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4岁儿童蛔虫感染监测资料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26
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城区14岁以下中小学生及4岁以上托幼机构儿童。
2.样本量:驱蛔前、后样本量各为250人,共750人。
3.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学校调查不少于250人。
其中抽取1所中学、1所小学及1所托幼机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每个年级的人数不能少于50人,做为调查对象。
4.检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标本,每份标本需要采集5-10g 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方法见检验教材)检查,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采集标本由校疾控中心负责检测,检测结果经汇总后及时上报和通报校教育局。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中部地区某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评估小结
发表时间:2012-11-14T17:04:08.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刘璐
[导读] 我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控制蛔虫感染中集体驱虫、健康教育,改变不卫生行为和习惯等综合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刘璐(江西南昌东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30008)
为了了解、掌握辖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切实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科学防制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我区对辖区内1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蛔虫感染现状调查。
结果如下:以区为单位,监测3-14岁儿童,每岁为一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监测100人,共检测1200人,共检查出蛔虫感染者23人,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917%。
其中,3岁组的阳性人数为0,感染率为0%;4岁组的阳性人数为1人,感染率为1%;5岁组的阳性人数为1人,感染率为1%;6岁组的阳性人数为5人,感染率为5%;7岁组的阳性人数为0,感染率为0%;8岁组的阳性人数为3人,感染率为3%;9岁组的阳性人数为4人,感染率为4%;10岁组的阳性人数为3人,感染率为3%;11岁组的阳性人数为3人,感染率为3%;12岁组的阳性人数为1人,感染率为1%;13岁组的阳性人数为2人,感染率为2%;14岁组的阳性人数为0,感染率为0%。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辖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917%,明显低于国家规定的蛔虫感染率控制在3%标准。
这说明随着辖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卫生习惯的改进,以及多年来集体药物驱虫,学校蛔虫感染控制工作已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也说明我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控制蛔虫感染中集体驱虫、健康教育,改变不卫生行为和习惯等综合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冷水滩区骄阳小学2013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本校14岁以下小学生。
2.样本量:驱蛔前、后样本量。
3.调查对象:本校14岁以下小学生。
4.检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标本,每份标本需要采集5-10g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方法见检验教材)检查,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采集标本由校疾控中心负责检测,检测结果经汇总后及时上报和通报校教育局。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职责分工1.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愿自行购买驱蛔药物对学生进行治疗,并负责进行服药率统计。
14岁儿童蛔虫感染监测资料-(2016)2016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 14岁以下在校学生。
2.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不少于300人。
其中每个年级的人数不能少于50人,做为调查对象。
3.检查方法:调查家长及学生,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6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实施内容(一)健康教育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上级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一、实验名称病原蛔虫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蛔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蛔虫卵的显微镜观察方法。
3. 熟悉蛔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三、实验时间2023年3月25日四、实验地点实验室五、实验材料1. 蛔虫卵标本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4. 乳酸酚透明液5. 滴管6. 纱布7. 记录本六、实验方法1. 观察蛔虫卵的基本形态2. 显微镜观察蛔虫卵3. 分析蛔虫卵的病原学特征七、实验步骤将蛔虫卵标本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观察蛔虫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基本形态。
2. 显微镜观察蛔虫卵将蛔虫卵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调节光圈和焦距,观察蛔虫卵的内部结构,包括卵壳、卵黄、卵白等。
3. 分析蛔虫卵的病原学特征根据观察到的蛔虫卵形态,分析其病原学特征,包括卵壳厚度、卵黄大小、卵白比例等。
八、实验结果1. 蛔虫卵的基本形态观察到蛔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0.06-0.07毫米,卵壳较厚,卵黄较大,卵白较少。
2. 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蛔虫卵的卵壳、卵黄、卵白等结构,卵黄位于卵的中心,卵白包围着卵黄。
3. 病原学特征分析根据观察结果,蛔虫卵的病原学特征如下:(1)卵壳较厚,有利于保护卵内胚胎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2)卵黄较大,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3)卵白较少,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九、实验讨论1. 蛔虫卵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蛔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较厚,有利于保护卵内胚胎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蛔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进而感染宿主。
显微镜观察蛔虫卵是一种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蛔虫卵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判断病原体种类。
3. 蛔虫卵的病原学特征蛔虫卵的病原学特征主要包括卵壳厚度、卵黄大小、卵白比例等。
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不同种类的蛔虫卵。
