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及甘肃高原训练基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3.46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分类及其规则一、前言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确管理对象,通过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从而促进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求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规模较快,数量逐年提升,总体而言,全国的体育训练基地大约有300 多个,其中包括我国的高原训练基地、冬季训练基地、单项体育训练基地等。
如果管理这些数量众多的体育训练基地,首要的是做到分类管理。
正所谓分类是管理的第一步工作,分类的前提之一是标准明确。
现在,对训练基地的研究大都只是在理论层次上进行探索和讨论,对训练基地现状的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定性较多,定量和实证较少。
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电子查阅法对我国体育训练基地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结合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地理气候条件、基地利用率、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分类状况,为实现体育训练基地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
二、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总体分类训练基地是为运动训练提供后勤保障,为了提供运动训练的根本的保证。
体育训练基地把运动员、教练员联系在一起,可以加深彼此了解,有利于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训练、实施训练调控与训练计划的调整。
我国体育训练基地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依我国行政区域划分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国家级训练基地,省、市、训练基地和地、市级训练基地。
国家级训练基地是指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或国家体育总局与省市、地市XX局共同投资兴建管理的体育训练基地;省级体育训练基地是指由各省XX局或者各省XX局与地方XX局共同投资兴建管理的体育训练基地;地市级训练基地是指由地方XX局投资或与企业公司共同兴建的体育训练基地。
一般而言,高层次的训练基地比低层次的训练基地的规模要大,训练基础设施要好,管理要严,后勤保障更到位。
(二)依基地包含运动项目划分按基地包含运动项目可分为单项运动一训练基地和综合训练基地;单项训练基地只为各单项运动训练服务,具有独特性。
青海甘肃旅游注意事项
青海和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两个重要旅游目的地。
在你进行青海甘肃旅游之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高原环境适应:青海和甘肃大部分地区都位于高原地带,海拔较高。
如果你
来自低海拔地区,建议提前做好高原适应训练,以免出现高原反应,比如头晕、恶心等症状。
2. 季节选择:青海和甘肃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宜人。
最佳旅游季节
是春秋两季,气候适宜,景色优美。
如果你想看到青海湖草原的壮丽景色,可以选择夏季。
3. 穿着建议:由于青海和甘肃地区气温较大,白天和晚上温差较大,所以在穿
着上要做好调整。
建议携带夹克、羊毛衫等保暖衣物,同时也要准备一些轻便的夏季服装。
4. 饮食问题:青海和甘肃的特色美食很多,比如青海的羊肉串、甘肃的牛羊肉
面等。
但是对于胃部比较敏感的人来说,要注意选择饮食,避免食物过油腻或过辛辣。
5. 文化尊重:青海和甘肃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非常重要。
在拍照时,尽量不要拍摄当地居民未经同意的照片,遵守当地社会公德。
6. 安全问题:旅游时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
保管好个人贵重物品,不要随意
接受陌生人的招揽,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在户外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导游的安排和指示。
【游泳高原训练中几点问题的认识】游泳高原训练伤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已经注意到在高原环境中人体能够对低压缺氧的刺激产生适应,而且通过对运动训练也能够使运动员在此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竞技能力。
后来通过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证明,这种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的做法,的确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尤其是196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9届奥运会之后,高原训练一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因此,我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其中某些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使大家对这种训练方法能有一个更为科学的认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高原训练服务比赛。
一、高原训练简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缺氧训练。
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通过高原缺氧和负荷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缺氧的重适应变化。
