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课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8.00 KB
- 文档页数:58
基础会计教案(含板书)章节一:会计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 掌握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3.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3. 会计的基本要素4. 会计等式5. 会计的职能6.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
3. 讲解会计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4. 讲解会计等式,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5. 讲解会计的职能。
6. 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板书设计: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3. 会计的基本要素4. 会计等式5. 会计的职能6.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章节二:会计科目与账户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2. 掌握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3. 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2. 账户的设置和管理3.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账户的设置和管理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1. 引入: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2. 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3. 讲解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4. 讲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1.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2. 账户的设置和管理3.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章节三:会计分录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分录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3. 理解会计分录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会计分录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3. 会计分录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分录的定义和作用。
2.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编制会计分录,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课程名称:基础会计课时数:2小时教材:《会计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基础会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学习会计的基本分类和会计方程的基本概念;3.掌握会计的基本账户和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4.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会计报表。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0分钟)1.1会计的定义和概念介绍;1.2会计的基本原理:货币计量、往来计量、成本计量和账户计量原则;1.3会计的对象和目的;1.4会计的基本分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第二节:会计方程与基本账户(30分钟)2.1会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2会计方程的核算方法;2.3基本账户的概念和分类;2.4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30分钟)3.1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3.2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日期、凭证字号、摘要、科目、借贷金额;3.3会计凭证的编制原则;3.4会计凭证的具体示例。
第四节:会计报表的基本分析(30分钟)4.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4.2资产负债表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3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4.4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框架。
通过示例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和工具:1.课件和投影仪;2.《会计基础》教材和练习册;3.纸张、铅笔和计算器。
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练习与讨论:学生根据案例进行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3.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解决实际会计问题。
教学拓展:在掌握基础会计知识后,学生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会计的其他专业知识,如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经营、参与会计实习等,提高自己的会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2.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3.各小组根据实际案例编制会计凭证和分析会计报表;4.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会计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3. 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概述:会计的概念、职能、目标、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和计量。
3.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账户的结构和功能。
4. 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的概念、编制方法和规则。
5. 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会计案例,让学生参与实际会计处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练习法:布置会计实务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会计概述(2课时)2. 第二章: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3课时)3.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2课时)4. 第四章:会计分录(2课时)5. 第五章:财务报表(3课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30%)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30%)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会计实务的运用和分析能力(40%)六、教学内容6. 会计循环:会计分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期末账项调整,结账和试算平衡。
7. 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的概念,会计软件的类型和功能,会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8.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会计估计的概念和变更,会计差错及其更正。
9. 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背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10.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会计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作用。
2.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3. 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4. 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会计概述:会计的定义、目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会计等式的构成。
3. 会计科目:常见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4. 会计核算方法:记账、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5. 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分析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核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加深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模拟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会计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的会计案例资料。
4. 会计模拟实验工具:提供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实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3. 会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会计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会计概述和会计要素2. 第3-4周: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3. 第5-6周:会计核算方法4. 第7-8周:财务报表的编制5. 第9-10周: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实验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2. 教学难点:会计等式的运用、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核算程序、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周:会计概述和会计要素的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作用。
2.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3. 学习会计记录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
4. 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5. 掌握会计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2.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3. 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科目:常见会计科目的名称和作用。
5. 会计记录方法:记账的方法和技巧,会计分录和日记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要素、等式和科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记录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实践操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会计概念和记录方法的理解。
3. 财务报表编制:评估学生编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会计基础》教材,用于讲解和参考。
