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第二课 囚绿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囚绿记》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绿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绿树的感受和联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例句练习。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囚绿记》课文内容概括写作技巧分析情感体验分享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请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一个写作技巧,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3.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答案:1. 课文《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因囚禁一只小鸟而引发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
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例如“他的眼珠像两颗闪亮的星星”,形象地描绘了小鸟的眼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小鸟的生动和可爱。
3. 结合课文内容,我理解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珍惜并积极面对,对生活充满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教学过程,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囚绿记》。
语文版初三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内容预览: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烈火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养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明白得和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看起来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专门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通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此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问的地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表达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心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希望再见。
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
本文是一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囚禁一棵绿树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与破坏,以及这种行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文章的主题深刻,寓意丰富,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情节的把握,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难点:理解课文主题,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绿色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绿的美丽和生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a. 课文讲述了哪个故事?b. 主人公为什么囚禁绿树?c. 主人公在囚禁绿树的过程中有哪些心理变化?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出依据。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关爱自然的,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布置作业:题目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题目2:请写一篇关于如何关爱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囚绿记故事情节主人公心理变化人与自然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案:主人公在囚禁绿树的过程中,经历了好奇、兴奋、愧疚、痛苦等心理变化。
起初,主人公被绿树的美丽所吸引,想要将其据为己有;但在囚禁绿树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对绿树产生了愧疚之情;主人公痛苦地释放了绿树,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囚绿记,原文,初中语文篇一:囚绿记原文囚绿记陆蠡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1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年轻时期因追求自由而选择囚禁一棵绿色的树,通过描绘树在囚禁过程中的生长变化,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束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难点: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绿色的植物和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课文阅读(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囚绿记》,并在阅读过程中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内容理解(2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以及作者与树之间的情感变化。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囚绿经历出发,思考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5. 例题讲解(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囚绿记囚绿过程作者与树的情感变化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
2. 请你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囚绿过程的理解。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囚绿记》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九年级教材,《囚绿记》一文。
该文详细描绘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囚禁在集中营里的经历。
文章共分为五个自然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作者的环境中,如何面对困境,激发学生对自由的渴望。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其他精彩语句。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作者经历:囚禁、折磨、信念自由、生活、爱国3. 重点词语:囚禁、渴望、信念、自由、生活、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自由的看法。
答案示例:自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是精神富足的保障。
在困境中,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坚守自由的精神家园。
2. 课后阅读:选择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分析其主题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4年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囚绿记》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1.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捕捉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懂得尊重生命。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
1.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2指导学生运用文章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绿色大自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绿色景物。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A.作者为什么称这篇文章为《囚绿记》?B.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绿色的热爱?C.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绿色的热爱。
(2)教师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特色。