二、高原训练中选择适宜高度和纬度的问题(一)选择适宜高度时应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对高原训练中海拔的选择随着各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多样化起来。
从理论上以及有关实践研究的资料来看,1760m是最低高度,在这种海拔同度上,红细胞(Rc)、血红蛋白(Hb)等生化指标开始明显升高。
但当运动员从2366m进入3200m时,训练强度降低,生理反应明显加大,表现为最高心率不高,感觉走不动,头痛,乏力。
尤其是来自平原的运动员在3200m的第3天,其训练强度继续降低,头痛无力,高原反应强烈;而来自高原的运动员此时训练强度已经可以提高,最大心率也有所回升,心率恢复得也较快,机体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消除。
这说明高原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平原运动员。
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认识到,在3000m以上的高原训练确实有着不少不利影响,因为大量关于高原训练中海拔的研究文献里都承认一点,即高度越高,能进行的训练的量和强度就会越小。
并且,国际运动医学会在1974年墨尔本举行的第12届运动医学会议上通过决议指出:“对超过2286m的高度的训练要给予密切注意,并禁止在3048m以上高度的地区举行比赛”。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优势条件分析及几点建议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优势条件分析1.1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路线赛道的选择设计是一座城市向外界展示的窗口,也是马拉松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城市在路线上都选择能体现和宣传城市文化底蕴的线路和起点。
从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路线看:全程比赛是沿黄河百里风情线进行,黄河两岸建成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路面宽阔、平坦,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另外,黄河风情线沿途有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百年中山桥、白塔山、古老的皮筏摆渡等多处兰州市著名景点和名胜古迹,可以让参赛运动员及观众领略兰州市“黄河之都”的迷人风采,感受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无限魅力。
比赛起点设在市中的东方红广场,是兰州市的标志性文化广场,比赛的出发点占地面积大,路面宽阔。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道是全国马拉松赛最佳赛道之一。
1.2天气和气候条件天气和气候条件对马拉松比赛具有很大影响,尤其在亚高原环境下,气温、降水、湿度、风力、太阳辐射等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马拉松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和比赛成绩。
具气象专家研究,当气温在14-16℃,湿度在30-60%之间,气压在1015-1023hPa,风速在2-5米/秒时,最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创造好成绩。
兰州马拉松气候资料采用1981-2010年30年气候段和2001-2010年10年气候段进行分析,每年6-9月份,为兰州市的黄金气候季节,平均气温17.85℃,黄河的日蒸发量最大,沿黄河边进行比赛,空气相对湿润,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较小,在这个季节比赛,将会使运动员发挥最好水平,提高比赛成绩。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兰州马拉松选择6月10日上午8时开始,此时日出后不久,紫外线强度为中等,气温18℃左右,相对湿度55%,较为舒适,同时从气象条件考虑,对于避开中午前后炎热和防御高温天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马拉松发令枪响后,在2-3小时的比赛时间里,气温大致在18℃-23℃之间,相对湿度在55%-40%间变化,从兰州气候资料分析看,在上午开赛时段里基本上不会出现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影响,气象条件有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卷总第#"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月!"#$%&’"()"$*+,-.*/%01-$.0*2("$)&*0"%&’0*0-.((-./0-&1234524)6-027,!!!!!!!!!!!!!!!!!!!!!!!!!!!!!!!!!!!!!!!!!!!!!!!!!!!!!!!!!!!!!对高原训练问题探讨王琳)(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8,**,*""""""""""""""""""""""""""""""""""""""""""""[摘要]高原训练自上世纪9*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高原训练的基础理论和训练经验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但也暴露出高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高原训练的热点问题:文章就模拟高原训练同传统高原训练之间的关系,高原训练应以能力提高为重点,训练的控制不能简单地依靠机能监测和评价、适应期问题、高原训练中速度训练问题和种族差异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高原训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客观地进行分析,提出高原训练的针对性建议:加强高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探讨:[关键词]高原训练;理论于实践;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8=*9高原训练,主要是利用对不习惯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系统适应,并与定期使用的身体练习相结合,来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它已进入现代高级运动员的训练系统:高原训练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非洲运动员在世界中长跑运动的成就,已成高原训练在世界范围推广最具权威性的广告:我国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利用高原环境的地理优势,在经济条件不发达或欠发达的条件下也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同样证实了高原训练手段的优势:高原训练对所有项目,特别是对耐力性项目成绩的提高,在运动界基本形成共识:我国在耐力性运动项目方面成绩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制约我国运动员在!