十、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蛔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蛔虫卵的显微镜观察方法,熟悉了蛔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蛔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较厚,卵黄较大,卵白较少,具有典型的病原学特征。
县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一、背景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主要通过食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蛔虫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岁以下儿童,其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受到感染。
蛔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为了保护儿童健康,需要对岁以下儿童的蛔虫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干预。
二、监测目标1.目标人群:县岁以下儿童。
2.目标指标:蛔虫感染的发病率。
三、监测方法1.监测样本选择(1)样本范围:全县岁以下儿童。
(2)样本数量: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该年度县岁以下儿童的总人口数,并根据统计学原理,确定适当的样本数量。
样本数量要能够代表全县岁以下儿童的总体情况。
2.监测方案(2)实验室检测: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的粪便样本,进行蛔虫卵的检测。
可采用常规的寄生虫卵检测方法,如鏡檢法、福尔马林浓度法等。
3.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可定期进行,如每年进行一次。
具体监测时间可与县卫生部门协商确定,一般应选择与传播高峰期、检出率较高的时段进行。
四、数据分析与利用1.数据收集:从问卷和实验室检测中收集数据。
2.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儿童蛔虫感染的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分析。
还可以分析蛔虫感染与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3.数据利用: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儿童家长提供相关预防和控制建议。
如果发现蛔虫感染的明显疫情,则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感染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
五、监测评估与质控1.监测评估: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监测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2.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设立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
六、预防与控制措施1.儿童个人卫生教育:加强儿童个人卫生教育,特别是手卫生和食品卫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某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一、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监测对象县14岁以下儿童。
三、监测内容1.病原学监测:对疑似蛔虫感染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物、粪便等样本进行蛔虫虫卵检测。
2.流行病学监测:了解蛔虫感染的患病率、疫情趋势、感染相关因素等情况。
四、监测方法1.病原学监测:采集疑似蛔虫感染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物、粪便样本,送往县级疾控中心或其他实验室进行寄生虫虫卵检测,采用日内或24小时内进行镜检,给予结果。
2.流行病学监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蛔虫感染儿童的患病率、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饮食习惯、家庭卫生情况等。
问卷设计应简洁明了,方便统计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五、监测时间和频率1.病原学监测:每年对县内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场所进行蛔虫虫卵检测,每月至少采集10%的样本进行检测。
2.流行病学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儿童蛔虫感染病例的患病情况。
六、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应用1.病原学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卫生部门应做好感染者的追踪调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同时,应加强对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防护意识。
2.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应及时分析和评估,在县级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防护意识。
七、监测机构及人员1.病原学监测:县级疾控中心或其他具备相应实验室条件的医疗机构负责病原学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备相关技术操作能力。
2.流行病学监测: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流行病学监测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统计。
监测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备调查和统计的能力。
八、监测结果的报告和评估1.监测结果应定期报告给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包括病原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的结果及分析。
某学校儿童蛔虫感染情况
调查报告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为掌握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现状,为今后制订蛔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年×××月我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蛔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校1-6年级学生(若为中学,调查对象仅限初一学生),每年级调查?人(最好是50-100人)(如中学调查200-300 人),共计调查?人。
2、方法:用一次性采便盒采集调查对象粪便标本5-10g,送市疾控中心化验。
3、统计分析:根据市疾控中心反馈监测结果,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本次共调查儿童人,蛔虫卵检出人,蛔虫感染率%。
其中,男性蛔虫感染率%(/),女性蛔虫感染率%(/)。
一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二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三年学生蛔虫感染率%(/),四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五年学生蛔虫感染率%(/),六年学生蛔虫感染率%(/)。
见表1。
3、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为%,低于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了≤3%)。
今后,我
们要继续对学生加强蛔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不做玩土及弹球等容易污染手的游戏等,防止病从口入,继续保持低水平的蛔虫感染率。
表1:
某校儿童蛔虫感染情况统计表
年月日。
介休市蛔虫感染监测方案蛔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根据《山西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为及时掌握我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蛔虫防治提供依据。
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方法1.监测点:城区:北坛小学; 乡:小学。
