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六节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 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75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2.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3.海水运动的形式、原因及其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材料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水循环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主要环节特点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水汽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海水的运动1.海浪(1)类型①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②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③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2)海浪的影响①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地理班课复习课教案年级科目教师班级日期时段课型复习课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考纲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重难点)教与学过程析考题明考向一、看高考题并思考:高考题考点是什么?用什么的形式考的?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 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 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 坡面B.洪积扇C. 河谷D.湖盆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 湖盆蒸发量增多B. 盐湖面积缩小C. 湖水富养化加重D. 湖水盐度增大◎考察过程和主要环节出目标明知点1.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重难点)目标一: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一.1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了解水体的分类以及理解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学与练达目标(1)水、水体和水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的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即水(物质)水体(水的分布)水圈(外部圈层)(2)水体的分类(3)陆地水①概括项目内容概念分布在陆地上(包括地上和地下)的各种水体的总称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储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47%意义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淡水来源主体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直接利用不多②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A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主要不给来源。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与河流课件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与河流课件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与河流课件训练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与河流一、选择题(2014·课标Ⅱ,6~7)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解析第1题,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
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
水田改旱地不会增加植物蒸腾作用,故A项错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宜发展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 1.A 2.C(2015·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