2. 案例资料:提供实际会计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财务报表模板:提供财务报表的模板,用于实践操作。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资源(续)5. 教学视频:引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会计流程和操作。
6. 在线模拟考试系统:提供在线模拟考试,帮助学生自我测试和复习。
7. Q&A环节:设置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第二课时:讲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3. 第三课时:学习会计科目及其分类。
4. 第四课时:掌握会计记录方法和技巧。
基础会计教案(含板书)章节一:会计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 掌握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3. 会计的基本要素4. 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
3. 介绍会计的基本要素。
4. 推导和解释会计等式。
板书设计: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3. 会计的基本要素4. 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章节二:会计科目与账户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2. 掌握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分类2. 会计科目的作用3. 账户的设置4. 账户的管理教学步骤:1. 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
2. 介绍会计科目的作用。
3. 讲解账户的设置。
4. 讲解账户的管理。
板书设计:1. 会计科目的分类2. 会计科目的作用3. 账户的设置4. 账户的管理章节三:会计记账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
2. 了解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
教学内容:1. 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2. 会计凭证的编制3. 会计凭证的审核教学步骤:1. 讲解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
2. 讲解会计凭证的编制。
3. 讲解会计凭证的审核。
板书设计:1. 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2. 会计凭证的编制3. 会计凭证的审核章节四:会计账簿与财务报表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2. 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教学内容:1. 会计账簿的设置2. 会计账簿的登记3. 财务报表的编制4. 财务报表的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会计账簿的设置。
2. 讲解会计账簿的登记。
3. 讲解财务报表的编制。
4. 讲解财务报表的分析。
板书设计:1. 会计账簿的设置2. 会计账簿的登记3. 财务报表的编制4. 财务报表的分析章节五: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
《会计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3. 学会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
4. 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
5. 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会计概述: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基本原则和假设。
2.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等式。
3. 会计科目:常见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应用。
4. 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的定义、编制方法和规则。
5. 账簿登记: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和程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分录和账簿登记。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编制会计分录和登记账簿。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会计基础》教材。
2. 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3. 讲义:教师自制的讲义,包括重点知识和案例分析。
4. 会计软件:用于实践操作的会计软件。
5. 账簿模板:用于学生练习登记账簿的模板。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3.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会计软件操作和账簿登记方面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5.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分组讨论的总结报告。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实践环节:每章结束后安排一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会计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分录和账簿登记。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编制会计分录和登记账簿。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会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会计基础教案目标: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3.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1.会计的基本概念2.会计的原理3.会计核算方法-日记账法-分户账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处理4.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账户余额计算-账户调整-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由教师提问:“你们对会计有什么了解?”引起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15分钟)通过投影片展示会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定义、目的、特点等内容。
从宏观上让学生了解会计是一门研究和处理财务信息的学科。
第三步:讲解会计的原理(20分钟)通过讲解会计的原则,如货币计量原则、业务实质原则、收益确认原则等,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
第四步:讲解会计核算方法(30分钟)1.日记账法:介绍日记账的基本形式和填制方法,并通过案例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日记账法的核算方法。
2.分户账法:介绍分户账的作用和分类,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户账法的核算方法。
3.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处理: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
第五步:讲解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25分钟)1.账户余额计算:介绍账户余额的计算方法,包括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计算,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账户余额的计算技巧。
2.账户调整:介绍账户调整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账户调整的技巧。
3.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介绍会计报表的种类和编制要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第六步:复习与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投影幕布2.课件和教案手册3.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4.会计核算软件(可选)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会计学基础》教案教案:会计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流程3.熟悉会计报表的组成和分析方法4.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会计学的概念和作用2.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3.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流程4.会计报表的组成和分析方法三.教学步骤:第一课:会计学的概念和作用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会计学的概念和作用2.讲解会计学的定义及作用,强调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3.开展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学的作用第二课: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2.解释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以及其重要性3.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第三课: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流程1.介绍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和T账法2.讲解会计的核算流程,包括记账、汇总、分类、核算、报表等环节3.组织学生完成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核算方法和流程第四课:会计报表的组成和分析方法1.介绍会计报表的概念和作用2.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组成和意义3.教授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包括水平分析和比较分析4.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报表分析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五课:综合应用1.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展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3.总结和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四.教学手段:1.课堂讲解: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核算方法和报表分析方法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理解和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知识4.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3.实践项目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应用项目进行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材:《会计学基础》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3.实践案例:提供实际案例以供学生分析和讨论4.讲义:提供课堂讲解的讲义和复习资料七.教学反思: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2.在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会计基础》课程公开课教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会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分录、财务报表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2)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分录的编制;(3)能够分析财务报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教学内容2.1 会计的基本概念(1)会计的定义;(2)会计的作用;(3)会计的基本假设。
