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 格式:ppt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20
凤凰大视野大清淮军全部解说词大清淮军:巨款请“叫花子”兵保卫上海2010年02月02日 10:47凤凰网专稿核心内容: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使大清帝国风雨飘摇。
1862年初,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包围了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关乎未来中国的命运。
就在此时,一支"叫花子军"乘着火轮船悄悄登陆了上海,这就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淮军。
依靠这支仓促组建的部队,李鸿章能改变上海的命运吗?凤凰卫视2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1862年的年初,上海人在战争的恐惧中,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就连黄埔江居然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实属罕见,不过,对上海人来说,比严寒更可怕的是太平军就要攻打上海了。
自从太平军发动大规模的东征战役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势如破竹,横扫江浙,东线的清军节节溃败。
1861年11月,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呈三面七路之势,兵临城下,剑锋所向直指上海。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中,刚刚通过政变夺取清廷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也同样忧心忡忡,密切关注,要求确保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实际上成了1862年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一次举足轻重的角逐。
窦文涛: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一连两周,咱们播出一部算得上是大制作的纪录片,这纪录片,是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有名的军队聊起,这军队跟晚清重臣李鸿章那关系太深了,没错,正是淮军。
这故事得从148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说起。
1862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话说那天,几艘挂着英国旗的火轮船靠近上海码头,上海人码头上还迎接,船是运兵的船,里头的兵,他算是兵吗?他不算国家的正规部队,而是刚刚组建起来的乡勇,这算地方团练嘛,没错,这正是淮军。
上海人这个深受重围,当然对这个救兵很高地期待,但是啊,船靠了岸,这淮军大兵一个个走出来的时候,上海人有点瞧不明白,说这帮人哪儿来的呀,首先说这个枪,是七短八长,穿这衣服是七长八短,叫号褂,这号褂胸前是一个淮字,背后是一个勇字,淮军的乡勇。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陈 越摘 要: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方位社会转型,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读晚清军事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
关键词:军事变革;社会转型;近代化;晚清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5)03-0117-05作 者:陈 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参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阶段、各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它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其实质是传统体制适应现代功能,从一种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从传统型!获得现代性!的转化过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从晚清开始的,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多层面近代化的过程。
期间,军事变革在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变革是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军事自然也不例外。
在军事领域,军事变革贯穿晚清以来军事发展全过程,推进着军事近代化的转型进程。
同时,它又启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转型,充当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
军事变革承担社会转型的先锋,这是由封建中国社会结构超级稳定的现状决定的。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发展完善,社会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旧势力面对近代文明麻木不仁,顽固守旧,社会转型阻力大,社会肌体内部自然转型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是极困难的。
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入下,在近代文明冲击下,老朽落后的封建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不可逆转。
而在军事领域这种大国王权的思想通常却可以表现激进,容易突破常规,能够脱离传统文化和体制的羁绊,充当社会政治变革的马前卒。
特别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为挽救其封建统治危机,军事领域首先冲破一成不变的停滞状态,开始变革。
经历了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率先认识到中西军事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林则徐还提出了建立一支海军的构想。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
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
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
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
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
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
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
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太平军威淮系兴衰近代合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地处内陆的合肥也慢慢地受到影响。
特别是1877年芜湖正式开埠后,合肥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自然经济结构加速解体,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变,至20世纪初合肥的整个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对合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军在合肥曾取得了两克庐州、三河大捷等辉煌战绩。
而以合肥人李鸿章为核心的淮军和淮系集团的兴衰,不仅是合肥地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影响晚清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合肥向近代社会转变鸦片战争以前,合肥的经济结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大农村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得相当紧密,大多数农家过着男耕女织、自筹衣食的生活。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中国,使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1877年芜湖正式开埠之前,由于合肥地处华东内陆腹地,洋货的输入较少,合肥地区的自然经济结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同时合肥又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较量、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连绵不断的战争,清朝军队的掳掠,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合肥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甚至“有百里无人烟者”,庐州府城极度萧条。