5.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写作特色,写一篇关于绿色的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作者会用‘囚绿’而不是‘记绿’作为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囚’字在这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不仅代表了物理上的限制,更象征着人对自然的掠夺和占有欲。
作者用这个词,是想表达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而不是随意地占有。
”(2)教师提问:“文章中,作者对绿色的情感是怎样的?你们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呢?”2.教学重点:(1)教师引导学生:“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并讨论一下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内容《囚绿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及课后习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囚绿记》的深入阅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文章主题的探讨,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课后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20分钟):对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对重要句子进行解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生词、短语列表3. 重点句子解析4. 文章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囚绿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在《囚绿记》中,作者通过观察一株绿植,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时刻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菱角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学内容:2、囚绿记课型:新授主笔人:尹柳青审核:周学军一、教学目标:(一)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二)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三)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及作品(二)初读(1)读准字音。
(2)了解内容。
(3)把握情感。
(三)正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蕈.()菌揠.()苗助长(四)研读123下文章的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第---- 段。
4己的感受。
5程历经了哪些驿站。
----- ---- -------- -------6。
78第—段表述了这理由。
9分文字所叙写的内容。
(1)叙述了居室条件的:(2)叙述了选择这一房间居住的:(3)叙述因为有了一绺青藤为伴,“我”不再感到“”,有了与绿叶的“对语”,“我”为之“”。
10对“绿”的。
11正因为“”,所以才有了后文的“”,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二部分内容的。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研读112—13段,说说你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1)这部分主要是写“”;(2)作者还特意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出;(3)“烽火四逼”“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表现了;(4)称“绿”为“囚人”,与前文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它寄托了作者。
(5)还表现了作者对“绿”的深深“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
3,从“”一词,可以作这样的推断,这也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他内在情感的外化。
4的手法我们称它什么呢?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述自己,也含蓄表达了。
6(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用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恰如其分的,强调了。
(3)“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细腻入微的描写,正是作者对绿极爱心境的一种曲折反映。
2 囚绿记
教学目标
一、领悟文章深邃的思想意境以及深厚的时代背景
二、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掌握文章咏物的抒情方式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释题
“囚”为关押、囚禁的意思,“绿”在文中指常春藤,可见文章叙述了作者囚禁常春藤一事。
二、从文中找出能明显表达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情变化的语句,而后加以归纳。
提示:语句——课文中划横线语句以示
感情变化:喜悦——怜悯——祝福——牵挂
感情在各个阶段不同,作者对待常春藤的态度各不相同,请各用一词概括。
提示:赏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根据感情变化发展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1部分(1~7):作者抒发了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
——赏绿
第2部分(8~11):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囚绿
第3部分(12~13):作者点明文章的主旨。
——释绿
第4部分(14):含蓄表达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思绿
四、第1部分解析
1、第1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提示:交代时间,单独成段,可见作者对囚绿一事难以忘怀。
2、第2、3自然段描绘公寓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提示:表现公寓的简陋、狭小、炎热的特点,然而却选择了它,作者感到喜悦满足,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内容。
3、第4自然段公寓里的伙计对作者的断然决定感到惊奇,说明了什么?
提示:侧面突出了作者喜绿的程度,为下文作者囚绿做好感情上的铺垫。
4、第5自然段的语句理解(语句在文中用划线以示)
提示:①点明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揭示了绿的象征意义;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绿”的渴望之极;③语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作者的心理感受,现实生活让作者孤独,而常春藤却给了作者快乐与充实以及心灵上的自由。
5、第6自然段提到常春藤给予作者怎样的启迪?
提示:常春藤让作者感悟到“绿色”对于身处逆境的人的重要性。
第2课时
一、第8自然段解析
1、如何理解语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提示:语句表现了我想将常春藤独自占为己有的心理。
这种自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亦是对生命的一种压制、一种摧残。
2、作者将常春藤囚禁的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段中的语句作答。
提示:文段中划横线的语句E
二、第9自然段解析
文段描绘了常春藤被囚后生长旺盛,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喜悦,这与作者插叙的往事有何联系?
提示:说明作者爱“绿”是有渊源的,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三、作者在第10自然段中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何意义?
提示:内容——①常春藤被囚的生态景象;②我当时的心态(伤感、不悦、恼怒)
意义——描绘常春藤被囚的生态景象,运用拟人化手法(“固执”)突出一个不甘被囚,追求光明自由的常春藤形象,叙述自己的心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常春藤的不屈和执著的形象。
四、作者在第11自然段中描绘被囚后的常春藤的生态景象,有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衬托作者对绿的深爱的固执和自私。
五、作者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释放了“绿囚”?作者为什么在此点明写作背景?
提示:写作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原因:点明作者释绿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思想性,突出文章的主题。
六、作者为什么“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提示: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渴望而作出的行动,作者从常春藤那顽强抗争的性格、那永向光明的执著看到自己的性格与命运。
七、文章主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自己在孤旅生涯中的“囚绿”一事,抒发自己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之情。
八、思考与练习二——语言理解(参照课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