**+年奥运会上能否取得主办国应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制约因素:国家体育总局特别重视高原训练,把高原训练作为突破“))"”的一条重要手段:但目前高原训练,无论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无论从理论研究看,还是从操作实践看,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加以摸索和探讨:3模拟高原训练同传统高原训练之间的差异“模拟,是用制造和研究模型的方法来考察物体的某些现象、过程或系统,利用模型可确定或弄清新构造的物体在构成方法上的特性和合理性:模拟是认识论的主要范畴之一,实质上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无论是理论的方法(这时用各类符号的和抽象的模式),还是实验方法(此时用实物模型)都以模拟为基础: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纬度、经度、海拔、气压、氧分压、湿度、日照、温度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效应的复杂性(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及高原训练过程的复杂性(项目、训练量、强度、时间、密度、个体、平原比赛的再适应等),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对高原训练的研究和把握程度来说,还很不深入、不系统,因此,采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模拟法对高原训练中的一些较难分析、把握、解决的问题,采取人为控制(如控制高度),对其某个方面进行单独的、片段的模拟研究,取得数据,然后同传统高原训练加以分析、比较,不断揭开高原训练中的许多奥秘,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而且近[收稿日期]!**8=)!=!+[作者简介]王琳()"#)—)男,天津市人,教授,主要从事运动训练研究: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成果!两者比较来看,模拟高原训练可以弥补传统高原训练的不足,能稳步提高各个训练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传统高原训练在高山氧转运、氧利用、葡萄糖转运、血管扩张等方面效果明显!模拟高原训练由于低氧持续刺激时间短,因而对机体心肺功能刺激和机能状态的改善远不如前者!很明显,前者主要供研究和个别项目少数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使用,而后者为众多项目大多运动员采用!模拟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传统高原训练!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如同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一样,虽然都是森林,原始森林有层次之分,而人造森林除了人工种植的树木外,很难有参天大树、灌木、草被之分;原始森林比人造森林要复杂得多!两者都需要有人走近,认识,而“走近,认识”的手段之一是模拟,其最终目的是揭开传统高原训练的秘密!前苏联科学家研究认为:“空气、日光、气候、高海拔是高原训练成功的四大要素!”新鲜的空气富含氧离子,能使运动员机体得到某种清洗,使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剧烈运动排出体外;充足的日光能够杀灭生物污染扩散到空气中的病菌;而凉爽的气候则可以保证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训练时不至于中暑;高海拔地区则以其特有的缺氧环境,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从而使运动员在激烈的运动中血液携氧能力增强,而这正是不少项目,特别是耐力性项目不可缺少!这也正是传统高原训练最大的优势所在!!模拟高原训练应以过程控制和能力提高为重心从运动生理学理论来看,运动应激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生理活动的基本理论!运动应激分为警戒、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运动训练能使运动成绩上升主要是抵抗阶段!在这一阶段,机体调节能力提高(包括酶和结构蛋白质增加、激素平衡调节加强),机体能源储备能力提高,机体防御动员能力提高(内环境变化的免疫力调节能力等)!很明显,没有抵抗阶段,就不可能产生适应,运动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抵抗阶段是训练周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其后期机体防御能力可能降低,持续原有负荷或不适当的超负荷都会导致机能下降,因此这一阶段特别要注意加大对运动员身体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从运动实践来看,训练过程必定遵循着辩证唯物论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运动!训练过程就是通过机体内不断发展的矛盾运动,打破原有的生理状态的内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并通过量到质的不断变化,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提高!在这一系列矛盾运动、在打破机体内平衡过程中,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氧转运系统、骨骼肌等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在一定限度之内,而且经过一定时间又能恢复到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范围!