据光绪《庐州府志》记载,自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65年间,庐州府五州县人口由351万减至140万。
1877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正式开埠,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安徽直接经济入侵的开始。
芜湖开埠后,外国“冒险家”、商人纷至沓来。
他们在芜湖设立各种商行,雇佣买办在安徽各地收购农副产品,又把各种洋货倾销到各地。
合肥四乡均有外国洋行的代办商号。
商号利用买办资本推销鸦片、棉纱、棉布、煤油等商品,同时压价大量收购农畜产品。
仅合肥城内和丰乐河两处就设有收购庄20多处。
有的洋商专门在合肥周围以每斤10元钱的价格收购鸭毛,运至上海,经粗加工后运到德国汉堡、柏林等地,供制造床垫之用。
本科生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姓名:学号:班级:1班年级:2012级专业:法学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 6 月12日作者声明本考试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法学作者学号:作者签名:20 年月日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XXXLi Hongzhang and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X, XX2013年6 月12日摘要李鸿章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
本文试从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近代李鸿章对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入手,首先根据各个文献,总结并提出近代化军队的特点,然后,就淮军与北洋水师的特点与之进行比较,并最终得出结论:淮军只能算是“半近代化”的陆军,北洋水师在可以算是“近代化”的海军,而李鸿章在中国军队近代化中功不可没,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并且也连带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与以往的论文使用模糊的“近代化”“军队近代化”“近代化军队”的概念不同,笔者首先就利用文献资料给出了近代化军队的特点,并且阐明“近代化军队”与“军队近代化”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近代化;军队;李鸿章AbstractLi hongzhang is a person with much controversy, and he gets both praise and bla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Li hongzhang…s influence 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building-up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and firstly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then compares the features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with them one by one;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uai army is an “half-modernized”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is a modernized navy. And Li hongzhang…s contribution can‟t be neglected. He not only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heavily but also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is paper‟s innovation place is that this paper does not use the obscure concept “modernization””modernized military””military modernization”like former papers. Author firstly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by summing up many papers, and sets for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n basing o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China‟ military modernization.Key words: Modernization; military; Li hongzhang目录引论 (1)一、军队近代化的概念 (1)二、李鸿章在军队创建上的作为 (2)三、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5)结语 (6)主要参考文献 (7)附录 (8)附录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议 (8)后记 (9)引论李鸿章,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据我们所学的历史来看,李鸿章多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比如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就是中方的代表。
区域文化视角下淮军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基于淮河文化的
考察视角
郭静;汪翔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
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
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
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
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总页数】7页(P10-16)
【作者】郭静;汪翔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19
【相关文献】
1.北京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基于文化经济规划文本视角的历史考察(1996~2007)
2.区域优势红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价值观教育——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
的考察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4.社会转型视角下淮河流域治淮政策历史演变研究--基于ROST文本挖掘系统的分析5.区域视角下淮河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基于河南省信阳段的调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鸿章,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
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
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
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
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
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李鸿章虽然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思维上受到了种种束缚,有着一些过失,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他的功劳也是不可被抹杀的。
1、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
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接管了天津机器局。
清季淮军系统表以合肥人李鸿章为核心的淮军和淮系集团是晚清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
