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范本
- 格式:docx
- 大小:27.04 KB
- 文档页数:2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根据居住区内不同年龄居民的特点,如双职工使用较少,学龄儿童、青少年次之,学龄前儿童与老年人经常使用等,以及居住区的功能组织的需要,应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另外,居住区内要注意绿化系统和步行道系统的联系。
2.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一些坡地、劣地、洼地和水面等不利于建设的用地进行绿化,以变不利为有利,节约用地。
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可以多种些乡土树种,考虑四季的景色变换,做到乔、灌木结合搭配,并采取规则种植、对植、孤植和丛植的方法,以增加绿地景观的多样化。
4.在植物配置上和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有收益,且便于管理,要选择易生长的树种,以生长快的树种为基调,适当配置名贵花木。
感谢您的阅读!。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引言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的美观与舒适度。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空间布局、绿地类型、功能划分、景观设计等方面。
空间布局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应合理、科学,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以下是几个基本要求:1.绿地分布均衡:绿地应分布均衡,覆盖范围广,避免局部区域过度集中或缺乏绿地的情况。
为了方便居民,绿地应尽量靠近住宅区。
2.大绿地与小绿地结合:绿地规划中应考虑大面积的公园和小区居民的需求。
大绿地可以用于集体活动和休闲娱乐,小绿地可以提供居民日常散步和户外运动的空间。
3.绿地连通性: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绿地之间的连通性,便于居民在不同的绿地之间进行活动。
连通性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地间的景观廊道等。
绿地类型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绿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居住区内的大面积绿地,其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的需求。
公园绿地应包括开放的草坪、花坛、游乐设施、运动场地等。
2.社区绿地:社区绿地是服务于小区居民的绿地,其设计应考虑到居民的日常需求。
社区绿地可以包括休闲广场、健身器材、花园等。
3.沿街绿地:沿街绿地是沿着道路设置的绿化带,可以美化环境,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沿街绿地可以包括行道树、花坛、长椅等。
4.小品绿地:小品绿地是居住区内的零星绿地,用于装饰和点缀环境。
小品绿地可以包括雕塑、水景、景观石等。
功能划分绿地规划设计中,根据不同绿地类型的需求和功能,可以进行以下划分:1.活动区域:活动区域可以用于户外集体活动、休闲娱乐等。
活动区域应包括足球场、篮球场、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等。
2.休闲区域:休闲区域应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设施,方便居民放松身心。
休闲区域可以设置长椅、草坪、花园等。
3.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步行和骑行。
小区绿化工程技术方案范本一、前言小区绿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和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小区绿地的美化、绿植的茂盛、空气的清新、环境的和谐,从而构建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绿地布局、绿植配置、灌溉设施、景观亮化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小区绿化工程技术方案。
二、绿地布局1、绿地规划小区绿地的规划应该结合周边环境和居民需求,科学确定绿地的总体布局。
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绿地广场,并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满足居民健身休闲的需求。
其次,应该考虑到植被的分布情况,通过布置草坪、花坛、乔木等不同类型的绿地,丰富景观效果,改善空气质量。
最后,根据小区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合理设置绿地的位置,实现绿地的连贯性和通透性。
2、景观绿化在绿地规划中,要注重景观绿化的设置,合理配置各种绿植,丰富绿地的景观效果。
可以选择花卉、乔木、灌木等多种植物,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搭配,打造出四季有花、春夏秋冬各不同的景观效果。
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特色的景观雕塑和水景装饰,丰富绿地的景观效果,提高小区的整体观赏性。
三、绿植配置1、种植方式在小区绿化工程中,可以采用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绿植配置方式,提高绿地的景观效果和环境功能。
集约化的绿植配置可以采用花坛、草坪、绿篱等多样的方式,将绿地布置得密密匝匝、花团锦簇,打造出色彩斑斓的景观;生态化的绿植配置可以选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立体、丰富的植被结构,提高绿地的生态效应。
2、植被选择在绿植配置中,要选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和花卉,增加植被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可以选择乔木类的植物,如榉树、柳树、银杏等,打造出树高枝茂的景观效果,提高小区的整体绿化水平;还可以选择一些四季有花的花卉,如月季、紫薇、蔷薇等,使小区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四、灌溉设施1、灌溉方式在小区绿化工程中,灌溉设施是保证植物生长的重要前提,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确保植物的生长和景观的维护。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绿地??????7.0.2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7.0.2.1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7.0.2.2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的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7.0.2.