2.2 会计要素(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收入;(5)费用。
2.3 会计科目(1)科目的概念;(2)科目的设置;(3)科目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运用会计知识。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会计基础》教材。
4.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4.3 案例: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介绍会计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5.2 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讲解会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假设。
5.3 讲解会计要素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和特点。
5.4 讲解会计科目讲解科目的概念、设置和分类。
5.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
5.6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疑问。
5.7 总结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会计基础教案
教案一:会计基础入门
时间:1课时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 会计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连续性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可比性原则
3. 会计的基本科目和账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会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2. 介绍会计的定义和作用:解释会计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明确会计的作用是记录和报告经济活动。
3. 介绍会计的基本原则: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原则要求会计报表公正和透明,成本原则要求确定资产和负债的成本,可比性原则要求信息可比较等。
4. 介绍会计的基本科目和账户:讲解会计的基本科目和账户,如资产账户包括现金、应收账款等,负债账户包括应付账款、长期负债等。
5.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根据会计的基本原则和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6. 练习与总结:布置会计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教学资源:会计基础课本、案例分析题、练习题。
评估方法:学生完成案例分析题和练习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会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础知识。
3、帮助学生学会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4、引导学生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应用。
5、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初步的会计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点。
(2)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3)复式记账法的运用,尤其是借贷记账法。
2、难点(1)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掌握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和记账规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会计基础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3、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什么是会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会计的初步认识,然后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约 20 分钟)(1)讲解会计的定义,强调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2)阐述会计的基本职能,即核算和监督。
核算职能是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监督职能是指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3)介绍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3、会计要素(约 30 分钟)(1)详细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会计要素的内涵,例如:资产可以是企业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可以是企业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3)强调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利润。
4、会计等式(约 20 分钟)(1)深入分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以及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等式的保持不变。
《会计基础》完整教案会计基础完整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会计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基本的会计操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基础概述- 研究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理解会计的基本分类和流程第二节:会计方程- 研究会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会计方程的结构和应用- 掌握使用会计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第三节:会计凭证- 研究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用途- 了解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和填制规则- 掌握使用会计凭证进行账务记录的方法第四节:会计账簿- 研究常见的会计账簿类型和用途- 熟悉会计账簿的基本结构和填写方式- 掌握使用会计账簿进行账务记录和汇总的方法第五节:会计报表- 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和作用- 研究常见的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和填写规则- 掌握编制和解读会计报表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会计基础的概念和原则,使用实例进行说明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 实践操作:提供实际的会计操作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凭证填制、账务记录和报表编制等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评估-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 结合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进行会计操作和报表分析,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会计基础导论》- 手册:会计凭证填制手册、账簿使用手册、报表编制手册- 实际案例:公司财务报表、交易记录等时间安排- 第一节:会计基础概述(2学时)- 第二节:会计方程(3学时)- 第三节:会计凭证(5学时)- 第四节:会计账簿(4学时)- 第五节:会计报表(6学时)以上为《会计基础》完整教案的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会计操作中。
基础会计教案(含板书)章节一:会计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3. 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教学内容: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3.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教学步骤:1. 引入会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会计的作用。
2. 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1. 会计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3.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章节二:会计记录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
2. 学会使用会计科目和账户。
3. 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 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2. 会计科目和账户3. 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介绍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如凭证、账簿和报表。
2. 讲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3. 解释借贷记账法的原理,通过实例演示其应用。
板书设计:1. 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2. 会计科目和账户3. 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应用章节三: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教学目标:1. 学会编制会计分录。
2. 理解试算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3. 掌握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内容:1. 会计分录的编制2. 试算平衡的概念和意义3. 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教学步骤:1. 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区分借方和贷方。
2. 介绍试算平衡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其重要性。
3. 演示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1. 会计分录的编制2. 试算平衡的概念和意义3. 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章节四:资产的核算教学目标:1. 掌握资产的分类和特点。
2. 学会使用账户对资产进行核算。
3. 理解资产的计量和披露。
教学内容:1. 资产的分类和特点2. 账户的设置和使用3. 资产的计量和披露教学步骤:1. 介绍资产的分类和特点,如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2. 讲解账户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区分借方和贷方。
会计基础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会计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核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基本的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会计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会计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会计的基本原理(15分钟)1. 会计等式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会计记账原理:每一笔交易都必须有相应的借方和贷方账户,并且借贷方金额相等。