即生理生化指标的不正常是绝对的,正常则是相对的!正常只是机能恢复和赛前调整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平原训练,还是高原训练都是如此!国家皮划艇队为备战雅典奥运会,分三个组开展了"次高原训练,涉及高住低练、亚高原到平原和高原、低住高练等多种形式!通过总结该队的高原训练经验认为,从理论上讲,高原训练虽具有发展能力、培养竞技状态和促进恢复等多种目的,但从实践来看,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高原训练成功率高,而把目的放在培养状态,过分重视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监测则失败的概率高!男子皮艇的高原训练尝试,因为多以培养状态为主,结果在世锦赛和全国锦标赛上均遭失败!划艇组针对自身问题,采取发展能力为目的,取得了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高原训练利用的缺氧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促进机体机能发生代偿性的提高!一方面,这种提高往往具有泡沫效应,另一方面,对机能变化的过多关注会误导训练实践的深入,表现为畏首畏尾,不敢加量和加大强度!同时,机能的代偿性变化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并不同步!而运动比赛赛的不是机能,而是运动素质和专项能力!过去对高原训练规律的认识能力有限,往往将高原训练的控制寄托在机能监测和评价上,忽视了高原训练中应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是提高和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有人认为以能力提高为重点开展高原训练是对高原训练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一大贡献!"高原训练的生物适应期生物适应是运动员获得高原效应的理论基础!所谓适应,就是生物体在改变了的环境中,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本身机能与外界环境重新实现平衡的过程,是机体对外部条件刺激做出的应激反应!运动员初到高原,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高原!"较低引起人体各系统机能发生暂时的紊乱$高原环境#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代偿机制,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反应阶段是必须的,只不过时间长短不一$因而,就一般的传统的高原训练来说,初上高原都要安排一定的适应期$这一阶段的生理特点是疲劳快,恢复慢$运动训练安排的一般原则是小运动量、多课次,主要是加强一般耐力训练,完善技术,为逐渐进入适应———强化训练阶段累积一定能量$高水平运动员、有多次高原训练经历的运动员、久居及世居高原的运动员反应时间较短,反应程度较轻$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在赛前高原训练中,对反应期内的训练安排采取了同上述观点完全相左的做法$这种安排是从上山第一周强烈反应阶段就按照和平原基本相同的强度进行训练,而且根本不考虑女运动员的生理周期$欧洲许多高水平教练常使用这一安排$他们认为,强烈反应阶段是为提高平原比赛成绩进行高原训练的关键,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要不显著降低训练强度,充分利用初到高原所自然形成的训练难度$国家速滑队盐城冬奥会前,曾先后在兰州西部欢乐园(%&’(米)进行过)次适应性训练$第%次,#)天,第#次,*天$第)次%&天$第#、第)次均采取了上述方法$结果显示,传统的第%次安排效果并不好,运动员各项体能素质功能的整体匹配失去了专项比赛所需要的平衡,肌肉能量的代谢能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爆发力量、快速力量和快速耐力丢失比值较大$而第#、第)次效果很好$第#次科学利用亚高原形成的机能高峰到韩国野边山、首尔参加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运动员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第)次效果更为明显,实现了我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国家划艇队的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大运动量的典型$#++,年%月,日!#月%日,在昆明松茂进行了为期,周的高原训练$这次训练,运动员上山根本没有采用适应期,首先连续进行#周积累周,接着是强度周,积累周,然后下山$训练总量超过了平原$事实证明,划艇组这次高原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为备战雅典奥运会亚洲区资格赛打下了雄厚的体能基础$赛前强度训练中,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能力$资格赛上,夺得所有项目冠军,取得全部入场券,为划艇队在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多年观察,我们认为,这种典型的、打破传统的、强制性的训练方法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多次上高原的优秀的速度耐力项目运动员,并且必须注意:"教练员有长期的丰富的高原训练经历,有相当好的调控能力;#海拔高度不宜过高,应在%-++!#+++.左右;$有很好的生理生化监测条件$!高原训练中的速度训练问题的降低所带来的训练强度的下传统的观点认为,高原训练存在的最大缺陷之一是由于高原!"#降,也就是说训练难以达到所要求的平原的相应强度$最近几年,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中,已逐渐打破了认识误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理论上讲,"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单位容积内气体的分子数高于平原,空气阻力小,重力随高原高度上升而降低,因而会给不同项目带来不同影响$对短距离跑步项目%++!,++.、短道速滑、场地自行车&++!%+++.