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7.0.3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7.0.4.1 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符合表7.0.4-1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表7.0.4-1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 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园内布局应有明 1.0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确的功能划分和铺装地面等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园内布局应有 0.4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一定的功能划分组园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灵活布局 0.04(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各项要求,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表7.0.4-2封闭型绿地开敞型绿地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L≥1.5L2 L≥1.5L2 L≥1.5L2 L≥1.5L2L≥30m L≥50m L≥30m L≥50mS1≥800m2 S1≥1800m2 S1≥500m2 S1≥1200m2S2≥1000m2 S2≥2000m2 S2≥600m2 S2≥1400m2注:① 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居住区绿地设计一般要求、开放式绿地设计、封闭式绿地设计、和居住区道路和停车场绿化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85 灌工程技术规范CJJ 48-92 公园设计规范(1993-01-01)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8-05-0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住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和居住区公园。
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城市规划中零散居住用地内的绿地。
开放式绿地引导居民进入,为居民提供休憩的绿地。
一般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以及按开放式绿地设计的宅间绿地等。
封闭式(装饰性)绿地以观赏为主,不引导居民进入,主要用于改善居住区局部生态环境和美化居住环境的绿地。
一般包括宅间绿地和建筑基础绿地。
居住区公园在城市规划中,按居住区规模建设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配套公共绿地。
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组团绿地直接靠近住宅建筑,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的绿地。
具有一定的休憩功能。
宅间绿地在居住用地内,住宅建筑之间的绿化用地。
通常以封闭式观赏绿地为主。
建筑基础绿地在居住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散水以外,用于建筑基础美化和防护的绿化用地。
居住区道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并用于划分和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的道路。
4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居住用地内的各种绿地应在居住区规划中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套,并在居住区详细规划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
1.居住区绿地的设计要求居民区公园是居住区公园在选址与用地范围的确定上,往往利用居民区规划用地中可以利用且具有保留或保护的自然地形地貌基础或有人文价值的区域。
公园内设施和内容比较丰富齐全,有功能区或景区的划分,除以绿地为主外,常以小型园林水体、地形地貌的变化来构成较丰富的园林空间和景观。
居住区公园应规划一定的游览服务建筑,同时布置适量的活动场地并配套相应的活动设施,点缀景观建筑和园林小品。
一般居住区公园规划布局应满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满足功能要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根据居民的不同要求布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等活动场地和设施。
②满足园林审美和游览要求,以景取胜,充分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及园林建筑,营造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意境。
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园路的布局应结合园林景观和活动场地的布局,兼顾游览交通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③形成优美自然的绿化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公园应保持合理的绿化用地比例,发挥园林植物群落载形成公园景观和公园良好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在规划布局中应多考虑早晚间游园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施,多配置夜香植物,基础设施要满足节假日社区游园活动的功能要求,如注意配套晚间亮化、彩化照明配电。
2.园路的功能与类型园路联系着不同的分区、建筑活动设施、景点,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便于识别方向。
同时也是公园景观、骨架、脉络、景点纽带、构景的要素。
园路的类型在居住区绿地分为主干道通往主要活动建筑设施、景点,方便游人集散。
次干道是公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组织景观。
散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 1.2-2m 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
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如图1)。
图 13.园路的线形设计和布局3.1园路的线形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小区工程绿化方案范本第一节编制依据一、本方案根据《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管理条例》、《住宅小区绿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小区工程绿化方案。
