怖。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
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的名士而受到尊敬。
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并包,“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也同样受人尊敬。
此外,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是维护道德的表现。
例如第35 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的祭祀;第39 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23 则反对放荡不羁等。
世说新语33篇《世说新语》是一部汉语文学经典著作,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共包含33篇,记录了东晋至南朝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典故和谚语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世说新语》的33篇。
1. 重名(褚先生令重名)这篇主要讲述的是晋代褚允谟在担任兰陵令时,命令收集百家姓并让当地百姓改名,以避免重名混淆。
褚允谟将姓名改为隶属于对应生肖的名字,这种改名法被称为“令重名法”。
2. 共产(谢康乐二事共产)这篇讲述的是谢安和康乐两人因为奔丧相遇,谈话中发现彼此都对一些事情有兴趣,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同学习和研究。
他们的友谊被称为“共产”。
3. 御寇(滕王阁序)这篇是《滕王阁序》的原文,叙述了晋代丞相王羲之在御寇时前往滕王阁写下的一篇文章,赞美了诗人与往事的相遇与交融的美妙。
4. 简帛(樊夫人字子华)讲述的是樊夫人以其博览群书而受到重视,并且她的文章富有文学风格,甚至在当时都被认为是一种“简帛”风格,即简洁而生动。
5. 省事(孔子避地金滑故乡人送)这篇讲述的是孔子流亡时前往金滑,金滑人为了避免孔子费事,将来往路上一切有可能会让孔子费事的东西全部清除干净,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之情。
6. 十七(韩昭侯问陈轸十七事)这篇讲述的是韩昭侯与陈轸的对话,其中包括了陈轸经历的七年流亡、十年收集苏张文章的经历,十七件事情涉及到了诗、书、礼、乐等多个领域,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7. 轩冕(琅琊王诏冠冕注)这篇讲述的是琅琊王在袭位时,尚书郎裴楷草拟的冠冕诏文,声称要承担天下重任,让人感受到了隆重的气氛。
8. 逸民(芝崔馆启)这篇讲述了逸民的故事,逸民是指隐居山林、不受世俗束缚的人,他们在文化传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9. 京华(刘琨楼题)这篇讲述的是刘琨在建筑楼阁时所赞美的景色,文中对京华地方的美景以及瑶华宫楼的精致细腻刻画得非常生动。
10. 坚贞(陆云南逢嘉)这篇讲述的是陆云因王允妻子的死而自杀殉节的故事,表现了忠贞不渝的品质。
《世说新语》题解(1—36)《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
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
《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
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现箴捷悟夙慧豪爽下卷二十三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
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
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
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
周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xiá气.,为乡里所患.。
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指“好争斗”的意思。
为:被。
患:祸害(认为是祸害)。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是祸害。
2.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bào犯.百姓。
蛟:母龙曰蛟。
并:一起,指蛟与虎二者。
暴犯:侵犯。
暴:...急骤;猛烈谓:把……称作。
译文:当时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为害百姓。
3.义兴人谓.wèi为wéi三横hèng,而处尤.剧.。
谓.:.称呼,叫作为:是尤:更,特别,尤其。
剧:厉害。
译文: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或.说.shuì处杀虎斩蛟,实冀..hèng唯.余.其一。
..jì三横或:有人。
说:劝说。
实:其实。
冀:希望。
三横:三害。
横:凶暴,不讲理唯:只。
余:剩下。
译文: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害。
5.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mò],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即:立即,就。
或:有时。
没:沉没。
俱:一起。
译文: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跳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有时浮在水上有时又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搏斗。
6.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gēng相.庆。
谓:认为。
更相:相继;相互更:轮番译文: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7.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竟:竟然。
闻:听说。
里人:乡里人。
始:才。
意:心意,想法,愿望。
译文:不料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活着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有了悔改的心意。
8...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cuō tuó,终无所成。
[世说新语容止]《世说新语》容止篇一: 《世说新语》容止作者:刘义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
王出语人曰:“双目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名士传曰:“楷病困,诏遣黄门郎王夷甫省之,楷回眸属夷甫云:‘竟未相识。
’夷甫还,亦叹其神俊。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
时人以为“玉人”。
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闲。
”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世说新语·德行》全文德行第一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
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长文尚小,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获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2023年《世说新语》读后感 15篇《世说新语》读后感1最近,我们班又读完了《世说新语》。
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
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
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
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的我云里雾里,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2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
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
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
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
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
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
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__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世说新语》读后感3《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有则三言两语,有则数行。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却无不使人有所收获。
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部分: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吕氏春秋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李斯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杨雄)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传诗)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16.“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沭猴而冠”出自《史记》。
一、《荀巨伯探友》【原文】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
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赏析】《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前言《世说新语》是一部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献集。
它是晋代文学家刘义庆汇总的名人言行故事的辑录,全书共计33篇,收录了来自东汉至南朝的名士达士的言行,以及他们的名言警语。
这本书中的故事跨足了各种领域和经历,它们传达着智慧和真理,不仅在古代是很有名的读物,在现代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设计了两个教案,来帮助学生了解《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教案一:《世说新语》中的名言目标•了解《世说新语》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名言警句背后的道理和智慧•将名言警句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活动1.引入:介绍《世说新语》的概述和背景,并让学生了解这本书的重要性。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搜索《世说新语》中的名言警句,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3.展示:每个小组将他们的发现展示给全班,并分享他们对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和感受。
4.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他们从这个活动中学到的东西,并考虑如何将这些名言警句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结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了解了《世说新语》中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这些名言警句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这些智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案二:《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解读目标•听懂《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理解其中所传递的智慧和道理•分析故事背后的核心思想,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活动1.引入:介绍《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概述,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并分析故事背后的核心思想。
3.讨论:学生将分享他们对阅读的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并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故事的含义和道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他们从这个活动中学到的东西,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尝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结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听懂《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并理解其中所传递的智慧和道理。
学生们将能够分析故事背后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作者介绍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孝标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4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