等没有影响,而且比平原速度要快$这为高原环境中进行短距离速度训练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运动生理学方面,骨骼肌横切面积的毛细血管数随着对高原的适应而增加$而肌肉面积是决定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的主要生理因素;通常,高原训练后肌肉的缓冲能力,快肌纤维的%/型肌纤维百分比均有所提高$俄罗斯学者认为,兴奋型神经类型的人比抑制型神经类型的人更易耐受缺氧,高原习服后,脑耐酸能力提高,为无氧耐力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高原训练后,肌糖元、01!、2!的浓度均有所提高,单位时间内激素产量有所增加,这无疑对非耐力性项目运动超负荷后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实践上看,无论是肯尼亚,还是世界其他中长跑强国,都很重视高原训练中的速度训练$"根据3004(#++#5%)提供的资料,肯尼亚成年运动员在跑步技术上养成了步频快,上坡技术基本不变型,后蹬结束后大小腿迅速折叠,大腿前抬很高,上体不过分前倾,跑步动作很节能的特点$其周训练量并不比我国运动员高,但混氧/无氧工作比例很高,每周%/)时间为近似比赛强度跑,高速无氧跑的强度为6"#.78的(+9!%++9$几乎每周都安排两次%+ &%++.或%&&%++.的上坡跑或场地跑,而且随着比赛的临近,强度逐渐提高$#俄罗斯高原训练专家雅基莫夫认真总结了俄罗斯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制定了长跑运动员适应后期各种距离分段跑的训练方案!这一方案,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中距离分段跑速度慢于传统方案;而"##!$##%分段训练中,跑步速度与传统的训练方案比,却明显要快得多;每组及各分段之间的间歇却比传统训练时间要长&而后一条,是适应高原环境进行强度训练很重要的措施!"我国高原训练中,对这一方面研究还不够!就高原对强度训练的影响强调多,而对有利的方面考虑少!就自行车项目来讲,我国自行车著名教练沈金康("’’()指出,高原训练中要加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的比例!最近几年他的训练方案中,无氧训练比例明显增大!我国自行车高原短距离项目训练中,最成功的范例当属河南自行车队!十运会前夕,由延烽教授执教的队伍到甘肃自行车赛场(")(#%),充分利用高原空气稀薄,阻力小,速度快的特点进行了为期*个周的高原训练!坚持每天+练,终于成了十运会自行车赛场的大赢家,取得了*金、"银、"铜的辉煌战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我们认为:#我国运动员,几乎体能类的各个项目在高原训练中,除突出体能训练外,应安排一定量的强度训练!至于强度多大,要根据运动员、项目、高原高度等情况而定,而且必须掌握一个“阈”字!$特别是自行车项目,更应利用高原空气稀薄、阻力小等自然特点,进行公路和车场速度训练,以提高我国自行车的竞速能力!"高原进行速度训练时,要特别注意间歇时间的把握!同平原相比,间歇时间应适当延长,让运动员的心率等得到恢复!!种族差异分析人才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探索人才空间的分布规律,包括人才空间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影响人才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探索人才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包括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布研究!诚然,亚高原人,主要是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从(#世纪)#年代起,其中长跑选手在世界独领风骚,在中长跑各个单项中独领天下!特别是肯尼亚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奥运会都取得了和本国较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应的成绩!据统计,(#世纪世界’"名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中,肯尼亚就占了("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世界上那么多高原国家,为什么单是非洲,而非洲又只是那么几个国家运动员有如此的中长跑天赋呢?著名人类学家赫胥黎根据人类的肤色、发色、面部形态和血型等的差异把人类分为三种基本人种,即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东非人(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为尼格罗人种的一个亚种!从整个黑人的人种学特征看,有许多适宜于竞技运动的优势!对黑种人的代谢研究发现,其汗腺比白种人和黄种人多,皮肤致冷快,在过热条件下热调节功能十分完善!高原缺氧和适宜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形成了机体内部对缺氧的经济适应的遗传条件,新陈代谢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红细胞,越来越能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氧!从形态特征看,黑种人的口裂宽度很大,唇粘膜的延展面大,皮肤致冷快&高原居民胸廓发达,肺活量大,在肌肉紧张工作中,非通气量较低,呼吸肌工作时能量消耗也低;另外还发现,肯尼亚运动员的股直肌有着大量的无氧化酶,四头肌肌纤维周围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组织纤维中有着大量的线粒体!肌纤维能改变氧的弥散能力,使氧能从毛细血管进入线粒体!根据对世界重大比赛各大洲优势体能类项群及累积百分比(巴雷托百分比)的统计,非洲主要优势项群为田径(’*&$+,),而亚洲(蒙古人种的大陆种族亚族)为举重(+-&+",)、游泳()$&).,)、田径(’(&.+,)!肯尼亚等国之所以在耐力项目上业绩盖世,还得益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训练理念!肯尼亚中长跑在世界暂露头角后,引起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国外经纪人涉足其中,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资金,国际田联援助基金也为该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世界著名教练长期在肯尼亚指导训练!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亚高原人虽具有亚高原人的一般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活背景、工作条件及从事运动的共同动因,却并不具有非洲人在中长跑方面许多特殊的优势和遗传条件!