2.抽样量:每个监测点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年级随机各抽取100人(14岁以下学生);每个监测点600人,总计1200人。
3.检查内容:蛔虫卵。
4.检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粪便标本,观察蛔虫感染情况。
5.指标: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度。
三、监测时间:201 年月日至201 年月日四、部门职责与分工: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前完成监测试剂材料准备、发放,技术培训。
2.监测点所属的北城社区服务中心、静升中心卫生院负责样本采集、检测、样本留存,并将监测数据与11月15日前报县疾控中心。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数据收集、录入和管理监测资料,并将监测结果与11月30日前报县卫生局和爱卫会。
五、质量控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质量考核。
附表1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附表1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2、填表说明:①个案号:填学号;②年龄:填周岁;③民族:填汉字简名,如汉族填“汉”;④检查前3个月内是否服用驱虫药,“1”表示服用,“0”表示未服用;⑤蛔虫检查结果填写观察到的虫卵数(不乘24),受精和未受精蛔虫卵分别计数,未观察到填“0”;⑥其它:如观察到其它虫卵,均列出虫卵名称,未观察到则填“0”。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年□□月□□日。
第1篇一、实验背景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由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引起。
蛔虫感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儿童和孕妇。
为了了解蛔虫感染的病理过程及防治措施,本实验选取了蛔虫感染模型,通过观察蛔虫在人体肠道内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为蛔虫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蛔虫卵、生理盐水、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蛔虫卵的制备:收集新鲜蛔虫卵,置于生理盐水中,用离心法去除卵壳,获得纯净的蛔虫卵。
2. 蛔虫感染: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通过口服途径感染蛔虫卵,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 实验观察:定期观察小鼠的体重、精神状态、粪便情况等,并记录数据。
4. 肠道寄生虫检查:在实验结束时,解剖小鼠,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寄生虫检查。
5. 免疫组化检测:取小鼠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四、实验结果1.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在感染蛔虫后,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蛔虫感染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
2. 精神状态:实验组小鼠感染蛔虫后,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明显。
3. 粪便情况:实验组小鼠感染蛔虫后,粪便中蛔虫卵数量较多,且粪便性状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4. 肠道寄生虫检查:实验组小鼠肠道内存在大量蛔虫,对照组小鼠肠道内未发现蛔虫。
5. 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小鼠肠道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五、实验结论1. 蛔虫感染会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蛔虫感染会导致小鼠粪便性状改变,粪便中蛔虫卵数量较多。
3. 宿主对蛔虫感染的免疫反应较弱,可能导致蛔虫在人体肠道内大量繁殖。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城市(城镇)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检查人签字负责人签字调查日期 :
11。
《南昌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一、背景土源性线虫(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等)在我省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1989年全省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0.20%,明显高于全国寄生虫总感染率的平均水平62.23%,其中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最高。
2001-2003年,全省开展了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抽样调查,共设立了10个调查点(其中我市南昌县为调查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全省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8.10%,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9.36%、9.02%、5.10%、6.00%,比第一次调查的71.1%、17.6%、17.0%、19.6%分别下降了72.77%、48.75%、70.00%和69.39%.其中南昌县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8.08%、10.73%、5.40%和6.00%。
因此土源性线虫仍然是我市的主要寄生虫虫种,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06年-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要求,卫计委将于2016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同时卫计委《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版)中明确要求,各县区必须实现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要求。
在2004年的基础上,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到2014年底、2015年底分别下降70%、80%以上。
到2015年底,以县为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人群驱虫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以设区市为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的县级数每年不少于辖区内的10%。
因此为及时掌握我市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卫生城市(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我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
14岁儿童蛔虫感染监测资料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城区14岁以下中小学生及4岁以上托幼机构儿童。
2.样本量:驱蛔前、后样本量各为250人,共750人。
3.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学校调查不少于250人。
其中抽取1所中学、1所小学及1所托幼机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每个年级的人数不能少于50人,做为调查对象。
4.检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标本,每份标本需要采集5-10g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方法见检验教材)检查,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采集标本由校疾控中心负责检测,检测结果经汇总后及时上报和通报校教育局。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职责分工(一)教育局1.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愿自行购买驱蛔药物对学生进行治疗,并负责进行服药率统计。