在其全盛时期,淮系集团成员执掌中枢重权和地方政事,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局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淮军是为了镇压太平军而产生的一支军事力量。
从1861年12月起,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开始招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以对抗太平军。
淮军的招募办法效法湘军,即由大帅选拔统领,由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拔队长,队长选拔勇丁,其显著特征是兵为将有,以将立军。
1862年初,由李鸿章招募的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任营官的4营,赶到安庆集中。
后曾国藩又调拨湘军程学启2营、新募湘军4营和亲兵2营,充实新军。
1862年3月4日,李鸿章偕同曾国藩到安庆校场检阅各营,淮军正式宣告成立。
淮军甫成,适逢上海士绅赴安庆请兵,以解上海孤城之危。
4月5日至5月29日,驻安庆的淮军约9000余人陆续搭乘英轮到达上海。
清廷随即于1862年5月13日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入沪后,李鸿章集领兵、筹饷两项权力于一身。
他充分利用当时军事形势的发展,迅速扩军。
他对当地防军大力裁汰整编,并又针对苏南太平军中皖籍将士较多的状况,积极进行策反,招降纳叛。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淮军便在最初13营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30多个营号。
此后,李鸿章通过回乡募捐、发展水师、大量引进洋枪洋炮和采用西方国家的治军方法加以训练等手段,继续经营、扩充淮军实力,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军队。
李鸿章率领淮军在上海外围及苏南战场与太平军正面作战,随即又充当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
平捻后,淮军于1868年开始裁军,共裁去马步军50营,但仍保留相当力量,计有75营,总兵力约5万余人。
从1870—1898年期间,是淮军充当国防军的阶段。
在甲午战争中,淮军士气低落,一败再败,在总体上呈衰败之势。
1898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练成后,淮军作为国防军的历史即告结束。
李鸿章凭借淮军的力量而位登显要,他自1862年组建淮军并东援入沪,担任江苏巡抚成为地方大员起,一直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去世,在近代政坛活动了整整40年。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腐朽的清王朝的无法依靠正规军抵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
淮军就是在这种下背景下兴起。
在曾国藩指示下,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了一支军队。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所以定名为“淮军”。
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军淮军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将领。
他们或出任封疆大吏,巩固国防抵御外辱。
或投身洋务运动,探索富国强兵之道。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军的主要将领包括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潘鼎新、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刘铭传,刘秉章,丁汝昌,就是淮军将领的代表。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出生在安徽肥西县一个农民家庭。
是淮军众多将领之中,名气最大,传奇最多的一位。
青年时代的刘铭传劫富济贫,流落江湖成为官府追捕的要犯。
太平天国兴起之后,刘铭传加入淮军,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因战功显赫而一路高升。
因为同僚排挤辞官回乡。
刘铭传在家阅读中外书籍,眼界和思想得到很大的提升,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中法战争爆发之后,刘铭传卖了家里的地,带着100多位同族子弟赴台抗法,率军重创法军,取得了台湾保卫战的胜利。
1885年,清王朝正式在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台湾首任巡抚,在任职巡抚的六年内,刘铭传巩固海防,建设交通,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商务,提倡新式教育。
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占领台湾,刘铭传抱恨去世。
刘秉璋,晚清重臣,淮军名将。
字仲良,安徽庐江人。
刘秉璋胸怀大志,青年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成为淮军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
后来由于国家动乱,投笔从戎,被李鸿章重用,逐步成长为淮军的高级将领。
中法战争时期,刘秉璋任浙江巡抚,他加强海防,统一调遣,炮击法军战舰,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保卫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1886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查办“重庆教案”。
例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中,中国锁闭的国门已被西方列强的炮舰冲开,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人惊呼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作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被西方侵略者的淫威吓怕了,同时也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发达的工业技术。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在力保“和局”的条件下,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以“剿发捻”“勤远略”,从而产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无论是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还是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都明显的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导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摘要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凶悍的汉族地⽅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
淮军缘湘军制,但因其使⽤了西⽅先进的武器装备,采⽤西⽅军队的训练⽅法,从⽽超越湘军,开启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对中国近代军制的演变产⽣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淮军李鸿章军制近代化Huai Army Corps and the Army Modernization of later QingAbstract In the suppress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after continued Xiang army appeared an cutthroat Han Nationality local armed forces, this was Li Hongzhang' Huai army corps . Because it has adopted the western advanced weaponry and the training method. Huai army corps come from Xiang army military system, surmounted Xiang army, opens at the end of the settling army modernize the beginning of a matter,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modern military system evolution.s Huai army corps.Key word Huai Army Corps Li Hongzhang military system modernization⼗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凶悍的汉族地⽅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