这可能是我国亚高原人和肯尼亚等国的运动员在耐力性项目上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所在!在讨论高原训练中,如果只估计到亚高原人的一般人种优势,估计到高原环境所带来的训练优势,而对非洲人在形态、代谢方面所特有的人种优势估计不足,我们的高原训练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高原训练问题辩证高原训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高原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高原训练中,人体要承受自然缺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他并不是单以“自然人”的角色进行社会活动的,而是同时以“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参与社会活动的,这就更加大了高原训练的复杂性!“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增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分析,认识诸多事物的共同的属性!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是如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是先从特殊到一般!这种从特殊到一般,使我们基本或者说初步认识并掌握了高原训练的一般规律!但是,刚认识一般规律远远是不够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科学的有机体,但人与人之间在基因组生有多态性,故人与人之间在生理特性上具有个体差异或种族差异!而高原训练中还有与海拔高度、训练时间、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性别、年龄、控制手段、操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因而还必须解决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因而,在高原训练实践中,首先必须掌握一般规律,但不能把一般规律不加分析地对具体对象加以套用!目前在高原训练的研究上,应针对不同项目、不同地点、不同高度、不同对象、不同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要加大对优秀运动员个体的研究,忌切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加强研究高原训练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揭示训练过程中的本质,使高原训练能有序地、成功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韩佐生,陈耕等#高原训练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曹景伟,刘爱杰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天津体院学报,%&&),%![*]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上接第’*页)"#$%&’&()*+,’-.$,)/’0$1234’0%$-(45-*6(/&3*2’267(’03&89*2&-*032:(-9*(2&-8;1<#*2.,-$2,=:>,’2,?32,@A B CD(,E32.,7F1:<3,032,,F<#(*,@A B CG(* ,+$3,,F;32.,)#$2.(-./012341534/36783.9:89..489:36;515.<5=8>1?@66184A3B B855..36C345=D.E5F98G.4E85/634C158391?858.E,019H=3I J19E I+*&&*&,A=891)[1H)&-’/&]K=.E515I E36L43M I>89:198B1?E.4I B391?14:.E>1?.19M N I1?85/>39543?893I4>3I954/D1E4.O G8.D.M895=8E L1L.4#K=.E.4I B>?1E E868>15839,1L L?8>15839E19M5=.N I1?85/>39543?4.N I84.B.95E895=.:?32O 1?D.4.89543M I>.M248.6?/15=3B.19M12431M#[I$8J*-6)]@98B1?E.4I B;P I1?85/>39543?。
甘肃省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年度周期特征及训练负荷分析汪洋
【期刊名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6)1
【摘要】分析了甘肃省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2007年年度训练周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年各大周期训练负荷做了进一步分析。
寻找和总结甘肃省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年度周期的规律以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男子中长跑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52-56)
【关键词】甘肃省;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周期特征;训练负荷
【作者】汪洋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体育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22.22
【相关文献】
1.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及其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J], 戴海振
2.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敏感指标特征分析 [J], 叶国鸿
3.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研究 [J], 梁高亮;王宏;蒋争争
4.世界优秀短跑与跨栏运动员年度及小周期训练负荷控制特征的研究 [J], 尹军;朱
海明;冯晓东
5.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运动负荷敏感指标特征分析 [J], 荆凤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