3、负责中、小学及幼儿园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二)卫生局1.负责对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进行抽样监测,掌握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服药效果。
2.指导驱虫药种类的选择、用药规范等。
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五、实施内容(一)健康教育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卫生部门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1.药物选择和治疗原则按照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原则。
建议采用阿苯达唑片或甲苯达唑片开展驱虫。
驱虫药品由家长自愿自费到正规药店为孩子购买,并按说明书要求服药。
2.培训(1)在开学前,教育局、卫生局将联合对城区学校分管领导、卫生专干进行培训,各学校分别组织班主任和校医开展二次培训,抽检监测点校再组织家长进行培训。
卫生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服药宣传、采样要求等内容培训工作。
(2)卫生局统一组织校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蛔虫感染检测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及驱虫技术的专业培训。
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驱虫工作方案和各个环节工作步骤及要点。
3.服药前的准备教育局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与卫生局联系,制定本局详细的驱虫工作计划。
在服药前,组织城区学校对每个学生发放《告家长书》,使家长和学生对蛔虫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并能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驱虫工作,自行为学生购买驱虫药物。
六、时间安排(一)2009年2月25日-3月5日,进行培训工作。
(二)2009年3月6日-3月15日,进行服药前的采样及监测工作。
(三)3月15日-4月1日,根据蛔虫感染率监测结果,采取健康教育及发放《告家长书》,通知学生回家转告家长给孩子服用药物驱虫,或带孩子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四)4月20日-4月30日,驱蛔后蛔虫感染率监测工作。
(五)5月20日前,疾控中心完成监测结果汇总及防治工作总结并上报。
七、资料的统计、汇总抽检学校要积极配合校疾控中心的监测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疾控中心要认真填写表中要求相关内容,并妥善保存,做到项目齐全、数据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并按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上报。
附件:1.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2.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汇总表单位负责人:制表人:报出日期: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开展2009年度蛔虫感染率监测工作小结依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对14岁以下中小学生进行了蛔虫感染率抽样调查。
为了能按计划高质量的完成本次抽样调查工作,校制定了《2009年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小学生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承担监测任务的个人及职责,落实了经费和设备,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校卫生科和实验室负责此次监测任务的检验,资料统计,总结上报。
对于此次监测任务,中心高度重视,对参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蛔虫检验、资料数据统计培训,并进行了现场操作,经考核全部合格。
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中心领导还对检验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保证了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此次监测抽查学生500人,发放告家长书600余份,大便标本采集合格率达100%。
制片1500张。
检出蛔虫阳性6例。
经市疾控中心复检合格率达100%。
通过对14岁以下学生蛔虫感染率抽样监测,我校2009年14岁以下小学生蛔虫阳性率为1.2%,低于国家3%的卫生标准。
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2009年6月20日火花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2010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城区14岁以下中小学生及4岁以上托幼机构儿童。
2.样本量:驱蛔前、后样本量各为250人,共750人。
3.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学校调查不少于250人。
其中抽取1所中学、1所小学及1所托幼机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每个年级的人数不能少于50人,做为调查对象。
4.检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标本,每份标本需要采集5-10g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方法见检验教材)检查,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采集标本由校疾控中心负责检测,检测结果经汇总后及时上报和通报校教育局。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职责分工(一)教育局1.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愿自行购买驱蛔药物对学生进行治疗,并负责进行服药率统计。
3、负责中、小学及幼儿园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二)卫生局1.负责对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进行抽样监测,掌握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服药效果。
2.指导驱虫药种类的选择、用药规范等。
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五、实施内容(一)健康教育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卫生部门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1.药物选择和治疗原则按照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原则。
建议采用阿苯达唑片或甲苯达唑片开展驱虫。
驱虫药品由家长自愿自费到正规药店为孩子购买,并按说明书要求服药。
2.培训(1)在开学前,教育局、卫生局将联合对城区学校分管领导、卫生专干进行培训,各学校分别组织班主任和校医开展二次培训,抽检监测点校再组织家长进行培训。
卫生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服药宣传、采样要求等内容培训工作。
(2)卫生局统一组织校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蛔虫感染检测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及驱虫技术的专业培训。
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驱虫工作方案和各个环节工作步骤及要点。
3.服药前的准备教育局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与卫生局联系,制定本局详细的驱虫工作计划。
在服药前,组织城区学校对每个学生发放《告家长书》,使家长和学生对蛔虫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并能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驱虫工作,自行为学生购买驱虫药物。
六、时间安排(一)2010年2月25日-3月5日,进行培训工作。
(二)2010年3月6日-3月15日,进行服药前的采样及监测工作。
(三)3月15日-4月1日,根据蛔虫感染率监测结果,采取健康教育及发放《告家长书》,通知学生回家转告家长给孩子服用药物驱虫,或带孩子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