3.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借贷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三、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20分钟)1. 核算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2. 核算方法:a. 资产和负债的核算: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b.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所有者权益 = 资本账户 + 盈余公积 + 本年利润 - 所取现金。
c. 收入的核算:收入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d. 费用的核算:费用 = 营业费用 + 财务费用 + 管理费用。
e. 利润的核算:利润 = 收入 - 费用。
四、案例分析(30分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的实操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五、总结(10分钟)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核算方法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化会计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一份简单的财务报表。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学板书。
2. 实际案例材料。
3. 配套教材或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准确运用会计原理和核算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2. 正确编制财务报表。
3. 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
《会计基础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3. 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基本概念及分类4. 学会编制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5. 掌握日记账、总账和财务报表的基本操作和登记方法二、教学内容:1.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会计的定义1.2 会计的作用1.3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2.1 会计要素2.2 会计等式2.3 会计核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1.3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及运用1.4 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2. 教学难点:2.1 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的理解与应用2.2 会计分录的编制及试算平衡表的检查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会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3.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五、教学安排:1. 课时:2学时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教材、案例材料等3. 教学过程:3.1 引入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5分钟)3.2 讲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30分钟)3.3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及运用(15分钟)3.4 案例分析:编制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20分钟)3.5 课堂讨论:检查试算平衡表的准确性(10分钟)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会计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测试,评估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会计基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标;2.了解会计的发展历程;3.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假设;4.熟悉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5.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制度。
二、教学重点1.会计基本概念和目标;2.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假设;3.会计的基本要素;4.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制度。
三、教学内容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标1.1会计的定义1.2会计的目标1.3会计的职能和作用2.会计的发展历程2.1会计的起源2.2会计学的发展历程2.3会计制度的发展3.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假设3.1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3.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3.3会计准则的基本假设4.会计的基本要素4.1资产4.2负债4.3所有者权益4.4收入4.5费用5.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制度5.1会计的核算方法5.2会计的制度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标,以及会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讨论互动:通过讨论和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会计基础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假设、基本要素、核算方法和制度等内容。
2.实例案例:包括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1.口头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提问,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练习:提供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小组讨论:观察小组讨论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标(30分钟)2.第二课时:会计的发展历程(30分钟)3.第三课时: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假设(40分钟)4.第四课时:会计的基本要素(40分钟)5.第五课时: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制度(40分钟)6.第六课时:复习和总结(30分钟)八、教学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目标,了解会计的发展历程,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假设,熟悉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制度。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会计的定义与作用1.2 会计的基本假设与原则1.3 会计要素及其分类1.4 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二章:会计基础核算方法2.1 会计记账方法2.2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2.3 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2.4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第三章:账户体系与会计等式3.1 账户体系的基本结构3.2 会计等式的建立与维护3.3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3.4 利润表的编制第四章:货币资金与应收账款4.1 货币资金的分类与管理4.2 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核算4.3 应收账款与坏账的处理4.4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第五章:存货与固定资产5.1 存货的分类与管理5.2 存货的核算方法5.3 固定资产的分类与折旧5.4 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处置第六章:流动资产及其他资产6.1 短期投资的概念与分类6.2 存货的后续计量与成本计算6.3 无形资产的识别与核算6.4 其他资产的分类与核算第七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7.1 负债的分类与核算7.2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与预收账款7.3 长期负债的核算7.4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与核算第八章:收入、费用和利润8.1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8.2 费用的分类与核算8.3 利润的计算与分配8.4 利润表的编制与分析第九章:财务报告分析9.1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与方法9.2 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与分析9.3 利润率的计算与分析9.4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应用第十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10.1 会计政策的概念与分类10.2 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原则10.3 前期差错的识别与更正10.4 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六、重点和难点解析6.1 短期投资的概念与分类:短期投资是指投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
其分类主要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
6.2 存货的后续计量与成本计算:存货的后续计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成本计算则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教案
~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经贸学院
教研室会计教研室
课程名称会计基础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教材名称会计基础
教材类别自编教材
主讲教师林莉
授课班级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教师应认真填写本教案中的每一项内容。
本教案是教师聘任、考核、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
2、各教学单位应在开学第一周、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集中检查,教务处抽查。
3、相同课程、相同专业不同教师上课,原则上应执行相同的教学进度计划,由系部协调。
相同课程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上允许也应该有区别。
4、本教案于期末考试结束后,按课程所属二级学院交教务员,用于存档。
5、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集中实践等,具体请参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教材类别分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自编教材、其他教材。
课程简述
教案正页
编制日期:20XX年3 月11 日
编制日期:20XX年3 月18 日
编制日期:20XX年3 月25 日
编制日期:20XX年4月8日
板书或旁注
编制日期:20XX年 4 月15 日
编制日期:20XX年4月22 日
编制日期:20XX年 4 月29 日
编制日期:20XX年 5 月 6 日
编制日期:20XX年5 月13 日
编制日期:20XX年5 月14 日
编制日期:20XX年5 月20 日
编制日期:20XX年5 月27 日
编制日期:20XX年6 月3 日
编制日期:20XX年6 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