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课文及教案2021年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课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1.3提高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2增强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方法。
1.2培养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2.2提高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天气、气候的知识。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解释。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课文中的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3.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
4.实践活动4.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云的实践活动,如:观察不同类型的云,记录云的特征。
4.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课堂讲解2.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如: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等。
2.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展开讨论,如: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是否恰当。
3.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
4.课后作业4.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关于观察云的短文。
4.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课堂检测1.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2 《看云识天气》一、教学目标:1.练习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楚的特点。
2.温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存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份如何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 培育学生观看自然的爱好和留意自然现象的适应。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了解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如此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情感那样捉摸不定吗?除天气预报,人们还依照什么识别天气转变呢?是的,还能够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如何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咱们一路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转变的知识。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峰峦.( luán )匀称..( yún chèn )轻盈.( yíng )崩塌..( bēng tā)弥.漫( mí)一霎.间( shà)征兆:即将显现的迹象。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姿态万千: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转变无常:指事物常常转变,没有规律性。
2.朗诵课文,理清思路(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要紧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符合文题,揭露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说明说明角度转变的语句。
(3)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显现什么样的天气。
(2)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荣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6段的中心句“咱们还能够依照云上的光荣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形”说明说明角度的转变。
(3)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份。
一(1):总说云的姿态与天气的紧密关系。
二(2—6):如何看云识天气。
17 看云识天气教学内容17 看云识天气教学目的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有关知识文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用案人自主创新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棉絮()预兆()粼波()绫纱()点缀()绸幕()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听读课文,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引导)文本结构:总分总式。
三、研读赏析:1.找出第一段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示例:(PPT展示)学生完成表格。
四、欣赏图片,练笔: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五、作业:收集有关云和天气变化的谚语、俗语等。
教学内容17 看云识天气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品味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课文及教案课文梗概:《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喜欢观察云彩。
他通过观察云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预测天气情况。
小明发现,不同形状、颜色的云彩与不同的天气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飞马云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大朵白云则表示晴天。
小明不仅通过观察云彩预测天气,还通过观察草丛中的倒蚂蚁、室外的蚂蚁行为等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云彩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我们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2.难点: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出示课堂口号“观察天气,预测未来”。
2.呈现:播放一段关于云彩与天气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云彩,并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否也曾观察过云彩呢?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云彩可能预示着什么天气呢?”3.讲解:以小明在课文中观察云彩和预测天气的经历为例,讲解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根据云彩来预测天气,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观察现在的云彩,并根据云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预测天气。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预测。
5.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和预测,并与全班进行交流,比较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并对观察错误的地方进行讨论和纠正。
6.巩固提高:通过设计云彩观察和预测天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并进行个人评价。
7.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预测天气,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下节课分享。
四、学习反思: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是一个生活中实用的技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能力得到了提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2《看云识天气》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上课前请大家欣赏P124页黑板上的几条民间谚语,猜猜这些谚语是说什么意思?“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
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云鱼鳞状,不下雨也会刮风的。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一句农谚,早上出现了高塔一样的云,下午就会下大雨。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完成练习三2析:以上民间谚语都跟云与天气有关,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这就是我们将要学的第22课:看云识天气。
作者:朱泳燚 yì(出示课题)。
二、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表格简化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涉及练习一)2.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说明事物时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及注意点。
(重点,涉及练习二)。
理解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
(难点)3、掌握二种寻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及作用(难点):(1)全文的中心句的找法:文中第一次明确阐述题目之意,即点题的句子。
例:本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是一个观点,原文中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