二、本方案的编制目的是为了加强小区绿化管理工作,提高小区绿化面积和品质,改善小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第二节绿化概况一、小区总面积:××平方米二、绿化率:××%三、绿地面积:××平方米四、绿化植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五、绿地配套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游乐场设施等。
第三节绿化目标一、提高绿化率,增加小区绿地面积,改善小区环境,创造舒适的居住氛围。
二、种植适宜的绿化植物,打造美丽、整洁、宜居的绿化环境。
三、加强绿化管理,提高绿化修剪、浇灌、施肥等管理水平,保持绿化环境的良好状态。
第四节绿化方案一、主入口绿化1. 在小区的主要入口设置花坛,种植各类鲜花和观赏植物,如月季、康乃馨、连翘等,形成丰富多彩的花坛景观。
2. 在主入口处栽植乔木和灌木,如榉树、柏树、丁香树、文竹等,打造繁茂的绿化带,增加小区的景观效果。
3. 在主入口设置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和休息。
二、庭院绿化1. 在小区的庭院和中央草坪处种植草坪和花卉,形成优美的景观,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和品质。
2. 在庭院周围栽植灌木和乔木,形成绿化带,提高小区的景观效果,改善居住环境。
3. 在庭院设置亭子、假山、喷泉等景观设施,丰富小区的绿化景观,增加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小区道路绿化1. 在小区内的道路两侧栽植绿化树木,如梧桐树、法桐、榉树等,形成绿化带,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
2. 在道路的中央设置景观草坪,种植草坪和观赏植物,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改善居住环境。
3. 在道路两侧设置休闲座椅、景观灯光等设施,提供居民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四、小区公共活动场地绿化1. 在小区公共活动场地设置花园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等景观设施,提供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精选)第一篇: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精选)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居住区绿地设计一般要求、开放式绿地设计、封闭式绿地设计、和居住区道路和停车场绿化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85 灌工程技术规范CJJ 48-92 公园设计规范(1993-01-01)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8-05-0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住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和居住区公园。
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城市规划中零散居住用地内的绿地。
3.2 开放式绿地引导居民进入,为居民提供休憩的绿地。
一般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以及按开放式绿地设计的宅间绿地等。
3.3 封闭式(装饰性)绿地以观赏为主,不引导居民进入,主要用于改善居住区局部生态环境和美化居住环境的绿地。
一般包括宅间绿地和建筑基础绿地。
3.4 居住区公园在城市规划中,按居住区规模建设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配套公共绿地。
3.5 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3.6 组团绿地直接靠近住宅建筑,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的绿地。
具有一定的休憩功能。
3.7 宅间绿地在居住用地内,住宅建筑之间的绿化用地。
通常以封闭式观赏绿地为主。
3.8 建筑基础绿地在居住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散水以外,用于建筑基础美化和防护的绿化用地。
3.9 居住区道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并用于划分和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的道路。
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4.1 居住用地内的各种绿地应在居住区规划中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套,并在居住区详细规划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1、公共绿地2、宅旁绿地3、公共设施绿地4、道路绿地二、居住区小游园规划设计基本要求1、位置的选择密切配合小区总体规划,与周围绿地合理衔接,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绿化,结合公共场所设置方便居民进入。
2、合理的规模根据定额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均每人1.0平方米,则小区游园面积为小区公共绿地面积的一半,另一半可以分散安排为居住组团绿地。
充分考虑各种类型人群的需要。
三、组团绿地的位置、特点和设计1、位置选择(1)周边式住宅中间开辟绿地(2)行列式住宅山墙间开辟绿地(3)扩大住宅的间距开辟绿地(4)居住组团的一角开辟绿地(5)两组团之间开辟绿地(6)一面或两面临街开辟绿地(7)自由式绿地2、组团绿地特点(1)用地小,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建设。
(2)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
(3)作用多样。
3、设计要点(1)形式要简洁大方,开阔明快。
(2)建筑小品尽量减少,扩大绿地面积,丰富活动内容。
(3)种植尽量以低矮树木为主,不妨碍活动开展。
四、宅旁绿地的组成、类型和布置1、宅旁绿地的组成一般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化2、类型底层住户庭院独院式花园住宅庭院汽车停车场3、布置(1)庭院绿化选择耐阴树种,树种大小应与庭院空间、建筑层次相称,设计形式规则式居多,用通透式围墙或绿篱分割庭院内外,花木多孤植或丛植。
(2)住宅周围绿地绿门的设计基础种植墙面的美化采光通风的要求屋顶绿化室内外和院内外绿化的结合五、居住区道路绿化的特点1、道路绿化充分考虑地下管线。
2、道路绿化结合消防和搬运。
3、道路绿化与建筑风格的协调。
4、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良好。
5、道路绿化改善环境作用明显六、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1、乔冠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与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配置和点缀花卉草坪。
2、植物种类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单调,更不能配置雷同,要达到多样统一。
3、在统一的基调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
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规范1.1居住区附属绿地1.1.1 居住区在城市用地中一般占有40%-50%的用地面积,新开发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1.1.2 居住区绿地应合理确定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树和慢生树的种植比例,慢生树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树木总量的40%。
1.1.3 居住区内绿地宜采用开敞式,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
1.1.4 充分利用绿地以外其他可利用的地面进行绿化,包括架空层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和停车场绿化。
(1)屋顶绿化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生态条件不同,选用耐旱、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
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援植物。
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比较强的花木为主。
坡屋面绿化屋顶绿化(2)停车场在主要满足停车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进行充分绿化,应选择高大庇荫的落叶乔木形成林荫停车场。
1.1.5居住区绿地树种规划应尊重居民的喜好,住宅窗前植物栽植应避免挡光,同时适当加大花灌木的比例,减少乔木用量,可适当考虑香花树种的栽植。
儿童活动场地避免使用有毒、针刺类植物,防止对人体产生伤害。
1.2单位附属绿地1.1.1 单位附属绿地植物配置总体上应提倡以乔木为主的原则。
以乔木为骨干进行多层次配置,尽可能在单位面积内增加绿量,尽快形成绿化效果。
1.1.2 单位附属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建亭台楼阁、叠石、亭架等园林建筑尺度应做到均衡适宜,体量得当。
绿地中各种硬质铺装面积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30%.1.1.3 单位附属绿地的硬质铺装,特别是林下铺装,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气透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1.1.4 单位附属绿地新建或改造现有绿地时,必须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的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和大树。
1.1.5 单位附属绿地边的围墙若与城市道路毗邻,应做到拆墙建绿,与城市景观融合。
1.3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案例解析以大规格乔木种植,突出绿量为主的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以乔木为骨干的多层次配置。
教学附件4三、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1.居住区绿地规划布局原则(1)居住区绿地规划应在居住区总体规则阶段同时进行、统一规划,绿地均匀分布在居住区域小区内部,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居民使用方便。
如果居住区规模大或离城市公园绿地较远,就应规划布置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再与各组群的小块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相结合,形成以中心绿地为中心,道路绿化为网络,宅旁绿化为基础点、线、面绿地系统,使居住区绿地能妥善地与周围城市园林绿地衔接,尤其与城市道路绿地相衔接,使小区绿地融于城市绿地中。
(2)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原有树木、建筑,以节约用地和投资。
尽量利用劣地、坡地、洼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
(3)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并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利用绿色植物塑造绿色空间的内在气质,风格宜亲切、平和、开朗,各居住区绿地也应突出自身特点,各具特色。
(4)居住区绿地建设应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小区公园(游园)为核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使小区绿地自成系统,并与城区绿地系统相协调。
(5)居住区内各组团绿地既要保持格调的统一,又要在立意构思、布局方式、植物选择等方面做到多样化,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6)居住区内尽量设置集中绿地,为居民提供绿地面积相对集中、较开敝的游憩空间和一个相互沟通、了解的活动场所。
(7)充分运用垂直绿化,屋顶、天台绿化,阳台、墙面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增加绿地景观效果,美化居住环境,2.居住区外围,设置区域性绿地,既成为内外绿地的过渡,也是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
同时形成绿色隔离带、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外围绿化时,要注意保持树木的和完整性,结合造园艺术,为人们提供一个早晨晨练、饭后散步的场所(图1-119)。
居住区外围绿地应充分考虑按其周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有的居住区临近城市主干道,由于车辆多,噪场大,这时绿地的规划要特别重视防护林的布置,一般以冠大干高的落叶树、常绿树以及花灌木相互配植,增强其降低噪声、减弱灰尘以及安全防护作用,行数以3行以上为好。
编号:FS-QG-86638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Basic requirements for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s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根据居住区内不同年龄居民的特点,如双职工使用较少,学龄儿童、青少年次之,学龄前儿童与老年人经常使用等,以及居住区的功能组织的需要,应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另外,居住区内要注意绿化系统和步行道系统的联系。
2.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一些坡地、劣地、洼地和水面等不利于建设的用地进行绿化,以变不利为有利,节约用地。
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可以多种些乡土树种,考虑
四季的景色变换,做到乔、灌木结合搭配,并采取规则种植、对植、孤植和丛植的方法,以增加绿地景观的多样化。
4.在植物配置上和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有收益,且便于管理,要选择易生长的树种,以生长快的树种为基调,适当配置名贵花木。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